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中的丝路故事

古代历史上,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亚洲国家之间,流传着一些经济文化交流的史事。

●唐文宗保护阿拉伯商人利益

唐文宗时,有个原籍呼罗珊(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大致包括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小部分地区)的商人,从伊拉克买了大批货物到中国来卖。一次,唐文宗派出选购蕃货的宦官与这位商人在货物交易时发生争执,宦官把好的货物强行拿走。这位商人赶到长安告御状,唐文宗接见了他,听取了他的申诉,并下令彻查此事。得知商人上告有理,唐文宗没收了宦官的财产并对他说“不可欺侮外商”。唐文宗还革去了宦官管理宝物的职务,命他去看守皇陵。商人胜诉的消息很快传遍各大城市,对招揽外商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文宗亲自过问外商的贸易纠纷问题,并秉公处理,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外商合法权益。

●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

公元609年,为了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打破与西域的贸易壁垒,隋炀帝西巡至张掖(甘肃省),召开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受邀前来,当地十几万民众身着盛装,夹道欢迎,绵延数十里。为款待宾客,隋炀帝令人组织文物展,并举办宴会,演出来自印度、新疆、朝鲜等地的音乐和舞蹈。各国商人也闻风而动,赶来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来往道路上可谓车水马龙。这次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时六天,形式之新、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堪称史无前例。展览会过后,许多西域宾客、使节和商人还跟着隋炀帝返回洛阳。隋炀帝在洛阳端门外辟出一块场地,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和舞蹈,声扬数十里,彻夜不休。他还让洛阳商人装点市容,沿街设帐,摆放酒食,邀请西域商人入座,醉饱出门,不收分文。

公元七世纪的“万国博览会”,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王朝对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视。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

伊斯兰“圣训”中有一句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这句话在阿拉伯世界乃至西方诸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了贯彻这一宗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先知穆罕默德门下四位大贤来唐传教并学习中国的先进知识。大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三贤、四贤去世后,葬于泉州一座山上。相传,三贤、四贤下葬后,这座山夜夜都有灵光发出,百姓认为这是两位贤者显灵,就将该山称为灵山,他们的墓称为圣墓,即西方圣人之墓。灵山圣墓深得伊斯兰教徒尊崇,一旦遭遇艰难,人们就会来祭拜祈福,希望得到平安指引。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前,特地来到灵山拜谒圣墓。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誉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大量伊斯兰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交流、学习、传教,互通有无,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唐朝安居乐业的波斯人

公元6世纪起,许多波斯(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一带)人由于战火侵扰迁入中国,得到了唐朝政府的善待。苏谅是唐懿宗咸通年间定居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波斯人,和他的妻子都是祆教徒(祆教:古波斯国教)。他加入了中国军队,后来成为唐朝禁卫军的一名武官,担负保卫京师的重任。苏谅家族数代人都在军中任职。他们的墓志都是以汉文和古波斯文撰刻。李素则是在唐朝做官的波斯人,景教徒(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唐朝传入中国时译作景教),曾在司天台(天文机构)任职,主持翻译过很多天文学经典。他有六个儿子,都在长安工作,有的甚至成为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在长安,居住着很多像苏谅和李素这样的外国人,比如也在军中任职的景教徒米继芬及其子孙等。他们不仅能够从事各种职业,建功立业,还可以继续使用本国文字、历法,信仰原有宗教并建立寺庙,因此唐朝长安地区设有祆教祠、景教寺庙与摩尼教寺庙(摩尼教:古波斯教派)。

苏谅和李素是当时生活在唐朝的普通外国人的缩影,他们不仅成功融入了汉文化,而且原有宗教、习俗、语言终身受到尊重和保护,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并举、兼收并蓄。

来源 | 北京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伊斯兰教   灵山   景教   西域   波斯   史籍   长安   宦官   丝路   唐朝   中国   商人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