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夷陵之战,相当于刘备一把梭哈了蜀汉的全部家底,而这仅仅是明面上的损失,背地里蜀汉还遭受了难以承受的重创。

关于夷陵之战中蜀汉的兵力,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为刘备出兵约七十万人,但实际在历史上,压根没这么多。

别说七十万了,就是十万都没有。

真正的人数,是蜀汉本部兵马为三万余人,后期又有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兵助战,加上他这一部分兵力,总计人马也就是五万多点。

五万多人看起来似乎不多,但却是蜀汉的全部家底。

要知道,经过连年征战,再加上蜀汉本就不大,人口也比不上曹魏,所以,其总人口一直就维持在百万之内。

姑且按照一百万的总人口来算的话,那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这五万人,就相当于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每五户人家,就有一户人家中的男丁,折损在夷陵之战中。

这么一来,就基本意味着,在蜀汉境内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友、熟人等,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或者受伤。

这种几乎能遍布全国的损失,以及其带来的后续影响,真的是极其巨大。

而这只是涉及到了账面上的数字,真正论起来实际情况,夷陵之战带来的损失,要比这账面数字大得多。

首先,夷陵之战折损了大量的人才。

刘备此次出兵的整体作战计划,一方面肯定是为关羽报仇,而另一方面,则是将荆州之地给夺回来。

并且,最开始刘备对此战也信心满满,换而言之,就是他觉得,依照当时蜀汉的兵力和战力,一定能拿下荆州。

所以,在大军出发时,刘备带了不少高级将领,以及高级文官。

这其中,比如有曾追随过刘备入蜀的冯习,还有协助刘备夺取益州的张南,另外还有在阵中被困,因不愿投降而痛骂吴军为“吴狗”的傅肜。

这三个优秀将领,最终尽皆战死。

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不少没有记载的将领,也死在了夷陵之战中,总之就是,蜀汉的高级武官将领,在此战中损失了七七八八。

如果说损失点大头兵尚且不足以伤元气,但损失这么多高级武官,那可真是能要蜀汉的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这些将领,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同时也不是在夷陵之战前夕,被火速提拔起来的。

他们全都是在刘备漫长的开创事业生涯中,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优质军官。

原本,随着像关羽、张飞以及第一代蜀汉武将的去世,以及同时代的武将步入老年,这些二代军官经过了多年的战争锤炼,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并可以撑起蜀汉的人才梯队。

但是,一场夷陵惨败,这些人绝大部分折损。

此外,夷陵之战中,还损失了大量的文官。

比如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美誉的马良,正是他在夷陵之战开战前夕,带着刘备的委托,成功招抚了五溪蛮各部。

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马良为“蜀之良臣”。

由此可见,马良称得上是当时蜀汉的重臣之一,虽说比不上诸葛亮的,但也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也死在了夷陵之战中。

不止是他,另外,在蜀军当时败退之际,镇北将军黄权,由于退路被堵死,但他又耻于投降东吴,最终无奈之下,带着部众只能归顺了曹魏。

而当时跟着他一并归顺曹魏的蜀汉文官,就有一大片。

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失,具体都有谁跟着黄权去去了曹魏已经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这其中不乏有蜀汉的优质文官。

另外还有程畿,他最终的命运,则是放弃逃生机会,尽节殒命。

上述这些文官武将,都可以算是蜀汉当时的中坚力量,但伴随着夷陵之战的惨败,或阵亡,或归顺,总之,都不再为蜀汉所用。

这种雪崩式的人才损失,必然会造成蜀汉自此一蹶不振。

其次,还有兵力方面的损失。

兵力上的损失,除了前文提到的账面数字,其实在背后,还意味着蜀汉在此战中折损了相当数量的老兵。

什么是老兵?简单理解,就是有作战经验的士卒。

跟着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士兵里,有不少都是曾追随刘备东征西讨多年的士兵,甚至据记载,这里面还有当初打徐州,以及打新野时的老部队。

这些部队的士兵,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差不多都为百战之身。

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老兵知道到了战场上该如何打仗,也知道如何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战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

比如,他们知道,夜里宿营的时候,躺在什么位置最安全,也知道面对敌军骑兵时,不能转身逃走,还有,他们上阵杀敌时,不会像新兵那样吓得两腿发软,甚至恶心呕吐。

这些富有经验的老兵,都是蜀汉的财富。

但经过夷陵之战,上述老兵们成建制的被击溃消灭,存活下来的所剩无几,放眼当时整个参战的蜀汉军团,也只有向宠部算是满编制的回到了蜀地。

其余的,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投降。

而再想拉起这样一支队伍,或者再想有这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毕竟这里面除了要耗费精力之外,还要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去磨炼。

更关键的是,人口的限制,也让蜀汉没有了再拉起这样一支几万人队伍的资本。

还有,除了在夷陵之战损失了各种人才之外,刘备更损失了大量的辎重装备。

这些装备,包括铠甲、武器、各种攻城器械,乃至军粮和大大小小的战争所需物品,这些东西,基本上全扔在了战场上,最终被敌方缴获。

如果刘备打赢了,那仅需要在之后补充损耗的部分即可,但他打输了,在仓皇跑路的局势下,肯定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带走。

至少大部分是来不及带的。

但回去之后,如果再打仗怎么办?肯定要重新一点一点生产,大到铠甲武器,小到一个战鼓,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再生产出来。

而这些,同样也在无形中加重了蜀汉的负担。

所以,武将、文官和士兵的损失,以及辎重的丢弃消耗,都得算到夷陵之战后蜀汉的账本上,而这些损失加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巨大且不可估量的数字。

以蜀汉那种国小民弱的政权,遭受如此大的折损,如何让他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通过几十年的辛苦积攒家业,好不容易攒下来点家底,结果一场大祸临门,导致原本攒下的家底基本被消耗一空。

而更要命的是,曾经能带领这个家庭走向富裕的人,也因为大祸丧命,这就更让该家庭的境况雪上加霜。

由此也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是何等的凄风冷雨。

精锐兵团没了,中坚力量的人才没了,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装备什么的都没了,算是一把把家底给梭哈了。

在那个时候,估计刘备自己都觉得,蜀汉这怕是要完啊。

说白了,当时的蜀汉就是一个烂摊子,换谁谁都不愿意接手,但是诸葛亮却接下来了,并且在后期还恢复到能把司马懿打的“畏蜀如虎”,这已经不是能力大小的问题了。

所以,丞相始终是丞相,千古第一人,实至名归。

上述这些,还仅仅是在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损失,其实围绕着夷陵之战前后,蜀汉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损失。

夷陵之战为何会发生,自然是和关羽有关。

正是在两年前,东吴孙权派人袭杀关羽,又夺取了荆州,这才引得后续夷陵之战以及相关事件的发生。

而失去关羽以及丢失荆州,对于蜀汉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关羽是谁?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水陆两栖的全能型将领,并且他还精通骑兵,这样的人,放眼整个三国,都不好找。

并且关羽还是蜀汉的二号人物,刘备的左膀右臂,但却折损了。

另外,荆州的丢失,也让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的军事规划成为泡影,如果拿不下荆州,那么蜀汉就只能窝在巴蜀之地出不来。

这也是为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因为关羽之死,所带来的后续事件走向影响,比如,刘备之子刘封被杀,另有刘封的搭档孟达投降曹魏。

这二人,且不说其人品如何,单说作战、带兵能力,在当时的蜀汉集团都算是不错的。

尤其是刘封,早年间他就开始追随刘备东征西讨,也经历了大小阵仗多场,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

但就是因为没有救援关羽,最终被杀。

而刘封被杀,以及孟达投降的背后,上庸三郡也落入了曹魏手里,这更对当时蜀汉造成了形势上的影响。

不止如此,还有张飞之死。

张飞之死,有其本身的因素使然,但也有当时局势的影响,总之就是,都和关羽之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来蜀汉人才就不多,堪称刘备臂膀的关羽和张飞二人,又死于非命,这无疑是蜀汉在夷陵之战前夕,就蒙受了损失。

而在夷陵之战之后,除了前文提到的包括人才、兵力以及装备的损失之外,这场惨败,也让蜀汉内部出现了动荡。

先是有汉嘉太守黄元,得知了刘备大败,且病势严重的消息,于是,其“举兵拒守”,这意思就是公开反叛了。

这期间,蜀汉足足有三个多月都没有对其采取措施,不是不知道,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还有,牂牁太守朱褒,则是在刘备病逝之后,与益州郡的地方豪族雍闿,以及蜀越嶲夷王等人,共同联合发动了叛乱。

这样的境况,这样的局势,也说明了因为夷陵之战,已经导致蜀汉内部出现的巨大的动荡,当时估计大部分人都认为,蜀汉是真的要完了。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有先例。

官渡之战后,袁绍手下还颇具实力,且袁绍在河北也颇得人心,但是又如何,他一死,两个儿子就开始争权夺利,最终彻底败于曹操。

袁绍尚且如此,更何况蜀汉呢?

所以当时的局势,在很多人眼里,刘备一死,那蜀汉必然会步袁绍的后尘,也就是内部分崩离析,最终走向灭亡。

总之就是,夷陵之战给蜀汉造成的损失和重创,是多个方面的。

有人才梯队雪崩式的坍塌,还有精英部队成建制的阵亡,另外积攒下来的物资也基本没了,并且因为夷陵之战也引发了国内的动荡,这些都是损失的一部分。

而蒙受这么大的损失,就算是曹魏也会痛到入骨三分,更何况是“国小民弱”,没啥家底儿的蜀汉呢?

说得简单点,当时的蜀汉,距离亡国,也就差一口气儿了。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硬实力的打击,直接损失就是五万精兵,这对于家底本来就不厚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重创;二是大量的人才损失,其中刘备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后来刘备的病死,这才是蜀汉一蹶不振,三年都没有走出夷陵之战阴影的关键原因



先说说夷陵之战在账面上的损失。这个损失还要从失荆州开始说起。

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羽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刘备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国夺去,保守估计,刘备又损失了几千精兵和上庸的几千土著兵。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杀掉。(诸葛亮的建议)

比丢失上庸更让刘备头疼的是,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也在这一年病死,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而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也曾经感叹的说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四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大军未发,蜀汉另一位万人敌大将,张飞被手下杀害。而后将军黄忠也病死成都,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帐下的四员大将(前后左右四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几乎断送了刘备所有的精锐。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如果按照《傅子》的记载,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当然了,这个记载比较扯。比较靠谱的兵员损失兵员,包含五溪蛮的兵力,应该是四到五万人。

其次是大将上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

第三是蜀汉国内的政治动荡。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于是举兵拒守。随后黄元见成都并未派兵镇压,便进兵攻临邛县,宣布汉嘉郡独立。紧接着,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此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集团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八万人左右。刘备的实力是个什么水平,而八万精兵对于刘备是个什么概念?应该不用多说了。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对于蜀汉打击最大的是——依托刘备个人魅力才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国家的精神领袖刘备因为夷陵之败而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



关于刘备之死对蜀汉的震撼,诸葛亮后来在他的《出师表》中有说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的这段话,并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因为同样的情况,只要看看其它的失败案例,就可以体会到蜀汉当时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严重了。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官渡之后,袁绍的实力依然强过曹操,但是因为袁绍病死,于是袁绍的儿子在河北四州搞内讧,结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给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荆州八郡带甲十万,并非不可与曹操一战。结果本土士族的欺负刘琮暗若,愣是逼得刘琮不战而降,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现在,刘备在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并且,刘备也是在烂摊子没有解决之前就咽气了。如果后来没有诸葛亮和一班对刘备尽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辅佐刘禅。估计蜀汉的下场也一定是袁氏之于河北,刘氏之于荆州。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像刘备这种先主兵败忧愤身亡,留下烂摊子给幼主的失败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而遭遇这种情况的政权,比如袁绍一族,刘表一族,几乎都是迅速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过幸赖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下来,又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因为损失这五万人只是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蜀汉在其他地方的损失更多,超乎你的想象。

首先说明一下,一些人觉得五万人不算什么,主要是被罗贯中老爷子给忽悠了。

毕竟罗贯中不是史学家,而是文学家,所以他写的一些内容不可当真。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袁绍率领70万大军征讨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出动了83万大军。刘备东征,出动了75万大军。

甚至后来诸葛亮北伐,一次至少出动一二十万大军,再少了都不好意思出兵。

其实,经过黄巾之乱以来的多年战乱,当时的人口根本支撑不了这样大规模的战争,

夷陵之战中,刘备能动员的兵力最多也就8到10万人,这还是蜀汉的举国之兵,可见这五万人的损失是很大的。

不过,蜀汉之所以一蹶不振,并不仅仅因为夷陵之战损失了五万人,此战的前前后后,蜀汉的损失大了去了。

蜀汉国力最强的时候,应该是刘备入川夺得益州后。

此时刘备坐拥大半个荆州与整个益州,而且夺取益州的时候损失的兵力很少,基本相当于白捡了益州。

不过此后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首先,在夷陵之战发生四年前,也就是公元217年,爆发了汉中之战。

就在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便给刘备写信,希望刘备按照约定归还当初借给刘备的荆州诸郡。

刘备借荆州压根就是权宜之计,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归还,因此他开始敷衍孙权,说等攻下西凉就还地。

孙权得知自己被刘备给耍了,愤慨万分。

有时候面子比里子更重要,孙权不给刘备一些教训,以后谁还把他当回事?

因此孙权二话不说,直接派吕蒙出兵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当时关羽坐镇荆州,一看东吴来势汹汹,立刻向刘备求援。

刘备刚拿下益州,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因此也不把东吴放在眼里。

他亲率五万大军与关羽的三万大军汇合,准备与孙权好好较量较量,让他们知道刘玄德已经今非昔比了。

结果这一仗硬是没打起来,因为刘备得到消息,曹操派兵平定了汉中,随时可以兵犯益州。

刘备心中一番计较,已经丢掉的荆州三郡和握在手中的益州,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于是他发挥演技,和孙权深切交流了一番感情后,双方约定就这么平分荆州好了。

接着刘备带着他的五万大军回援益州,着手平定汉中,一劳永逸的解除其对益州的威胁。

这一战,是刘备噩梦的开始。

刘备派出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人进军下辨,自己坐镇后方。

而曹操这边则派出曹洪、曹休、曹真三人抵御蜀军。至于曹操,因为后方临时发生叛乱,只得回军平叛去了。

在刘备看来,当时的形势对他很有利。

可就是这样,蜀军在与曹军的战斗中接连失利。

张飞用计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退路的样子,让曹军疲于奔命,消耗士气。

可惜他的演技不够好,计谋被曹休给识破了,于是曹军急行军,反而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蜀军大败,吴兰、雷铜死战不降,而马超、张飞则率领残兵突围逃跑。

后来,刘备又派遣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企图将汉中与许都分隔开,以此来打击汉中曹军的士气。

结果也失败了,陈式被徐晃大败,蜀军损失惨重。

至此,蜀军虽然发起了一系列进攻,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且折损了不少士兵。

反观魏国那边,曹操在平定叛乱后,又招募了一波士兵,正在积极练兵,一旦曹操练兵结束,便会驰援汉中,到时候蜀军的胜算就要小多了。

刘备采取法正的建议,亲率大军渡过沔水,占据了战略要地定军山。

此举令夏侯渊大为震惊,于是率军强攻定军山。双方经过激烈厮杀,最终因为黄忠成功击杀夏侯渊,使得曹军群龙无首,此战才以蜀军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相对的,蜀军士兵死伤甚多。

接下来,由于曹操率领大军到来,刘备不敢托大,驻军不前,于是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都想等着对方露出破绽再一击灭敌。

曹操仗着曹魏地广人多,从后方运来大量粮草辎重,意图和刘备打消耗战,将刘备给耗死。

刘备自然不愿坐以待毙,因为他耗不起,于是他向身处益州的诸葛亮求援,要他派兵增援前线。

然而,此时益州的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连年征战,使得益州百姓怨声载道,就连许多世家大族都开始对刘备不满。

更麻烦的是,益州已经出现民力不足的情况。

当诸葛亮收到刘备的求援信后,并没有立刻发兵,而是找来杨洪,询问他的意见。

《三国志-蜀书-杨洪列传》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杨洪告诉诸葛亮,汉中处于益州的咽喉处,对于益州的威胁太大了,汉中一日不平定,蜀汉便日夜寝食难安。

但是以益州当时的情况来看,想要打赢这一仗,必须彻底动用举国之力,男人全部上战场,女人则全部去运送粮草辎重。

可见,汉中之战打到这个地步,蜀汉的损失是很大的。

以诸葛亮的聪明,难道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看不出来吗?若真如此,那么“卧龙”真的是徒有虚名了。

诸葛亮这么做,其目的和现在的一些领导一样,是提前找人背锅。

既然这主意是你杨洪提的,那么这事就让杨洪来办吧。

到时候万一激起民变,这主意是杨洪出的,事情也少杨洪做的,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到时候只要将杨洪杀了,再修正他的一些举措,这益州也就乱不了。

最终,靠着榨干益州的民力、物力,刘备总算是打赢了汉中之战。

不过这一战打下来,蜀汉表面上看是赢家,其实是最大的输家。

为了夺得汉中,刘备搞废了益州,而曹操在撤退的时候,又采取了焦土策略,将汉中的物资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统统销毁,留下一个残破不堪的汉中给刘备。

刘备空有二州之地,却是个空架子,不好好休养个五年十年,无法完全恢复实力。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又爆发了樊城之战。

大概是看刘备在汉中打得热火朝天,让镇守荆州的关羽也渴望建功立业,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挑起战端。

关羽对于当时蜀汉的情况是否了解,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依照他原本的计划来看,只需动用荆州本土的兵力就足够了。

关羽趁着曹操从汉中败退的机会,率军攻打樊城。

曹操急忙派于禁率领七军前去救援樊城。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被俘,庞德战死。

关羽乘胜追击,一路攻城掠地,占据了不少地方,当时曹魏在荆州的地盘大多被关羽所得。

然而他的兵锋被樊城所阻碍,樊城守将曹仁据守不出,关羽一时拿他没办,但是又不敢绕开樊城进军,双方战况陷入了相持阶段。

不过,一切都还在关羽的掌控中,即使曹魏派出援军,他也有把握拿下樊城,只要拿下樊城,曹魏也就没有出兵救援的意义了。

接下来,只要关羽再拿出些诚意,比如归还于禁和被俘的曹魏士兵,让曹操面子上过得去,曹操自然会退兵。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孙权竟然也掺和进来。

孙权与曹操私下联合,意图除掉关羽,瓜分荆州。

于是,曹操派兵增援樊城,与关羽对垒,吸引他的注意力,而孙权却派兵端了关羽的大后方。

最终,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前后夹击之下,不得不败走麦城,最终身首异处。

关羽之所以会兵败身亡,一方面是因为东吴的偷袭,另一方面则是刘备无力给予有力支援。整个樊城之战全靠关羽在荆州的兵力作战。

所以,关羽并非“大意失荆州”,而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以及蜀汉国力的不支才失败的。

此战使得蜀汉失去了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关羽麾下的荆州军,或死或降,损失殆尽。

此时的蜀汉,可以说几乎没有可战之兵了。

也正是因此,在关羽死后过了两年,刘备才打着替关羽报仇的旗号,发起夷陵之战。

不过,此时蜀汉的实力依然没有彻底恢复,因此,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支持发动这一场战争。

毕竟,刘备此举明显是孤注一掷,胜了还好,万一败了则后患无穷,最坏的情况是蜀汉就此灭亡。

然而,此时刘备已经称帝,皇帝嘛,那还不是说一不二的。因此他凭借皇帝的个人意志,强行发动了夷陵之战。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麾下重要的谋士法正在此之前已经去世,如果他在世的话,定能说服刘备的。

而当时唯一支持刘备的,就数他和关羽的结拜兄弟张飞了。

因此,就在刘备调兵遣将的时候,张飞也率领手下的一万军队前往与刘备汇合。

可惜,张飞因为想杀人立威,故意为难范强、张达二人,结果被对方反杀。而不久后黄忠也病逝了。

刘备此次出兵,大军还未出征便连损两员大将,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

不过即使如此,刘备的意志也没有动摇。

他派遣吴班、冯习、张南三人,率领三万大军为先锋,进入吴国境内。一方面是试探吴国虚实,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前沿阵地,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好准备。

结果先头部队在吴国境内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不多时便占据了不少城池。

刘备一看,这一战可以打,便派遣黄权在长江北边驻扎,来防范曹魏趁机偷袭。与此同时,派遣马良前往游说五溪蛮,成功让沙摩柯一同出兵。

而东吴这边,因为吕蒙病逝,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大军抵御蜀军。

鉴于当时蜀军和沙摩柯的部队合计有8到10万,加上士气正盛,陆逊选择了避其锋芒。

于是,陆逊选择了战略性撤退,让出了大片地区,一直退到夷陵一带,才开始积极构筑防线。

刘备见状,以为东吴害怕了,于是率领蜀军一路高歌猛进,直逼东吴的夷陵防线。

刘备原以为可以一鼓作气将敌军击溃,彻底将荆州纳入蜀汉的版图。然而,蜀军遭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竟然难以前进寸步。

原来,陆逊选择在夷陵一带布防,就是为了将军队难以展开的狭长山地留给蜀军,使得蜀军的兵力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出来。

刘备这才意识到,对方不好对付。于是他改变思路,想要将东吴守军给诱骗出来,予以歼灭。

然而陆逊的军事素养远超刘备,刘备的计谋都被陆逊识破,东吴守军死活不肯出战。

其实,到了这一步,刘备最好的选择是撤回去,消化已经占据的地盘。然而他动员举国之兵,一意孤行,就这么半途而废,他不甘心。

于是,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蜀军这边有些扛不住了,当时蜀军驻扎在山底,置于太阳的暴晒之下,军营内就像一个个蒸笼一样。

照这样下去,不用等东吴出手,蜀军就要彻底失去战斗力了。

刘备没辙,只得让士兵到山上驻扎,毕竟那里树木茂密,可以遮阴。

即使如此,也无法避免蜀军的士气持续低落。

毕竟连年征战,士兵们难免厌战,加上离开家乡日久,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加上长期闲着没事做,士兵难免变得怠慢战事。

而这一切都在陆逊的预料之中,他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开始着手安排反击。

陆逊不愧是精于用兵之人,发起全面反击前,他先派遣一支小股部队前去蜀军营地,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

蜀军的反应如他所料,而且更让他高兴的是,根据回来的士兵反映,蜀军的营地外围是木制栅栏,里面堆放了很多茅草,而外面则是大片树林。

只需要一把火,蜀军营地就会灰飞烟灭。

陆逊当机立断,使用火攻来对付蜀军。

当天夜里,东吴军队出动了。

他们人手一支火把,所过之处火光四起,蜀军营地顿时乱成一团。

吴将朱然更是率军将蜀军营地从头穿插到尾,可见蜀军已经乱到什么地步了。

吴国军队将蜀军分割包围,并且将其退路断绝,使得蜀军打又打不赢,逃又逃不掉,可谓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最后,刘备在傅肜拼死掩护下,才得以突围。然而陆逊率领本部人马在后面一直紧追不舍。

直到刘备逃到白帝城,加上赵云又率领1万人前来驰援,陆逊才撤退。

此战,蜀军惨败。

保守估计,兵力损失达五万,据《傅子》记载更是高达八万。

然而除此之外的损失更大,皇帝刘备因为此事,于一年后去世,一大批将领,或战死或归降东吴。

此战之后,蜀国可谓是最后的一点家底都被被彻底掏空,说一蹶不振都是客气了,事实上此时的蜀国连自保都困难。

也正是因此,当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不行了,于是举兵反叛。宣布脱离蜀汉,蜀汉朝廷竟然半年都毫无动静。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蜀汉不行了,于是牂牁太守朱褒、益州豪族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等人纷纷反叛,响应者无数。


一时之间,差不多半个蜀国都在发生反叛。

蜀汉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逐一将各地的反叛给平息,然而此后蜀汉更加虚弱了。

那么从汉中之战惨胜,到夷陵之战惨败这几年时间里,蜀国的损失有多大呢?

光兵力上的损失就至少有10万,这么大规模的兵力,没有个十几年,是难以彻底得到补充的

更为致命的是,粮草辎重的损失更是惊人。

汉中之战,耗尽了益州的存粮不说,男子皆上战场,女子皆运粮,那么谁来种地?

而且此后连番大战,导致蜀国男丁大量战死,劳动力严重不足,蜀汉的农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半个蜀国都会发生反叛,因为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加入了叛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蜀国可以说是什么都做不了。

除此之外,蜀国在将领方面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光樊城之战和夷陵之战损失的将领就不计其数,更麻烦的事,刘备的五虎上将接连死了四个。

关羽死于樊城之战,张飞死于夷陵之战前夕,黄忠也在差不多的时间病逝,而就在夷陵之战进行的同时,马超也在蜀国病逝。

五虎上将仅剩赵云一人,此时的蜀汉可谓是名将凋零,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的说法。

也正是因为蜀汉落魄如此,后来诸葛亮长期坚持北伐,才让一些人觉得难以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蜀汉之所以一蹶不振,是因为从汉中之战到夷陵之战这几年,蜀汉几乎连年征战,实力一再受损,得不到恢复。


一国的衰弱,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夷陵之战损失的五万人,只不过是压到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蜀国如果运气再差点,很可能提前从三国中被除名了。




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兵东伐孙吴,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岂能不一蹶不振?

有人认为,刘备取得汉中,关羽未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是刘备集团最鼎盛时期,这个说法不准确。

刘备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取得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以前。汉中之战,尽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消耗很大,几乎把刘备拖垮啦。仅仅是地盘有了扩大,但势力却大大地削弱。

01

汉中之战前,刘备的势力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领数万步卒入川。

当时,刘璋的主薄巴西人黄权劝阻说:“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要以部下的身份对待他,就没法满足他的心愿;要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难容二主,这不是使自己安全的好办法。”从事广汉人王累把自己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全都不予采纳。

尽管如此,刘璋也不是完全没有戒心。刘备到达涪城后,刘璋率领三万精锐步骑,到涪城迎接刘备。

从这个情况分析,刘备入川率领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因为刘璋以主待客,一般而言在兵力上要超过刘备。最大的可能,刘备就是带领一到二万人入川。

从当时刘备本身的势力来看,也不太可能能够带领太多的荆州兵力。

刘表控制荆州带甲十数万,刘表病逝后,江北主要力量控制在刘琮手里,刘琦最多控制两万,荆州南四郡的驻军在四到六万左右。

赤壁之战后,满打满算,刘备就接受了刘表五万人左右的兵力,这还不算孙权可能接管的刘表的兵力。

后期刘备留给关羽镇守荆州的三四万人,以及张飞、赵云、诸葛亮率领入川的兵力,也需要二三万人。尽管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势力有所发展,但不会达到刘表时期的规模,能够有一半的势力就很不错了。

再说,刘备入川是协助刘璋防御汉中张鲁,如果带领重兵似乎不太合理。

刘备入川之后,刘璋给刘备做了兵力补充,但也不会太多,刘备控制的人马最多就是二三万人。

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结合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足百万,甲士十万二千人来看,当时的刘璋拥有十万兵力,也不为过。

刘备跟刘璋翻脸以后,采纳庞统建议,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其部队。

刘璋派遣吴懿、李严等带兵阻挡刘备,结果都投降了。刘备围困成都,刘璋率领城内三万精兵投降。

从刘备取得益州的过程来看,除了在雒城遇到张任、刘循较为激烈的对抗,几乎没有太大的军事消耗。

因此,刘备占据益州后,仅益州之兵,势力就可能在十万之上。这时,应该是刘备最鼎盛的时期。

02

汉中之战

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人马回援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对抗鲁肃。刘备率领的五万兵力,基本是能够调动的绝大部分机动力量。

由于曹操此时占据了汉中,意图进攻西蜀。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但关羽控制的军事实力,应该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刘备还有机动能力,就绝不会仓促之间与孙权达成妥协,让孙权轻而易举就收回了长沙、桂阳二郡。

之后,刘备带领这五万兵力离开荆州,回到汉中与曹操集团展开决战。

从217--219年,汉中对峙持续了近两年。尽管刘备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刘备集团却大伤元气。

第一,曹操撤军,把他控制地区的人口几乎全部迁走,战略物资更不必说,几乎留给刘备一座空城,刘备并没有发财。

第二,益州内部,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根据《三国志·蜀书·杨洪传》的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在汉中前线吃紧的情况。但诸葛亮没有马上发兵,却去征询杨洪的意见。

诸葛亮并非不清楚汉中对于蜀中的重要性,唯一的可能是诸葛亮遇到了困难。长久的汉中对峙,劳民伤财,世族百姓怨声载道,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民变,后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以征询意见的方式,选定主张积极抗战的本地士族杨洪,加以重用。委派他征兵、征粮、征发徭役运输粮草。这足以说明,汉中之战已经让益州处于内外交困,处境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

汉中之战后,益州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是,在仅仅两个月后,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把刘备集团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03

夷陵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在荆州的精锐全部损失殆尽。不管关羽是否与刘备、诸葛亮存在矛盾,但刘备可以不需要关羽,绝不会不要荆州。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已经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毫无能力再来援救荆州。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之后,刘备才勉强调集了举国之兵,开始对孙吴的征伐。

史料记载,孙权得知刘备东伐,上书魏文帝曹丕,说刘备出动了四万人进攻东吴。

这个数据应该是确信的。

第一,一年的时间,刘备不可能在兵力上有很大的补充,主要还是汉中之战的主力部队,经过休整以后的势力。

第二,刘备集团内部,荆州人士很多,刘备已经江河日下,给孙权通风报信的人员不少。孙权的情报应该很准确。

第三,孙权并不敢扩大刘备的势力,以免导致曹丕趁机背后偷袭。

刘备具体的实力部属是:

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为先头部队,自己率领一万在后,后期赵云率领一万作为后续增援部队。

进入吴境之后,刘备派遣黄权带领部分兵力,驻扎江北,防御曹丕的进攻;派遣马良劝说五奚蛮族首领沙摩柯带领一万人加入。

夷陵之战被陆逊战败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收集溃散的部众,加上后期赵云带来的增援兵力,一共两万人左右。

这就是,当时能够调集的所有人马,这部分兵力在刘备病逝后,也就留在了永安,防御东吴的入侵。

夷陵之战,不仅刘备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覆灭,而且将军冯习、张南、傅肜、马良、沙摩柯等战死,黄权投降曹魏,杜路、刘宁等投降孙吴。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彻底崩溃。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不久后病逝。

夷陵之战是在汉中之战以后,蜀汉已经精疲力尽,而且又在襄樊之战后几乎崩溃的情况下,发动的自杀式的战役。夷陵一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命运,一蹶不振,在所难免。

尽管经过诸葛亮之后大约五年时间的调整,但蜀汉已经没有了任何对抗曹魏、东吴的实力。艰难维系着存在,灭亡是迟早的事,纵是智慧如神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啦。




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的兵力没有那么大,损兵折将对于蜀汉来说并没有伤及元气,但粮草锱重的尽失是蜀汉多年积累之心血的损失,但这也不足以伤及元气。在夷陵之战中,对蜀国打击最大的就是“隆中对”这一既定国策宣告彻底破产。



直接损失

我认为夷陵之战蜀汉损失的兵马不会超过三万人。在兵力投入上,其中马良游说蛮王沙摩柯带去的有一万左右蛮夷。根据孙权写与曹丕的书信说刘备“支党四万”,应该也就是冯习、张楠、吴班的前军三万,黄权北防曹魏的五千,陈式水军三千,刘备中军和卫队两千,因此刘备加上沙摩柯投入整个战场的兵力会在五万上下。

在夷陵战场上,黄权被切断后南归无路,只能投降曹魏,这个五千军是蜀汉实打实的损失;蛮王沙摩柯的一万兵马即使全部战死,也并非蜀国的根基,无关紧要;而夷陵之战正面战场上并非是歼灭战,而是击溃战,在退败夷陵山区以后,算是进入了蜀军最擅长的地形区,蜀军即使不在抵抗,逃至深山老林暂时躲避还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三国志》明确记载了孙桓与诸葛瑾合兵后一路攻克蜀国营寨四十余坐,说明蜀军是一路退一路守,并不是在野外决战被聚歼;刘备退居白帝城的时候还有失散的部众纷纷逃回来,经过整编,加上赵云来援,白帝城守军能够达到2万左右,这也是陆逊放弃攻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蜀汉在夷陵之战上损失的兵力并不足以伤及蜀汉元气。

蜀汉参战将领里,主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阵亡,副将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亲卫傅肜保护刘备时被杀,马良在南方北归时也被步骘截杀。这个级别的将领损失不能说不大,但也不至于伤及元气。反而是粮草锱重全部丢失给吴国,在战略上较将士阵亡更为严重。

深层损失

夷陵之战后,蜀汉不仅失去了荆州地区的控制权,更永久的失去了争夺荆州地区的机会。为何这么说呢?刘备在退居白帝城以后,精心布防,实际上是承认了永安战区由二级战区直接沦为了一级战区,在领土边界上就直接面对了魏吴两个国家,而后刘备托孤以李严为永安太守,就更为确定了永安战区的地位,也是改变了东出的战略计划,转攻为守。

在形势上,魏国独大的局面并未改变,而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算是大赚了一把,不仅战胜强敌刘备,还控制了荆州绝大部分地区,此消彼长间,蜀国的贫弱再一次加深,在三足鼎立的大形势下,蜀国只能与一方结好才能立足。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主动向东吴争取外交上修好的原因。既然必须与吴国修好,那么短时期内,就再也没有可能向荆州地区发起争夺。

诸葛亮是在准备平定南中地区前,派邓芝前往吴国重修两国关系的,这一点上展现了蜀国尴尬的一面,那就是背面曹魏虎视眈眈,国内南中地区又动乱不止,东面的老朋友尚有争取的可能,因此吴蜀重归于好是蜀汉最迫切需求的。

既然东出已经没有希望,那么面对益州疲弊的窘境,诸葛亮振兴蜀汉的唯一出路就是北伐。这个北伐与隆中对里出秦川的战略规划并不一致,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上将军由荆州出宛、洛的战略策动。因此,诸葛亮北伐的实际意义也就是占据关中,控制陇右。这也是夷陵之战对于蜀国最大的影响,那就是既定国策不得不做出调整。而这一国策的调整也让蜀国的诸葛亮戴上了“明知不可为而为知”的帽子,姜维也背上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这一战争对于蜀国的影响比较深远,随之而来的刘备去世、南中暴乱、北伐无功,都让蜀国积重难返,有心无力才是最尴尬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蜀汉   不振   白帝城   益州   太守   东吴   汉中   荆州   损失   蜀国   吴国   家底   兵力   将领   人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