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乡土论坛:历史沿革 - 北朝后期泗州设置考

历史沿革 | 北朝后期泗州设置考

文:陈子兵

文章选自公众号:泗洪历史文化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朝交替,南方先后有宋 、齐、梁、陈4朝更迭。淮泗一带地处南北双方争夺前沿,先后隶属于北魏、梁、东魏、北齐、陈和北周,州郡名称也变更频繁。北魏在泗水之滨置有南徐州[1],北周时演变为泗州。笔者现依据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北朝后期泗州设置的历史作一梳理。


一、陈改北齐东楚州为安州

北魏南徐州(治宿豫县,亦作“宿预”,今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废黄河东岸古城山),梁改为东徐州,东魏又改曰东楚州。

武定八年(550),东魏政权为北齐所取代,东楚州属北齐。北齐天保七年(556)后,东楚州领有3郡5县。[2]其中:宿豫郡,治宿豫,领宿豫1县;高平郡,治高平(治大徐城),领高平、朱沛2县,地处今泗洪县南境;淮阳郡,治绥化,领绥化、文城2县,地处今泗阳县南境及淮阴区西南一带。

梁太平二年(557),陈霸先代梁建陈。陈宣帝太建五年(北齐武平四年、573)三月,陈将吴明彻率众十万自京师伐齐。北伐军势极盛,齐之江北淮南郡县次第为陈攻取,淮北之地亦有响应。

如:《陈书》卷5《宣帝纪》载:太建五年五月己巳,瓦梁城(瓦梁郡治,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南)降。癸酉,阳平郡城降(阳平郡,治安宜县,今宝应县安宜镇西南)城降;六月庚戌,“淮阳、沭阳郡并弃城走”。甲子,克仁州(治赤坎城,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七月丙戌,克寿阳(即寿春,今安徽寿县)外城;八月乙未,山阳城降(山阳郡,治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壬寅,盱眙城降;十月乙巳,克寿阳城,斩齐将王琳,传首京师;十一月甲戌,淮阴城(北齐淮州治,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降。庚辰,克朐山城(北齐海州治,今连云港市西)。辛巳,克济阴城(济阴郡,治池南县,今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镇)。


北齐武平三年(陈太建四年、572)北齐、陈对峙图(局部)


其后,陈军继续北进。太建七年(575)正月乙亥,克潼州(治夏丘,今安徽泗县)城;二月戊申,克下邳(北齐东徐州治下邳,今睢宁县西北古邳)、高栅(北齐栅渊县)等六城。《陈书》卷31《萧摩诃传》载,太建七年,萧摩诃“又随明彻进围宿预,击走齐将王康德”。《宣帝纪》亦言,太建七年三月戊寅,“改梁东徐州为安州,武州为沅州”。是年闰九月壬辰,吴明彻大破齐军于吕梁(今徐州市东南),“于是江北、淮泗之地俱复”[3]

由此可知,北齐淮阳郡、宿豫郡(东楚州)分别于太建五年、七年为陈所取。高平郡何时入陈,《陈书》中《宣帝纪》和《吴明彻传》并无记载。据宋《太平寰宇记》卷16泗州临淮县条言:“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4]北齐已置有高平郡,吴明彻似乎已无再置的必要。

唐初李泰著《括地志》言:“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太平寰宇记》也说:“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据此可基本判定,吴所置的高平郡(吴城)与北齐高平郡治,均应在大徐城,即使二者不在一处,也应相距不远。高平郡位于淮阳郡西南、淮水以北,与盱眙郡隔淮相望。上引文载,高平郡邻近的淮阳郡、盱眙郡、济阴郡均于太建五年入陈。高平郡似也应与此同时(或太建六年)归陈。[5]

太建七年(575)三月,宿豫(预)郡入陈后,陈更北齐东楚州(梁称东徐州)为安州、东徐州(梁称武州)为沅州。[6]安州所领郡县与东楚州时同。


二、北周复安州为东楚州

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577)二月,周灭北齐。齐陈冲突转为周陈相争。陈宣帝欲乘北齐亡国之机与北周争夺徐、兖地区,遂命吴明彻再度北伐。

《陈书·宣帝纪》记载,太建九年(周建德六年、577)“冬十月戊午,司空吴明彻破周将梁士彦众数万于吕梁”。陈军攻势甚锐,但随后形势急转直下。太建十年(578)二月丁巳(此时为周建德七年),吴明彻围周彭城,堰泗水以灌之,环列船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援军王轨占据清口(古泗水入淮之口,又名泗口、淮口、清泗口,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北),截断陈军后路。甲子日的清口一战,陈军“众溃,明彻为周人所执,将士三万并器械辎重皆没于周”[7]

《宣帝纪》亦言:“二月甲子,北讨众军败绩于吕梁,司空吴明彻及将卒已下,并为周军所获。”三月丙子,陈宣帝“分命众军以备周。……左卫将军樊毅为大都督,督朱沛(今泗洪县境)、清口上至荆山(今安徽怀远县境)缘淮众军”。夏四月戊午,“樊毅遣军度淮北,对清口筑城”,数日后的“壬戌,清口城不守”。《隋书》卷13《杨素传》亦载:“(杨素)从王轨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治东楚州事。封弟慎为义安侯。陈将樊毅筑城于泗口,素击走之,夷毅所筑。”即吴明彻败绩于吕梁(清口之战)后,樊毅曾沿淮河一线向北防守,但很快被杨素击退,樊毅其所筑之城也被全部毁坏。

吴明彻战败后,陈非但北进受阻,淮南也不能守;周从陈手中夺取淮北全部领土,兵锋直指淮南。至太建十一年(周大象元年)“十二月乙丑,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州)[郡],并自拔还京师。谯、北徐州又陷。自是淮南之地,尽没于周矣”[8]。至此,北周已夺取陈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陈不得不仍划江为守。

南北双方争夺之时,南朝所置侨州郡县,北朝取其地,往往更改其名,及南朝复其地,又复改回。随着陈淮北领土入周,北周亦复陈之安州为东楚州。从上引《杨素传》来看,杨素曾任东楚州刺史(“治东楚州事”),结合《陈书·宣帝纪》“夏四月”条所载,北周改安州为东楚州的时间,当在建德七年(578)二月(三月壬辰,改元宣政)吴明彻被俘之后、四月樊毅筑城于泗口之前。《太平寰宇记》卷16泗州条记载:“后周建德五年(576)改为东楚州。”此载应有误。因为,建德五年时,北齐政权尚存,北周改其名应在建德六年灭北齐之后。

北周宣政元年(或建德七年、578),改安州为东楚州后,东楚州领有3郡4县。其中:宿豫郡,治宿豫,仍领宿豫1县;高平郡,治高平,领高平1县(朱沛废入高平);淮阳郡,治淮阳,领淮阳(绥化县改)、临清(文城县改)2县。


三、大象二年改东楚州为泗州

北周东楚州存在了多长时间呢?《周书》卷21《尉迟迥传》记载,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任命尉迟迥为大前疑,出任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总管。宣帝驾崩后,杨坚辅助朝政。尉迟迥因杨坚当权图谋篡夺皇位,在相州举兵起事。尉迟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尉迟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一起叛乱,人数达到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迥”。杨坚便命韦孝宽为元帅,率兵讨伐尉迟迥。后尉迟迥在邺城兵败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历时68天。史称“尉迟迥之乱”。


大象二年(580)尉迟迥叛乱图


据《周书》中《宣帝纪》和《静帝纪》记载:北周宣政元年(578)六月,武帝(宇文邕)去世,宣帝(宇文赟)即位。以次年为大成元年。大成元年(579)二月辛巳,宣帝下诏传位于静帝(宇文阐),并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大象二年(580)五月己酉,宣帝病逝。六月甲子,尉迟迥举兵。八月庚午,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迥自杀。《资治通鉴》卷174亦载,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北周大象二年)七月,荥州、申州、东楚州等刺史响应尉迟迥而起兵。“尉迟迥之乱”间,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也参与其中,故周静帝大象二年六月至八月仍有东楚州之置。

泗州设置的时间,始见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其卷9《河南道五》泗州条言:“后魏于此置东徐州(应为南徐州——笔者注),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郡)。”[9]按,宣帝病逝后、即尉迟迥叛乱期间东楚州仍存,东楚州改为泗州应在北周平定其乱之后,与宣帝无关。由此看来,《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周宣帝大象二年”不太准确。2019年出版的《宿迁市志·建置区划》中说:“静帝大象二年(580),东楚州更名泗州。”[10]此言甚是。北周东楚州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

关于泗州设置的时间,在晚清和近年新编地方志以及某些文史资料中也有宣政元年或大成元年之说。[11]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北周末年,改元频繁,三年内先后有宣政、大成、大象和大定之称,历武帝、宣帝和静帝三朝。其中,宣政和大象为中途改元,大成和大定仅存月余,年号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其次是《北齐书》《周书》和《北史》中均无地理志[12],这为我们了解泗州的历史沿革增加了难度;再次是《元和郡县图志》中不严谨的记述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以上种种,有人将泗州设置的时间误以为是宣政元年或大成元年也就不足为怪了。

泗州,因州治宿豫县地处泗水之滨而得名,宿豫县也成为第一个泗州治所在地。今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名称的来历也源自于此。

北周泗州仍领3郡4县。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隋王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泗州入隋。

综上可知,从北魏至北周,南徐州至泗州的演变脉络是:北魏南徐州(迁都洛阳前-509)—梁东徐州(509-549)—东魏东楚州(549-550)—北齐东楚州(550-575)—陈安州(575-578)—北周东楚州(578-580)、泗州(580-581)。

注释:

[1]《魏书·地形志》东楚州条言:“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东徐州当为南徐州之误。

[2]参见施和金:《北齐地理志》(下),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6-346页。

[3]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4]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文中“开皇四年”疑为开皇三年。另,明万历《帝乡纪略·古迹志》亦说:“吴城,徐城北30里,陈将吴明彻建,即高平郡。隋废。今乡民呼为城儿头。”

[5]胡阿祥、姚乐主编:《江苏建置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北周泗州条”说:“高平郡,太建五年入陈”。

[6] 《太平寰宇记》卷16泗州条言:“陈太建五年(573)改为安州。”今依《陈书》卷5《宣帝纪》。另,《陈书》卷12《徐度传附徐敬成传》载,徐敬成“为持节、都督安、元、潼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将军如故,镇宿预。七年卒,时年三十六”。按,陈北伐时所得安、沅、潼3州均位于淮北且地理位置邻近,疑文中的“元州”为沅州之误。

[7]《资治通鉴》卷173太建十年。

[8]《陈书》卷5《宣帝纪》。《资治通鉴》卷173亦载,太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还江南。周又取谯、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尽没于周”。

[9]《太平寰宇记》卷16泗州条亦言:“大象二年改为泗州。”

[10]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迁市志》,方志出版社2019年版,第78页。

[11]清同治《宿迁县志》、1994年版《泗洪县志》和1995年版《泗阳县志》均载为大成元年(579)。

[12]今人王仲荦、施和金分别著有《北周地理志》和《北齐地理志》。

敬告:乡土泗州头条号是一个记录和研究古泗州及今泗县(包括部分周边地区)地区历史、文化、民俗及自然风物的公益平台。本平台注明稿件来源为相关历史资料、书籍和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平台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平台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平台及时撤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开皇   郡县   淮阳   建德   北周   北齐   北朝   徐州   历史沿革   乡土   元年   大象   后期   尉迟   论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