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影响技术劳动力的整体流动方向,从而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得到改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形成了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因为城乡之间的区位因素以及资源禀赋等因素存在先天差异,人力资本、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也不能自由流动,导致我国现如今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十分缓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换,使其参与城市的社会生产,加快了该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随着人民可支配收入上涨,消费性服务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最终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视角来看,它意味着地区具备更丰富、更均衡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可以优化产业之间形成的竞争机制。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的比较优势,进而推动产业分工的深化,实现范围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多样化集聚往往意味着不同产业间的企业集聚,多样化集聚的企业能够给当地企业提供类别更加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改善当地的供给结构并相应地增加当地的引致需求,促进地区的消费,改善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可以有效丰富从业人口结构和厂商结构,使个体、厂商乃至全产业链的消费、购买需求呈现多样化。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还可以显著地提高当地消费规模和多样化水平,推动本地区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以此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给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资本的流通导入途径,并对制造业产生经济外部性效应,从而加速制造业行业水平的提升。

而集聚水平提升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对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扩大会使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进驻到集聚区,产业结构将会逐渐转向高级化和合理化。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自开放以来,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共享”的内涵就是为了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其本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社会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改变由于历史经济积累和地理区位等原因导致的我国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增加劳动者收入

在劳动者收入提升方面,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合理解决国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个问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产生更多劳动力需求岗位,降低劳动力的就业门槛,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大量新的就业渠道,吸纳了社会剩余劳动力,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而促进劳动者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比如现代物流、仓储服务等产生了大量生产、仓储、物流和管理岗位,为社会上生活来源不固定或者部分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就业契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服务业行业中的不断创新运用,劳动者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产业链学习新的就业技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高技术劳动力的加入,改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或者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福利,这样就使得劳动力收入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而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因为企业都支付了较高的工资,这样的环境也会吸引到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来此就业。如此循环往复,区域内劳动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效应还能使劳动者不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最终就会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资源分配效率

社会资源如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分配不均匀,导致了发展成果分配不均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其中教育和医疗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区位因素和户籍制度导致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大量向其倾斜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而就业不公平主要体现为性别歧视,女性在工作搜寻和就业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一大批的新自由职业者随着互联网产业链的成熟而出现,这就使得遭受到就业歧视的广大女性群体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随着集聚发展,城市的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集聚区乃至整个城市能够营造出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服务体系覆盖面更广泛。

集聚区就业还能解决户籍迁移问题,劳动者及其家属都能享受到和经济发达地区相同的教育资源。随着福利分配更加完善和公平,社会更加多元化,一系列如育儿养老难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紧张以及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都将得到缓解,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将牺牲资源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资源快速消耗、城市无序扩张和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由此提出了“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建设性意见。我们国家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基本国情。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改变传统高能耗生产方式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意味着行业需要更多的生产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作为支撑。伴随着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产生,集聚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本、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都能够充分流动。

企业为了减少自身生产成本,会通过开发新技术来实现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传统由要素驱动的高耗能密集型生产方式,从而减少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随着集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质化问题,为提升市场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也就出现了竞争效应。

为提升在该集聚区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各企业会创新技术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再利用来节约生产成本,以此升级到高端价值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各企业会充分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量,同时加大创新污染控制技术,促进生产清洁,最终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变自身生产方式,升级相关的生产设备以及转变企业经营理念,降低生产单位能耗,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乃至全产业、全社会的绿色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企业形成绿色发展观念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更趋向于节能减排,思想上也不断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绿色发展观念的形成,也能够不断深化企业对环境污染导致的系列问题的认识。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企业不断地改进自身生产工艺流程和加工方式,系统地认识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新污染物,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能源利用率,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改变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得绿色发展方式得以推行。

通过联结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促进信息、要素、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流通,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来实现对污染排放物的治理与循环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企业意识到走绿色发展道路并不会阻碍自身的经营发展,相反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让企业在经营中关注产品和市场的同时,还能够做到绿色管理。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会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而更加深刻,这样就使得各个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服务业   水平   劳动者   产业链   劳动力   城乡   我国   社会   经济   资源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