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初期,楚国是怎么在夹缝中强势崛起的?

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混乱的时代

在东周初期大约一百年间,君王完全失势,各诸侯国都忙于解决内乱,大多数诸侯国的内乱类似日本的“御家骚动”,起因是女人和家业的继承。

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楚国一反常态的强势崛起。

总的来说,各诸侯国的内乱与周幽王灭亡的原因一样,一半在于王室的内乱,从周宣王以后,周开始富有起来,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也富裕起来,由此出现了内乱。

这种富有起来的现象不同于日本德川初期的诸侯,日本的诸侯在最初的时候就拥有财力,虽然内乱一直存在,诸侯的经济实力也应对长时间的战争消耗,自天正年间统一后,各国因为没有了战争一下变得富裕。

德川幕府致力于抑制诸侯的发展,在这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幕府以及诸侯各国要么忙着解决“御家骚动”要么沉醉于奢侈生活,这一情况十分类似东周初期诸侯的情况。

内乱促使各国产生了贤明的君主和丞相,日本也有同样的例子,德川时代的享保年间以后,幕府和各诸侯国中都出现了贤明的君主和丞相。

百花争鸣

这一时期中国贤明的君主和丞相以齐国的桓公和他的辅佐者管仲为最,这时候,其他各国也出现了与桓公不相上下的明君。

鲁国在经过不断的内乱后,出了僖公,与齐桓公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晋国的献公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杰出人物,晋国后来又出现了文公,这些诸侯国中多少有共通之处,即明君之后又出现了得力的辅佐者。

齐国的管仲,鲁国的三桓,即桓公之后的孟孙、叔孙、季孙,季孙后的季友,辅佐僖公建立了国家。

上述人物中最出色的是齐桓公,因采用管仲的良策,使齐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管仲的政策是否如《管子》所言那般杰出是个疑问。

作者观点

《左传》中所记关于桓公的事,也有必要思考其真实性,《左传》中详细记录了有关齐桓公的事情:向北征伐山戎收复燕地,向西南方征伐召陵,召见楚国使臣,指责其不向周朝贡,以及其经历的“九合一匡”等。不能确定哪些是真实的。

后来注解《公羊传》的人说,讨伐山戎后,在归来的路上顺便去了鲁国,山戎与燕国没有关系,好像是在中国曾经存在过的夷狄的一支。

《穀梁传》弄不清楚这类记述,在对“献戎捷”进行解释时,将“戎”说成是“豆菽”来敷衍了事,总的来看帮助燕国的事情不实,可能是为了夸耀春秋时代齐国的霸业才编造的。

另外,召楚国使臣至召陵,《公羊传》中并未记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朝贡和昭王南征不归的事情,只是《左传》和《穀梁传》中有记述,这同样是让人怀疑的夸张记录。

这些说法类似于说书先生讲的战争故事,不能完全相信。

当然这一时期楚国已经在慢慢起势,基于此,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必然会考虑做些什么,我想基本事实或许存在。

齐桓公结盟

齐桓公的真正事业,在于邢国、卫国遭到狄(翟)人侵略,几乎快要亡国时使其复兴,在中国历来颇受赞赏的王霸之业是“继绝兴废”,特别看重继承绝国的功绩。

且不说文王、武王之后的姬姓诸侯,就是一般诸侯也被看作神圣的后裔,要消灭它是极大的罪恶,反之,如果使之复兴,则被认为是极大的善事。

尤其不是让邢国、卫两回故地,而是在别处另立新城使其复兴,齐桓公为达成此事召集各路诸侯,运用了同盟的力量。

差点使得形国、卫国灭亡的狄人大致住在太行山脉附近,防御狄人入侵也是齐国自身的大事,因此,不可能发生为了燕国跨越此地征伐山戎之事。

解王室之危

再说平息周国内乱,保护王室的事。

周朝东迁后国势已经非常衰弱,这一时期,与周朝距离最近的郑国也向东迁移,迁到东周的东边,郑国是分封时期(厉王时期)新生的国家。

“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可以说明周对郑国的信赖,但是郑国与周朝的关系最糟糕,最先与周朝开战,甚至有郑人用箭射中周王肩膀的的故事流传。

周朝向东迁移不久,刚尝到国家灭亡的痛舍,此时王室紧张,才刚刚得以缓一缓,国内就发生了动乱。

第一次是王子颓的内乱,第二次是王子带的内乱,其中第二次内乱依靠桓公的力量得以缓和,没有动用武力,在齐桓公的努力之下,离开都城的周王得以重新返回。

后世传言当时的诸侯都轻视周王室,齐桓公却非常尊重周王室,使得周王室多少恢复了一些尊严,这样的做法被后来的霸业者效仿。

这样的事情在内乱之后经常发生,让人想起日本足利时代末期的情况,所谓“九合一匡”,是指兵车之会有三次,衣裳之会有六次。

作者观点

因此有人认为桓公的政策是和平政策,也有人认为是兵车之会六次,衣裳之会三次,这些说法都是传说,不可信。

总而言之,持续了百余年的动乱局面暂时得到了控制,桓公在位长达四十余年,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中心力量。

齐晋两国内乱

当时中国的诸侯中还有与桓公所起作用不同的人,那就是晋国的献公,一开始,晋国的内乱较之其他国家就更为严重,本家的晋国与分家的曲沃一直处于战争中,分家逐渐强大而压制了本家,后来干脆攻占了本家。

就在此时晋献公出现了,晋献公的做法与齐桓公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一开始就采取残酷手段,将所有同姓诸侯全部消灭。

这种做法不得民心,最终未能成就霸业,到了晋文公时期,晋献公的做法产生了强大的反弹效果,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大内乱,文公在国外流亡十九年。

这时候齐桓公已死,齐国也出现了内乱,宋国的襄公作为齐国的保护人本想借机继承霸业,但迫于楚国的压力没能成功。

流亡国外的晋文公回国,君主与侍从长期流亡,其间尝尽各种艰辛,也因此出了很多其他诸侯国中没有的人才。

而晋文公想要成就霸业的理由之一是效法齐桓公,实现攘楚救王之目的,于是在城濮与楚国开战,为整治王室内乱杀了王子带。

晋文公的做法与桓公相反,完全凭借兵力权谋达到目的,尽管晋文公治世只有短暂的十年,但其下辅佐的臣子中杰出人物众多,承继了他的计划,使得其霸业持续到了春秋时代结束。

不过这时面临的问题是楚国的崛起。

楚国起源

楚国在以周朝同姓诸侯为中心的中国同盟之外,形成独占一方的势力,关于楚国是怎样兴起的,有各种说法,《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了很长的宗谱。

有说楚的祖先曾侍奉周文王,是文王的老师等,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后世编造的。

楚源自芈氏,“芈”是南方蛮夷中常用的名字,如同闽、苗、濮、沐、孟一样,同属南方的泰族,芈也是其中之一。

《史记》也记录了楚国最早时候王的情况,当时称楚王为夷王,楚国人认为自己是蛮夷,不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因此一个叫熊渠的人,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任命为王。

宗谱造假

这也是后人编造的传说,当时的楚人不可能在如此早的时期就知道有王的称呼,西周末期的宣王、幽王时期,楚地的王叫若敖这之后的王叫霄敖,再然后是蚡冒,由此推测,大概前二者中的“敖”字在楚语中是“王”的意思。

这些夷狄语言最初用来称呼地位最尊贵的人,及到中国语言传入后,也开始尊重中国的称呼,使原有语言变得卑贱,我们从楚国把宰相称为莫敖,即可知道降低了“王”的含义。

因此,尽管楚地之前没有王的称呼,但蚡冒之后,他的弟弟成了武王,武王的儿子成了文王,于是有王的称呼。

根据《史记》的记载,说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老师的说法,大概开始于楚武王时期,此时的楚国在江陵(郢,今天长江沿岸的荆州 ),后来不断扩大领土,到楚文王时,齐桓公称霸。

楚文王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叫杜敖的人,杜敖以后是他的弟弟楚成王,楚成王时期发生了齐桓公的召陵之会和晋文公的城濮之战等事。

所以,真正给王加谥号是成王之后的事情,之前的武王、文王只是模仿周朝追加的谥号罢了。

简单来讲,上面讲了周以外的夷狄中崛起的大国最初是如何与周发生关系的同时也是制造假宗谱的开始。

楚国羽翼丰满

这时候地处江汉的姬姓国家开始衰落,即使植公称霸,楚国的势力依旧延伸到召陵,即陈、蔡之间(颍水、淮水附近)且楚国接连灭掉江、黄、息等淮水沿岸的小国,势力扩张到了蔡国境内并即将与齐桓公发生冲突。

晋文公时,楚国俘虏了宋襄公,楚国势力进一步打大,郑国甚至已对楚国称臣,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楚国的势力将延伸到黄河沿岸。

周朝即将陷于楚国的威胁之下,这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局势,晋文公为遏制楚国的势力被迫对楚发起战争,宋国、郑国是晋国与楚国的必争之地陈国、蔡国加入到楚国阵营,直到楚国完全控制准水沿岸,晋国和楚国开始争夺黄河南岸。

上面便是晋文公称霸末期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楚国人才为何频频流出[J]. 郑紫淋.炎黄地理,2021(05)

[2] 略论楚国的社会经济构成[J]. 李倩.江汉论坛,1997(02)

[3]图像证史. (英) 伯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D]. 赵炳清.复旦大学,2013

[5]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 马卫东.吉林大学,2007

[6]楚国军事特点浅探[J]. 喻宗汉.江汉论坛,1987(0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楚国   晋国   管仲   东周   周朝   齐国   内乱   霸业   夹缝   王室   诸侯   强势   初期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