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拿那玩意儿干嘛,搞不好会要命的。

盗墓,又称掘冢、发丘,是一种进入他人坟墓,不问自取之恶行,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盗墓行为就十分盛行。

一般来说,盗墓分为两种目的,一种是有意识的对墓主或其家人进行泄恨报复,但更多的,则是为了求财。

既然是求财,自然盗墓者在进入某个墓室后,会极尽所能的搜刮一空。

但在很多时候,盗墓者在拿走墓主其他值钱的陪葬品之后,会无视墓中的铜钱,并不会将其也带走。

为什么盗墓贼很少拿墓里的铜钱呢?下面我们简单来聊聊这个问题。

先说说古人为何要在墓里陪葬铜钱。

正所谓“事死如事生”,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丧葬之事,古人是极为看重的,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人死之后,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而受此观念影响,古人自然会在死者的陪葬品上,大做文章。

比如修建和生前居住之地类似的墓室,制作和生前几乎一样的人俑,甚至为了让死者继续生前的生活,还有以活人殉葬的行为。

至于大量的玉器、陶器等陪葬品,都是尽其所能的多放。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死者生前时通用的货币铜钱,同样也会被作为陪葬品的一部分,放入死者墓中。

当然,还有说法,认为铜钱能够“化煞”,保证死者安息。

还有,尽生者所能,在去世亲人墓中陪葬铜钱,也是一种寄托哀思、表达对去世的亲人情谊的行为。

所以,古代就有了陪葬铜钱的风俗和习惯。

而就目前已经考古发掘出的古墓里,确实经常见到陪葬铜钱的现象,甚至有一个出名的古墓,陪葬的铜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比如,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就有大量的铜钱陪葬。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刘贺乃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同时也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

不过,他的皇帝职务,担任的时间有点短,前后一共只有27天。

刘贺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时,并未留下子嗣,所以最终,在霍光等人的拥立下,刘贺登基为帝。

但其登基伊始,就开始胡作非为,所以,霍光征得皇太后同意后,又将其废黜。

而在废黜之后,刘贺被遣送回故国昌邑,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到了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安排刘贺前往其封地海昏就国。

在这里,刘贺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公元前59年,刘贺病逝。

到了2011年,江西省的文物部门接到群众线索,说在省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现有古墓。

之后,文物部门随即展开考古发掘,最终确定,这就是海昏侯刘贺之墓。

经过发掘,刘贺墓中出土文物数量,多达10000件(套),这其中,包括金、青铜、铁器、玉等各类器物,另外还有漆木器、简牍、木牍等珍贵文物。

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刘贺墓中大量的铜钱。

资料显示,刘贺墓中的铜钱数量,可以论吨为单位计算,经过工作人员的清点,多达两百多万枚。

不得不说,作为皇族的刘贺,是真的有钱。

不仅仅是刘贺,还有埋葬西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在被考古发掘后,同样也是,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铜钱。

由此可见,“厚葬”之风流行的西汉,在墓中陪葬大量铜钱,已成当时的习惯。

除了这些曾经的皇族成员,古代的官员、富绅乃至平民,但凡有能力的,基本上都会在亲人去世后,或多或少的在墓室里陪葬部分铜钱。

但是,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

既然,古代人都会尽其所能的,在去世亲人墓中放上一部分铜钱,但为何盗墓贼不把这些铜钱一并带走呢?

比如梁孝王墓,历史上就遭受过不止一次的盗掘,但依旧出土了大量的铜钱。

还有海昏侯墓,当年的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墓中有十几个盗洞,甚至其中两个,都打到了墓室。

但里面的铜钱,依旧保存完好。

所以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何盗墓贼不稀罕这些铜钱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一点都不复杂,说的简单点,就是拿这玩意儿,好处不大,坏处却很多。

首先,古墓中的铜钱,不会拿出来当钱花。

众所周知,古代每逢朝代更替,作为流通最大的货币铜钱,都会重新铸造,哪怕是同一个朝代,新老皇帝交替,铜钱也会更新。

这么一来,古墓里的铜钱,就成了“过期”的货币。

毕竟,没有盗墓贼敢在这个朝代还存在时期,就堂而皇之的盗掘该朝的皇陵,如果这样去做,差不多跟找死一样。

为啥呢?每个朝代的皇室,对于自家的皇陵,肯定是看护的极严,比如明朝有“孝陵卫”,清朝有“皇陵事务衙门”等等。

其他朝代同样也有,只不过名字不同。

这些部门和人,主要职责就是护卫皇陵,在重兵看护之下,谁敢去盗挖皇陵?没等动手,就被抓了。

因此,盗墓贼通常是盗掘那些已经灭亡,或者即将灭亡的朝代皇陵。

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该朝代都已经没了,里面就算有铜钱,拿出来也没办法直接当钱花,根本就不会有人收。

既然不会当钱花,那还拿这玩意儿干嘛。

其次,还会带来隐患。

这些之前朝代的铜钱,如果被盗墓贼从古墓里带了出来后,藏在家里,没事自己观赏观赏,只要不被人知道,一般也不会有事。

但如果拿到市面上,被人知道,那麻烦就大了。

为啥呢?一个两个,可以说是家里遗传下来的,但数量多了,必然会引起官府注意,到时候,该怎么解释?

而一旦解释不通,被官府查证出是盗墓得来,那盗墓贼就惨了。

古代对于盗墓行为,历来深恶痛绝,因此,每个朝代对于盗墓贼的惩治措施,都是极其严厉的,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死后也被盗墓贼嚯嚯。

比如,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就记载,当时汉朝对于盗墓者的惩罚为“发墓者诛”,简单说就是诛杀。

如果盗墓者所盗数额巨大,那么直接处以“磔刑”。

到了后世也是如此,唐朝对于盗墓贼的惩治,不仅严厉,并且细化,比如规定,进入墓室未打开棺椁监禁,打开则绞死,盗取平民墓园草木者杖责一百,盗取前朝皇陵草木则流放等。

并且,唐朝还规定,盗墓为重罪,不在大赦之列。

因此,一旦因为说不清大量铜钱的来源,而被官府确定为盗墓行为,那么这个盗墓贼轻则挨打监禁,重则直接杀头。

要知道,盗墓求的是财,盗掘点别的什么东西,还能换成银子,但盗掘铜钱出来,本身就花不出去,还得担惊受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脑袋,何必呢?

还有,就是铜钱这东西,搬运和利用都太费劲。

要说古墓里的铜钱有没有用,当然也有,比如将其弄出来后,重新熔炼制造,也可以做到再次利用。

比如曹操,当年为充实军费,就设置了“盗墓办公室”,麾下设“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专司盗墓工作。

据说的曹操就曾经大费周章的找过海昏侯的墓,因为他也知道,海昏侯墓中颇为富足,但奈何始终没能真正找到,这才让海昏侯刘贺躲过了一劫。

但其他汉墓就惨了,后世流传的汉墓“十墓九空”,其中就有曹操的一大部分“功劳”。

而曹操派遣手下盗墓,目的更为明显,但凡是能换钱的东西,都会被弄走,而这其中,大量的铜钱自然不会放过。

至于弄出来做什么,很简单,熔炼一下重铸,马上就是钱。

但曹操能做到,一般的盗墓贼却做不到,一来,普通盗墓贼都是三两个人行动,而铜钱数量极大,比如海昏侯的墓中,就以吨计,数量多达两白多万枚。

这么多,让他们怎么搬出去?与其废这个功夫,还不如搬点别的值钱玩意。

二来,就算是搬出去,普通盗墓贼也没办法再次利用,熔炼和铸造,既要相应设备,也要相应资质,不是说你洗想炼就可以炼的。

毕竟古代铸造钱币,都是朝廷在掌控,怎么可能会随随便便让人铸造呢?

真达到了可以铸造钱币的地步,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而到了这地位,何苦再去干盗墓这种一不小心就掉脑袋的事情呢?

所以,搬着又费劲,拿出来又没法利用,只能丢弃了。

当然,这些问题,也仅仅是针对普通的盗墓贼,像曹操这种,就不存在相应问题,有资料记载,曹操的手下,曾将前文提到的梁孝王刘武的墓搬了个一空,哪怕是其夫人的墓都没放过。

而两个墓中所得,多达“万斤”,如此重量,必然是包括铜钱才在。

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担任过耀州节度使的温韬,他曾趁着时局战乱,率领手下,对关中地区的唐皇陵疯狂盗掘。

史料记载,他在七年之内,几乎把唐陵挖了一个遍,而他的事迹,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均有记载,足以说明,此人所干之事并不是传言。

后世的孙殿英,和温韬比起来,可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

而他在盗掘过程中,就秉承着凡是值钱的东西,均洗劫一空的原则,甚至唐皇陵中那些陪葬的字画,因为温韬看着装裱不错,都会将字画撕下来,只要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

至于铜钱,温韬更是不会放过。

所以还是那句话,古代盗墓贼并不是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主要得看盗墓贼是团队作案还是单独作案。

大团队作案的,如曹操以及温韬,基本上是会把墓里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铜钱也会被拿走。

而个人那种盗墓贼,受能力限制,也只能挑点最值钱的带走,不是他们不想带,实在是带出去没法处理,甚至还会带来杀身之祸,为此赔上性命,属实不值。




古墓里的铜钱,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敢拿。

如果盗墓贼真的偷走了古墓里的铜钱,你就会发现这个盗墓贼大概率是不得好死的。

奇怪,这是不是有什么玄学呀?如果没有的话,你怎么敢这么笃定呢?其实和玄学倒也没有太大关联,只是我们结合一些史料分析就不难发现古墓里的铜钱似乎是禁忌品。

就比如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在这些墓葬当中都存储了大量的铜钱。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些墓葬里面没有太多铜钱或者铜钱已经被扫荡一空,就比如梁孝王陵。

而根据某些野史或者其他资料分析这个墓葬之所以把铜币都洗劫一空,背后的操作者极有可能是曹操。

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和摸金校尉又有抹不清的关系,而曹操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去做,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已经不用顾忌,盗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1点,古代盗墓贼不去偷盗钱币的原因。

其一,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我们仍然需要明确,只有这一点大家才能够读得下去也能够读得懂,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有如此高的道德操守,也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不会去偷到墓葬当中的铜币。

就比如曹操应该偷盗过不止一次了,而曹操之所以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从当时的状态来看,没有人敢把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曹操,且曹操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

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盗墓贼跑到某个墓葬里面把铜币偷盗出来的话,被发现的概率极大,风险也极大,更重要的是利益和风险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百分百的话题,而是一个概率学的话题,同时这个概率学还和铜币有着密切联系。

其二,墓葬当中的铜币已经过了保质期。

就比如汉武帝时期多次整改铜币的方式模样以及铸造石的比例铜和其他元素掺杂的比例,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大中央的财政控制,尽最大可能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和北方的匈奴决一死战。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又因为不同皇帝登基,所以导致皇帝登基时铸造的新型的铜币,流放于市场。

对于那些相对古老的铜币进行回收,回收完成之后再一次铸造,这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如果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专属铜币。

但也有一些朝代比较例外,比如原帝国原帝国在最开始接手整个大宋天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的,以至于货币体系出现了紊乱,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热闹的大都市里面拿出一个送好的一铜币来,同时对应的朝代是在明朝,那么请问会不会引起小摊小贩的警觉?大概率是不会。

但如果你能够拿出一大堆铜币来,而且整个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浑身上下都有泥土,恭喜你,可能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人上报官府,紧随其后就把你抓进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偶尔拿到一个或者两个铜币,充其量就是家里祖上传下来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因缘巧合会在某一个土块那旁边捡到的。

但如果你一拿能够拿10个铜币拿出100个铜币来呢,那这就意味着你肯定有某些不知道的法门,而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铜币。

同时你这个所谓的别人不知道的方式有更大的概率是盗墓,那如果是盗墓的话,你可要明白,官府是可以给你更大的惩罚的。

其三,铜币的价值非常低。

你就像古代的盗墓盗墓盗出来的那些东西,要想办法转手也就是卖掉,换成当下阶段的钱财。

比如银两,再比如大元宝,如果你不经过这一手操作的话,那么你这个盗墓是失败的失败到什么程度,你空有一个大宝贝。

比如花瓶陶瓷或者一明珠,可是转手不出去,那这个东西又不能换成钱,你指望着拿一个夜明珠去小摊贩那边买两个烧饼,你这不是瞎了心了吗?所以这中间的种种风险是具备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间的可操作难度,如果你偷到了一个大的玻璃瓶或者琉璃盏,再或者夜明珠,把它转手卖,出去净赚个几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只要不被官府查到,一辈子好吃好喝,那基本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你在盗墓的过程当中拿了一大袋子的铜币,请问这个铜币你怎么转手,你总不可能拿着这个铜币去换新的铜币吧。

要注意,你手里的铜币,经历九死一生千辛万苦拿出来的铜币,可能只值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

于是你拿着这些铜币去换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但是在换鸡蛋和包子的时候,小摊贩又会引起注意。

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铜币和我们本地人消费的铜币不一样,上报官府万一抓住是盗墓的,可能还会给我点奖励。

所以你会发现你会在最短时间之内成为这些小摊贩眼中的热包包他们都不愿意松手,想着抓紧时间把你送到官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商贩的利益最大化。

发墓者诛,窃盗者刑。”

上面这一句话就是汉朝时的铭文规定,人家明确规定了,如果你要偷到铜币就需要接受这样的惩罚,让人看了之后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

第2点,古代墓葬当中为什么会有铜币?

要注意古代,但凡有墓葬的要么是王公贵族,要么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对于那些普通的大地主,他们突然之间有个墓葬,咱们就不多讲了,我们单纯的来讲一讲王公贵族。

他们这一辈子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主了,可能见过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金银元宝。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墓葬当中放金银珠宝,放各种各样的古董,而是放大量的铜币呢?其实这里面有两个误区,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一,古代的墓葬当中不只有铜币

我们说得再直白一些,比如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当中就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再比如其他的一些地方的墓葬当中,或者其他的已经被公布出来的墓葬当中的资源,我们来看各种各样珍贵的东西,那简直数不胜数。

但是在这些珍贵的东西之外,其实还是有大量铜币的,为什么有大量铜币呢?因为古代的一些大官显贵,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死后会回到某一个世界中去。

而在另一个世界当中,自己生前所能够享受到的一切东西也全都要带过来,这也就有了万恶的殉葬文化。

甚至在明朝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规定,皇帝死了之后,宫里面的几个服侍过皇帝的女子也要去殉葬,这中间的诸多文化咱们就不多讲了,单纯的来讲这件事情罢了。

皇帝在墓葬当中放一些硬币,充其量就当做我们现阶段的找0或者一些装饰品,总不可能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毕竟古代稀奇古怪的玩意就那么多,用一件少一件,放一些铜币将来也能够壮壮门面。

其二,在墓葬当中的铜币都是有数量约束或者限制的。

比如在墓葬当中究竟是放666枚铜币还是9999枚铜币,都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的,只不过这些铜币数量会随着不同朝代的变化更低,而演变出不同数量的硬币。

第3点,最后做1点补充。

所以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太平盛世,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以及清朝的雍正康熙时期,在这一些时间段里面,如果盗墓贼私自偷盗硬币,被抓住的概率是极大的。

换句话来说,冒出如此大的风险,只为了拿硬币换两个包子或者买一个鸡蛋吃,既是得不偿失,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也是非常吃亏的事情。

所以在古代的墓葬当中,有一些墓葬被盗窃了,但是盗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或者极其贵重的物件,再或者就是硬币或者某些文字记录的东西,并没有被别人拿走,这些东西具备极强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而盗墓贼真正青睐的,则是那些价值连城且能够轻易转手的东西,当然在此也得说一句,在当下阶段盗墓贼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没有任何的发展之地。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探讨古代的盗墓贼,也仅此而已。




古墓里的铜钱,盗墓贼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敢拿。一旦拿走古墓里的铜钱,盗墓贼就活不长了。

1994年,徐州市文物局在狮子山,发掘了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虽然这座墓早年被盗,但考古专家还是从中出土了金缕玉衣、玉龙、青铜剑、印章等2000多件文物,更令人惊喜的是,专家们竟从墓道和耳室里,发现了17.6万枚铜钱!

无独有偶,2011年,考古专家在江西省南昌市大塘坪乡,发掘了西汉昌邑王刘贺的陵墓,并从中出土了10000余件文物,因此这座墓,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好的列侯墓葬。

不过据专家考证,这座海昏侯墓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就被盗过,然而,墓中依然完好保存着200万枚铜钱!

由此可见,与古墓里的其他“宝贝”相比,铜钱对盗墓贼的吸引力确实不大。一般盗墓贼盗墓大多为财,那他们为什么不拿铜钱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古人、特别是一些达官贵人,为什么会在死后会陪葬那么多的铜钱呢?

古人为什么会陪葬铜钱?

这主要源于古代的“厚葬习俗”

首先,铜钱是古代财富的象征之一。

作为古代社会的通行货币,铜钱在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在秦朝之前,铜钱的形状有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这种制币样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其次,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前的生活。

所以,他们会把生前所用到的一切生活用品,包括喜欢的姬妾、奴仆等等,统统随葬到地下,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铜钱会被大量随葬,也就不奇怪了。

《墨子》有载:“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

第三,古人认为,厚葬能体现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在”尊尊、亲亲“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丧葬的形式,就被看成了生者对死者的主要情感连接点。

《中庸》里就有记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意思就是说,对待死者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一个仁爱、有道德的人啊!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说文解字》就记载:“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也就是说,如果墓修得越大、越好、随葬品越多,说明这家的子孙越孝顺。

在两汉时期,厚葬之风达到鼎盛。上至天子诸侯,下至乡绅富商,无不竭尽所能修建自己的陵墓。

比如,汉武帝就曾拿出国库1/3的收入,来修造自己的茂陵,以致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感慨万千:“历代以厚葬为德,财力尽归于坟土”。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古人在修建陵墓时,不仅尽量模仿生前的地面建筑,在随葬品方面,也力求“尽善尽美”,只要能在死后用得上的,都会成为随葬品,铜钱作为通行货币,自然会被列入随葬名单。

盗墓贼为什么不会拿走古墓里的铜钱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5点原因:

第一、铜钱的价值不高。

与古墓中的金、银器具相比,铜钱的价值不高,而且不好携带,对盗墓贼来说,诱惑力不强。

第二、陪葬的铜钱“过期”了。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专属”的铜钱样式。比如,秦朝时,流行半两钱,汉朝时,流行五铢钱,唐朝时,流行开元通宝钱等等。

每到改朝换代,前代的货币一般也被作废了。在这种情况下,古墓里的铜钱,对盗墓贼来说,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了。一堆废铜,他们盗来何用呢?

第三、盗取古墓里的铜钱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铜钱,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以,盗墓贼一旦盗取了前代的铜钱,不仅流通成问题,万一被官府发现,自己还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盗墓这种行为,都深恶痛绝。

比如汉朝就明文规定:“墓者诛,窃盗者刑。”

唐朝在《唐律疏议》里,也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清朝在《大清律例》中,也详细规定了盗墓的惩罚措施:

“盗掘坟墓者,如发现棺椁,流放3000里、劳役3年;如打开棺椁,绞刑;如还未发现棺椁,劳役3年。进入墓葬旧有孔洞,发现原本暴露在外的尸首者,如盗走尸体灵柩,劳役2年半;如盗走衣服,劳役2年;如盗走器物、砖、版,以盗窃罪论处。”

由此可见,盗墓贼一旦被抓,轻则判刑,重则处死。

在这种风险大于收益的情况下,盗墓贼自然就不会拿古墓里的铜钱。

除了这三个常见的原因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第四、官方毁墓。

古代政权更替频繁,有的当权者为了惩罚已去世的政敌及其家族,往往会对死者“开棺、戮尸”。

比如,唐睿宗即位后,就对曾属于敌对政治集团的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韦玄贞、韦洵父子等人,进行了挖坟毁墓的惩罚。

由于这种行为,大多出于政治报复目的,所以毁墓者对墓中随葬的财宝大多不做处理,只任由后世盗墓贼盗取。

《新唐书》载:“睿宗夷玄贞、洵坟墓,民盗取宝玉略尽。”


第五、为了寻求刺激。

盗墓贼盗墓,一般是迫于生计,想要盗取古墓中的宝物换取钱财,但有一种盗墓贼,他们对古墓中的金银财宝压根就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拿古墓里的铜钱。

比如,西汉的第三代广川王刘去,就单单因为个人的变态嗜好和想要寻求刺激的心理,经常盗掘封国内的陵墓。

《西京杂记》载:"(刘去)国内冢藏,一皆发掘。“

比如,刘去在盗掘战国魏襄王的墓时,只在众多珍贵随葬品中,看中了一把青铜剑带在身上,其余随葬品则任由下人掠取。

刘去身为诸侯王,对金银器物都看不上眼,更别提拿古墓中的铜钱了。


那是不是古墓里的铜钱一定没人敢拿呢?

凡事皆有例外。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摸金校尉的集大成者——曹操了。

三国时,曹操另辟蹊径,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门从事盗墓活动,以贴补军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盗挖梁孝王墓。

之所以选择梁孝王墓作为重点发掘对象,主要是因为梁孝王作为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生前富可敌国,据说他死后,墓中陪葬了40万斤黄金。

《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

曹操不仅将梁孝王墓盗了个干干净净,连梁孝王的妻子李王后的墓也没放过,据史书记载,曹操仅凭这一次盗墓所得,就冲抵了三年的军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没有一般盗墓贼的顾忌,所以他在盗掘梁孝王及王后墓时,别说金银珠宝,连一个铜板都没放过。


盗墓贼在盗墓时还有哪些奇怪的规矩?

对一般的盗墓贼来说,在盗墓时,除了不敢拿陪葬的铜钱外,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拿陪葬的玉器。

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古代佩玉是贵族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不准戴玉的。

所以,盗墓贼如果盗取古墓中的玉,一方面不好“销赃”,另一方面也容易暴露身份。

其二、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气的,特别是给死者陪葬的玉,会沾染一些污秽气息。

所以,盗墓贼为了避讳,通常也不会拿古墓里的玉。

比如,考古专家在楚王刘戊的墓中,就发现了整件已散的金缕玉衣。

盗墓贼在盗挖这座墓时,只抽走了连接玉衣的金丝,而把所有的玉片扔在了墓穴中。

除了上述“两个不拿”外,在盗墓这一行,还有“两个不盗”。


一个是“墓旁种柳树的不盗”,另一个是“鸡鸣灯灭不盗”。

这有什么讲究呢?

古人对丧制有很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室墓穴旁栽种松树、士大夫阶层栽种柏树,平民百姓的墓前一般栽种柳树。

平民百姓的墓中不会随葬珍贵的物品,所以,“墓旁有柳、扭头就走”,就成了盗墓贼心照不宣的规矩之一。


另一个规矩,我们在《鬼吹灯》等影视剧、小说中也经常能看到。

虽然故事的情节大多虚构,但“鸡鸣灯灭不摸金”却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古墓中一般氧气稀薄,盗墓贼如果冒然进入墓中,可能会因为缺氧遇到生命危险,这时,如果提前在墓中点燃一根蜡烛,就能简单测试出墓中的环境适不适合人进入。

蜡烛很快自动熄灭的话,证明墓中的氧气已被消耗殆尽,盗墓贼这时应该尽快退出,否则就会出现“人为财死”的惨剧。

而鸡鸣则代表着天要亮了,盗墓贼若是不及时走,很有可能会被人发现,进而送交官府。


总结:

由此可见,对一般的盗墓贼来说,盗取古墓里的铜钱,弊大于利,所以他们既不会拿、也不敢拿。

但对像曹操这样手握重兵的“军盗”来说,法律对他们几乎没有约束作用,所以,他们盗起古墓来,往往肆无忌惮、搜刮一空。

我们自古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盗墓,这种行为不仅与道德相悖,而且为历代法律所不允许。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很多正儿八经赚钱的路子相比,盗墓,确实是最让人不齿的一个。

就如三国枭雄曹操,若不是他带头大规模发人坟墓,何至于被后人骂了几千年?




其实,盗墓贼不是绝对都不拿铜钱,这要看「大盗」还是「小盗」!

比如:大盗曹操盗掘的西汉的芒砀山梁孝王陵墓,就将各种珍宝和百万计的铜钱一扫而空,片甲不留:

我们知道芒砀山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家的地方,所以是刘汉的「龙脉之地」,一般是把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封在这里。

而梁孝王刘武也地位也非常显赫,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汉武帝的亲叔叔:

史书上记载窦太后经常赏赐梁孝王刘武,汉景帝开始也很喜欢这个弟弟,他分封地也汉代最富裕的梁国,所以,他的墓葬随葬品丰厚,是可想而知的一件事,曹操想必也是知道的。

《三国志》记载:曹操带兵入芒砀山挖了梁孝王的墓得到「金宝万斤」:

东汉建安七子之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陈琳在檄文中骂曹操的阉宦之后,后来曹操破袁绍,把陈琳活捉,质问陈琳你为何骂我祖先十八代?但是没有质问「摸金校尉」的事,可见这不是袁绍舆论上造谣污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史书记载的梁孝王陵偶然在河南芒砀山被发现,梁孝王陵果然是空空如也:

后来陆续在芒砀山中发现很多西汉崖墓,显示这个地方是一个西汉皇家陵园,下图中的柿园、保安山都发现过汉代王侯级别的墓葬。

现在学界一致认为与史书记载是十分可靠的,梁孝王陵确实被曹操盗掘一空。除了梁孝王的妻子李后墓中有少量的文物出土,地位显赫梁孝王墓别谈珍宝,一个铜钱都没有。

而芒砀山另一个汉代王侯级别的墓葬中,金玉满堂,还有成吨的铜钱:

引自:阎根齐. (2001). 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 文物出版社.页121、图版36

我们再来看,与梁孝王同级别的一些汉代王侯的墓葬,都发现了大量的铜钱。

如:河北满城陵山发现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的铜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0).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图版150

还有诸如汉代海昏侯刘贺墓葬中的钱币:


史书上记载曹操运输了几船随葬品,完全是搜刮一空。因为像曹操这种军阀,完全无需顾忌小盗墓贼要顾忌的风险。

铜钱是青铜做的,金属货币不是今天的信用货币,靠的是本身价值,曹操完全可以融毁以后再铸造当时通行的货币。

综上所述,大多数时候,盗墓贼不拿铜钱的原因很简单:

1、风险过大。

对一般的小盗墓贼说,盗取到前朝的货币,当朝又不能用,销毁铸钱,他们不具备这样的资源,或者说风险太大,不值得。所以不如直接拿流通性较好、价值较高、体积较小的金银物品。

而盗取当朝铜钱货币的概率是很小的,一般盗墓之风大规模盛行都是国家分裂、时局动荡,礼崩乐坏,权贵统治失效的时候,已经无法有效震慑,所以屁民才敢盗墓呀!雄主临朝,统治有效,有多少盗墓的?

中国盗墓成风的三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民国,都是大分裂失序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军阀明目张胆,有组织的盗墓。

对以祖先崇拜的汉民族来说,挖人祖坟是罪大恶极,祖坟被毁是奇耻大辱。

王羲之的《丧乱帖》就是得知自己的祖坟被北方蛮族挖了以后,极其悲愤心情写下的。

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连满清鞑子都知道不毁明朝的陵墓,笼络汉人,民国的军阀可谓是没有底线。

2、古代没有收藏钱币之风,无需求市场。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价格。尽管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好古收藏之风,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收藏古物古器,主要收藏品是青铜器、陶瓷、字画、古玉等,并没有收藏钱币的风气,或者说极少人收藏。钱币收藏之风大概是近代才兴起的。

除了极少数涵载「历史信息」的铜钱可能有价值,一般价值都不大。古代收藏家学者,对铜钱考据和研究极少,就算铜钱中有很难独特的历史信息,知道的古人也很少。

3、物以稀为贵,铜钱数量太多,制造工艺简陋。

「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般墓葬中铜钱都是大量的出土。中国使用铜钱当做货币,有数千年历史,也比较容易保存,一般存世量很大,制造工艺简单粗糙,非常容易仿造。

盗墓贼主要是为了求财,一句话管总:铜钱完全不值钱!

盗墓贼挖到铜钱,又不能使用,就算有能力和资源融毁重铸,风险是极大。古代铜钱又多又常见,毫无艺术和收藏价值,古玩市场也卖不出去,盗来干什么?完全和盗墓付出的成本不成比例。

我见到有答案说是「忌讳」,挖别人祖坟的人,盗墓为生的人,你认为会在乎这些「忌讳」??

好比: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暴徒,会因为没有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良心不安?

----------------------------------------------

果然是盗墓贼最了解盗墓贼。

史书记载:曹操生前倡导「薄葬」,遗书交代自己的儿子「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而他的儿子曹丕很清醒的认识到:未有不亡之国,亦无有不盗之墓。

曹氏父子知道:厚葬加上高大的陵墓,太招摇了,一到乱世就成了四方盗贼的「提款机」。

中国历史书果然逆天,考古学家找到曹操墓葬——安阳高陵,苏东坡惺惺相惜的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枭雄」,墓葬极为朴素,一件价值连城的东西都没有:

但曹操的历史地位,让每一件朴素的随葬品都价值连城,成为华夏民族无可估量的财富: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盗掘电缆线成风,光纤普及以后,一些盗贼不知道光纤中只有玻璃,照偷不误,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小时候经常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偷电缆光纤被枪毙的人。(当时《刑法》:破坏通讯设备罪》是有死刑的)。

当时又没有摄像头监控,而通讯设施跨越千山万水,很多在荒郊野岭,根本就无法有效监控,后来国家在这些通讯设施上写了八个字:「光缆无铜,偷盗无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偷光缆的行为。

这跟一代枭雄曹操「薄葬」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上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盗墓贼进墓后,有这么几样东西绝对不拿:血玉、棺木、棺钉、镇墓兽、铜钱。

血玉就是沁血的玉,传说这种玉石往往是墓主人贴身佩戴之物,阴气过重不能拿。棺木和棺钉更没有人拿,一来是本身就不值钱,而来拿回去也不吉利。在民间,人们认为镇墓兽是保护墓主人,防止妖魔的侵入。盗墓贼一般认为,镇墓兽太凶恶,拿了会反噬到自己,因此很少有人拿这几样东西。

但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盗墓贼不会拿墓中的铜钱呢?

曾经,在一次对汉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墓葬早被古代盗墓贼给洗劫一空,很多金银玉器都被拿走,但是地上却散落了一地铜钱,甚至罐子里的铜钱也没有被动过。

一般古代的盗墓贼是不拿铜钱的,但现代的就不一定了。因为,一方面铜钱拿走了不好处理,另一方面古代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拿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

1.铜钱在古代不好处理

在古代,盗墓贼拿走墓中的铜钱,一般来说就是一个累赘。一方面,铜钱很重,拿着也不好搬运。另一方面,铜钱拿出去,在市面上也不流通。有人说,那为什么不把铜钱融化了再卖出去呢?

在古代,想要把铜钱融化,是很费力的事情,需要多少木炭,需要多少人力才能办到。另一方面,古代官府对铜是有管理的,融化了别人也不敢买,就只能等着生锈。

在‬唐代‬,朝廷‬对‬民间‬下达‬禁‬铜‬令‬,私人‬是不能‬买卖‬和‬制造‬铜器‬的‬。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朝廷‬对‬铜‬的‬管理‬都是‬比较‬严格‬的‬,因为‬铜‬在‬民间‬流通‬,很有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去‬铸造‬铜钱‬。

雍正年间,民间私铸成风,出现了很多私人铸造的铜钱。为此,雍正四年户部正式下达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民间‬铸造‬铜器‬,家里的‬铜器‬也要‬上交‬,给予百姓相应的赔偿,若发现再有铸造者按照为例造禁物来治罪

因此,古代盗墓者拿走铜钱是没有必要的。

2.古代人迷信思想重,认为拿走墓中的铜钱不吉利

古人的迷信思想认为,墓中的铜钱是买路钱,如果拿走了会被纠缠。另外,人们认为墓中的铜钱阴气比较重,真的拿走了放在家里,会影响个人运势。即使在现代,也有这样的说法,很多收藏者都不愿意收藏出土的宝贝。

3.相比于其他宝贝,铜钱价值低

在古代的时候,铜钱相比于其他宝贝,基本不值什么钱。想一想,如果盗墓贼到了墓中,有一罐子铜钱,还有金银珠宝,盗墓贼更喜欢哪一个呢?

直到今天,古代铜钱的价值也普遍不高,需要看存世量,还有那个年代的历史意义等等。只有那些存世量很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铜钱,才能有不菲的价值。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盗墓贼就算端了一缸铜钱回去,也基本赚不到什么钱。卖又卖不出去,搬来搬去还不方便,放在家里还晦气。

4.古代基本不收藏钱币

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铜钱价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藏热。但是在古代,收藏钱币是一件很冷门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去收藏铜钱,更不用说用古钱币来盈利。

在古代,如果挖出铜钱的话,基本会被官府拿去重新融化,铸造新的钱币。因此,盗墓者费尽千辛万苦,搬出来铜钱,回来又能做什么,只能放在家生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铜钱   砀山   古代   铜币   墓葬   皇陵   官府   西汉   朝代   钱币   古墓   死者   货币   东西   发现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