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潜水艇看到驱逐舰等会立刻逃跑,为什么不下潜后舰首朝上垂直立在水中发射鱼雷?

可别吓死我了!当潜艇是飞机呢?还会在水中来个眼镜蛇机动不成?

潜艇是一种可水下航行的舰艇,本质上它是艘船。

所以,潜艇也会翻船,称之为“艇翻”。并且水上水下都会翻。

艇翻的原因与其它船只也一样,无非是稳定性差了、重心偏了,姿势不正确了等等。

而且,二战时期窄长且设计缺乏计算的潜艇更容易翻。遇到奇异洋流会翻,遇到战伤进水会翻,操作失误会翻,海面上大浪打来会翻,紧急上浮出差错也会翻,甚至有个德军潜艇想活捉英国船,对方逼急了掀下去一筐土豆,德艇以为是手榴弹,一激动,翻了。

有的军舰还试图对上浮的潜艇进行撞击,将其强行搞沉。

所以还是绝了潜艇在水中垂直的念想吧,这东西连左右压仓水进出都需要严格监控,实在是没有在水中乱晃的底气。

何况潜艇也做不到这种浮力控制,即便能让潜艇在海底竖起来,也会让潜艇里没有固定的人、物滚作一团,坑死自己。

还有,二战潜艇其实是个水底的瞎子(今天也是),它们靠海图管理航行,靠声呐探测周围的船只,靠潜望镜窥视海面,有时候还得连蒙带猜的走路,让它们玩复杂海下机动,怕是能把自己给撞死。

最后还得指出的是对潜艇海战的误解。

潜艇看到驱逐舰并不一定会逃跑,他们一般会选择潜伏,或者也可以想办法干掉驱逐舰(被潜艇干掉的驱逐舰不在少数)。

二战时期的驱逐舰可以看做是一种专用型反潜军舰,是潜艇的克星。

这种船速度快,反应灵敏,带有声呐和深水炸弹。所以潜艇看到驱逐舰,确实会捏一把冷汗。

可天下确实有不怕死的潜艇,比如美军“射水鱼”号潜艇(SS-311),曾在几艘驱逐舰护航并已经开始搜捕的情况下,硬是用6发鱼雷(4发命中)干掉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航母“信浓”。

当然,这个事儿有意外的因素在内。实际上大部分潜艇遇到驱逐舰侦测时,第一反应都是躲起来,装老六。

“射水鱼”打信浓前被驱逐舰发现,它采取的就是这种应对。

跑啥跑啊,潜艇水下航速慢得出奇,跑动时引起的水流、气泡、噪音,都会更大程度的暴露其位置,反倒加快了驱逐舰的猎杀定位速度。

而且,下潜状态的潜艇是个瞎子,啥也看不到,只能用被动声呐听音辨位。

跑不过,看不见,你还闹那么大响声干嘛?嫌死的不够快?

所以潜艇只能蹲,蹲个地老天荒,坚决不露头。

有时候,驱逐舰会因为护航目标而放弃攻击,或者因惧怕有其它潜艇埋伏而撤离。

信浓航母身边那些驱逐舰就是这样,美军潜艇一深蹲,舰队指挥官就将他们喊回去了,怕这是其它潜艇埋伏的诱饵。

后来“射水鱼”袭击成功,发疯的日本驱逐舰冲到潜艇下沉区域疯狂投弹,美军潜艇也只能拼命下潜到极限深度。

深潜能加大深弹的扩散率,以及逃过对方估计的攻击定深。

同时潜艇可以以极慢的速度微速开溜,如果有熟悉的洋流,还能借着它们漂走。

还可以死马当活马医,用鱼雷管打一些油污、衣物和渣滓,实施欺骗,让对方误以为击沉潜艇。

总之,别想着搞什么“潜艇垂直”的把戏,都是怎么安静怎么来,连说话咳嗽和碰撞都不要有。连个安静的老六都不会当,还开什么潜艇?

就算潜艇能垂直放鱼雷也打不到驱逐舰,二战可没有制导鱼雷。

那时候的鱼雷都是通过海平面维度,以扇面攻击的方式打击军舰,竖着的潜艇等于将鱼雷攻击变成了三维立体面,能打到水面快速团团转的驱逐舰才怪。

否则这种打击真能凑效的话,那时候的人何不弄个潜艇上的鱼雷垂发系统?




看到这个题目,我只想说一句:“臣妾做不到啊!”这个问题脑洞开得不是一般的大!

在二战时期,如果可能潜艇会选择在水面发射鱼雷,这样更容易测算射击诸元。

众所周知,潜艇是依靠向压载水舱内注水和排水来调整浮力状态,达成下潜和上浮,并依靠操作舵面控制水中姿态,这个和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理相似,但是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所以潜艇的姿态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尤其在二战时期,所以潜艇在水下的机动能力完全无法和水面舰艇相比,不等你完成水中垂立的动作,驱逐舰早就到你头上丢深弹了。而且,潜艇在水中的仰俯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虽然说从理论上潜艇在水中垂立是可能的,但现实情况是如果潜艇在水中的纵倾过大,很可能导致控制失效,以尾部朝下的方式直接沉底。而且在垂立状态下如何左右调整射向和航向,这个难度太高,所以说潜艇垂立是非常不现实的,就连最现代化的潜艇也做不到,更何况是二战潜艇呢?

潜艇的各压载水舱及操纵舵面的位置,通过它们潜艇才能实现沉浮和水中姿态控制。

再退一步说,就算潜艇能够做到水中垂立,还要面临鱼雷发射的难处。二战时期鱼雷发射管都依靠压缩空气发射,在垂直状态下发射鱼雷需要克服鱼雷自身的重力作用和巨大的水压,能否发射出去很值得怀疑,即便能够发射鱼雷,能否命中目标也很成问题。二战时期使用的大多是没有制导能力的直航式鱼雷,需要仔细测算目标运动航向航速,规划射击诸元,在使用潜望镜进行目视射击时都是很复杂和困难的,而在水下潜艇根本看不到目标,而依靠声呐定位也很不准确,加上之前提到的潜艇在垂立状态下难以调整姿态,所以很难达成射击条件。如果你一定要实现垂直发射鱼雷,那还不如直接安装垂直鱼雷发射管来得容易。

潜艇在水下航行完全依靠声呐感知周边态势,在水下盲射鱼雷难度很大。




问题很简单,驱逐舰本身最初就是为对付潜艇设计制造的,1893年,英国建成了首艘“鱼雷艇驱逐舰”,一战时期,协约国几乎所有的驱逐舰都安装深水炸彈以对付德国的无限潜艇战。二战时期,驱逐舰已具有多种作战能力,但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和潜艇,是其主要任务。由于其速度快,反潜能力强,潜艇被发现后逃命可能都来不及,而且,当时的鱼雷技术还没有拥有垂直向上发射的能力,所以,赶快逃跑保命才是上策。




驱逐舰是海军的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它是海上作战的“多面手”,它用于攻击潜艇和打击敌方水面舰船,给舰队的大型水面舰艇提供防空及护航服务,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多种任务,因此有"海上骑士"的称号。

有“水下杀手”之名的潜艇,潜伏在水底,找准时机,搞偷袭,来无影去无踪,这是潜艇发挥本身最大的价值。潜艇根本不具备在海面上战斗的能力,潜艇的武器有三类:水雷,鱼雷,垂发导弹。

水雷需要提前布置,鱼雷需要在水面上瞄准目标发射,尤其是二战时期,鱼雷必须要舰首对准。至于垂发导弹就是潜艇上专门垂直发射打击水面目标的导弹。它的现在的武器,二战时期基本上潜艇还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直接水下发射导弹。

为此 ,潜艇一旦遇到了驱逐舰,必须要很快下潜,为什么呢?因为驱逐舰速度快二战时期,驱逐舰的航速往往在35到38节左右,像日本的吹雪级驱逐舰就能达到38节的航速。在二战时期,因为流体力学较为落后,潜艇的下潜航速往往在15~16节左右。即使是流体力学发展快速的现代,现代潜艇的下潜航速也往往不会超过30节。为此,这种航速差距带来的是,驱逐舰的机动性强,容易占据有利位置,对潜艇发起进攻。这个时候,潜艇稍微有点迟疑,就会陷入被动,成为驱逐舰打击的目标。

下潜深度,在二战时期,潜艇的下潜深度基本在100米到200之间,到了二战末期虽然已经出现了下潜深度在300米的潜艇,但一般的潜艇,在实战中达不到这个深度。不像在现在,潜艇的下潜深度往往在300米到450米左右。当潜艇下潜深度超过了400米,水压就成为了核潜艇最强大的防身武器。在这个深度上,水压可以很轻松的压爆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对于我来说,潜艇潜的越深,深水炸弹对它的影响就小多了。所以,只要潜艇下潜到400米左右,它基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二战时期,潜艇几乎很难想象如何处理好,它所遇到的驱逐舰打不过,逃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趁对方没有反应过来,迅速的下潜,下潜,到尽可能的深度。避免被深水炸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鱼雷   驱逐舰   水鱼   水中   深水炸弹   航速   水压   潜水艇   舰艇   水下   潜艇   导弹   水面   深度   目标   二战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