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活人殉葬,那他们在墓中能活多久?结果出乎你的意料

从人类出现开始,世界上就有了文明与文化,但伴随而来的就是人们渐长的野心,人类的欲望不仅展现在活着的时候,死后的控制欲更强。

封建时期的各位皇帝就是最好的佐证,权利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即使在死后也不放弃,所以就出现了活人殉葬的残忍制度。

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要先挑选好为他陪葬的人选,连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也不放过,他们认为既然相爱就要生死与共,这大概就是每当皇上去世时,众妃在皇帝榻前痛哭的原因。

那么这些被活埋的人究竟能够在古墓中生存多久呢?

殉葬方式残忍

殉葬分为两种,一种是死殉,一种是活殉。

根据众多历史研究,有些皇帝会选择让殉葬者自缢或者服毒之后,将失去性命的他们与死者一起下葬。

另一种方式就是活葬。对于反抗激烈的殉葬者他们直接将人推进古墓,然后将古墓封死,于是这些殉葬人只能在古墓中默默等死。

而活葬就是最折磨人最痛苦的方式,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必然会死,却还要眼睁睁的经历这漫长的痛苦和煎熬,最终窒息而亡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后来考古学家会发现古墓中的陪葬遗体都是姿态各异,充满痛苦症状的原因。

那这些活葬的人要经历多久痛苦的等待呢?

陪葬人可以存活的时间

众所周知,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离不开氧气、水分和食物。

而氧气占据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食物和水,人类可尚存一周左右,但是没有氧气,人大概不能存活三天。而为了将遗体保存更久,古墓的建造都是完全封闭的。在这种空气被彻底隔绝的情况下,可想而知陪葬者的人后果是什么。

除此之外,古墓内的环境也影响着陪葬人的生存时间。

古墓大都建在地下深几十米的地方,温度一定是低之又低,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根本无法承受。即使是常年打仗的士兵也只需要短短几天就萎靡不振。如果墓穴过小的话,所剩空气会更加稀薄,有些人不到一天就会被活活憋死。

当然陪葬人数也是要考虑的。

如果一个墓穴里的陪葬人数过多,很快陪葬者就会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死亡,毕竟完全封闭的墓穴所剩的氧气就不多。

除了这些外在因素,陪葬人的自身心理压力也会促进他们死亡的时间。

被关在漆黑的墓穴中,他们会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为了活得久一点,会做出伤害同伴的事情。经考古学家挖开古墓所探,很多陪葬者的遗骨上都有着不少的伤痕。

守在古墓外面的士兵经常是听着陪葬者的求救声和打骂声度过,直至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他们望着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没有半分情感。

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根据其中的描述就可以想象,古墓里的人该有多绝望。曾有一位外国男子被活埋,连12个小时都没有熬过去。

陪葬制度历史悠久

众所周知,过去的君主都他有一个皇帝梦,长生不老更是他们的心之所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寻遍世界名医,吃了很多所谓的“长生不老”的丹药。他们并不听身边人的劝阻,一心认为这个丹药可以长寿,实际上他只会伤身体。

不仅如此,他们还相信人类死后会继续存在,甚至觉得自己在另一个时空还能继续做皇帝,所以就有了将重要东西带进棺材的制度,防止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没有财富。

殉葬制度在中国史上存在数千年,从商朝时期就有迹可循。从历史证据中可以发现,商朝的历代君王,甚至太后还有皇亲国戚的目中都发现殉葬之人的骸骨。

在春秋战国时期,殉葬之风更加昌盛,皇上除了要求妻妾殉葬之外,连大臣也难逃殉葬的魔爪,只因为这些皇帝想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掌管权力。

当年吴王阖闾因为女儿早逝,万分悲痛,为了让女儿黄泉路上有人陪伴,诱导全程无辜百姓为其陪葬。

齐桓公早就因为宫廷混战而亡没了体面,却还是要求数百人为他殉葬。

辽世宗的父亲耶律倍手法同样极为残暴。根据古书记载,耶律倍在出殡当日,特地上演一场猛虎表演,引来周围的百姓纷纷来看热闹,结果这些百姓全部被推入古墓中成为牺牲品,其规模之大不亚于齐桓公。

这就是当时封建社会没有权力的悲哀。

秦朝灭亡之后,活人殉葬曾用兵马俑来代替,但是由于这些兵马俑太过真实,让不少人产生猜想:这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真的不是用活人做的?

其实这也不怪大家会有如此想法,毕竟这些兵马俑不仅数量多,每个陶俑的形象和神态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大家对秦始皇的手段看在眼里,他的心狠手辣让人觉得他用活人陪葬是很正常的。

但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冤枉了秦始皇,兵马俑的数量是很多的,其中有很多都是将军的原型,秦始皇大概不会为了自己的古墓,就将部下全部烧死。但凡他做出如此残忍行为,他的部下肯定不会如此安静,造反就是必然结果了。

秦始皇虽然发明了兵马俑代替活人殉葬,但是这个恶习并没有从历史中消失,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活人殉葬这个现象。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大家所称赞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

在元朝时期,活人殉葬制度不仅在皇家中盛行,其他的王公贵族都可以引用这种方式,游牧民族的他们奴隶制制度根深蒂固。奴隶随时可以牺牲,所以他们被当作用来殉葬的物品。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一路随行,但凡是经过的人无一幸免,这斩尽杀绝的方式太过残忍。曾有人为他的行为找了一个借口,称这样的行为是在纪念成吉思汗的铁木真。

而朱元璋也不例外。很轻易就座上皇位的他并没有百姓心中想象的善良,残忍手段让人大跌眼镜。他推翻元朝的手段之后,却把活人殉葬的制度保留下来。他在去世之后,将亲手创办的锦衣卫都拉去陪葬。不仅如此,妃子也难逃悲哀,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用高达47位年轻漂亮的妃子用来陪葬,由此可见,朱元璋甚至在死后也想和美女作伴。

到了明英宗时期,这个活葬的制度被废除。但是并非明君,甚至被后世骂为昏君,而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他的治国方法不当,以至于丢失数十万兵力,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临终前却觉得这殉葬之事太过残忍,所以下令废除。而促使他做这一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皇后,她不舍得自己的妻子承受悲痛。

明英宗和钱皇后伉俪情深,当年明英宗被俘虏,钱皇后拿出全部家当救回皇帝,除此之外,还一直为丈夫祈福诵经,长时间的跪拜导致一个妙龄少女就这样失去一条腿和一只眼睛,所以明英宗对她愧疚于心,两人得以恩爱一辈子。

他一人长眠于地下的行为让众大臣感激于心,但是这样的制度本就不该存在,所以即使他拯救了后宫的众多妙龄女子,也没能得到世人的谅解,依旧为数十万兵力责骂诟病他。

但到了清朝初期,活人殉葬方式重新被沿用,努尔哈赤死后连最爱的宠妃都没有放过,让她跟着所有陪葬品和陪葬人一起下葬。

顺治皇帝也是如此,在他最爱的董鄂妃去世之后,他下令十几名宫女和太监为他陪葬。

清康熙帝对这项制度深恶痛绝,曾下令废止,但是康熙帝不仅没有遵守,相反还鼓励这种制度,所以直至大清灭亡殉葬制度都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什么殉葬会在封建社会频繁发生?

大部分强迫性的殉葬是来源于古墓人的一己私欲,因为受封建迷信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在死后也可以继续享受侍奉。来世大于今生的理念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导致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礼记》中所记载的陈乾昔,就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言,希望能够让儿子在他的棺材里放上两个侍女,但由于他的儿子认为这样不合礼法,所以否决了这个要求。

除了强迫性的也有人出自自愿心理,而殉情和殉道是大多数人愿意的方式。

最早的殉情故事源自于娥皇女英。在她的丈夫舜在苍梧去世之后,她过于悲伤,就追随丈夫而去了。古往今来,众多儒家学者殉道而死,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户部尚书倪元璐,他携全家是三口人全部殉国。

取消活人殉葬的意义

活人殉葬的方式有违天理,因为过去的封建迷信,很多无辜的人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百姓牺牲是必然后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制度渐渐被改变。

人们不受皇帝和权利带来的压力,在后来的时代里,朝上会逐渐出现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这种制度的存在本身就及其不合理,所以它始终会面临被废除的结果。这个制度仅仅满足了高位者实现自己的虚荣之心,却打破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日日惶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法律制度也日渐完善,这种可怕的制度才被彻底杜绝。而这也证明了封建时代的彻底结束。这样的历史事件也给后人带来警示,曾经那代人的愚昧无知,只会导致社会的落后,而今再面临这样的问题提,我们应该给以反抗和思考。

结语

贪婪的本性让人生前不愿放手,所以才想出这种残忍的方式带走自己拥有的一切,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无辜之人的感受,生命只有一次,谁又会轻易放弃呢?

但是在之前的时代里,很多人没有权利选择,甚至连自己的生死都不能决定,只能听命权利高的人。可想而知,在封建社会的老百姓生活在怎样的悲惨之下,阴阳两隔恐怕是常有的事情。

好在经过现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进步,这种残忍的制度终究被淘汰。我们应该清醒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拥有人权意识的我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不能成为其他人的附属品,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活人   成吉思汗   皇帝   墓穴   妃子   封建社会   兵马俑   古墓   氧气   残忍   古代   人类   百姓   方式   制度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