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绿含滋,雕弓纵射时:中国古代射柳习俗兴盛,为何如今已淡化

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射柳是我国古代礼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武事、礼仪、游乐、竞技等多种功能。是我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民族特征和历史风貌。

在朝代更迭中,射柳历经数朝数代,不断改变、丰富自身内涵。

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青睐,射柳文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这种优待却在清朝后期不复存在,射柳千年历程就此停止。

一:射柳始“胡俗”,历经数朝风靡全国

“射柳之俗,殆蹛林故事。”

射柳始“胡俗”,发源于古代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一种古老的“蹛林”祭祀活动,本意为祈求上苍保佑,降下雨露甘霖,滋万物共生。在那个唯心主义年代,是一种人与天神交流的活动

辽朝时期,射柳从祈福变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是当时整个辽朝体育体系中的核心及灵魂。此次的承接转变对于唐、宋和金、元体育中射柳的沿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到了金朝时期,射柳进一步发展。具体玩法也由之前的在正月、五月举行蹛林活动,官员打马绕树木三圈射柳而行,演变为了端午时节皇帝与官同乐,用箭射柳枝。内涵由祭祀向娱乐化转变,其不再是祈雨活动程序之一了。

自此射柳活动历经数朝数代,经元而传至明朝,从偏居一隅的胡文化,风靡全国成为端午固定节日之一。

二:射柳的文化内涵

射柳之习,始于北方匈奴,却兴于明朝,在于它带给明朝的政治、文娱、武艺功能。而这种功能赋予射柳官方身份,从而使射柳之风风靡全国。

1、迁都北京文化和,端午射柳笼臣心:射柳的政治功能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致使中华文化分裂两端,以两河为中心的汉民族文化以及长城沿线河北三镇为中心轴的胡汉相结合的文化。

明朝沿袭了唐宋时期汉族文化,但是辽金元四百多年来的占领留下的胡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不可能置之不理。

尤其是雄踞北方地区的元朝旧势力,成为威胁明朝稳定的最大不定因素,于是射柳这一胡文化成为兵不血刃解决遗患的政治手段。

洪武二十四年端午节,明太祖宴群臣于奉天门。是日,上幸龙光山,阅公侯子弟及将校射柳,中者赏彩帛。

端午射柳,以彩头点缀,除了昭示皇恩,朱元璋的心思还在于检阅这些后世子弟的能力,看能否为自己所用。

诸如此类的,还有永乐十一年,端午节,这一天天朗气清,明成祖与文武百官一起来到东苑,观看射柳活动,为了增加比赛趣味性性,成祖命下场击射的贵族们分为两队比赛,同时“令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

在比赛中,皇太孙的明宣宗,所射皆中,明成祖大喜嘉赏了一番。并在赏赐过程中问道:“万方玉帛风云会。”

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

听了爱孙的一番凌云壮志成祖加大赏赐。同时对于其他射柳胜者也赐下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一场比赛,两相欢喜。借射柳一说收复天下疆土的野心。

到了永乐十八年,在经济、政权一系列的考虑下,明成祖决定迁都元朝旧都北京诚。

射柳以文化交流为名义,成为构建明朝与向元朝旧臣友好共处的桥梁。

2、牡丹盛开花满园,射柳娱乐功能赢取民心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级阶层的政治带动,促使百姓从中感受到了射柳的娱乐性质,从而兴起了民间射柳之风。

同时射柳的广为流传,让明朝人民在日日相处中,在游牧民族的玩法上,再创新法。这种新法,是玩法、材质、类型的多位一体的。

从玩法上,同金元时期用箭射插在地上的柳枝不一样的是,在明朝射柳的形式和内容都更为丰富多彩了,并且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则。

查慎行《射柳》有言:

“永乐中,禁中有翦柳之戏,即射柳也。元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阳。”

射柳时,宫人在柳条上,悬挂装有鹁鸪放的葫芦,人站在距离之外用弓箭射葫芦,评判标准也以鹁鸪飞得高低和声音细弱来判断输赢。此外除了端午节,它也是少数地方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之一。

从材质、类型上,细看大小射柳摊,不论是规制,还是箭的样式,以及彩头都是各式各样,就连被当作射击对象的柳树也是千奇百怪,有的稳立不动,有的被脚系铃铛飞鸟衔着四处飞跃。

3、军中将士对射柳武艺技能的追捧

“风暖尽旗张,将军集射场。马娇嫌辔急,人勇喜弓强。

但见青条折,那知白羽翔。三军欢笑处,巧中胜穿杨。”

射柳以射为主,在长期的娱乐中,其包含的武意,逐渐感染明军将士,各地军人也以射柳一决高下。其中又以长城各边界为盛流。

明洪武年间,端午节日,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迎来了自己的放松之日,边境战士也放下了一直紧绷着的弦,纷纷拿出自己的乘手武器,在甘肃庄浪知县顾佐的组织下,士兵门在校场集合,以射柳一决高下,同时也表达了身处异乡,共射柳的思乡之情。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更多。如:

“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赍。”

明万历年间,为嘉奖为国奋战的士兵,京都周围的各个将领纷纷在端午节举行射柳,胜者重赏之。

边境战士,将娱乐化的射柳用于思乡时注入的武艺之风,经过四季轮转也影响到了京都的士兵。

正如《琼台志》记载:

太守坐在上首,看地下的京都士兵们各个一展风采,以射中的柳树次数以及准头为标准,依次点评、排名,最终胜者赐予“剪柳”的美誉。

至此,与宫中射柳达官贵族游乐为主,相比,明军中的射柳活动更多地继承了辽金元时的演武精神,娱乐之余不忘演练武力。

后期,射柳文化还成为了明朝军队检阅军人射击能力的一大指标。

明武宗时期,更是专门设立了一个检阅平台,紫光阁。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视骑射场地,观看军人骑射能力。武宗经常在这里看着地下马匹来往,将士之间互相比拼切磋。

此后,紫光阁除了专门用来检阅军人的射击技术这一场所功能,同时也是宫中射柳专门的场所。

三:清朝后期,射柳文化逐渐衰落

清代,经明朝流传下来的射柳活动虽在北京地区逐渐衰落,但仍受官方与民间的青睐。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

五月端午,在天坛地方“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

端午节宴席过后,人们于天坛举行射柳活动。而今,对于清朝的射柳文化,北京中贸圣佳曾拍卖过一幅《道光皇帝绮春园射柳图》。

画中描绘,射柳者以画中心金色大道为圈地,不准驶出大道之外,否则算违规。

而画描绘的对象,道光皇帝着蓝衫、骑白马,头戴夏朝冠,在路旁两位大臣的注视下向插入土中,裹着红缎旗杆的黄色靶心,拉弓引弦欲射。他的前面是一插入土中,杆中的黄心可能是目标。

此外,《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也有“插柳天坛逢午节,耍青同上打球场”人们将柳枝插在球场上,骋驰射之。可见射柳在清朝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然而,射柳文化在明朝延展开来的殊荣,抵不过清朝时局的合力绞杀。清末时期,存续数千年间的射柳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下的差异腐败

正如哲学所言,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明朝射柳的兴起,得益于政权考虑,迁都北京,才在文化撞击下拥有了自己的舞台。

射柳最开始不过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祈福活动,类似此类的活动在汉族历史上也不计其数。

它从一个只存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的活动,转身变为明朝家家户户皆追求的端午活动之一。不过是明朝统治者的需要,是一种功利心的塑造从而为射柳提供了人人自乐的稳定局面。

而清朝末期,正如龚自珍所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一时期的清朝统治早已经不是从前满族入关的意气风发,国内的腐败使得人们在躲避列强厮杀的时候没有从前的雅兴再去打马射柳。

2、乱花渐入迷人眼,新鲜事物赢欢心:经济开放眼界

射柳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除了上层社会传递的一种名人效应以外,更多的是百姓对新鲜玩意的追求。而经济的发展正是对它的一种冲击。

清末时期,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得曾经自居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被迫开国门,清朝市场成为世界商品倾销地。

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意冲击人们的眼球,射柳很快就被人忘之脑后,退出历史舞台。

3、从前不识其中意,待到悔时方已晚:冷兵器的落败

射柳的消亡,也是冷兵器与热武器博弈下的失败,鸦片战争的长生不仅是经济的冲击,也是清军骑射下不敌枪火的杀伤力。

射流开始高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便是军队的重视,古代汉族和游牧民族被黄河分为两端。

在这种地势条件下,游牧民族擅骑射,明朝以汉族文化为主,继承唐朝流传下来的风俗,骑射方面比之游牧民族有所差距。

迁都以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胡文化的影响,开始重视骑射的技能,射柳中的骑射的练武本意也被强化。清军入关也得益于强盛的马上骑射能力。

这种优势,在清朝末期被鸦片战争一举打败。随后,在清朝在林则徐等进步人士对世界的认识下。

清朝开始,建设火炮营,向科技靠拢,射击之术自然而然就被冷落,而以射击为载体的射柳文化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

结语:

总之,源于北方祈雨祭祀为主的匈奴射柳风俗,经过不断传承和演变,从匈奴时期秋季施行,再到金人融合汉地端午、重阳节庆,转而明清时期去除前代秋季射柳的传统。其自身所具备的祭祀礼仪性明显淡化,逐渐和汉文化的节日习俗结合,活跃于世俗娱乐性。

今天射柳文化虽然衰败,但抛开射柳本身,射柳精神化具体为抽象,转变为文人笔下的闲情雅致,灌溉戏剧、诗词、散曲。为我们留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金史》

《史记.周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天坛   京都   汉族   明朝   游牧民族   兴盛   端午节   杨柳   端午   清朝   中国古代   习俗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