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血战,生死攸关的德洞岭之战,美军的运气成分(上)

八十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那场战争,是我们民族一场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而在这场战争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战役无数。但相信没有人能否认:长津湖血战,因为它的惨烈、因为它的血腥,在这场战争中,永远会在我们的军迷脑海中排名前几位。

美军陆战一师到达长津湖地区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摆出了一个长蛇阵,其中柳潭里是蛇头,驻有陆战一师的主力两个团,下褐隅里是蛇身,蛇尾则是古土里。而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德洞岭,这就是这条长蛇的七寸。

长津湖大战,惨烈悲壮的大战无数,以致被人们常常忽视了战斗规模不大,但却非常关键的德洞岭守卫战,这场战斗当时在双方指挥官的判断中,都认为对美军陆战一师的主力命运生死攸关,深知其的重要性。所以宋时轮当时得知守军只有一个连,但仍派出了两个团的压倒性兵力进攻。

目前国内介绍这场战斗的篇幅不多。当年的德洞岭大战,战斗过程最后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美军守住了此地,保障了后来陆战五团和七团最后的成功撤退,但实际上,从后来美军的资料中可以我们得知,美军其实也有极大的运气成分。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回溯下这场激战背后的一些细节和故事。也回应下某些网友有关这场战斗的部分错误观点。由于篇幅实在太长,避免大家的阅读疲劳。文章将分为上中下三篇完成。

文章主要参考的是《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一书,该书是根据驻守德洞岭的陆战七团F连的剩余人员的回忆写成,该书的叙述较为客观,不仅对当年美军士兵的战斗意志进行了褒奖,也对我军战士无畏的精神表达了钦佩,立场基本不偏不倚。该书出版于2009年,详尽地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这场残酷的攻防战。

德洞岭又名死鹰岭,位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上,美军称为福克斯高地。是一个地势险要的重要关口。如果我军控制了这个关口,由于美军现代化程度高,高度依赖公路。那么位于柳潭里美军主力两个团就彻底被隔断,很难撤退回来,同时弹药和补给也无法再从地面运输,只能空投,将会对美军的战斗力造成极大影响。

所以说德洞岭至关重要,是美军这条长蛇必须保护住的七寸。

为了坚守这里,师长史密斯专门指派陆战七团久经战阵的老兵巴勃连长,带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加强连坚守这里。并严令:不得后撤一步。同时在德洞岭北面还布置了一个C连以策应,还专门从下碣隅里拨出一个榴弹炮群支援这个连队。

该连队本身配有60毫米迫击炮数门、57毫米火箭筒外加轻机枪。为了提高战斗力,这个连队又专门加强了一个火力排,加强的火力排则配有81毫米迫击炮2门、7.62毫米水冷式重机枪2挺。加强后的F连有234名战斗人员和12名卫生兵。

而这个加强连面对的是我20军59师的两个团。看上去数量差距很大,但史密斯有信心,带队连长巴勃是一名二战老兵,作战勇猛,指挥经验丰富,曾在硫磺岛战役中建功,善于打山地战和硬仗。同时不仅因为美军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地形对于防守也很有利。

F连选择驻守的高地虽然不高,但却是防守德洞岭的核心。标高约为1220米(因为由于是高原,实际上距山脚可能不到这个距离),但地形非常有利。依据美军的记录,整个山脊成一个倒U形,U形底部朝北,最高峰在东北角,与其北面更高的1653高地相望,间距约300米,两高地间的地形就如同一具如马鞍。

西南面山势较为陡峭,很难进行攻击,但正西方向坡度不是很大,可以为沿马鞍形山梁的主攻进行牵制攻击;由于我军集中在较靠近公路的1653高地,也就是上图中的石山(Rocky Knoll)及西山(West Hill)等区域,所以从东面攻击就不大可能,因为不仅要绕得很远,还需要翻越北面陡峭的山坡。

U形口正对着南面,最外面是一道高坎,而下碣隅里至柳潭里的公路,就在高坎之下不远处,东西向横穿而过,高坎虽然并不是很高,约3米左右,但这道高坎使得志愿军步兵的徒步进攻难度加大。(见下图,红线为11月28日我军的攻击路线,棕黄色是U形山脊。)

下面这张三维图由于是当年手绘的,不太准确,但大致可见山形,由等高线看山南腰处应较平缓:

山上长着一些树,这些不很茂密的树林从山的西翼,延伸到南侧的山腰,再越过东翼向北继续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树林在一定的程度上在11月28日凌晨的战斗中救下了F连。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形,很容易让从西面杀过来的59师将主要进攻方向选择为北面,因为从北面的石山冲下来,沿着马鞍形山梁一个冲刺,就可以攻上F连驻守的山头。次方面的进攻方向则是从南面夹击,但从南面进攻则必须要面对这道高坎。

尽管高坎有一段缺口,可以由此处突破,但狭窄的缺口必然会面对美军强大的正面火力封锁,同时还会遭到山上西侧的美军机枪侧后扫射。而如紧靠高坎来躲避西侧的机枪火力,则又会遭到美军从上面扔下的手雷杀伤。

巴勃的布署是:第3排(排长麦卡锡)在主峰,面向北防守;第1排(排长顿恩)在东翼,面向东防守,在靠近南面之处,防线弯向内;第2排(排长彼得森)在西翼,面向西防守,西翼的机枪火力,可以从西南方向控制公路。南面由火力排防守,两挺重机枪可形成交叉火力,封锁南面的高坎。(见下图)

而在下碣隅里,史密斯专门拨出陆战1团H连的一个105毫米榴弹炮炮群(射程11200米)用来支援德洞岭。这个炮连的阵地在下碣隅里北面,最大射程刚好可以打到1653高地的南坡。这些榴弹在F连选择好阵地后,已经设定完毕射击诸元,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得到射击目标坐标,炮火很快就会蜂拥而至。

第一次进攻!

11月28日凌晨气温骤降,白天忙碌了一天的疲惫的F连士兵认为进攻应该不会这么早就来到,个个耐不住严寒和疲惫,早早钻入睡袋睡觉,连警戒哨兵都裹在大衣里打盹。当夜尽管下着小雪,天上依然有着明亮的月亮。

凌晨2点的时候,阵地西侧和靠近公路休息的一些美军忽然被一阵汽车引擎声惊醒,原来是从下碣隅里取邮件的后勤部队,正在将车停在路边,向F连分发邮件。正在嘈杂和纷乱中,吵醒的美军士兵在月光下,突然发现公路上出现一队行进中的黑影,方向是从柳潭里开过来的。

美军士兵立即要求对方回答口令,但迎接的却是一阵的枪声,原来这正是我志愿军赶到的177团进攻德洞岭的先头部队。美军迅速钻入阵地开火还击,公路上的我军也几乎同时开始散开并呈攻击队形前进。

德洞岭之战正式打响!

还在睡梦中的巴勃被迅速惊醒,赶到阵地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把连部和迫击炮阵地设置得太靠近公路,志愿军攻击极为迅猛,迅速穿插逼近,连部和迫击炮阵地已经开始遭到攻击,巴勃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命令连部和迫击炮立即退到半山腰重新布置火力。

这时我军已经冲了上来,密集的子弹纷纷射入靠近公路边的帐篷和几间草屋里,很多才刚惊醒的美军纷纷从帐篷和草屋中逃出,慌乱朝山上跑去。而先期被惊醒的美军此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利用高坎的抵抗迟滞了我军的进攻,让迫击炮顺利转移到山腰。

当我军士兵好容易奋勇突破高坎并攻入美军山脚阵地,准备乘胜追击逃跑的美军的时候,开始遭到已逃到山腰处已经布置好的美军迫击炮的猛烈反击。

同时,西侧山上的美军的机枪火力也造成后面跟进的我军士兵伤亡巨大,逼得剩余的人不得不退回到高坎下,但随即又被美军从上面扔下来的大量手雷而杀伤。不利的地形和猛烈的火力让进攻已经无法继续。大约8分钟后,这一侧的战斗就基本停止了,攻到美军防线内的我军无法继续进攻,但美军山脚阵地也彻底失去。

几乎就在5分钟后,北面的进攻也开始打响。北面进攻的志愿军偷袭战术很成功,摸上美军北坡阵地的时候,当时许多美军还在双人掩体里呼呼大睡,摸上来的我军用刺刀、手榴弹外加炸药包,将防守的第3排的两个班消灭了一多半,35人中只剩下8人逃出生天。

战后美方认为,这次巴勃所犯的错误几乎是致命的,尽管F连的通信设备和迫击炮都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但由于被迫转移阵地,造成了迫击炮未能在第一时间支援第3排,也未能呼叫下碣隅里的炮火支援,这被认为是第3排这次失去山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美军北面的正面防线被打穿!

随后我军冲上了山脊。但遗憾的是,冲上了山脊的我军并未向南直接攻击,而是沿山脊向东西两翼攻击。后来据了解,正是因为下面30米处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败退的美军都逃进了这片树林,黑暗中的树林里敌方情况不明,我军指挥官担心受到重大伤亡,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这个制高点得而复失。

后来资料显示,我军指挥官不是多虑,从正面败退到树林里美军确实与第3排最后的一个班汇合后,组成了一个新的防线。但我军指挥官不知道的是,敌人也就约20多名士兵,当时如果再大胆一点,直接一个猛冲,那么这20多人绝对是抵挡不住的,那样的话,就可以与南面进攻的我军对半山腰的美军形成夹击之势,近战、夜战一直是我军的强项,那么美军必然崩溃,所以才有前面所说的正是这些树林救下了F连。

向两翼攻击的错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在明亮的月光下,攻上山顶的我军士兵身影在月光下一览无余,完全成了美军的靶子,美军东西两侧靠近山顶的机枪火力,开始猛烈朝山顶的我军战士扫射。而树林里形成新防线的美军,也从侧面向从两翼攻击的我军开火。

仅仅5分钟后,攻上去的这两个连就因为伤亡过大而被迫停止了攻击,不过山脊仍掌握在我军手中。20分钟后,约100多人的我军增援部队又沿着马鞍形山梁冲了过来,与仍控制山脊的我军先头部队汇合,但由于下面树林里传来的密集枪声,他们也认为树林里有美军重兵,所以仍选择了向两翼冲击。

但这一次进攻伤亡更惨重,因为美军的迫击炮已经准备好了,开始回头向山顶炮击,迫击炮弹不断地在冲击的我军中间爆炸,两翼的美军机枪和步枪也对着山脊和马鞍形山梁猛烈地扫射,在猛烈的炮火下,仅仅数分钟,山顶就已经看不到站立着的我军士兵白色的身影。

凌晨3点左右,美军开始对山顶进行扫荡,试图清理掉仍守在山脊的我军。第3排召集了所有人,开始缓慢搜索前进,山顶此刻已经没有还击的枪声,所有的我军士兵都已经倒下。第三排搜查得很仔细,他们检查了每一具尸体和伤员,在大约6点左右完成了扫荡,只抓到三个重伤的俘虏,别的全部牺牲。

8点左右,美军清点了战场上的我军尸体,在南面山脚和公路上,约有100具。而惨烈的山顶和山北,约躺下了350具志愿军遗体。美方的数据是F连战死24人,伤54人,3人失踪。同时由于弹药消耗巨大,美军扫荡的同时也收集了我军遗弃的枪支弹药,以支持后面的战斗。

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右一)


我们不否认美军士兵表现很顽强,但也不得不说,这次F连的守住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后面我们继续会说。此刻,身在下褐隅里的史密斯得知战况后,忧心不已,他明白德洞岭绝对不能失去,急令想尽一切办法增援德洞岭,但此时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已经开始,各处都在呼叫告急,他手里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美军   史密斯   迫击炮   生死攸关   志愿军   山脊   陆战   我军   血战   火力   阵地   士兵   成分   运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