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自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就意味着执掌天下的皇帝家族中,再也没有亲情可言,因为那君临天下的皇帝宝座实在是太过诱人,而历朝皇帝无不是儿孙满堂,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关系之下,兄弟手足之间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会子项残杀。

这种血腥的场面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按照此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原本执掌秦朝江山的应该是大公子扶苏,但引起了胡亥的不满,为了当上皇帝,他利用秦始皇病故他乡的间隙,篡改遗诏,逼迫自己的哥哥自杀,夺得皇位。

胡亥这种作为代表着我国封建王朝为皇权僭越人伦的开始,后续的朝代经常出现,鼎盛的唐朝曾爆发过囚父杀兄的玄武门之变,大明也曾发生过内部夺权的靖难之役,对比之下,两者既存在相似也有不同,为什么李世民敢直接造反父亲李渊,而朱棣却不敢反朱元璋。

一. 王朝建立初期的差异

1. 李渊的迫不得已

其实李世民和朱棣之所以在继位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和此二人所经历的动乱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就李渊而言,唐朝的建立并不是他的初衷,最开始的他并,没有推翻隋朝的打算,最后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多方面劝说之下才决心动手。

李渊在最初的时候是隋朝皇帝任命的唐国公,秉承世袭制度,可以说是拥有一定的权力,而当时因为隋炀帝的不正当制度引发的混乱已经席卷了全国,此时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经看到了隋朝覆灭的未来,所以大胆建议李渊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但当时的李渊却是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坚决不肯听从两位儿子的建议,但李世民认为,此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之际,己若不取,此后定为他人囊中之物。面对李渊的退缩,他想出了一道毒计。

当夜,以喝酒之名将李渊灌醉,并将隋炀帝的妃子与李渊同寝而眠,以淫乱后宫的罪名强迫李渊起兵,最终,李渊只能答应举大旗造反,但当时并未声张,而是派遣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位儿子分别前往河东河西,对当地的割据势力恩威并施,进行交好。

这表面上看是两位王子为李渊造反拉拢潜在势力,实际上是对自己势力的扩充,因为当时天下已经不稳定,谁前来劝说许诺,当地的豪强人才就为谁马首是瞻,只不过当时的李建成并没有那么长远的见解,他只当是为自己的父王招兵买马。

而李世民则不同,他凭借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手段让许多人才为李渊服务的同时完全听命于自己,甚至还结交了一批只听命于自己的猛将,如秦琼等,这些就是李世民最早期的权力积累,后来成立天策府之后,更是人才济济。

经过前期的人才招纳,早年李世民已经拥有一部分的自主兵权,真正起兵造反之后,李世民是战场之上最英勇的那一位,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甚至远征少数民族,名扬海外,这战场之上所展现出的魅力和磨炼出来的感情让李世民拥有了至死效忠的臣子。

2. 朱元璋的主动起兵

相比于李渊的逼不得已而造反,朱元璋是主动加入起义军队的,朱元璋本来就没有李渊那样强大的背景,贫苦出身的他幼年时期就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最终导致了父母双亡和自身的流离失所,为求生计,朱元璋不得不主动加入起义军,开始了推翻元朝的行动。

而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向上爬,最终走到了起义军队领导者的位置,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征战四方,势力不断扩大,在消灭了元朝陈友谅之后,基本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能力。

此前的种种事迹说明,朱元璋的发迹和李渊完全不同,李渊靠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左膀右臂,而朱元璋则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既没有权力的分化,也没有受他人之托。

李渊登基当皇帝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势力已经非常的强大,一人为东宫太子,一人为西宫天策大将军,这不仅代表两人的对峙,还有下辖权力的分化,而李渊对这种战争之中所积累的权力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对于后来李世民权力的愈发膨胀,李渊除了适当约束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这些权力从一开始就没有握在自己手中,就算交给自己也是不可控的因素,这便是李世民敢于造反的最大底气。

而朱棣则不同,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权力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对军队和兵权的控制也不言而喻。

而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时候,朱棣年仅七岁,也就是说,从国家权力的收集和朱棣完全没有关系,就算被赋予临时的军队管理权,这些人始终也是听命于父亲朱元璋的,并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朱棣没造反的能力,也根本不敢造朱元璋的反。

二. 造反的合理性

1. 李世民的理所应当

其实自古以来发动所谓的“兵谏”都需要一个适当的借口,而在唐朝时期,李世民正好找到了这个借口,当时正是李渊当皇帝的最后几年,他深爱长子李建成,将他立为太子之后,令其监国,就是全权负责处理国家的朝政大事,而自己则外出避暑,走之前还带着次子李建成。

或许是李渊知道自己这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所以特意任命李世民陪同,只不过事情并没有李渊所想的那么简单,就在其避暑享乐的时候,一位太监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子李建成向庆州都督杨文干处运送甲胄军械”。

李渊在听到消息的一瞬间失了神,此时在一旁的李世民也是非常惊讶,因为父子二人都知道,太子监国,代表其只能处理政治事件,军械甲胄乃是军马大事,只能由皇帝调动,太子的做法无疑就是谋反。

李渊失神之后勃然大怒,急诏令太子来见,李建成也是知道了此事,来见李渊的时候也是哭拜于地,正当自己想要解释些什么的时候,前方再次传来了一个消息,“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造反这个消息无疑是坐实了太子李建成的谋反行为。

此时的李渊暴怒而起,直接下令将太子李建成软禁起来,另外以太子之位做许诺,令李世民带兵平叛,其实这件事情,不排除李世民为自己铺路的可能。

这样判断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李建成深受李渊的宠爱,作为东宫太子,继承皇位是早晚的事情,没有必要起兵夺取,其次,李世民的平叛之路太过顺利,针对杨文干额造反大军,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平定,就像“做样子”一般。

最重要的一点,李渊曾对针对上述两个疑点进行了调查,并且入手点就是负责传令的太监,此人经过查证之后证实,他是东宫太子府的门客杜淹的心腹,但此前也曾效命于秦王李世民,而杨文干造反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此人的授意。

从蛛丝马迹来看,这次太子勾结宦官造反事件,和李世民冥冥之中存在某种联系,很有可能就是其除掉太子的计策,但身为皇帝的李渊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最终选择在流放太子府官员的同时处理了天策府官员,

而这种做法自然是激怒了李世民,平叛有功的他不奖反罚,最终他选择将这次太子造反事件,当成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借口,以造反之名将李建成杀死,夺取了皇位。

2. 朱棣的无从下手

朱棣的处境就和李世民完全不同了,首先就兵权而言,虽然没有李世民那么夸张,但兵权他还是有的,朱元璋登基之时,边疆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需要平定,朱棣奉旨带兵前往,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算有了一定的军队声望。

但他依旧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因为他,没有一个适当的理由,因为和李渊宠爱李建成一样,朱元璋宠爱自己的长子朱标,并且将其立为太子,大加培养,而朱标和李建成则是完全不同的表现,他为人善良孝顺,虚心学习治国理政,交好朝中大臣,对兄弟友善,乃是贤明的太子。

这就让朱棣完全没有造反的借口,如果强行举事,那么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未动手,而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对朱允炆的封禅让朱棣猝不及防,因为皇孙年幼,而朱元璋命不久矣,所以最终让朱棣笃定,朱元璋死后再造反夺权。

三. 不同的准备工作

1.李世民的眼线安插与掌控

李世民之所以敢造李渊的反,是因为他在朝中的眼线众多,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只要控制了主要人物,就等于操纵了一切,所以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曾派遣心腹之人替换了玄武门的守卫,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之后,大门就被关闭把守。

政变进行的时候,李世民下令秦琼将老皇帝李渊,丞相等一系列掌权官员全都软禁于船上,严加看守,控制了这些大臣,政变差不多就完成了一半。

2.朱棣的无能为力

而朱棣则不同,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分化管理,这就说明,如果朱棣造反,需要控制比当年李世民多出更多的官僚,凭借当时的朱棣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一点。

另外,眼线排布方面,朱棣更不可能做到像李世民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的替换寝宫的守军,因为朱元璋还创立了一个机构,那就是被称为“明朝特务组织”的锦衣卫,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主要起到监视的作用。

所监视的人不仅仅是平民,还有朝中官员,也就是说,稍微的风吹草动都会被锦衣卫知晓,所以朱棣根本就没有机会渗透势力进入皇宫,造反就更加不可能。

四. 总结

所以说虽然朱棣和李世民两人的境遇非常相同,但是双方的条件却大不一样,无论是前期的势力积累,还是建国之后的契机营造,甚至最后的眼线安插,朱棣都是比不上李世民的,所以秦王敢直接造反李渊,而朱棣不敢造反朱元璋。


参考文献:

【1】 郅永果.唐朝“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起因探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117-118

【2】 束有春.朱棣“魂牵”建文帝【J】.寻根.2022(02):82-87

【3】 陈玉华.“靖难之役”文学书写的历史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6(0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东宫   隋朝   兵权   眼线   唐朝   太子   势力   军队   皇帝   权力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