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要是没有霍去病和卫青的话,能打过匈奴吗?

一定会出击匈奴。在汉武帝之前,景帝时期就已经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了。汉朝消灭了上郡以西、萧关以北、贺兰山以东、黄河北河以南的匈奴牧民,并置县徙民,设立三十六马苑,繁育苑马30多万,匈奴不敢弯弓抱怨,反而乐尚关市。

汉景帝时繁育苑马,就是为了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所用。汉武帝继位之后,还效法李牧大破匈奴,策划实施了马邑之谋,由于舍不得下本,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汉武帝用人原则就是重用外戚,没有卫青霍去病,还有其他人,比如武帝后期的李广利。因为汉武帝从来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建元初年,卫青还在建章宫当卫士的时候,张骞已经奔往大月氏游说。这两个人,一个驱逐匈奴、使其远遁漠北,另一个凿空西域、奠基西域都护府,共同点是都出自武帝的提拔。

李广、公孙敖和公孙贺不行,不代表建章宫那位无计可施,天知道他还能整出什么新花样,挑拣出来什么样的天纵之才。除了卫青和好友公孙敖,李家二代都在建章宫待过,还有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刘彻究竟在建章宫里谋划过什么,还培养过不知名的谁,我们未必知道。但对于彻底击败匈奴的渴望,这是毋庸置疑的。刘彻不但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调动,还有着远胜他人的魄力。他可以倾尽全国之力支持李广利再击大宛之战,难道不会在前期国库尚未耗尽之前干一番大事情?卫霍不完全是偶然,他们和李广利一样,只是武帝雄才大略的体现。

在卫青天降龙城前,武帝几乎是刚登基就一手策划了马邑之谋,虽然武帝微操和前方执行能力都略微拉跨,让他首战失利(其实根本没打起来),但这并没有影响武帝对匈奴的筹谋。可以说,武帝一直在蹲点匈奴。对于刘彻这种天资高,眼光卓越的人来说,他太知道国际环境对国家的影响了。文景确实积攒了一大笔财富,汉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像宋一样闷声发大财。可若仅仅如此,你拿什么保证你的财富安全?难道抱着别人的大腿求生吗?汉的四邻们都匍匐在匈奴脚下,你就也要跟着他们一起摇尾乞怜做别人家的狗吗?

打破困局是需要凭一腔孤勇和热血的,我个人认为这跟刘彻是少年天子还是有关系的。他固然有不成熟和冲动的一面,但他的野心,他的开拓精神影响了整个大汉和汉民族,让西汉拥有东汉所不能及的意气风发的面貌。甚至可以说,他撕开了天光。

这么说吧,打是一定要打的,卫霍只是武帝的一场大机遇,而不是左右他是否攻打匈奴的条件,不然初出茅庐的卫青哪来的机会首战封侯?不过也只是封的关内侯,直到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长平二字将武帝的信心和野心都暴露出来了,他觉得他有机会一举耗掉匈奴了,并且他确实抓住了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能抓住机遇的人都是强者。

说不定没有卫霍,武帝没办法把匈奴耗得这么惨,但也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的将星出世。历史是很难长远假设的事情,毕竟变数太多了。你只能确认,卫霍是建章上林出身,武帝还能这么自信地指导小霍兵法,那他应该是有点儿东西的。

卫霍是天降的宝贝,却并不是刘彻立足千古的根本。匈奴其实就是我们中原民族去草原上生活的人,同样的人种,在中原农耕,就是农耕民族;在草原放牧,就是游牧民族。也就是说匈奴草原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之!只要有草原,就肯定会有匈奴。但是为何在战国时期一直不见匈奴做大的踪迹,但是汉朝建立后,匈奴却如燎原火一样,屡次下中原烧杀抢掠,而且还包围了 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多次逼得汉朝和亲。第一,秦赵同姓,军民好战。因为秦国和赵国是面对匈奴的一线力量,这两个国家都是恶来蜚蠊的子孙后代,天生好战。秦国在战国时期被称为虎狼之师,每战都是斩首几万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杀人机器;赵国则是胡服骑射的国家,也就是说匈奴会的,他们全部会,匈奴不会的,他们也会。第二,秦赵两国长期实战,在中原征伐讨取,扩大领土,锻炼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军事理论,将士都得到了实战锻炼,秦国的士兵可以腰间还挂着人头,提着俘虏奔跑追杀敌人;赵国的骑兵特别精锐,赵武灵王曾经用赵国骑兵灭掉了中山国!他们,可以说都是百战之师!第三,秦赵两国非常重视匈奴,训练了精锐的戍边军,专门对抗匈奴,赵国也培养了李牧的军团,李牧曾经在代国边境一战干掉匈奴10万人马,把匈奴杀怕了;秦国有蒙恬军团,甚至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还专门部署了20万精锐给大将蒙恬,专门防备匈奴。篱牢犬不入,匈奴是无机可乘!

和匈奴接壤的中原国家,都是好战的国家,匈奴当然讨不了好;第四个原因,是战国时期匈奴的生产力和汉朝时期的匈奴生产力相比,还是落后的,战国时期的匈奴人射出来的箭还是骨头做的箭,而且骑的马没有马镫。别看人多,射出来的都是骨头做的箭,杀伤力不行!

为何在汉朝时期,匈奴就做大了?

原因如下:一是匈奴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随着汉匈的人文交流,匈奴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不光武器好了,箭已经是用铁制的箭,而且发明了初步马镫,战斗力大不相同;匈奴人开始武装起来,掌握了铁器等技术;二是匈奴出现了一个厉害的单于,冒顿,这个冒顿可是狠人,为了单于的位置,把自己的老爹都干掉了!也就是在他手里,他快速整合出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冒顿单于杀伐果断,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匈奴帝国三是汉朝建国初期,经历秦末大乱,生产力得到破坏,贵族都得骑牛,马都找不齐一样的颜色!;骑牛已经是很高端的事情

四是汉朝时期,匈奴经常大灾,不去抢,就得饿死,也成了他们南下抢劫的动力。草原天灾不是开玩笑,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所以汉朝之前,匈奴是没有机会,打不过,汉朝之后,天灾加上实力发展,就频繁南下了,直到休养生息好几代后,出了伟大的汉武大帝,攻守之势才逆转,匈奴才给彻底打压下去,乃至往西逃窜,其中有一个匈奴部落,甚至成为欧洲人的噩梦,他们的首领被称为上帝之鞭阿提拉。

不光卫霍,即使没有汉武帝,以汉朝的国策和国力,也能搞定匈奴。君不见籍籍无名的东汉诸位皇帝,把匈奴摁的死死的。只要汉朝的政治体制不突然进化成宋朝的复杂文官系统,就没问题。像汉唐这样有进取心的朝代,只要国力到位,政治不太烂,名将自然脱颖而出。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强民富关键再于有一个类似于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伟大君王,以汉武大帝之神武,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二位杰出的优秀将帅,仍然会有很多杰出优秀的将领了脱影而岀,如大将军窦婴,韩安国,程不识,赵破奴,赵信,等等,但可能就没有那么伟大惊耸的大决战和战果,当时仍有许多年轻有为的将领,可惜因为卫青霍去病太过于光鲜靓丽,掩盖埋漠了许多杰出的将领,汉武大帝用人唯亲,在其后的岁月中偏用呆瓜将军李广利,只能带来无尽的羞辱和败绩。





汉匈百年战争大概持续了前后130年,最主要的时间都说汉武帝时期,依托文景之治创造的基础,他在位54年时间有三十多年不是在打匈奴的路上,就是在准备打匈奴。




几十年的连续打击,在损失河套、河西、漠南、西域、辽西等控制范围之后,曾经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和汉朝叫板的力量。

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汉武帝是离不开文景之治的基础、但是也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的超强魄力和超前的战略眼光都说汉朝最后胜利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当然,这样的背景是不是表示,不管咋样,有汉武帝的汉朝是不是肯定就能击败匈奴?或者说,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能不能完成打败匈奴的理想?

很多人以为,当时的汉朝打败匈奴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误认为不管是谁统领当时的汉朝帝国、汉朝军队都能取得毫无悬念的胜利。




歪史以为,这个是毫无可能的猜测,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各方面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战场瞬息万变,没有啥一定可以胜利的法宝,战场指挥、各军种协调、后勤补给、战略统筹都是能够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征善战的将军对战场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上我也行,反正咱条件摆在这里,不就是咱没机会吗!



可是,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前后分两个时期,一个是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第二阶段是公元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战到公元前90年的漠北之战。这两个阶段前边全胜、后面全败。

这两个时期,也可以分为前卫霍时期、卫霍时期和后卫霍时期三个阶段,前期汉军畏战,不管是准备充分还是遭遇战,汉军基本上不敢和匈奴作战,更别说出塞攻击匈奴了。




卫霍时期自从卫青龙城之战开始,十一年时间主战场基本报仇了汉军大胜的局面,卫青、霍去病率领的直属军队更是无一败绩,卫青攻占河套、漠南,使得莫南无王庭,霍去病攻占河西,切断乌桓、鲜卑。同时期其他的将领战绩相当一般。

后卫霍时期,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是惨败,早期对匈奴的优势损失殆尽,匈奴一连串的大胜更是重新恢复信心、找回勇气,实力慢慢恢复。




这几个不同时期的对比十分明了,前后卫霍时期差距非常大,卫霍全胜、后卫霍时代全败,这显然告诉大家,并不是汉军牛皮,而是卫霍两人指挥的汉军牛皮,不是汉军将领普遍牛皮,而是卫霍这两个汉军将领牛皮。

卫霍前后的战事也告诉大家,没有卫霍两人,汉军别说胜利,就是守住现有的局势都非常困难,张骞出使西域回国的途中特别绕开匈奴人的地盘,转走青海羌人的地盘,但是被羌人抓住送给匈奴。




歪史可以断定,如果没有此后对匈奴的连续胜利,匈奴人从青海、甘肃北部、内梦到辽西的战略包围会巩固起来,然后会步步紧逼的蚕食汉朝的土地,这样别说胜利了,就是守住长安都可能有困难。

突厥人饮马渭河的历史恐怕提前700 多年上演,估计整个历史都会改写,我们现在能不能延续都是问题,所以,有没有卫霍的结果很明显。




打得过的!

他俩个仅活过武帝中前期,当时国力空前强盛的情况下,将领才能不足可以国力补,没了他俩其他人一样打的赢!区别只是在于怎么赢的,赢的漂不漂亮!

不可否认卫、霍对抗击匈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汉武帝打败匈奴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1、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40多年的文景之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勤俭节约、打击豪强等政策,使得百姓得以安息,人口增长、粮仓堆满、国库资金富余。

2、汉武帝继位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军事上组建骑兵部队,选拔优秀的骑兵将领。

如此多方面因素综合下,国力空前强大,直接把把匈奴按到地上摩擦。

但到了汉武帝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国力耗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需要国力不足以将领的才能补了,没卫青、霍去病还真打不赢。李广利、李陵也算当时名将,可两人却是比不上卫青、霍去病的,反被匈奴按在地上摩擦。

当然了,卫、霍只活在汉武帝中前期,所以当时没他们也是打得赢的!




一个巧合,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秦弟弟,而霍去病是卫子夫的亲外甥(姐姐的儿子)……难道天下将才都归卫家?非也,重要的不是将领,而是平台,时运……

所以后世才说汉武帝的将军以女宠上位,这两个人无疑能力是很强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汉武帝要扶持卫子夫,所以给他们俩一个发挥的平台,否则一个家奴(卫青),一个不受宠的私生子(霍去病十几岁的孩子),如何能够立下不世之功?

人和人差异并不大,只要身心健康,智力正常,渴望建功立业,当时运推到那个位置的时候,都能建功立业的,无非稍微好一些,或者差一点……何况战争这种本来就非常依赖运气的活动呢?

所以如果是别人,也未必不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多是沛县老人,朱元璋打天下,多是淮右老乡,难道当时天下才智之人都集中在这俩地方?非也,萧何,曹参,徐达,李善长等人,与他们才能相似的,各市,各乡都有,只是他们时运到了,所以能够立下不世之功业…

汉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上位,国家强盛,人口众多,已经早不是汉初民间凋零,连同色的马都凑不齐的时代了……

打仗靠后勤和消耗,这种情况下,匈奴和汉朝的地位,就类似二战时,日本和美国的差距,无论如何,都是汉朝都有着碾压对方的优势,当汉朝不顾一切发动战争时,匈奴无论再名将辈出,也注定会失败……

何况汉武帝征伐匈奴已经导致国内户口减半,几乎耗尽了国力……虽然史书多加美化,但从这种意义上,我们现在看起来打匈奴的光辉战绩,未必是一场大胜……

如果当年又更出色的将领,也许损失能少一些……

而汉武帝本人选择将领也有政治考量,并非单纯的军事角度,汉武帝,首先考虑卫青,霍去病并无军方背景的新人,加上两人身心健康,机敏又不胆怯,加上卫青谨慎忠心,霍去病才十几岁,也正是好狠斗猛的年龄……

其实机敏不胆怯的年轻人很多,只是他们没有卫,霍那么好的运气罢了……

霍去病死时,二十二岁,有幸千古留名……更多的悲惨结果是汉武帝统治下,户口减半的普通百姓,他们本来原本也和卑贱的卫青同命运同能力,却最后却获得了个寂寂无名罢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汉武帝   匈奴   单于   秦国   公孙   西域   文景之治   中原   汉军   帝国   汉朝   国力   将领   生产力   时期   财经   卫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