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越强烈。

司马迁曾经说过:“东西之始,西域之已,夫作事者,必在东南,而有实之人,则在东北。”

禹始于西羌,汤始于亳国,周之王亦以丰镐灭殷国,秦朝以雍州为始,蜀汉始于蜀地。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曾经鼎盛的一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国家的西北逐渐发展起来的。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得很清楚:

“山区居民坚持要民主,平原居民要有几位高层领袖,沿海居民要一种混合的政体。”

历史上关于秦国发展的历史,古代学者就曾讨论过,《荀子•强国篇》中说,范雎曾向荀子请教到秦国的所见所闻。

荀子说: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秦国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是秦一统天下的关键。

《剑桥中国秦汉史》清楚地表明,秦国以高山河流作为屏障,可以集中兵力对内作战。

徐卫民的《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研究》从社会发展、军事地理环境三个角度探讨了秦国发展的有利条件。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秦国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地理环境,以及秦国实现大一统的必要条件。

但是,秦六朝的地理环境对秦国一统六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文章从粮草、社会环境、兵源、战马、“天子守边”等五个层面来探讨统一六国的影响。

粮草充足

嬴政对六国的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供应充足。

秦国对六国的主要作战地点是关东,前线漫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嬴政是不会轻易开战的。这是因为秦国的农耕文明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根基。

在古代,农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秦国的农业发展和秦国的地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国疆域多在关西,相对于关东六国而言,虽然处于西方,但天然的地理条件却是极好的,土地也是最好的,就像司马迁说的:“关中由雍、河、华三省,富饶之地,自虞国上田而来。”

关中土地以黄土为主,质地松软,便于种植,至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了大量的铁器,生产力大大提升。

秦国的农耕发展,始于秦向关中进发,夺取了西岐,接纳了周遗民。

戎狄等民族的侵略和破坏使西部的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而关中则经过了西周时期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周人喜好耕作,擅长耕作,在西周,周人已经懂得疆理农田,选择良种,施肥除草,治虫,在农业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加之关中的天气潮湿,适于农耕,秦人的辛勤劳动使其得以复兴。

在史书上,秦借粮给晋国,这也就是“泛舟之役”的由来。商鞅改革后,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秦国在建立郑国渠之前,占有了巴蜀和汉中两个富庶地区,为秦国的东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仅凭巴蜀和汉中是远远不够的。

一是这一带的条件适宜于稻米的生长,而稻米的收成非常的低下。

二是“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

虽然方便,可路途漫长,危险重重。相反,发展关中的农牧业,作为秦国的储备粮库,可以方便的运输到东部,而且危险性也较低。

社会稳定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程,受气候、河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社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国进入关中后,农业得以快速的复苏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比较安定,而这与其地处西域的地缘环境密切相关。

秦国地处西北,地处关中和巴蜀两大富饶地域,与其它诸国的贸易往来十分的困难。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秦国周边有许多戎狄部族,秦昭襄王时灭了义渠戎,附近的戎狄不是灭亡就是被吞并了。

所以在衰弱时期,秦国受到外来的侵扰的程度相对降低,而其生存条件则较为安定。

秦国政权弱小时,以陕北高原为中心,东北与吕梁山、山西高地相接,黄河成为天然屏障。

它的西部是陇山,东部是华山,北方,南方与巴蜀接壤。巴蜀一带丛林密集,多为高山,而四川的盆地,则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是一处极具战略优势的地方。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在这种地缘环境下,苏秦约六个国家联合进攻秦,楚怀王为从长。到了函谷关,秦军打发六军,六国之军尽去,只剩下了齐国一个国。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纵观秦国的外战,除了与戎狄的交战,在与其他国家交战,特别是关东六国之间的争斗最多,大多发生在关东。

例如秦赵长平之战,在赵国长平,与秦国相距甚远,这给赵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赵国因此丧失了对抗秦国的主要武力。

在秦国境内,如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等,均未在中原境内展开,而在战火连年的打击下,更是惨不忍睹。

关东六国在秦朝日益强大的形势下,纷纷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联手攻打秦。

在这样的形势下,秦国借助地利,固守边塞,把通往关中的门户牢牢锁住。

秦国的地缘优势,使得秦国的土地不受战乱之害,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

兵源充足

在战场上,战士是最为敏捷、最为关键的生命体,在其成长也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中人民以英勇善战而闻名,秦国军人身强力壮,是秦统一六国关键法宝。

在秦征服六个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秦国军人的英勇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秦人是一个民族混合体,秦国崛起后,主要由的秦姓子弟组成,而秦国的主要势力则是来自其他外姓的人,其中有很多戎人,也有很多中原华夏人。

秦国的为羸秦的宗族人员,血统纯正。秦国人民的组成比较复杂,有比较纯粹的秦人,有归顺少数民族的同化,有到秦地生活的中原人,有少数民族与秦人或中原人的婚姻所生育的孩子。

秦国的人数在不断地增长,而在不断地改善着。与中原文化的排外性、“华夷之分”等观念相异。

秦国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各民族,在重视人才的同时,也准许与其他民族结婚,并认可他们的孩子的法律地位。

商鞅改革后推行农牧之道,使全国人民都有军队,其人口不断增长,为全国的军队供给了大量的物资。

秦人的血液中,有了戎狄的血液,秦国的子民数量和战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外,秦国的铁骑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军队。在这个冷兵器年代,一只强力的铁骑在战场上有着压倒性的压倒性的力量。

《战国策》中有关于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铁骑数目:“秦带甲百人,战车千百人,马一万人。”

秦国把居住在本国境内的戎狄部族纳入秦境内,并在内部进行混合或联姻,强化了秦国内部的种族结构,从而使得秦国的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保障了军队的供给。

战马优良

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水路运输是最方便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靠船只。

水路运输虽然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其用途十分有限,只在水域面积大、水流平稳的地区,船舶的运用比较方便。

秦属西北,江河多在关中一带,而且除了渭河和泾河外,其余的河水大多又短又急,不适合航行。所以除了走路,秦人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骑马。

此外,秦人的先辈曾受命保卫西部边疆,后与军狄征战,夺取疆土,在战场上,面临着强大的敌人,而秦人则主动吸取其优点,在与六国交战时,以骑为先锋,无往不利。

秦国将士英勇作战,使得秦国的军队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而骑术更是秦国的一支部队,其构成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战马。

秦人祖曾下过重金,让人驯化飞禽走兽,使其驯化,故名柏翳。舜封为黄帝。周孝王“御驾一匹骏马于汾河,马因此而生”。

并将土地封于“秦”,成为周的附属国。秦人善饲养马匹,其成因与其长久居住的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饲养一匹骏马,必须拥有广阔的草原,优质的牧草,秦国在这一点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秦国土地多为宜农牧区,秦人早年居住的犬丘山(今天甘肃天水一带),这里水草肥沃,适宜放羊,河岸间无人饲养,也是最适合饲养马匹的地方。

秦国设立了许多御苑供皇家放养,例如秦都咸阳上林苑和宜春苑等。

根据马非百先生的考证,秦国的园子很大,单以宫殿为单位,关中三百,城郊四百,咸阳二百里,有二百七十处。、

秦国设立了许多园圃,除了为君主们打猎、取乐之外,也是起到养马重要的职能。在那个时代,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时也是一种财富的标志。

秦国大部分土地都在黄土平原上,这里是农业和畜牧业最好的地方。况且秦国国土辽阔,人口稀少,土地贫瘠,有不少土地没有开发,正是放牧的好地方。

与之相比,关东诸国,特别是中原,人口密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大部分都被开垦成了耕地,没有牧场。

“天子守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大的王朝大都位于北部,降低外来的危险是决定首都选择的一个主要原因。

“天子守边”是指朱棣为了加强北方边疆而设立首都北京的一种制度。

此时,国家间的冲突以北方为主,直接面对民族冲突,既能有效地遏制北方边疆,又能震慑各民族。

春秋战国时代,以西北为中心,秦国以关中为中心,由此而论,与明朝初期的首都北京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秋时期,七雄并列,与各民族交界的秦、赵、燕、楚等多个民族。

至于与华夏各族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西北,从地域上来说,秦国皇帝是“天子守边”,面对着少数民族的入侵。在这种形势下,大部分秦国的皇帝还是很冷静的。

秦国虽然在征伐戎马上卓著,但一向以华夏为代表的秦国,在六国面前,仍是不能被接纳的:“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国君秦孝文王哀叹“都不如秦,其貌不扬”,于是大力发展国家,颁布了招贤纳士,集法律之学于一体的商鞅,降临秦国,实行改革,使得秦国进入了一个富裕的国家。

秦国实力的增长,并没有令秦国君主丧失理智,此时关东六国的重压,加上秦国是它的心腹大患,秦国领袖们的心愈加清明,丝毫不能放松。

从秦建国到秦王朝,都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磨难,而中原的东方诸国,则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可怕的敌人。

而秦国皇帝“天子守边”,又要面临异族的侵扰,秦国又是农业与草原之间的冲突作为前线战场,阻碍、限制了中原各国的入侵,成为中原各国抵御北方各大部落的强大屏障。在这种情形之下,秦国皇帝的思维,自然是非常清晰的。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国位于西部,关中地势险要,农业根基牢固,郑国渠的建立,秦国的土地广袤无垠,是秦国向东进军的储备粮食。

虽然地处西北,但为秦国安定安定的政治氛围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大批的少数民族被纳入秦境内,秦军的人数不断增多,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兵力来源,而且还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形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猛将”。

秦国幅员辽阔,适于饲养马匹,所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骑兵。另外,秦国的君王都是"天子守边",面对少数族裔的威胁,并且还能保持冷静。

地理位置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其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应该从这些自然的根据和他们在人类的活动中所引起的变化来看。

秦国的地域条件为其活动创造了一个历史空间,它对秦国的生产方式以及秦国的社会经济构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对秦国的社会体制、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秦国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是秦国向东推进的根本力量,同时也是促进秦国实现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秦国的一统终于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94.
  5. 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荀子   秦国   关中   中原   作战   地理环境   天子   地域   地理   因素   条件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