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慈禧儿子同治帝19岁早亡,为啥死因难以启齿?留同治中兴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军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在位14年,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位,终年19岁。

同治皇帝载淳

同治时期,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要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收复新疆;开始兴办洋务运动,在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

一、幼年称帝,傀儡一生,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861年七月十六日,时日无多的咸丰帝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为顾命大臣,辅政幼主;赐给慈安、慈禧太后各一枚印章,所有旨意,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才可以生效。咸丰帝担心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成为多尔衮第二,所以做出这样的三方相互制衡的局面,目的是保住6岁儿子载淳的皇位。令咸丰没想到的是,为了最高统治权,两宫太后和八大顾命大臣经常争吵,把6岁的载淳吓得哇哇大哭。面对八大臣咄咄逼人的形势,慈禧太后想到了自家人-留守京城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也就是载淳的亲六叔,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八大臣中肃顺被处死,赐载垣、端华自尽,景寿等五人被免职或流放,慈禧太后夺得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

辛酉政变

在慈禧和恭亲王奕訢的授意下,朝廷大臣上奏以皇帝年幼为名,请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皇帝的年号也由“祺祥”改为“同治”,意即两宫太后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上朝时,年幼的同治皇帝面西而坐,身后是有珠帘遮挡的两位太后,慈安太后在左,慈禧太后在右。慈安太后性情温和,没有权力欲,因此朝中大小事务都由慈禧太后一人主持。自此,27岁的慈禧太后走上权力的巅峰,成为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时间长达47年之久,成为19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二、重用汉人能臣“曾、左、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收复新疆

1851年,37岁的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正式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1860年,编练湘军、经营多年的读书人领袖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在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将天国首都天京层层包围。1864年六月,精神崩溃的洪秀全自尽身亡;七月十九日,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炸开天京太平门,攻占天京,太平天国覆亡。

曾国藩画像

1851年太平军在南方起义后,北方的捻军在河南乘机起义。1855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整合多支捻军武装,在安徽、河南一带攻城略地。1857年,捻军与太平军于安徽六安会师,名义上接受了太平天国的统一领导,实际上仍是独立作战的起义队伍。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接为钦差大臣,主办剿捻事宜。李鸿章凭借自己跟随老师曾国藩多年积累的军事才能,率领自己编练的新式淮军,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捻军全部歼灭。

李鸿章画像

同治年间,在外国势力沙俄、英国的支持和怂恿下,阿古柏匪帮几乎占据了新疆地区全境。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另一名晚清汉人名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领兵收复新疆,左宗棠率七万精锐部队抵达肃州前线(今甘肃和新疆接壤处),对新疆形成大兵压境之势。沙俄发现这支清军部队规模庞大、纪律严明、装备新式步枪,评估后确定阿古柏匪帮毫无获胜的机会,沙俄方面立即改变态度,“友好”地提出愿向左宗棠西征大军提供粮食等后勤保障,以期控制左宗棠七万大军的给养,从而迫使清廷在沙俄已占领的伊犁问题上大度放弃。左宗棠治兵有方,出兵前已筹集了七万大军一年的军粮四千万斤以上,丝毫不受沙俄的任何要挟。左宗棠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北疆重镇,又在吐鲁番包围劝降了近万守军,随后击垮了阿古柏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天山防线,全歼其主力部队。1877年,阿古柏在南疆库尔勒暴毙,其子伯克胡里继承汗位苟延残喘。就在此时,英国列强也伸出鹰爪,妄图阻止左宗棠大军步伐,而把南疆西部的喀什等地以一共“独立国家”保留,以作为俄属中亚和英属印度之间的一个战略缓冲地。左宗棠识破英国人的意图后强硬表示,“喀什就是古代的疏勒,汉代已隶中华,固我旧土”,清军一定要“尽复旧疆,岂容他人饶舌”。1877年12月,左宗棠大军经过千里迂回,成功抵达喀什噶尔,伯克胡里趁夜率残部狼狈逃入俄国境内。1878年1月,新疆全境除伊犁外全部收复。

左宗棠画像

年近七十的左宗棠为表示收复沙俄占领伊犁的决心,抬棺出战,扬言为收复伊犁不惜和沙俄一战,三路大军全面包抄伊犁。正在和土耳其交战的沙俄也被左宗棠镇住了,愿意谈判解决。左宗棠派遣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和沙俄进行谈判,曾纪泽熟知国际法,会多种语言,外交经验丰富,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双方僵持半年,最终各退一步,清政府花钱赎回了伊犁。

左宗棠抬棺出征

清朝入关以来,政治上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官职的设置采取满汉双职,满官在汉官之前。同治时期,慈禧太后迫于形势,开始重用汉族大臣,到1864年(同治三年),在全部十名总督中,有九名是汉人,十五名巡抚则全部是汉人,尤其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皆是汉人,延长满清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晚清“四大名臣”

三、为自强开展洋务运动,编练新军,发展军工企业

在对外两次鸦片和对内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战争过程中,清朝原有的以八旗和绿营为主的军事体制遭到彻底失败。新式团练湘军、淮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装备和管理与外国列强比还是非常落后。1862年(同治元年),由十七名英国军官训练,使用英、俄枪炮组成的两个营和一个炮兵队,开始在直隶练兵,这是中国第一支新式军队。李鸿章的淮军也开始采用新式方法进行训练,他在淮军中推广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培训军队枪炮阵法。

编练新军

由于新式军队对枪炮、轮船的需求量大增,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且周期时间太长,所以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兴办制造枪炮的军事工业。1863年(同治二年),李鸿章先后在上海成立三所洋炮局,后合并为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建仿造开花炮、无壳抬枪等装备。1865年(同治四年),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设备较精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制造总局内先后曾建翻译馆、汽锤厂、枪厂、黑色火药厂和枪子厂。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局,以建造军舰和火炮为主,先后建造了“万年青号”、“镇海号”、“扬武号”军舰,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自主仿造轮船及轮机,能够按照图纸完成各种工艺的技术工匠。

军工制造企业

四、英年早逝,死亡之谜,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便英年早逝,驾崩西归。正史上记载同治帝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却一直流传同治帝因患梅毒而亡。

患梅毒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6岁登基,年少贪玩,身边又皆是阿谀奉承之辈,为了讨得小皇帝欢心,变着花样带他玩,怎么开心怎么来。10多岁时,身边无良人员便以声色犬马对他加以诱惑,尤其是小皇帝的那些伴读-王公贵族家纨绔子弟,个个是花花公子,经常诱导同治帝偷偷微服出宫,到处寻欢作乐。与同治帝关系最好的是堂弟载澄(他六叔恭亲王长子),这个载澄是一个吃喝嫖赌抽大烟的纨绔子弟,官妓、民妓、暗娼无人不知、无人不识,狂淫无度,日夜流连烟柳之地,令恭亲王全族为其蒙羞,以致于有记录:载澄病,奕訢大喜,日望其死,虽延医治药,不过掩人耳目而已。久之病革,左右以告,王曰:“姑念父子一场,往送其终可耳。”及至澄卧室,见澄侧身卧南坑上,气仅属,上下衣皆以黑绉绸为之,而以白丝线遍身绣百蝶。王一见大怒曰:“即此一身匪衣,亦该死久矣。”不顾而出,澄遂绝。同治帝丝毫不顾君王颜面,长期纵情烟花柳巷终使其患上花柳病,以致“病发毒疮,头发尽脱落,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贤”。宫中太医早已心知肚明,同治帝患上了比天花更为可怕的疾病—梅毒,但事关朝廷颜面,太医们不敢多言,只能按照慈禧之命为同治帝按天花进行治疗。不久,同治帝的病情越发恶化,浑身发肿溃烂,不断流出脓血,恶臭充满整个宫殿,太医们已经无力回天。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重驾崩,年仅19岁,葬于河北唐山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清东陵之惠陵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我是@草原风大,国学弘扬者,关注我不走丢,分享国学经典和智慧,共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同治   沙俄   太平天国   伊犁   捻军   史学   新疆   死因   难以启齿   太后   大臣   清朝   慈禧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