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深山中,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真正的修行不一定要到寺庙深山中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修行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看破红尘修行于寺庙深山中只是形式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现实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才是真正的修行。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修行。人与人,尘世中的人情世故、善恶冷暖。人与自然万物,是天人合一,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生老病死。人与意识,闭上眼睛睡觉你是一颗静止的星,睁开眼睛看世界你是一粒漂浮的尘。心怀万物苍生,保持一颗活跃的心。可能是微风拂面的柔情~也可能是痛心疾首的苦楚~是体会沉淀,更是经历修行。做人不易,经历不同,感恩修行…















问: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深山中,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答:

积善成德。好人肯定会有好报。所以我以为,真正的修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做好人,行善事,着力把自己修炼成为利国利他之人。并持之以恒地践行之。福荫子孙。相信福报未来及来生。这是天理,更是社会向上向善文化所在。

不以小善而不为。修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及一言一行上,积少成多。因此借此建议我们的政府放下利益,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大力支持、扶助人向善、从善、行力所能及的小小善!并形成新的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和政府所有日常工作的自觉行为。

施德政。表里如一。弘善扬善行小善。如此自觉反复,相信渐渐离开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很快又会重返我们幸福的美好人间。

作者:我是圆的

===

作者我是圆的及其简介:

我是圆的,本名陈丰。诗人,诗歌评论家。福建省自学成才者。福州福清市城头镇人。他出生在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黎升村塘池自然村一个普通家庭,幼年跟随大姨妈刘兰英在仓山区仓山镇联建村白鹭岭长大。做过农民、木工、泥水工、电工,商店营业员、采购员、核算员和多家报社的编辑记者、文化干部、政协委员、福州市晋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晋安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城市管理民评代表、政风行风廉政监督员,福州市群众路线教育督导组成员,民盟福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小组成员、民盟福建省委社科委委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州市鼓楼区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资深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等职。1989年发表作品,1996年辍笔停止写作;2008年12月上网开博重归写作。已出版诗集《日子那边》《月圆月缺》《我把风留在了风中》《抚摸自己》《我是你的颜色》《时间之外》《在你的江南》《落单的幸福》《像鱼一样的鱼》等书;此外他还计划出版《书缘(随笔)》和《100人读100首——陈丰诗歌鉴赏》《诗歌陈丰》《当下福州诗歌导读》《陈丰评诗》等书。





这是我听过最值得反思的一段话,修行人应如何看待出世和世间法。

我楼下有位收破烂的大爷,经常收纸皮之余,收几本旧书,坐在阳光下大树底下就看书,一看一整天经常忘记了去收纸皮被他老婆骂。

我常常走过去坐旁边与他聊天,有什么问题都经常请教他。他也喜欢教给我一些道理,虽然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分享出来也是个参考。

有一次。我就问他。

我说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深山里,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他笑了说:寺庙和深山是现实吗?有生活吗?

我说:确实,寺庙和深山也是现实世界,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

他说:对,寺庙的生活非常规律并且清苦,很多戒律。早上4点多就要起来做早课。有些庙子还过午不食,还有很多体力劳动需要去做。

一个人真正发心出家去做僧人做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够跑到深山里去修行,更加不容易。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和现实,这就是他们的红尘。

我们很习惯于把寺庙山上和红尘现实生活对立起来。

这两个环境确实有所不同,可是你一旦对立就是一种误会。

其实大千世界江河湖海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都是红尘,都是现实生活。对于修行人来说都具备各种考验。强度和难度都差不多,其实分别不太大。

到庙里修行,因为有一个固有的体系制度。这种丛林制度有助于人们专业清修。

可是专业清修的丛林制度让人脱离了俗世生活,所以很多时候遇到的事情看似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烦。

僧人没有家庭的牵挂,没有工作的烦恼,没有要挣钱养家的痛苦压力,这是非常好的一点,但是正因为没有这些,所以也失去了这些东西对修行的考验。

可是反过来他们在专业修行上遇到的问题就更加聚焦,比在现实生活中,俗世生活中更加迫在眉睫。正所谓:施主一颗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种考验就是俗世中人无法获得的。

在山上住的人能够放弃俗世生活的这些功名利禄 和很好的生活享受,住在山里面,他们同样要面对山里面的艰苦环境。各种生活上的不方便,还有清冷寂寞对人的侵扰。

这又是俗世生活中所没有的挑战。

一个人在城市里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久了,突然跑到山上或突然跑到庙里,他肯定要适应很久才适应地过来。

所以这两个环境是有不同的,然而不能把它对立,因为他各有自己的挑战和考验。对于修行它各有自己的作用。

有些人在俗世中以居士的身份修行,在知见上了悟得差不多的时候。俗务了毕就会跑到山里面闭关进修的七七四十九天左右。

也有些人在山里面修了很久很多年,在功夫很深的时候在跑回闹市俗世中居住,调节心性。


真正实修的修行人不会对环境的好坏和不同起分别心,但是他们却会善于利用环境来修心。

到山里去是为了避开喧嚣俗务的干扰。可是同样也是为了迎接孤寂和孑然一身的挑战。

其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心能够安下来。

如果你在俗世生活中根本无法脱离,抛不开放不下,你就不需要刻意去放下,非要跑到山里去,非要出家为僧,你可以利用俗世的生活际遇来修心修佛。

如果你在妻子儿女的情感牵绊当中,在赚钱养家的负累当中,在自己的所谓的梦想欲望的牵扯当中,能够修成一颗如如不动的心。

那么俗世就是你的寺庙,就是你的山林。

你住的小区就是你的寺庙,就是你的茅棚。


如果你在万籁俱静荒山野岭不被打扰的孤寂中。也始终不能够独尝法味,领悟心的清净。还是心乱如麻,习气依旧。

那么寺庙和山林就是你的小区,就是你的俗世。

因为总的法则就是你的心决定了你的环境,决定了你对环境的看法,决定了你是否适应某个环境。

所以僧人有住庙的,有游方的、有像济公这样展现游戏活泼的。善知识居士也有住在大宅子里富贵的,也有住在小巷子里贫穷的,他们显现的形态各自不一。可是他们的心态却是如如不动的一模一样。


我问:那么住山住庙和住在俗世小区里面对的各种挑战和考验。用的方法是不是都一样?

他说:当然方法是不一样的,只不过原理是一样的。

王阳明说需在事上磨。什么是事呢?我们常常理解为需要有特定的事情去磨练自己。这样理解不全面,所谓在事上磨是在每一件事上不分巨细。是说自己的心念对每一件事的看法,每一件事的反应。

以前的石磨磨东西。是整个一个大圆筒压过去,没有东西能够漏掉,全部都得压碎压扁。这就是磨。

所谓在事上磨就是大事小事,眼前所见,耳中所听,心内所想,手上所触、鼻中所闻。通通都会在内心有所反应。这些巨细无疑最后通通都要纳入到空性当中。

也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叫一切有为法,就是无漏的,这个世界所有的。没有分别的。一切的一切。所以叫做:堪破大幻,得见本来。

回过来讲你不在事上磨,你不把一切都磨空,你又怎么可能得见那个本来呢。

这一切的事就包括你在小区里面生活的事,也包括你在寺庙里,你在山林里面生活的事情。凡是六根六尘,宇宙内外、身心内外点点滴滴,绝无例外没有分别。


但是修行人讲究一个善巧方便,什么叫善巧方便,就是你要利用你的际遇利用你的环境,利用你的无常变化来修行。

比如你在俗世生活当中,在城市生活当中实在是忍受不了,要崩溃了。这一关是过不去了,你只能是跑到寺庙里,山林里才能缓过来,那你当然可以去。

如果你在寺庙里,山林里面实在是挨不住了,扛不下去了。那你可以适当回到红尘俗世当中去滚一滚。

这是一种灵动善巧。当然这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全靠自己领悟或者明师的指点。不可以随便乱来。

我说:就像古代陶渊明这样不当官了,放下了功名利禄,跑到山上种菊花。这种怎么看待呢?

他说:陶渊明之所以被我们尊敬景仰,是因为他能够放下别人放不下的东西。这是一种对比反差。

一个当官的人,本来可以获得功名利禄,优厚的生活条件。可是他能够放下,

能够跑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山里面住着,并且心态怡然自得,这个人就非常不简单,能够做到这样就值得我们称赞。我们不能去苛责他的修行境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只能去随喜赞叹这样的行为。

并不是谁都要把东西放下,丢到山里跑到山里去,可是有人能够做到就值得我们尊重。

这个道理就好像我们尊重出家为僧的僧人一样,他们能够放下俗世生活,毅然决然的出家为僧,是为了弘法的事业奋斗自己的一辈子。

我们就不必去苛责苛求他们到底修行境界怎么样,戒律又守的怎么样?就这个行为本身值得我们赞叹了已经。

可是我们经常会有个毛病,喜欢苛求别人。比如我们看见些个别的僧人们不太如法,我们好像眼睛里掺着沙子一样,非常受不了。

这都是你自己的妄心在那里作怪。因为你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这就是现实,不管是什么团体,不管是什么群体,他都有好的有不好的。当官的有清官,有贪官。做和尚的也有好和尚和不好的和尚。

可是我们习惯于一看到不好的东西。就产生很多偏激的情绪,这其实是自己在和自己纠结。

就如同我们看到山上清修的隐士们一样。首先就该替他开心一下,尊敬他们一下,不就挺好吗?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到,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再去说别人到山上是为了某某目的,肯定会修不好,那各种胡思乱想就出来了。

所以佛说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特点就是一双眼睛只看别人,不管自己。

你要知道修行人有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清静!

什么是清静?清静,就要心里面不要过多的去分别思辨,不要过多的去管别人的闲事。

可是很多修行人修着修着变成了判官,变成了纪律监察委员会,变成了佛门道门志愿护法队队长。

这也是一种可怜和可笑的事情。

我问:那么出世法和世间法,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说:世间法看似是做人做事,其实从修行角度来说,没有出世间法的智慧驾驭,世间法也会不怎么靠谱。那所谓出世间法呢,其实就是一个指导原则,这个原则是普及万法的,在这个原则下,没有什么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分别,只有一法可言,就是心法。

我问你,世间哪有出入?出入口在哪里?你指给我看看?

我无语应对,一想,似乎并没有一个所谓分界,总不至于说山里庙里就是出世间,进了高速路进了四环进了小区就是世间吧。

他说:有出入,就是有分别,就是有生灭,有对立,那还搞个啥修行?




我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印象中的修行一般都是在寺院里或者在深山找个隐蔽的地方进行修行,不被世俗所打扰。

这种修行大多都是为自己修行的,有的修行是让自己通过行善来为自己谋求回报或者名声利益。所以这种修行看似积福,实则消福。有的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心境修得圆满,六尘不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大彻大悟,说白了就是成佛了。

不过我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出一种感恩的心。当一个人心存感恩,用感恩的心看世间万物,内心是幸福知足的。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出拿的起、放得下的境界,,修炼出乐观豁达,明亮向上的人生观。

所以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要去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地方,其实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修行”是出家人的专业朮语,是和尚道士为达到他们的最高境界,所推行的学术论说。凡夫俗子一般不会轻言“修行”。自古以来,修行意味着远离红尘,独自一人隐居深山老林,把自己修成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家庭观念,不贪图财帛,与世无争,没有妻室儿女。靠念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一些荒唐谬论经文打发日子,盼望着就木之后能圆寂成仙,所诵经文对俗世来说,那就是在走火入魔之后所念叨的糊话,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话不成话,句不成句,只有他们自己乐在其中。而真正对现实有用的经文,并不多见,因为那是他们的良心发现所编辑的。即然父母生你来人世,就是希望你能出人头地,更有能力让这个家变的更好。而你却变得象个孤魂野鬼,跑进深山老林,吃了玩玩了吃,却什么都不干,顾自逍遥自在,还望修炼成仙,你对得起天地良心吗?哪怕是为了贪图风景,自己何不行医,治病救人也会功德无量呀,但你们大谈阔论神灵,显示自己神通广大,引无数百姓朝圣。千百年来不会忘记你的恩德。不劳而活得几俩碎银度日。

而现在所言的“修行”,是为人处世的修行,普通百姓都能适用,因为现在的修行,不再是把一个好端端的人修成泥菩萨,而是当你什么事都想去做的时候,如何“修正”你的行为,不能放任自己无理取闹,成为野蛮之徒,横行霸道,无恶不做,修行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行善积德,大义澶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过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样看样,无样看世样,古人剃度削发为尼,其实有的行为是受到了某些政府部门的引响而很下心来的,因为他们无可奈何,眼不见心不烦,古代是这样,现在也应检点,修行并不是老百姓的专修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深山   寺庙   福州市   现实   功名利禄   深山老林   僧人   山里   山林   中国   红尘   诗歌   世间   东西   环境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