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人参、五味子一起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生活道认为,麦冬、人参、五味子合一起来使用,这是一个方剂的组成了,名字叫生脉饮。

主要是起到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作用的。

主要是针对心肺起作用的。感觉干咳少痰、口干舌燥、浑身乏力、气短懒言、少气懒言等时候使用,会有些好处的。现在这个生脉饮已经开发出来针剂了。医院使用,主要是针对心脏病变使用的多些。

这个注意,感冒时候不要使用了。有些外邪侵袭时候不要使用,或者感觉食欲不好时候,最好也不要使用了。




人参、麦冬、五味子是一个名方——生脉饮(生脉散),有人认为其出自《内外伤辩惑论》,也有人认为其出自孙思邈神医的《千金方》,但我们今天不聊这些,我们要聊的是它的好处,为什么叫生脉饮,据说是“因为它有生脉饮的功效,可以让快要枯竭的血脉重获生机”的说法。这其中人参我们到比较熟悉,但是麦冬和五味子可能了解得不多。

人参

如你所知道的那样,人参一方面就可以补气,适用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的元气虚脱、气短神疲之人。另一方面能补肺,可改善短气、气喘、懒言声微等肺虚衰的人。

麦冬

麦冬可能知道的人就相对要少一些,如果经常养生的人可能会接触到。麦冬是一种草的根茎,一些养生人士经常会泡麦冬喝。

关于麦冬:

早在《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本草分经》则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五味子

五味子主要的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适用于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这五味子还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据说是北五味子要比南五味子优良。虽然它叫做五味子,但是不要误会以为他有五种味道,《本草衍义补遗》中说:“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手脏乎?食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五味子的味道是酸的,其酸味也是入药其如要的根本,《伤寒论》中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关于五味子入药记录的典籍,还有很多,但是其入药的用处也大同小异。今天我们主要了解的是生脉饮,而生脉饮主要用到的是五味子益气生津的功效。

生脉饮的功效

我们前面介绍的麦冬、人参、五味子泡水被称为生脉饮。其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看了之后你可能也想尝试,但是被人参劝退,别急!你不妨可以尝试用西洋参也能有不错的效果,事实上不同的人参品质参差不齐,但是一般泡水喝用不上太名贵的,西洋参就不错,再不济用党参也有不错的效果。

只是因为以上三种药物的搭配需要注意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感冒的人也不宜服用。

总的来说

平时注意养生,泡一些养生茶或许对调理我们的身体会有不错的帮助,但是我给你两个建议:

其一,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除非是非用不可的情况下,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物都不建议您长期服用,最好能够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其二,养生不只是泡养生茶就可以的,想要身体健康我们还需要注意饮食的搭配调理,还要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以及情志调理等,这些都缺一不可。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我们先看看这三种药各有什么功效

一、麦冬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性状》: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主要成份》:麦冬总皂苷。

《饮片》:形如麦冬,或为札扁的纺锤形块片。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用法及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二、人参


《人参》: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性状》: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4 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人参片》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黄色。切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性裂隙。体轻,质脆。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主要成份》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b1。

《归经》归脾、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3~9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三、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性状》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霸”。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主要成份》:五味子醇甲。

《性味与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及用量》:2~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麦冬、人参、五味子三味药的组成,与《生脉饮》的组成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生脉饮》用的是红参。那么红参有什么性状基本特征与的功效呢?

《红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

《性状》主根呈纺锤形、扁方柱形或圆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琮色,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支根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 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红参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外表皮红棕色,半透明。切面平坦,角质样。质硬而脆。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

红参与人参有何不同?

也就是说:红参是人参经过炮制(蒸制)的加工品。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人参,而用红参呢?这要从整个处方配伍需要上讲。人参性燥,加工蒸制后降低了人参的燥性,并将人参药效改成了偏于补血的红参。也就是说相比于人参,红参药性更温和,更符合整个配方,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药的需要。

《生脉饮》: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生脉饮》用药指征:

1、形貌:形体多瘦,面色苍暗,或面白,或面黄无华。

2、症状

①周身疲倦乏力,头脑昏沉;

②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哮喘;

③自汗出,或大汗淋漓;

④口干舌燥,口渴欲饮,鼻出血不止;

⑤夜不安寐,心烦多梦,健忘。

舌象:舌体偏瘦,偏红,苔薄白,或少苔,或苔白而干燥少津。

脉象:细弱,或虚细结代,或浮虚数。

《生脉饮》适应病症:

1、内科疾病:中暑、低血钾症、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房颤等心律失常、慢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失眠症、糖尿病、各种感染性疾病高热后体虚,有保肝降酶的作用。

2、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产后体虚等。

3、五官科疾病:鼻出血。

4、小儿科疾病:小儿吐泻后体虚自汗,哮喘。

《生脉饮》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有

①失眠,心慌,乏力,月经量多,或皮下易出瘀斑,可配人参归脾丸同用。

②更年期潮热汗出,心烦胸闷,失眠,肩紧,易怒,可配加味逍遥丸或逍遥丸同用。

③极度乏力,倦怠懒言,头昏,血压低,可配补中益气丸同用。

④老年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夜尿多,或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腰酸膝软,可配桂附地黄丸同用。

⑤咳嗽,咯白痰,腹泻不止,汗多,口渴,可与香砂六君丸或参苓白术丸同用。

注意事项:

①汗多,烦热口渴,欲冷饮,面黑,背冷,脉洪大者不宜用。

②心前区剧痛,面苍白,。气短,出冷汗者不宜用。

③汗多。四肢不温,不欲冷食,食则腹痛,舌淡暗润者不宜用。

④失眠易惊,多恶梦,舌苔厚者不宜用。

⑤不宜与含五灵脂、黎芦、皂荚的其他制剂同用。因违反了中药的配伍禁忌。服本药时,也不能喝酒。其他的详见说明书。




麦冬、人参、五味子合在一起,是清朝太医们最爱用的搭配之一,是夏天也可以喝的补品。但很多人不会泡,漏了很重要的一步,味道不好,效果也差了不少。

夏天也可以喝的补品

麦冬、人参、五味子是一个有名的配方,叫生脉散(饮)。有人认为它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也有人认为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还有人认为最早记载在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

虽然出处不确定,但作用效果是相当确定的。生脉饮有益气养阴的作用,适合气阴两虚的体质。

夏天炎热高温,出汗多,身体缺水,需要及时补水。但喝白开水是不够的,因为身体需要的是津液,不是白开水,所以,有的时候喝白开水并不解渴。喝水也不解渴时,就要加一些滋阴生津的东西,才能真正解渴。

“气随津泄”,出汗的同时,身体的气也会跟着“泄”出,所以,夏天出汗多了,常常使人气虚乏力。因此,除了补充津液外,还需要补气。

生脉饮是益气养阴的,正好符合夏天的特点。

清朝太医爱用生脉散

根据清宫医案记载,多位皇帝病重之时,太医都用了生脉散(饮)。

如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太医徐景云、沙惟一请得太上皇(当时乾隆已为太上皇)“年高气虚”,进生脉散加减,以人参为君药,用量达六钱之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帝病重,太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散微无根。……急用生脉饮一贴竭力调理。高丽参,麦冬,五味子,水煎温服。”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病重,末代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太医全顺、忠勋,“……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麦冬,五味子,水煎灌服。”

生脉饮的现代研究

我国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曾将“生脉散综合研究”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的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共同研究完成。

研究成果证实,生脉散对动物心脏灌流全心缺血模型实验证明三味药单独应用效果不显,合用则有效,可增加实验动物心肌营养血流量,且安全系数大。

生脉饮要怎么喝?

  • 1、选材

人参,一般情况下选择白参,即生晒参,如阳虚怕冷的人可以换成红参,虚热的人可换成西洋参。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养生茶饮,用党参代替人参,性质更平和。

麦冬,最道地的有浙麦冬和川麦冬,浙麦冬瘦长,皱纹多,干瘪,长得不太好看,但作用效果好;川麦冬饱满,是麦冬品种里颜值比较高的,效果也不错。

五味子分南北,产于华南、华北、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称为南五味子;产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称为北五味子。北五味子偏于滋阴,补益心肾;南五味子偏于敛肺止咳。总体而言,北五味子优于南五味子。生脉饮中应选北五味子。

  • 2、煎煮有讲究

生脉饮作为日常养生茶饮,煎煮时有个小窍门,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又能得到酸甜可口的口感。

生脉饮除了麦冬、党参、五味子三种成分,还有一种隐藏成分。

将麦冬、党参、五味子放到养生壶里,用清水简单涮洗一遍,再加水约800ml,浸泡20分钟,选择“花茶”键。煮好的茶水,晾至大约50℃-60℃,再调入2勺蜂蜜,搅拌均匀。

五味子的味道很酸,不适合当作日常茶饮,调入蜂蜜,不仅能调和味道,蜂蜜本身也具有滋阴的作用,可以使麦冬、五味子、党参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没时间煎煮,直接放保温杯里冲泡也可以,喝之前加蜂蜜即可,但效果远没有煎煮的好。

什么人不能喝?

生脉饮是夏天也能喝的补品,不但不怕上火,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难熬的夏天。

但生脉饮毕竟是滋补之品,痰湿阻滞、内火旺盛、外感疾病时,都不适合饮用。

生脉饮也不需要长期饮用,夏季常饮,其他季节偶尔喝喝即可。

结语

麦冬、人参、五味子,合起来即生脉散(饮),益气滋阴效果好。

作为日常养生茶饮,还有2个小窍门,将人参换成党参,喝之前调入蜂蜜。

痰湿、热性体质及外感疾病时不适合喝生脉饮;普通人,夏季可常喝,其他季节偶尔喝。




麦冬、五味子、人参(或红参),这3味中药相互配伍,其实便是补益剂「生脉饮」。

1、生脉饮的功效

生脉饮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方中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2、红参、人参的区别

有些人可能会发现有的生脉饮里面用的是红参,有的用的是人参,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红参跟人参都是源自人参,区别在于炮制方法——人参是人参采收后直接烘干或晒干,红参是人参采收后先蒸制再干燥。蒸制过后的人参(即红参)要比人参更温热,故而阳虚的人更适合使用含有红参的生脉饮,气虚比较明显的人更适合使用含有人参的生脉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麦冬   人参   功效   纺锤形   灰黄色   须根   红参   根茎   党参   内热   生津   性状   太医   干燥   作用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