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太平军名将,清朝劝降韦俊陈玉成,为何却杀了石达开?

同是太平天国名将,为什么韦俊陈玉成过得好,而石达开被杀。原因大概如下

其一,石达开缺少了利用价值。石达开请降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到了快要灭亡的时候了。石达开此时投降也缺少了利用他的价值。

其二,杀一儆百。杀掉他以向世人警示,作乱主要领袖人的下场!

其三,英勇善战的石达开杀了太多的清朝地方官。

因而。他觉得投降就不用死的想法行不通




清军在对待被俘获的太平天国将领问题上,有三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劝降而不杀,二种是劝不降而杀,三种是不劝便杀,而且杀的手段极为残忍。其中,处理韦俊就是劝降不杀。处理陈玉成就是劝不降而杀,处理石达开便是不劝便杀。

那么,为什么清军抓到韦俊和陈玉成后,要劝降他们,而不劝降石达开呢?

(韦俊剧照)

关于韦俊,准确地说,还不是清军抓到他,劝他投降,而是他主动投奔清军的。

韦俊为什么要投奔清军?有两个原因:一是韦俊在守卫武昌的时候,被清军包围了9个月之久。韦俊已经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二是当时正好发生了天京事变,洪秀全借韦昌辉的手,杀掉了杨秀清,又对东王府进行了灭门,而且清洗了东王的部下。接着,洪秀全又让石达开回来,杀掉了韦昌辉。这样一系列的变故,让韦俊怀恨在心,因此,他主动打开武昌城门,投奔了清朝。

韦俊投奔清军后,对于清军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毕竟这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主动投奔过来,这是第一次。所以,优待韦俊,就意味着瓦解太平天国的军心。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清军封韦俊为参将。让他带来清军围攻天京。

陈玉成被抓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不过还没有完全覆灭。还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这时候,清军将领胜保极力劝说陈玉成投降,并以荣华富贵来诱惑他。

清军这样做,其意义也是为了让陈玉成带个头,从而引诱更多的太平军将士投降。当时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战,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如果陈玉成能投降,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有一大帮清军将领跟着陈玉成学。

(陈玉成剧照)

不过,英王陈玉成毕竟是英雄,他临危不惧地说了一句:“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然后从容赴死。体现了一个革命英雄的本色和气概,让清军的阴谋落空。

但是,清军对石达开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当时石达开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围追堵截,太平军在突破无望,只剩下两千人的时候,石达开为了救这两千人的命,主动前往清营。他当然不是去投降,而是想用自己的命,把这两千人救出来。不过,石达开想得过于天真。清军不但立刻把他抓起来,而且也没有放过太平军这最后的两千人。

清军抓到石达开后,用非常残忍的凌迟手段,杀害了石达开。那么,清军为什么不劝说石达开投降呢?我觉得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石达开剧照)

一是石达开是主动前来赴死的,不是抓住的,不存在劝降他的问题。

二是当时石达开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如果要劝石达开投降,必然是为了引诱其他人投降。没有什么可引诱的,自然用不着劝石达开投降了。

三是石达开是从天京出走的一支部队,虽然当时太平天国天京政权还在,但是,毕竟石达开的部队,和天京政权是有很大矛盾的,劝降石达开,对于瓦解天京政权没有太大的意义。

四是清军实在很痛恨太平天国,抓到太平天国的将领,劝降的很少,大都是处以极刑,以之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

五是石达开是英雄,他有一股凌然的正气,无论如何,他是不会投降的。就算劝他,也是白费力气。

总之,清军处理被抓住的太平军将领,都是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来考虑的,因此处理方式不一样。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清廷杀石达开是因为形势不同了。事实上,这一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已经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的反攻,尤其是坐镇祁门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已经完成了对天京包抄的战略布局。

只要对天下大势稍微留心一点的人,就能看出洪秀全已经撑不了多久了。何况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自他在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担任湖南巡抚开始就一直和太平军作战,对局势的敏感度非常高,他认为此时的大清朝已经不需要用石达开来做千金买骨的效应了,而且石达开的身份太特殊了。

这位广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反清义士,不仅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更是太平天国剩下的两个“永安王”之一,他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并不弱于洪秀全。

所以招降石达开,骆秉章是有忧虑的。

如果石达开只是表面上接受了投降,可一旦放了他后又来个背后捅刀子,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了,骆秉章不愿也不敢担这份风险,所以一个死了的石达开比活的石达开好,死了的石达开是无法成为后太平天国时代的领袖的,死也就成了石达开最后的命运。

但韦俊降清的情况又不一样。

“天京事变”后,韦俊的哥哥韦昌辉被洪秀全乱刀砍死,这让韦俊心生恐惧,因为来自天京的指令对他进行了多次排斥和试探。

在他独守武昌期间,实际上他已经拒绝了湖广总督官文的诱降,但洪秀全指使陈玉成、杨辅清等多次对他进行打压,承受双重压力的他在无奈之下投了清廷。

此时的太平天国势力虽然不如“天京事变”之前,但依旧士气如虹。而曾国藩因为咸丰的猜忌,不得不以父丧守孝为由躲到了乡下老家,所以湘军只有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和调度。

这就让清廷需要有千金买骨的人,从而瓦解太平军的士气,告诉他们只要投降官军、投降朝廷,既往不咎,照样高官厚禄,韦俊就是代表。

实际上,这还是有效果的,比如淮军悍将程学启,就是阵前降清的。

至于陈玉成,此时已经是同治元年,又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而且太平军的实际控制区域已经逐渐减少,如果能够招降他固然好,招降不了杀了也不碍事,此时已经影响不到大局了。

事实上,汪郎以为骆秉章之所以不招降石达开,最关键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叛徒,特别是那些信仰坚定并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威逼利诱而妥协,即使面对生死的考验,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信仰,而石达开就是这样的人。

太平天国的翼王,虽然在“天京事变”后不满教主洪秀全的任人唯亲,一气之下带着自己的队伍脱离了大本营,一路向南、向西进行了流浪式的征伐,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

事实上,太平天国前期的地盘,比如安徽、江西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都是在石达开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一战打得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湖口战役”,也是他指挥的。

汪郎有时候在想,如果洪秀全哪怕是具有一点点,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在王朝初创时的心胸,太平天国也不至于走到灭亡的地步。

因为石达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中继杨秀清外最清醒的人之一,他虽然接受了洪秀全骗鬼的那一套,但并不排斥儒家,但历史确实善于开玩笑,老天爷也不想让洪秀全真正成事。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通过招降纳叛来打击对手,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无论是韦俊,还是石达开,都多次接到大清的劝降。

大清曾数次劝降石达开,其中一些劝降信,写得颇有文学价值。

当然,最后石达开被俘时,大清倒是真的没有怎么劝降石达开。

因为:根本没必要开口!

同样,清军“勾引”韦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韦俊,本来也是拒绝的。

只不过,最后在洪天王和大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这次投降。

劝降重点

劝降优先度=威胁程度*资源*失意度

1875年,石达开、韦俊,都是大清招降的重点对象。

主要是他们有3个特点:1、能打,给对手威胁大;2、手上资源多;3、不如意,被自己人排挤。

石达开、韦俊,都属于超级能打,给大清威胁最大的人物之一。

石达开就不必说了,西征中力挽狂澜,打得曾国藩跳河。

曾国藩称石达开在贼中“最悍”、“最谲”;左宗棠称他是“贼之宗主而我之畏忌也”。

韦俊也十分了得。他三下武昌,又在弹尽援绝中守孤城武昌1年多,多次挫败清军。

曾国藩称他为“贼中巨目”、“极为凶悍”、“甚可恶”。

同时,他们当时手上的资源也很多。

石达开不必说了。1857年时,他可能是太平军中资源最多的人物了。

曾国藩在劝咸丰招降石达开时,提出:安庆、九江、抚州,随便献出一个来,都不错呀!

韦俊的资源就弱了一点。

不过,作为太平军新一代五军主将之一的他,有形、无形资产都很多。

尤其是:后来,韦俊表示自己可以打下芜湖来坐投名状!

同时,天京事变后,石达开、韦俊,也都是被排挤对象。

石达开被洪秀全猜忌,愤然出走;韦俊则因和韦昌辉的关系,被洪秀全猜忌、被杨辅清攻击、被陈玉成压制。

所以,这两位一直都是大清劝降的重点对象。

劝降:降与不降

天京事变后,清军抓住机会,加快了劝降脚步。

1857年,大清多次招降石达开。

其中,李元度的《劝石达开投降书》、《安徽巡抚福济去致石达开劝降书》这2篇文章写得是真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学习一下。

石达开的反应当然是拒绝。

其中,对李元度洋洋洒洒的雄文,颇有文采的石达开回信只有一个字:“难”!

其实,这个“难”,跟“滚”是一个意思,或许翼王比较有素质,不想讲粗话吧。

随后,石达开拉着队伍开始了燃烧的远征。

与此同时,大清也在拉拢韦俊。

韦俊一开始也是拒绝的。

可是,很快,韦俊发现他已经无法拒绝了。

他是韦昌辉的弟弟,洪秀全猜忌他,幸得李秀成维护,韦俊才没事。

可是···1857年下半年,李秀成也因为替石达开说话,被洪秀全猜忌了!

同时,杨辅清(杨秀清族弟)与韦昌辉驻地接近,双方多次火拼,韦俊几乎难以立足。

当韦俊企图让出地盘,去江北靠拢李秀成时,又在和州被陈玉成攻击!

韦俊,在太平天国已经无法立足了。但是,与石达开不同,他的实力又不允许他自成一派!

无奈之下,韦俊接受了大清的劝降。

不必劝降

1863年,当清军抓住石达开时,双方却没有谈过劝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必要了!

1、石达开已事先表态。

石达开给骆秉章信件的第一句话就是:窃思求荣以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安三军,义士必作···

第一句话,就表明了石达开的立场:舍命安三军,因为我是义士;不会事二主,因为我是忠臣。

在见到骆秉章时,骆再问:你是来投诚的吗?石达开答:想保将士,自己只求一死。

当然,比起说什么来,作了什么更有说服力。

石达开去清营前,让自己的妻妾五人抱持幼子携手投河!

石达开,用行动已经表明了:他“舍命以安三军”是认真的。

所以,大清真的有必要再去劝降,再去给石达开的英雄形象添砖加瓦吗?

2、现实意义。

韦俊投降,属于“反正”。

你成功劝降韦俊,是告诉所有“长毛”将领: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石达开是陷入重重包围而后“投诚”。

即使是爱才如命的曹操也知道:“围而后降者不赦”,何况大清呢?

如果这个时候让石达开活下来,再安排个官作,那是告诉有本事的人:放心造反,只要你们表现优异,被俘后也能当官!

石达开,既已无可活之理,又已无求活之心,确实不必劝降了!


石达开、韦俊,皆是一时良将。

可惜,在洪秀全手下,他们一人出走,一人降清,都无容身之处!

如此太平天国,焉能不败!




让大壮来回答吧!

韦俊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天京事变后,韦昌辉被杀,韦俊不容于天国,穷途末路之下,降清是唯一选择。而清朝政府此时招降他,政治意义更浓厚,是想借招降他达到劝一批和他类似处境的太平天国将领投降的目的。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劝降他可以达到进一步彻底瓦解太平天国的目的!

而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起事时期的领导人,多次大败湘军,逼得曾国藩险些自杀,大破江南大营,数次挽救太平天国于水火,可以说清朝对他恨之入骨!

另外,他在天国事变后,如此窘迫的形势逼迫下,还不肯背叛天国,转而带人出走天京,想建立新的根据地,本身就说明他对天国的忠心,这样的硬汉,没有争取的必要!事实上,石达开最后被凌迟处死,直到最后不吭一声,正说明他铁骨铮铮!

从外围形势看,此时天国已经末路,天京被围,跟随石达开的将领死的死,跑的跑,他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因此,清朝没有必要招降一个对太平天国如此忠心的翼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太平军   太平天国   清朝   咸丰   武昌   湘军   清廷   义士   总督   事变   将领   名将   千人   天国   事实上   主动   财经   陈玉成   韦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