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科举浪潮:从干谒之中看唐朝举子所处的境况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自隋朝时开始确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唐朝时也沿用了这一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参加科举的举子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竞争力越来越强。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多年苦读能有所利用,于是唐朝时期干谒,就成为举子的一种常态。

公卿门楣

当然了,唐朝的干谒难度并不比科举低,举子需要面临身心双重的考验。尤其在干谒时需要外出,整个途中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金钱,也是举子们需要承担的。即便是承受住了身心的打压,并不是一定能够成功。对于一些身份地位比较高的公卿,依旧是很难干谒成功。从本质上来看,唐朝举子的干谒活动,实则是所面临的政治上的无奈。

一、浪潮涌起——科举竞争极大下衍生出的另一条出路

唐朝的官员曾提出,要将科举考试与考生日常的声誉和文章结合在一起。否则仅仅凭一场考试,就断定考生能力过于偏颇。从这一提议之中也能够看出,当时的科举竞争的确是相当的激烈。

《旧唐书》之中记载:

“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

因为竞争过于激烈,所以在唐朝衍生出了干谒这一条出路,毕竟科举考试的规则的确是过于严苛,一考定终身,这对于许多发挥失常的考生来说简直是过于残忍。

科举考试

何况,唐朝时想参加最终考试的举子中间,必须要经过层层选拔,只有在州府试之中顺利取解,才能够赶赴京都。等到资格审阅通过以后,再参加礼部安排的最终考试。从最初的选拔到最后的考试,有很多人都遗憾落选了。

甚至在唐朝时并不像前朝那样,只要在某一阶段取得了某一称号之后就能够一直保持着,而是只要没能通过最终的考试,那么就必须得重头再来。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唐朝举子面临着极大的考试难度。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中举的概率,唐朝的举子在最后吏部的科举考试之中兵部糊名。这样一来考官就能够知晓考生的基本信息,这样做就是为了之后的干谒做准备。

科举选拔

对于唐朝的考生来说,最初干谒主要是为了能够联系到社会公卿。为此,能够将自己的姓名告知到科举考试的主司。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提高自己中举的概率。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中举概率并不现实,毕竟已经确立的制度是很难改变的。

即便是这样,举子干谒的现象也丝毫没有减弱,甚至在逐步的强化。这也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压力过大,考生被逼无奈的做法。对于举子来说,干谒也是一个相当难熬的历程,必须要奔波在各处去觅举,甚至即便是辛苦了许多,也依旧难以遂自己的心意。

二、劳累奔波——通过干谒来寻找自己政途上的知音

举子干谒的人数,并不比参加科举的人数少。这些举子最向往的,就是拥有着话语权的公卿。然而干谒的人数过多,所以想要得到公卿的赏识也是相当有难度的。不少的举子甚至连公卿的面都见不到,就被拒之门外。

科举考官

对于举子来说,在干谒之中碰壁是常有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因此不少的举子就会选择赋诗来排解心中的苦楚。

很多举子都是出身于普通人家,根本就没有联系到公卿的途径,这个时候想要干谒成功也是极为的困难。

像唐人冯定才华出众,在贞元年间和其兄一起中了进士。冯定有一个朋友,恰逢在贞元年间调任了襄州刺史,于是当时冯定就去拜访了这个朋友,想要求他牵个线,没成想被拒绝了,这也使得冯定的干谒之路异常的困难。

可以说,冯定就是当时许多举子的一个写照,许多举子都因为出身贫寒,缺乏了门楣的梯子。因此,想要干谒完全就没有门路,自然也就很难成功。不少举子在经历了长久的干谒之后,依旧没有成功。

科举看榜

举子在干谒的过程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像有的时候干谒的路程过长,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或者说在途中会遇到强盗匪徒,这些困难都给干谒的过程增加了难度。

如果干谒成功的话,那么举子一般就会把自己的婚姻当做筹码。本身许多公卿就会在考生之中为自己择婿,尤其是名列南院榜单的考生,更是受众人追捧的。当然了相较于中榜的人来说,落选的人肯定还是占大多数的。这种情况下,那些没能中榜的举子,只能够将自己的婚姻当做晋升的阶梯,企图想要通过被公卿所赏识,然后招纳为婿。

像唐朝的来鹏,文风清丽,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然而参加科举了十多次都没能中举。这个时候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文笔,来鹏受到了韦氏的赏识,将其招入了幕中,甚至想要将其纳为婿,只不过后来被来鹏给拒绝了。

状元

虽说对于唐朝的举子来说,干谒是相当常见的,然而依旧有不少的举子不仅干谒没有成功,反而招致了不少的祸端。因为干谒大多数的时候都需要媒介的,也就是需要别人代投,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误投,误书等情况。不仅会耽误了举子的干谒,有时候甚至会得罪公卿权贵,招致杀身之祸。

对于唐朝的举子来说,即便是干谒依旧面临着诸多因素的阻碍,有的是碍于身份,有的是碍于自身财力,因此总是困难重重,甚至难度不低于科举,只有少部分举子能够取得成功。那些受到公卿权贵赏识的举子,很多也不能够有极高的自主性,只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存在。

三、自主受限——存在互为利用的关系

对于王朝的发展来说,科举绝对是一件大事,毕竟选拔出的官员都是未来要服务于王朝政治的。虽说今天是在考场上考试的举子,明日就有可能是进入朝堂的官员,因此唐朝的官僚和举子之间很容易形成关系网。

读书人

当时唐朝能够兴起干谒,不仅仅是举子一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是因为官员们出于政治考量所同意的行径。通过科举考试的举子,身份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甚至到了唐朝后期,举子能够位列诸州府贡举方物之前,这足以看出统治者对于举子的重视,使得举子拥有了贡举一事的主控权。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官员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或者是为了家族的发展,往往会选定一些举子来扶持。大部分都是将举子选定为自己的女婿,这样一来就能够与举子之间形成利益网,举子能够通过干谒来提高自己获赏识的可能性,而官员也能够延伸自己的权力范围。

不过对于举子来说,科举之外的干谒活动的确是能够增加其入仕的可能性,但是从宏观上去考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举子各方面的压力。毕竟在产生了干谒之后,最大的权力就集中在主试官的手中,这种情况下举子们为了能够获得赏识,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请托,贿赂,腐败之风一时间在唐朝兴起。

唐朝读书人

那么对于那些出身于寒门家庭的举子来说,原本是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但却要面临着这种情况,但是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进行贿赂,这就只能面对着空有一身才华,但却无处施展的悲惨处境。

据说唐朝时有一举子名叫刘咸允,多次科举均未中榜,刘咸允的父亲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刘禹锡,为了能够帮助儿子踏上仕途,刘禹锡找到了自己从前为官时的友人崔群,想要托他帮忙处理一下关系。崔群的门生张正谟当时正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试官,于是崔群就召来他,说明了刘禹锡找自己帮忙的意图。

《太平广记》之中记载:

“面以咸允托之”。

唐朝官员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最终出榜的时候,刘咸允依旧是落榜了,这件事也使得刘禹锡和朋友崔群交恶了。可以见得,唐朝时的干谒依旧不仅仅会影响到举子了,还会影响到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少举子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干谒上,反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专心科举了,本身的能力也有所下降。

结语

对于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入仕为官的最好路径,不少人都通过这一路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唐朝时期读书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科举,这也使得科举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

科举考试

不少考生为了能够有所用,开始了考场外的干谒,将干谒看做自己走入仕途的另一条道路,然而干谒的难度依旧不小,同时其中还掺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少读书人不仅没能够通过干谒走入仕途,反而为自己和家族招惹了不少的事端。这种生于科举浪潮中的干谒风尚,对于唐朝以及后世的科举制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太平广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太平广记   科举   唐朝   公卿   仕途   读书人   境况   中看   浪潮   考生   官员   难度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