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考生,抱着36个馒头参加科举考试,康熙大喜:状元就是你了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十年寒窗无人问津,一朝发榜天下尽知。古代的科考就相当于如今的高考,甚至更加残酷严苛,考生要历经重重选拔,凭借才能与智慧进京入仕。

对于文人墨客和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状元就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自科举制度开创并且代替了九品中正制以后,就诞生了将近600位文状元。

他们满腹经纶,带着满腔热血踏上了考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木讷板正,但也不乏有趣之人,清朝就有一个考生带着36个馒头参加考试,康熙见状大喜,立即就钦定他为状元。

这个状元究竟有何来头?康熙又为什么会指定他当状元呢?

李蟠此人

清朝顺治年间,李蟠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时的李蟠天资聪颖,十里八乡原本就羡慕李家是诗礼世家,李蟠的聪敏机慧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李蟠的祖上也出过不少的风云人物,明朝的时候还曾与魏忠贤一党的奸佞之臣抗争,但是魏党势大,普通的官员虽然有心抗争却成效甚微。

因为与魏忠贤之党的奸臣站在了对立面,李蟠的祖父等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甚至是打压,最终只能告老还乡,隐居在了江苏徐州。

李家后人虽然都是文人,但是个个怀着报国之心,他们之中有不少都著有传世之作,不过真正入仕当官的并没有几人。

当年与奸党佞臣针锋相对留下的祸患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之后明清变迁的动乱,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将入仕之事放在一边,毕竟只有先活下来才有机会做别的事情。

李蟠的祖父也曾与人合伙做了一些生意,攒了一些家业之后就重新将重心放在了教育后人上,慢慢的就恢复了书香世家的盛景。

到了李蟠出生时,李家已经远近闻名,在祖父与父亲的悉心栽培下,李蟠诗书礼乐无一不精,唯一的缺点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因斟字酌句而耽误时间。

这样的特点倒是与他的相貌非常不符,成年之后的李蟠身材魁梧还留着长胡子,活脱脱就是一副武士的模样,颇有一些反差萌。

因为祖父与父亲并没有入朝为官,因此李蟠就认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做个普通的文人,在当地知县的劝说之下,李蟠才有了参加科考的想法。

逐渐完善的科举制度

古代的科举与今天的高考有不少的相似之处,都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不同的是如今的学生为了心仪的高校参加高考,古代的学子参加科举则是为了入朝为官。

科举制度最早源于隋朝,在此之前封建王朝选拔官吏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虽然能够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是却导致了选拔的条件从才能慢慢变成了门第。

为了消除这样的弊端,隋文帝决定开创新的选拔制度,之后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新制度的产生一定会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毕竟这个制度刚开始实行的并不算完善。

经历了千年时光与近十个朝代的变迁与打磨,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完善,科举制度最为完备就是在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的科举就像如今的等级考试一样,需要一级一级的往上考,想要入朝为官必至少要考过童试、乡试成为举人才能当官。

只有顺利通过低阶的考试,才能获得参加高阶考试的资格,举人能够参加会试和殿试,而殿试的前三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通过童试这第一级的考生会被称为童生,要是能够通过乡试就能够成为举人,但若是乡试不过,就算是花甲老人也是童生。

虽然看起来成为举人只不过是通过了两次考试而已,但是这个过程的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也因此成为举人被古代的人们当成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范进中举》,讲到就是一个名叫范进的老童生屡试不过,终于考中了举人,却在众人的惊叹声中高兴疯了的故事。

科考制度在长年累月的发展当中也在不断的完善,作为全国性的选拔考试,流程自然是非常严谨的,为了维护科举的公平,历代封建王朝都会想尽办法防止考生作弊。

最基础的作弊方式就是夹带小抄,考生们简直将小抄都玩出花来了,有人将衣服物件通通改成双层的将小抄夹在中间,甚至有人将小抄藏在了卷尺和内裤当中。

胸无点墨却想要金榜题名的富家子弟就会聘请有学识的人来替考,当然并不是枪手直接替代考生进场考试,这种作弊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考生在内枪手在外,开考之后枪手也会知道考题,有专人负责将枪手的消息传递给在内考试的考生。

另外一种方式就更加简单直接,枪手是同时参加考试的其他考生,枪手答题完成之后会有人将两人的卷子调换。

要说风险最小的作弊方式,那一定就是“冒籍”,这种方式与其说是作弊,倒不如说是钻了考试制度的空子,跟如今的“高考移民”性质差不多。

明清时期科考的卷子分为南北两种,在这种分卷出现之前,皇帝发现科考之后榜上有名者几乎全都来自江南富庶之地,北方的学子寥寥无几。

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远远优于北方,并且北方动乱不断,因此南方学子的学习机会比北方多得多,南方学子在科考当中的优势也要大于北方学子。

后来就有了南卷与北卷,但这就造成了不论南北的学子都想考简单的卷子,有能力的南方学子就会将自己的籍贯挂在北方某处,以此来提高自己中榜的机会。

一般来说童试与乡试是在考生的家乡进行的,只有会试与殿试才会到首都的贡院,进入贡院之前,考生们会经过严格的搜身,以确保他们没有携带作弊的物品。

考试的时候每个考生都会坐在一个狭窄的单间当中,只有桌椅蜡烛和一个小桶,考生要在这个单间里待三天,所需的吃食都需要自己带。

在入场搜身的时候这些食物也都会进行仔细的检查,一般情况下考生们携带的都是简单顶饱的干粮,这也与考场中的另一项规定有关。

在考试的过程中,考生是不能随意起身的,更何况是离开座位上厕所,因此贡院就给每个人都准备了小桶。

小解能够在小桶里解决,大便一般都会尽量忍着,古人认为考试的时候上厕所是对圣人的大不敬,实在忍不了的话也是能在考官的陪同下上厕所的。

但是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因为一旦在考试途中上厕所,考官就会在考生的卷子上做出相应的标记,这样阅卷的时候就能加以区分,这样的卷子很难拿高分。

一般来说吃得少也能尽量避免上厕所,因此考生携带的干粮都不多,但是李蟠偏偏是个例外,他进考场的时候竟然背了一袋子的馒头。

参加会试却带了36个馒头

李蟠读书的时候就与普通的学生很不一样,古时有不少的儒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还将吃饭休息当成是浪费学习时间的事情。

这种儒生通常只将心思放在他们的“圣贤书”上,长久的埋头苦读已经让他们与社会脱节,除了读书之外再无一技之长,除了考试他们也没有任何的生存技能。

还有不少的儒生自视甚高,认为读书人是全天下最高贵的人,毕竟不论是三教还是九流,儒家都牢牢占据着首要地位,因此不屑与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来往。

但是李蟠与他们并不一样,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仗义,遇到不平之事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出手相助,甚至还免费为有冤屈之人写诉状,因此被人称为“刀笔先生”。

时间长了之后,他也渐渐与衙门的人有了一些交情,知县也在看到李蟠写的诉状之后感叹他的才华,就劝他去参加科考。

李蟠接受了知县的建议,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参加考试,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写作速度实在太慢,于是就埋头苦读,等到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参加了童试与乡试。

李蟠首次参加乡试就顺利中举,他抱着必胜的信念准备了会试,进京之后也毫不懈怠辛苦备考,就连食量都因为连日的辛苦而增加。

进入贡院考试的时候,负责检查的人看到他背着一个大袋子,就疑心有异常,没想到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袋子的馒头。

考官忍不住好奇还数了数,竟然有整整36个馒头,整个考试的过程中巡考人员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向李蟠的位置,考生中有一个食量大如牛的这件事早就已经传开了。

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李蟠的考试并不顺利,之前的考试对于他来说并不算难,因此他斟字酌句虽然也浪费了一些时间,但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但是会试汇聚了全国而来的佼佼者,卷子的难度自然不是乡试能比的,别的考生正襟危坐下笔如有神,都快完成了他才只写了个开头。

李蟠心急如焚,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擦着汗,他带去的36个馒头还没等考试结束就吃完了,只能厚着脸皮向考官又要了几个,到了结束时间他还没写完。

到了晚上,李蟠身边的考生一个个的交卷,他桌子上的蜡烛也即将燃到尽头,考官过来催促,在他的不断央求之下,考官又拿来了蜡烛等他写完才收卷。

出了考场之后,他就发现考生们讨论的不是这次考试的难易,大家口中谈论的都是这次的考生中有一个人吃了36个馒头还不够,竟然还向考官又要了几个。

李蟠知道大家口中的奇葩考生就是自己,一时之间也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他没想到这件事竟然还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

康熙因为“36个馒头”记住了李蟠这个名字,阅卷的时候惊奇的发现李蟠文采斐然,对问题发分析与见解也独到老练,顿时如获至宝。

殿试之时,康熙还特意给考生们出了一道难题,结果只有李蟠的回答让他满意,康熙这时并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就是吃了一大袋子馒头的李蟠。

李蟠答完之后康熙就询问了他的姓名,听到李蟠二字之后还专门问了他是否真的吃了36个馒头,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大喜过望。

这场殿试成为了李蟠人生的转折点,他从藉藉无名的考生一举成为名动天下的新科状元,他的事迹也被众人传为佳话。

失望回乡不再入仕

殿试结果尘埃落定之后,李蟠在接受羡慕与祝福的同时,还有不少的人认为李蟠的状元之名名不副实,觉得他只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小人,根本不配当状元。

同科的探花姜宸英正气凌然,他认为有真才实学之人是不会用这种不入流的手段,更何况还招致了不少非议,不过他没想到李蟠的饭量真有这么大,也没想到以后两人会是惺惺相惜的忘年好友。

此时的姜宸英对于李蟠并不服气,甚至还写了一首诗来嘲讽他: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当时不少北方人会将馒头称为“饽饽”,这首诗毫不避讳的嘲讽了李蟠用36个馒头的事情吸引皇帝的注意才得以成为新科状元。

两人都被授职进入翰林院,姜宸英也在与李蟠的相处当中渐渐了解到李蟠并不是哗众取宠的小人,当年的事情也是自己误会了李蟠。

姜宸英心中一直过意不去,还专门找了个机会向李蟠登门致歉,没想到李蟠根本就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对于姜宸英的误会也是一笑了之,两人虽然差着将近30岁,却成为了挚交好友。

之后李蟠与姜宸英分别作为主考官与副考官主持了一场科考,没想到发榜之后众多考生对于结果并不满意,纷纷指责两人徇私舞弊。

原本考生对发榜结果不满意也不算是什么不可调节的大事,但是坊间很快就流传开了一部名为《通天榜传奇》的剧,明里暗里都在针对这件事。

两人徇私舞弊的事情也闹得满城风雨,甚至出现了“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这样一句话,不少大臣都出面弹劾两人,朝廷无法再置之不理,只能将两人下了狱。

姜宸英满头白发才中了探花,刚为官两年就被诬陷徇私舞弊成了阶下囚,李蟠也被判了流放,心灰意冷的姜宸英选择了在狱中自尽,死前还为自己留下了挽联:

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

李蟠被流放到了沈阳,3年之后冤情昭雪回到了故乡,虽有一腔报国热血却也被现实磨平了棱角,认清自己的境况之后就将心思放在了吟诗作赋上。

后来康熙帝南巡,想到了曾经被冤流放的李蟠,想要再次起用他,但是李蟠想到曾经自己被冤、好友含恨而终就无心仕途,康熙帝只得作罢。

李蟠虽然未再出仕,但是著有传世的文集,流传后世的诗文不下百篇,不仅文章,他的墨迹也非常有名。

梁寨镇李新集有一个李氏后人捐资建造的状元碑园,李蟠的《白燕十首》就被后人篆刻称了诗碑,以这种方式留在了状元碑园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科举   状元   馒头   考生   殿试   乡试   考试   科考   考官   清朝   康熙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