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导致万人被诛杀,其中原因是什么?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蓝玉党案是明朝初年的的重大案件,一万多人因为这场案件凄惨离世。说到底,这场案件其实是是明初皇权与军权冲突的产物。

案件的主人公蓝玉,他依仗自己战功赫赫,目中无人,四处违法乱纪,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和相关的谋反的主要人员都被赐死,这本身一点都不冤枉。

然而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意将牵连的人数扩大,杀害大量无辜的士兵和许多重要将领。

这一举措,是为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清扫潜在的障碍,这是彻头彻尾的不公正,暴露了独裁政权的血腥残酷。

明初君臣

一、蓝玉案的第一手资料

明洪武年间的蓝玉党案,是朱元璋在位期间第二大案件。洪武二十六年,在蓝玉被斩杀的三个月后,近千名犯人的供词被撰写成书,收录在《逆臣录》中,这一重大案件对明朝初年的政治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逆臣录》是研究蓝玉党案的重要资料,它记录在册的案件真假都有,毕竟蓝玉党案是真假淆混,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蓝玉本人的罪行和骨干将领的谋反罪行是真实存在的。

《明史》记载:“谋危社稷,譬隄防之将决,烈 火之将然,有滔天燎原之势。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在《逆臣录》供状中出现许多口径不一、互相矛盾甚至荒唐怪诞的现象。因为这些口供,大部分是在锦衣卫诏狱极端残暴的酷刑之下取得的,不少人因忍受不了酷刑而屈打成招。

在编写成书的时候,又经过翰林院官员的加工进行整理而走样,导致这些供词并不完全就是客观的真实情况。

逆臣被捕

尽管如此,《逆臣录》部分案犯的供状是真实可信的,例如蓝玉征西返京后,他以凉国公兼太子太傅的身份,在上朝之外,同许多文武大臣互相交往,有时这些官员还在蓝玉的私人宅邸里聚会饮酒。

在这种合法身份和正常交往的掩盖之下,他们暗中进行谋反的策划。

那么,蓝玉为何会从屡立战功的大将军走上谋反的道路呢?这要从他的职业生涯说起。

蓝玉

蓝玉是定远人,他在投奔朱元璋的起义队伍后,就在姐夫常遇春的手下任职。由于他作战勇猛,所向披靡,很快就升了官。

他多次讨伐边境的叛乱,擒获重要将领,年纪轻轻就被封为永昌侯,获得的岁禄是二千五百石,子孙都可世袭,一时之间,蓝玉成为淮西名门望族集团的重要人物。

后来他又平定了云南的叛乱,朱元璋为了犒劳他,下令增其岁禄五百石,并册封他的女儿为蜀王妃。蓝玉从此跨入了皇亲国戚的行列,备受朱元璋的器重。

蓝玉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武夫,也因此逐渐居功自傲。

他贪图钱财,尽管他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是为人行事上面十分骄横张狂,做了许多伤害百姓的违法事件,甚至还在礼数上犯了皇家的大忌

朱允炆

蓝玉在民间侵占百姓的田地,百姓纷纷向官府诉讼他,面对御史的询问,蓝玉十分狂傲地驱逐御史,这是一大罪状之一。

其次,他在自己的衣物上绣制了帝王独用的金龙纹饰,更彰显了以下犯上的滔天野心。加上此前蓝玉与胡惟庸又有瓜葛, 使得朱元璋对他高度警惕和关注。他甚至未经朝廷准许,擅自率兵攻打罕东的西番之地。

蓝玉正是由于居功自傲,贪财嗜利,贪污盗窃,野心和胃口一步步膨胀,最终走上谋反道路的。

二、从万户侯走向谋反

蓝玉为了获得太子太师的职衔,向朝廷奏请攻打河西地带,但朱元璋却未批准,而是令其班师。

蓝玉闷闷不乐地率部回到成都,他怀疑皇帝对他起了疑心,导致他奏办的几件事皇上都不从,于是他下定了谋反的决心。

《逆臣录》

朱元璋下诏任命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为太子太师,消息传来,蓝玉的太子太师梦破灭,于是他加紧了谋反的策划活动。

十二月的冬天,他备酒席宴请将领谢熊,和随同征讨的将军徐司马和聂纬,以及四川徐都督和各路指挥的将领,进一步商议谋反之事。

同时,蓝玉派手下的将领联系陕西卫所的将领,让他们召集人马,准备响应他的谋反。

次年正月,朱元璋因无法接受皇太子病死的打击,身患重病,病入膏肓,差点儿就驾鹤西去。经过太医的精心治疗,虽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但身体依旧十分虚弱。

蓝玉认为这正是谋反的好机会,并加紧联络其他部下的将士以及京城周边的头目,加紧谋反的准备。他们决定在朱元璋前往南郊祭祀先农的时候举兵反叛。

但是,蓝玉的密谋很快就被锦衣卫发现了,在他们没有发生叛乱时,锦衣卫就将这件事情禀明朱元璋,这一造反计划也就破产了。

朱棣

蓝玉党案的爆发,归根到底,是皇权与军权矛盾的产物。

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改革,全国最高的行政、军政和司法监察大权都已集中到帝王手里。但皇太孙年仅十六岁,毕竟缺少治国理政的经验,而又心慈手软。

如果那些久经战阵、老谋深算的军中大将,凭借他们是开国元勋,不服调遣,后果将不堪设想。

《蓝玉党案考》记载:“空印事起, 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尤其是军中地位最高的蓝玉,骄蹇自恣,进止自专,更是引起朱元璋的忧虑。

因此,他在洪武二十五年任命蓝玉征讨月鲁帖木儿时,让自己的义子徐司马作为他的副手,随时对蓝玉加以监视。

待到月鲁帖木儿叛乱 一平息,又急忙下令让蓝玉还京。

锦衣卫

接着,朱元璋又将在军中地位较低的冯胜封为太子太师,将蓝玉封为太子太傅,借此敲打蓝玉,警告他不得有越轨行为。

没想到蓝玉不仅毫不收敛,反而加紧了谋反的步伐。就连受命充当蓝玉征讨的副手、负责监视蓝玉行动的朱元璋义子,也卷入了密谋之中。

他的异动很快便被锦衣卫察觉,并由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

朱元璋决定乘机再次大开杀戒、彻底铲除那些可能对朱家天下构成严重威胁的开国老将,确保年轻仁柔的皇太孙能坐稳江山。

三、案件造成的影响

同年二月初,朱元璋命令蓝玉还京,蓝玉刚入朝,就下令将其拘押。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以蓝党的罪名,下令逮捕众多淮西的侯爵功臣、文武大吏和将士,包括番僧、豪民、贱隶等平民百姓。

景川侯曹震之与蓝玉同时被诛死,其他案犯都被抓入锦衣卫的诏狱,进行严刑拷打,录取口供。

然后将记录的口供撰写成 《逆臣录》,宣布其罪名是 “谋为不轨”、“谋危社稷”,这项案件诛杀的举措持续了一年,活跃于政治军事舞台的淮西军臣们基本都被清除。

由此,皇权和军权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军臣将领

蓝玉做尽违法乱纪的事情,虽然屡次受到朱元璋的指责,他不仅毫不收敛,反而暗中勾结几个高级文官武将和自己的部下,秘密策划谋反,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贪婪与内部的腐朽。

朱元璋担心年轻善良、缺乏治国经验的皇太孙在接班后,无法管理那群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官员,导致江山转手。

于是朱元璋借助这个案件搞扩大化,牵连诛杀将近两万人,这些都是冤假错案。许多下层军官、普通士卒、番僧、豪民和贱隶因此魂归西天。

农耕祭祀

例如布衣出身的王行,自学成才,他能诗善画,因为洪武年间曾在蓝玉家教书,也被牵连诛杀; 广东顺德人孙蕡,在洪武三年中举, 就因为曾经为蓝玉作画,也被诛杀,他们无疑都是朱元璋刀下的冤死鬼。

不仅如此,就连一些高层的将领,也因战功居多,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被他坐以蓝党的罪名蒙冤而死,如傅友德,《逆臣录》没有任何关于他参与蓝玉谋反行动的记载,却被朱元璋下令赐死。

《明史》记载:“词连直省诸官吏,系 死者数万人,核脏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又如冯胜,战功卓著,他毕竟没有参与蓝玉的谋反行动,最终也被 “赐死,诸子皆不得嗣”。这又一次暴露出封建专制的血腥与残暴。

明初老臣

结语

总而言之,朱元璋兴起的蓝玉党案是有真有假,真假混淆的,说它全部是真案不符合实际,

说它全都是假案也有悖于史实。

因此它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也必然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

就积极方面而言,朱元璋通过此案,清除了某些骄蹇自恣、违法乱纪、逾礼越制、进止自专的功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

就消极的方面而言,朱元璋借助此案冤杀了大批无辜的将臣,甚至是普通的军士和平民百姓,造成政治恐怖,人人自危。

由于诛杀太过肆虐,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以至于在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无将可用。

他先后启用年迈的老将耿炳文,和年轻而无作战经验的膏粱子弟李景隆为大将军,带兵北上征讨,结果全都惨遭败绩,不久便导致皇位转手给他人。

这一结局大概是朱元璋生前未曾预料的,这也是他借助蓝玉党案大肆屠杀无辜将臣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他为王朝的接班人所打造的一座牢笼。

参考文献:

《逆臣录》

《明太祖实录》

《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明朝   锦衣卫   军权   明史   太师   口供   战功   叛乱   将领   太子   案件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