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遗址考察记(三)

阿房宫前殿遗址

我去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察的时间是2017年4月27日,那时打造遗址公园的工程,才刚刚开始。

《史记》上说: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前殿的遗址,在西安市西南部的大古城村和小古城村附近。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当我从北面接近它时,还是被它那高大的夯土台基给震撼了。垂直的、高度在10米左右的这个大台基,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350米,竟然一眼望不到头,很难想象它只是一个殿的台基。


当我从一个现代人所做的台阶登上了前殿的基址后,看到上面野草茂密、绿树成荫。清脆的鸟鸣此起彼伏,显得特别幽静。从台上纵横笔直的人行小道看,树林是人工种植的,且时间并不太久。《史记》上说阿房宫前殿上可坐万人,我看啊,坐个二、三万人不成问题。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但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判,阿房宫前殿只有台基,台基上没有房屋。也就是说,前殿根本就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过。这与《史记》上说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 完全吻合。 火烧阿房宫的说法,之所以影响这么大,应该是由于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天蔽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三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杜牧的本意是揭示大秦帝国的灭亡原因,以此来警示后人。文学作品可以有演义的成份,但其传播力从来都大于正史。《阿房宫赋》文字优美,艺术水平高,读起来朗朗上口,也难怪“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会流传人间上千年!

与北面的垂直不同,阿房宫前殿基址的南面,呈现出的是长长的缓坡状态。这是两千多年来的自然垮塌、还是人们为了种植而进行的铲平活动,仰或其本来就是上殿的多级台阶?我看不出来。


《史记》上说:“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显然,“阿房”只是一个未建成前的暂时称呼。多少年来,人们对 “阿房” 字意的理解,都是以唐代颜师古的解释为准。他说:“阿,大也,近也;房,旁也。” 就是“旁边大宫”的意思,音读 “婀旁”。

但是,现代考古学证明了颜师古的解释错了。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说,阿房宫前殿遗址附近曾出土过西周的铜器,上面有铭文:“居于房”。所以,这个地方的地名本身就叫做“房”,是西周都城镐京的近郊。

还有,我个人认为 “阿”,可能不应该读做 “婀”的音,也不是“近”或“大”的意思;而是关中地区的方言 “卧”。意思是 “那个”或者“ 那边”。阿房宫名字的全意,应该是“房那边的宫”或者“那个房的宫。发音为“卧房(fang)宫”。


古代的劳动工具简陋,建造如此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少人力呀!《史记》上说了:(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秦始皇陵)。” 秦末人民大起义中的著名领袖:陈胜、吴广、刘邦,他们都曾是秦帝国的乡村小吏,也都是在押送囚徒去咸阳修建阿房宫和始皇陵的路上,因种种原因而发动了反秦的暴动。刘邦后来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汉朝。所以,如果说大秦帝国,是因为修建阿房宫和丽山陵而导致了灭亡,也丝毫不算夸张。


望夷宫遗址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皇帝在望夷宫被逼迫自杀。《史记》记载得很详细:“ 三年,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郎中令赵成谋杀二世。”

秦二世胡亥残忍刻薄,他在赵高和李斯的阴谋支持下篡得了皇位。又怕别的兄弟不服,便将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等十几位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处死。更有甚者,他还处死了自己看不惯的十位公主以及多名朝廷重臣,包括支持过他的丞相李斯。后来,他又开始对赵高不满,准备予以处罚。但赵高早已利用了他的愚昧顽劣,除掉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对手。赵高取代李斯当了丞相,他的弟弟赵成,竟然当上了皇帝警卫部队的首长---郎中令;他的女婿阎乐,则当上了首都的行政长官---咸阳令。这种人事安排,相当于秦二世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到了赵高一人的手中,可见他的昏庸程度。因此,当他发出了对赵高不满的信号之后,立刻就引来了杀身之祸。

那天,咸阳令阎乐率领吏卒千余人至望夷宫门,首先杀了当时负责守卫的警卫队长---卫令仆射,然后率兵直接攻入殿中,逼令秦二世自杀。

秦二世最终成为了皇帝中的笑话。


望夷宫的遗址,位于咸阳宫遗址以北7公里的泾河南岸,地当咸阳原的北岸。当地的村名叫余家堡,现场有陕西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碑。遗址北侧,就是咸阳原的北沿。此处的原崖十分陡峭,几乎就是垂直状,高度大约有三十多米。原下不远处就是长安八水之一的泾河。


如今,在望夷宫遗址上看不到任何古代的遗迹。我们只能从考古资料中获知,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时,这里夯土垒垒,范围非常大,并且还有高台建筑的残基,周围还散露着很多秦代的残砖碎瓦。“夷”,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望夷宫中原有高台建筑,在高台上北望,即是望夷。以这里的地势,与宫名所取,还是相当贴切的。


2019年12月5日,我站在望夷宫的遗址上,当时已经黄昏,残阳夕照,满壁红光。冬季的微风,吹得枯草沙沙作响,令人顿生凉意。北望遗址下方的泾河,清亮如带。夜暮将临之时,天际升起的烟霾泛起了一抹绛红,远方的泾阳县城若隐若现。我想,如此的天际云色,古今所共有。惟时光匆匆,那已经是两千二百二十六年前的事了。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阿房宫   遗址   高台   史记   夯土   基址   台基   帝国   火烧   公子   咸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