论古代印度商人的起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历史开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之后慢慢的在亚洲各地传播开来,对多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说就在2500多年之前,佛经常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通过日夜参悟,最终悟得正道,然后将自己所悟出的东西传给了世人,在佛80岁的时候,他终入涅磐。

佛家人讲究出世,将了脱生死当作第一要义,但是商人的追求却与佛家多有不同,商人大多都以追逐利益为目的。

虽然说商人与佛家的追逐目标不同,但是自从佛教产生以来,佛教与商家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的产生也同样与商人的起源、活跃脱不开干系。

那商人究竟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佛教

特定环境的联系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的地理范围比今日的印度要大出许多,整个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在内都属于古印度的范畴。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边有着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

古印度境内既有河流、平原,也有森林和矿山,为当地的手工业、商业、农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基础。由于古印度内的自然环境很好,物产丰富,因此他们没有太大的海洋冒险欲望。

古印度的发展脉络与中国的发展脉络多有相似,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聪明的古印度人发明制作了匕首、镰刀、锯子、斧头、鱼钩等生产工具,并栽培出了大麦、小麦、豆类、蔬菜、棉花等农作物。

古印度

古印度的手工业很发达,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制作出了大量的项链、戒指、手镯、足镯、耳环等首饰,并通过买卖首饰,使得商业的发展,迅速蔓延开来。

古印度的商业极其活跃,如今在古印度遗址中,还能够看到许多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由此可见,古印度商人在进行商品贸易的过程中也扩大了贸易范围。

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多个国家被摩揭陀国所统一,并在摩揭陀国的影响下,产生了共同的需求,佛教就此诞生,这一历史时期也称早教佛时代。

早教佛时代既是商人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中,商人与佛教的关系极其密切,商人通过他的能动性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商人同时也在佛教的庇护下快速成长。

佛教

商人和佛教互相依存,共同参与社会人生,对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在整个世界宗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佛教和商人的关系之所以会如此密切,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经济方面,佛教中人需要靠商人来施舍,由于佛教中人不从事生产活动,所以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虔诚信徒的经济实力才能维持生活,佛教高僧之所以会广收商人信徒,就是因为商人可以为佛教的日常活动提供经济支持。

不论是从财力来说,还是从人数来说,商人的加入都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从当时社会的情况来看,最积极的佛教布施者依旧是商人

商人们为了学习佛教,悟出真理,也为了参与佛教活动,主动出钱出物给佛僧使用,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商人们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佛教

这些商人在加入佛门之后学习了诸多佛教教义,在佛门的庇护下,生意也越做越好,对佛教也愈发信奉。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佛最早的传教对象就是住在城中的商人,释迦牟尼当年说法的时候也经常会以商人为例,针对商人的发财心理,阐述看法,释迦牟尼当年居住停留的精舍也与大商人的赠送有关。

翻开《佛传》,我们会发现释迦牟尼当年成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的时候,最先来到他身边奉献食品的就是两个商人,由此可见,佛教的起源与商人也脱不开干系。

佛教中人和商人不仅互相依靠,而且还共同合谋,偷税漏税,种种记载都表示商人与佛教的第一关系就是经济关系。

佛教

互帮互助传佳话

在思想方面,佛教与商人更是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欲望诉求。

在思想方面,二者都对婆罗门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抗情绪,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得他们坚定的走到了一起。

婆罗门教的思想在古印度根深蒂固,长期压制着商人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教。

对于婆罗门来说,商人和佛教都是非正统的异端,因此,婆罗门一直在极力打击和贬低着商人与佛教的地位,婆罗门的压制使得商人与佛教的关系愈发亲密了起来,二者在反压制的过程中,成为了最佳伙伴。

不论是佛教中人还是商人,都渴望建造一个和平富庶的国家,唯有国家太平,商人才能贸易赚钱,反之,如果国家分裂,关卡林立,那商人的事业便无法发展。

佛教

由于婆罗门经常在道路上给商人设限,所以商人在从商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他们为了寻求心理的慰藉,把目光放在了佛教上,期待通过佛光普照和佛的庇护来获得安宁。

佛教讲究因果,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因有善恶,果有好坏,相信轮回,但是婆罗门的人却坚持种姓制度,认为天不变道也不变

佛教思想告诉人们,人们是可以用业报轮回改变种姓,但是婆罗门却只会一味的压制百姓。

因此不论是农民还是商人,都更加信奉佛教的思想,早期的佛教共有两大体系,一是主张一切不变的婆罗门思想体系,另外一个是主张一切皆变的沙门思想体系,沙门思想体系的发展为商人和佛教提供了诸多共同语言。

商人

第三,佛教与商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尤为密切。

随着商人的涌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吠舍大商人在经济方面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商人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要求打破婆罗门的种性特权,商人们为此而做了诸多努力。

与此同时,佛教中人也在抗争的过程中,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要求与婆罗门平等。

商人和佛教中人一样追求平等,渴望推翻婆罗门,因此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他们互相提携,互相帮助,生死与共,当时佛教和商人互相照应的情况甚至成为了社会风气。

佛教

互助发展意义远

古书典籍中也经常有僧侣外出传道,商人陪在身边的事例,佛教教义规定佛徒是不能够拿金银的,佛徒这么做并非是轻视商业经济,而是不会与商人争权夺利。

从佛典律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则规定,如果比丘和尚人一起出门,走到旷野的时候得了病,那比丘不能够丢掉商人,而应该照顾他,如果他们不能走路,那比丘应该向商人借车和牛马,由此可以看出佛徒对于商人是非常照顾和信任的。

佛教与商人之间的关系有多紧密?从以下几个故事中便可以看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21载:“北方五百商人听说有佛出世,来到室罗伐城,看比丘的住处床褥破旧,便将五百妙叠奉施众僧”。

卷37又记载:“佛从王舍城到桥萨罗去,路上所需四件东西,都由商人供养”

商人

佛教刚刚诞生的时候,佛教的影响力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够迅速扩散,幸亏有了商人的布施与支持,佛教的教义才能传播开来。

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可以看出,在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商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世人在提起佛教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词“众生平等”,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众生平等这个词其实是因为商人而提出的。

彼时,古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手工艺和商业非常发达,古印度有相当大一部分财富掌握在了商人的手中,虽然说这些商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因为种姓制度的缘由,他们却依旧要受欺负。

商人

佛教中人出于对商人的同情,对婆罗门种姓出自梵天的谬论进行了抨击,喊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为商人夺回了诸多权利。

总之,综上所述,从佛教的生产,商人的起源和二者的发展历史来看,佛教与商业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直至今天,二者仍旧密不可分。

我们通过研究发掘这些宝贵材料,能够正确的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当今的人研究佛教、发展佛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说佛教的教义与商人的目的多有不同,但是他们却在特定的环境下,因为对彼此的需要走到了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能够看到互补和团结的力量。


参考资料

佛教与商人——探秘佛教与商人的渊源及现状——蒋守丰

论古代印度商人的起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_许鸿棣

印度的商人与佛教_伊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佛教   印度   释迦牟尼   佛家   商人   种姓   关系   婆罗门   比丘   起源   古代   古印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