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皇帝老师有多难?他本是想去复仇,后成主公谋圣,结局引人深思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到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和称谓,总会想起那些慈祥的脸庞。

而古代之师,相对于现代来说却严厉得多。

所谓严师出高徒,打骂都是家常便饭。

而这其中,有这么一种老师在古代社会地位极其之高。

其甚至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盛衰。

那就是,帝师。

作为皇帝的老师,他们言传身教,传授帝王礼义廉耻和治国思想。

优秀的帝师可以教导出一位盛世明君。

但若是任用心怀不轨者为帝师,那么国家的未来危矣。

中国五千年文化,朝代皇帝更迭无数,皇帝的老师也数不胜数。

但是总有那么几位彪炳千古为后世传颂的先贤圣师。

张良便是其中之一。

帝师之道,创业和教化

在了解张良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帝师。

其实,顾名思义帝师即皇帝的老师,但是他并不能和我们现代老师画等号。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必有师”的思想便已经形成。

其中,我们熟知伊尹辅佐商汤覆灭夏桀、姜尚领军周武取代殷纣两大战事。

可以说帝师是中国古代最早兴起的文化之一,也是流传后世被无数王朝沿用的治国之道。

帝师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创业型皇帝的老师。

还有一种是国家相对稳定,教化后世之君的老师。

首先来说第一种。

作为这些“创业型”皇帝的老师,他们的教授对象是正在征战,争做皇帝的人。

可以说是皇帝位置的候选人。

而身为这些人的老师,他们面对的未来是未知的。

如果自己的学生真能够坐上那个位置,那便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反之则身死道消,万劫不复。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授政治和军事知识便是重中之重。

他们只有帮助自己的学生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自己才有活路,才可能成为万世敬仰的大才。

而第二种的帝师,以教化为主。

他们主要为储君传授固有的知识,并加以儒家之道,属于教化之师。

相对于创业之师,后者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教学好坏与否几乎都不会对自己有生命危险。

今天我们主要将视线聚焦到创业之师中。

创业之师也可以再被细分为两类。

一是像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样帮助未来君主创立王业的辅助良师。

他们不仅拥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文化素养,更是熟读兵法,可以在军事一道将己方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第二种创业之师是像商鞅、张居正等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之才。

这些人往往来自于民间,对于民生疾苦有着最为深刻的感受。

他们为民请命,穷尽一生之力将国家拉回正轨。

商鞅影视剧形象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几乎都得不到善终。

他们制定的政策虽然惠及万民,但却动了统治阶级的蛋糕。

在权力逐渐失去之后,其便是身死之时。

纵观历史,能够成为创业之师的人才凤毛麟角。

毕竟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帝王之师,所需要的不仅是自身过硬的才学,还有天时地利的影响。

历史上的乱世屈指可数。

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这些混乱只占据历史总年限的很少一部分。

所以几方综合下来,成为帝王创业之师绝非易事。

帝师之前的苦痛和磨练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这是张良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后世接受度最高的评价之一。

帝师之所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机会来试炼,张良也不例外。

其实,张良的家世是非常优渥的。

他的父亲和祖父曾经辅佐了韩国五代帝王。

所以《史记·留侯世家》中介绍张良时曾有“五世相韩”的言论。

公元前230年,秦国为了东出大策,灭掉了横在自己东大门的韩国,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覆灭的国家。

此时的张良还是少年。

经受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本该无忧无虑、平步青云的人生化为虚影,留下的只有生死不明的未来。

国仇家恨让少年张良便立下了复仇之念。

他最早的一次行动是在公元前218年。

彼时,秦始皇正在东巡的路上。

张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其必经之路博浪沙设伏等候。

当始皇帝车驾来时,他便指挥大力士前往偷袭。

不过因为秦始皇遇刺次数过多。

为了保护自己,他下令制作了四个车架,以混淆视听。

而张良所袭击的那乘车架就是假的。

这次博浪沙袭击以无功而返告终。

而另一边,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搜查刺客。

张良无奈只好隐姓埋名藏于下邳,这一藏便是十年。

这是张良人生的第二大转折。

从贵族阶级沦为平民,让他的视野被迫转移到秦朝统治下的平民层面。

贵族阶层是社会上不劳而获的一小部分人。

他们由国家供养,无需劳作,不用缴纳赋税,衣食无忧。

只是,锦衣玉食下,其思想和眼界被限制,从而也失去了成为栋梁大才的机会。

而如果站在平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国家和社会,便会发现诸多政策的不公。

因为这些关于他们的生存,所以会时刻寻找不公的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办法。

正所谓,“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在下邳的十年,张良将自己的命运融入到芸芸众生之中,并从相对狭隘的贵族视野转化为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

另外张良的成功还有赖于一本书——《太公兵法》。

《史记》中对于这本书的来历有一个故事性的描述。

在博浪沙刺杀计划失败之后,张良甚是失意。

此时,隐居高人黄石公来到他面前,故意脱下鞋子让张良去捡。

后者照做捡回鞋子之后,黄石公反复几次扔鞋。

张良不厌其烦地为他捡鞋,最终通过了考验,获得了《太公兵法》一书。

真实的历史已不可考。

不过得遇刘邦之后的张良,在兵法军事上的造诣已远超博浪沙之时。

其隐忍持重,富有大局意识,成为一位真正成熟的军事谋略家。

下邳的十年虽然艰苦卓绝,但是却培养了张良人情世故,也为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政治军事经验,为后来成为帝者师奠定了基础。

张刘相遇,盛世开拓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抗秦。

此举掀起了全国各地的反秦武装。

张良也聚集了100余人。

后来,他感觉自己势单力薄,便准备投奔楚假王所带领的农民军,途中偶遇刘邦。

二人相见恨晚。

加上思想和意识又高度契合,张良放弃了投奔楚假王景驹,决定跟随刘邦。

张良辅佐刘邦后,在楚汉战争中为其出谋划策,并取得卓越成就。

智斗鸿门宴、拉拢项伯,帮助刘邦脱身、烧毁巴蜀栈道,断绝项羽猜疑,获取发展机会等等。

可以说汉朝的建立,张良拥有不世之功。

将以上事迹汇总,从上帝视角来看张良对汉朝的贡献,大致有以下两点。

其一,为刘邦指明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并在己方处于危难之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在刘邦大破秦军,进入咸阳宫之后,他劝阻刘邦不要留宿,并将府库所有的珍宝物资全部封存,等待项羽接受。

此举避免了过早与项羽产生矛盾,为汉军发展获取了时间。

而后,项羽分封刘邦去往巴蜀。

那里与中原相隔甚远,张良用金银买通项伯,让他劝说项羽将关中之地分给刘邦,并得偿所愿。

刘邦到达关中之后,张良献策将所有用于进出的栈道焚毁,以表尊奉项羽,绝无二心。

暗地里,他却发展军力,并借道陈仓。

这便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后来汉军有实力与项羽一战。

经过几次对战之后,项羽想要议和,刘邦也有此意。

此时张良力劝不可养虎为患,要对项羽穷追猛打。

如此便有了垓下决战,为汉之天下奠定了基础。

其二,张良慧眼识人,能够挑选出有利于国家的人才予以推荐。

比如在“彭城大败”之后,推荐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在敌人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成为楚汉之争的一个转折点。

《史记·留侯世家》云:“然卒破楚者,此三人之力也。”

综上所述,足见张良之智慧和才学。

而他也凭借着如此功绩成为汉朝开国元勋。

但是张良并没有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告别刘邦,隐居山林之间。

相对于同为开国功臣的韩信,张良的落幕显得格外体面。

这位叱咤楚汉之间,平定天下的大家最后也为自己谋划了一条生路,可喜亦可悲。

结语

帝王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和天下人的生死,权力之下衍生出的便是过度膨胀和奢靡荒淫。

为了断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帝师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调和。

然而,乱世之中的帝师面对的不只是教化,而是生死的考验。

为君主制定攻略天下的计划,为国家谋取生存的利益,帝师实为征伐之才。

张良可谓历史长河中帝师的佼佼者。

他一生从遭逢灭国之痛,从高高在上的贵族跌落至平民,复仇几乎占据了他的前半生。

其后遇刘邦,两人携手创业,终于打下了巍巍大汉之基业。

当年携手的两人,一为帝王傲视天下,一为百姓隐于山林。

汉朝的辉煌与其再无交集,一代帝师终于落幕之时。

参考文献

《师说》

《史记·留侯世家》

《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项羽   史记   皇帝   老师   引人深思   主公   汉朝   刘邦   后世   兵法   帝王   结局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