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何祚庥院士的科学成就和贡献,及氢弹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

Jim博士以一己之力,力敌三千万司马南粉丝,为何祚庥院士正名!

很多人污蔑何院士是政工院士,实际上完全不知道何祚庥院士的科学成就!

2000年人民政协报刊登《解读何祚庥》的文章,其中详细提到何祚庥院士的成就。

何祚庥早年的确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但是1956年,何祚庥便去了原子能研究所开始粒子物理研究。1959年-1960年,何祚庥在前苏联著名的杜布纳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两年时间,撰写10篇粒子物理研究论文。

大家都知道,粒子物理研究是核物理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雄厚的核物理研究经历,1960年,何祚庥回国参加氢弹的理论研究。

大家都知道,我国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1967年就爆炸了氢弹,令人震惊,实际上由于当年保密的原因,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的氢弹理论研究是1960年就开始了。现在解密了,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由黄祖洽和于敏担任正副组长的秘密小组,而何祚庥是重要组员,绝对不是什么网民造谣端茶递水的。

关于何祚庥院士在氢弹理论研究小组,和于敏一起工作的具体情况,有一篇何祚庥院士撰写的于敏回忆录《于敏:当之无愧的氢弹构型最主要发明者》,其中详细的介绍了何祚庥院士和于敏一起在氢弹理论研究中的细节,很多网民看不懂,或者根本不知道,就开始跟风造谣,和网暴,令人汗颜。

比如,何院士介绍了氢弹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如何将中子带走的能量重新留在等离子体内,何院士提出的新的设想,它是很多聚变-裂变反应堆的基本原理。于敏对这个构想进行了数学分析后,揭露了一个新的氢弹点火模型:

“通过某种升温和压缩机制,将某个室温下的“裂变中子 + 氘化锂 +U238”体系,压缩升温成为某个处在高温 T 和高密度下的等离子状态,这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包含热核反应在内的“链式反应”式的氢弹的爆炸。”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在西方封锁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很多资料都是保密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能够接受网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在氢弹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何祚庥院士展开网络攻击和网络暴力!

何祚庥院士高风亮节,在纪念于敏的文字里,将于敏的所有核心的、重要的贡献一一详细解释,请问,这些资料,是一个端茶递水的“政工干部”能写出来的吗?

氢弹理论研究成功之后,1965年,何祚庥院士又回到了原子能所,开始了有关层子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

1980年,何祚庥当选中科院院士之后,又长期从事大量的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发表大量研究论文,包括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强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微子复合问题的研究、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新粒子的研究等。

我曾经贴了很多何祚庥院士的论文--很多人根本一篇何祚庥院士的研究论文都没有读过、而且从来都没见过(因为他们不知道何院士的英文名拼写方法),便开始网络攻击和网络暴力!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氢弹   理论研究   院士   核物理   中子   原子能   重磅   粒子   网民   成就   贡献   物理   科学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