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出击!看“修道院”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的“经济先锋”

欧洲中世纪时期,还处在半游牧化的日耳曼民族彻底取代罗马帝国在西欧开启统治,开国初期百废待兴,基都教会因为不问政事还保有曾经罗马帝国先进的农耕和手工业技术而受到王室的大力扶持。修道院不仅成为当时百姓寻求心灵慰藉的清静寄托,也带领着整体社会步入农耕文明。

欧洲中世纪民众追随教会场景油画

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被誉为“充满战争世界中的和平之岛”。修道院的修士、修女通过严守清贫戒律、远离喧嚣、坚持劳作表明追随基督的决心。避世苦修,开垦荒芜的勤劳美德被视作拯救灵魂的重要途径,百姓因受到了宗教理想主义的鼓舞和吸引纷纷追随供养,一些土地拥有者捐赠土地只为死后可以在教会安葬,王室为获得百姓爱戴也相继捐赠土地支持教会发展。教会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农副产品资源,教会私有财产和经济地位得以巩固

深山中的修道院遗址

传统农业的发展分为外延式内涵式两种,中世纪欧洲发展农业属于外延式发展即不断扩大耕地、牧场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牲畜出栏量,以满足自身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种发展策略的前提便是持续的获取新的耕地,修道院此时一方面身处大规模开垦荒地沼泽的一线,一方面各国王室扶持教会发展,在12世纪中叶,基督教会一跃成为欧洲大土地所有者之一。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种场景油画

教会的所属土地膨胀速度太快以至于远超修士所能劳作的极限,劳动力短缺激发教会开创特有的“世俗兄弟”劳动组织形式保证农垦:

他们和修士一样都要宣誓,遵守院规,服从院长,但是不用祈祷,他们的工作负责所有修道院的日常事务,打理与外界必要的交换和买卖”。

这种带有信仰的任命让“世俗兄弟”毫无保留的为教会燃烧奉献,成为教会忠诚的劳动力储备。

至今仍然采用中世纪技法栽种葡萄的修士

土地、劳动力问题解决后,生产技术的领先成为修道院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优势因素,“农业技术如果不经过革新发展,生产力绝不可能提高”,在继承了古罗马的农业技术基础上,欧洲各地的修道院因地制宜,进行了新的农业革新,在农田施肥、土壤改良、土地开发、建造排水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利用粪肥种植果园、靠播撒熟石灰和石灰泥改良酸性土壤、广修沟渠建立水利系统让沼泽变良田牧场、设立稳固排水系统改善居住环境。

修道院不仅是“科学种田先导”,还是欧洲手工业发展的缩影:“在修道院的墙院内,有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各种手工作坊,有铁匠、木工、织工、鞋匠等各行工匠,有磨房、谷仓、酿酒坊、羊圈和马厩”。修道院掌握着系统且全面的古罗马手工业技艺,通过开设学校向社会传播:“……其他许多寺院所办的学校中,训练出来了许多手艺匠人,他们以工业技术的精巧应用教导了他们同时代的人。”

铁匠手艺人

这些先进技术让欧洲迅速从半游牧社会迈入农耕社会,为欧洲生产技术进步发展经济带来了持久的影响。

每所修道院选址大多选择未经开发的荒芜之地,土地领主们会非常乐意修士扎根于此开垦土地,因此向教会捐赠封地对于地主而言也是互利的选择。

“村庄(领地)建立起来了,种植了葡萄,建造了房舍,开辟了耕地”(摘自《法国农村史》)。

修道院将土地开发利用成为肥沃的农田、牧场,建造房屋安置随之而来的百姓,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城镇便以修道院为中心逐渐形成,很多城市就是以当地修道院的名字命名。在推动中世纪欧洲城镇化的进程中,修道院的贡献功不可没。

法国中世纪乡村油画

修道院虽然地处偏远但占据了大量土地,依靠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勤劳民众产出了大量的生活物资,这些除自用之外的富裕物资就需要对外开展商业活动换取更多利益。良好的交通被视作商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教会信仰的影响下“保养道路,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捐造一座桥梁或者一条公路,或做关于这方面的劳动,足以消除罪孽,正像发赈款或去进香一样”。修道院不同于俗人之处在于它预见到便利的交通运输对于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要想富,先修路”,这些道路的开拓串联起了欧洲最初的交通网络,成为中世纪欧洲经济产业复兴的前提,修道院也从中获取了贸易和通行税收的丰厚报酬。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建立市场来互通有无,欧洲贵族骑士之间的争斗不断不利于市场的诞生,商业的发展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保护制度。教堂和修道院作为清净象征,在教堂前禁止打斗争执,成为市场安全的保证,各种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让民众自发聚集,让民间不定期的自发市场变为周期性稳定市场,教堂门前的广场成为公众集结市场。“当修道院越来越多地参加了贸易作为增进收入的一种手段的时候,修道院的中央组织和它的附属之间,需要更紧密的联系。于是,在修道院本部和在它的重要地产附近的便利地点上,建立了市场。”市场诞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因教会一一具足,修道院乐于见到门前信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商人因教会庇护也得以免受封建摧残。欧洲的商业复兴在独特的修道院经济带领下拉开帷幕。

描绘欧洲中世纪城镇市集油画作品

前文曾言,在民族普遍沉浸在宗教理想中的大趋势下,王室也向教会捐赠土地以顺民心。王室在认同教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为教会在民间的经济往来开辟了许多绿色通道。封建割据的欧洲水陆交通处处设卡,每个封建领主都会对过境商人课以重税,这为贸易往来压上了沉重的负担。修道院经济在覆盖生活各项产业之后,为了自身利益和发展,会利用自身特殊的社会地位,不断从封建君主那里谋求各种特权和豁免,因为税收的种类五花八门,教会在不同的封建国家获得的特权和豁免也不尽相同。

以通行税为例,作为教会获得的最重要的贸易特权,通行税的减免为修道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行税有多种形式组成:过桥税、渡口税、水路运输通行税、陆路运输通行税、运货车税、过境税等等。“几乎所有寺院都被豁免沿公路和沿河流的通行税”,这使得修道院的商品贸易与民间商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陆上交通在当时的欧洲尚未发达,商品的运输主要依靠水上商船。莱茵河、多瑙河等诸多大河流域的修道院纷纷从当地领主手中取得贸易免税特权,或自己拥有船只或雇佣船只往来于各条串联各国的河流,在贸易发展迅速,通行税层出不穷的欧洲城镇,修道院凭借特权拥有了稳定的商贸路线和贸易范围,并以此敛得巨额财富。

威尼斯的水路贸易

特权的拥有让修道院的商品贸易完全压制民间贸易,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得教会在诸多行业产生垄断,“除了谷物和鱼之外,没有其他的食物比葡萄酒对中世纪人们的饮食而言那样不可缺少,销量那样的大”。传承自古罗马的葡萄种植技术被教会带入了欧洲,“葡萄酒是基督的鲜血”让修道院对葡萄酒产业十分看重。出于宗教需求,十一世纪之前任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除了教会以外都不被允许,即便开放贸易,教会也拥有很多特定地区的专卖权和特定时间的专卖权并享有酿造葡萄酒的税收。税收和特权优势让修道院经济得到发展,但严重阻碍了自由市场和商人获利,利益不对等导致修道院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

酿制葡萄酒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兴起,民间对于修道会的特权和垄断渐渐由不满转为仇视。在农业经济中起到先锋作用的修道院成为了自由商业活动的绊脚石,城市立法中开始萌生反僧侣主义收回宗教特权,民间抗拒教会干涉经济。最终靠宗教信仰而生的修道院经济完成复兴西欧经济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欧洲的农业发展到商业发展,修道院一直都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宗教文明为欧洲提供了进步的前提,它见证参与了西欧大拓荒运动到商业复兴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为欧洲民生幸福和政治稳定提供了长期保证,欧洲的发展进步有修道院不可磨灭的功劳。

参考文献:

《欧洲文明史》

《中世纪欧洲经济史》

《欧洲中世纪简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修道院   欧洲   中世纪   西欧   经济   修士   先锋   逆境   特权   教会   土地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