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高览没张邻的来领大的缘故。




张郃和高览原本都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在乌巢之战中根据郭图的计策去偷袭曹军大营,结果中伏,麾下损失大半,乌巢粮草也被烧尽,郭图为了保住自己就诬陷两人,两人深怕袁绍事后追究,于是干脆直接投降于曹操,但是两人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张郃屡建奇功,很快在曹军中站稳脚跟,甚至与张辽并称“二张”,成为曹军不可多得的大将,而高览却就此默默无闻,这是为何呢,

首先,本身水平和实力都相差不小。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号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最为倚重的大将,这个名字顺序本身就代表了几个人的武艺排名,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写成给关二爷扬名的垫脚石,但是事实上,在关羽未到前,包括许褚在内的一干曹军猛将都拿颜良毫无办法,宋宪魏续作为曾经吕布麾下的八健将,至少也有二流水准,在颜良手上走不过三招,徐晃都抵不住二十个回合。

和颜良并称的文丑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袁绍在虎牢关面对华雄逞凶,第一想法就是: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在此处,若有一人在,可斩华雄。作为主君,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最高战力,所以颜良文丑自在一档。

再来看张郃和高览,张郃和蜀汉五虎将中除了关羽的四位都有过交锋,和张飞在瓦口隘大战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和赵云大战二十余合然后败走,与徐晃联手对付黄忠一上午不分胜负,在马超复仇时大战二十余合后不敌败走。

总结一下,就是其中最好的情况就是短时间内能和五虎将打平手,大部分时候都打不过,但是相比于禁徐晃在马超手上十招都走不过,张郃的武艺至少能排个一流末。而高览以战绩来看有些名不副实,勉强和许褚打了二十个回合不到。

唯一的击杀战绩就是杀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辟,最多也就是个三流货色,然后就被赵云一枪秒杀,比起张郃和赵云能打二十回合,差的实在不是一点。

更重要的是,颜良文丑和高览都算得上是纯粹的将,不好听一点就是比较无脑的武夫,没有战略和指挥才能,而张郃是四庭柱中唯一的帅才,论武艺张郃在曹军未必排得进前五,但是在谋略上,除了张辽,将领中无人可撄其锋,后期张郃就是曹魏仅存的大将,诸葛亮都对他非常忌惮,在设计杀了张郃后,还十分高兴地表示除掉了一个劲敌,足见其谋略。

而曹操也非常看重张郃的谋略,在张郃归降时,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直接封都亭侯。这个道理放在古今四海皆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张郃无论武艺还是谋略都远胜高览,那么被曹操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高览的过早战死也是原因之一,投到曹操麾下没多久就被赵云一枪带走,高览虽然不如张郃但是也不算很差,不会比五子良将排名末尾的差很多,如果多熬几年,未必不能依靠苦劳慢慢爬上去,就算比不上张郃,但是也不至于完全默默无闻。

至于网上所说曹操重用张郃是因为他出身世家,而高览出身低微,我觉得并无道理,虽然曹操靠世家崛起,也确实重用了包括颍川世家在内的一大批世家人才,但是同样有很多平民人才同样得到了重用,包括许褚典韦戏志才等等,相比袁绍这种四世三公出身,非常看重门第世家的人,曹操已经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一开始咱们就需要明确一点,高览被赵云杀死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高览本人在史书中就是默默无闻的。

不但高览默默无闻,后来从袁尚、袁熙手下投降曹操的河北诸将如吕旷、吕翔、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等人,都经历了先是被曹操封为列侯,之后默默无闻的过程。

换个角度,这么说吧,河北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而像张郃这样成为名将的反而是特例。

这或许有几个原因。

首先,张郃投降之时,曹操的评价是: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这就是所谓太祖得郃甚喜,用来做比方的对象很高大上,或许间接说明张郃投降对官渡之战时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重要性。

其次,张郃投降后曹操相对比较信任他,而为了融入曹操集团也十分卖力,死心塌地跟着曹操、夏侯渊、张辽等征战四方,其在军事上的才能也比较突出,比如在汉中,夏侯渊因为和曹操的特殊亲戚关系而为主帅,但实际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的正是张郃。《魏略》记载: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刘备话里的意思就是“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敌人的忌惮重视同样是最高的评价。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曹魏建立之后,曹丕开启了向士族集团妥协让渡权力的进程,张郃可能地位还会更高。

回过头来看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河北四将或所谓河北四庭柱本身就不见于正史,没有证据显示他和张郃在武艺才能方面是并列的,当然这当中也有运气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总之他就是默默无闻了。




高览和张郃一起出现于《三国志》时在乌巢之败以后两人率军投降曹操,不过后来高览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张郃却一路高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应该说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像张郃这样得到重用的是少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种势力有兴起有消亡,文臣武将也因为各种原因常常转换门庭。像曹操手下外姓武将里最顶尖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张辽、张郃、徐晃是归降而来,刘备手下的马超、黄忠、王平、吴懿、姜维等人是降将,而东吴也有太史慈、甘宁等人是降将。

这么多的降将出现在《三国志》里,未免给人降将很受重用的感觉,其实不然,大部分降将在改换门庭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能出人头地的只是少数。像曹操灭吕布以后,吕布的部将投降的就有张辽、臧霸、侯成、宋宪、魏续等人,除了张辽、臧霸后来有事迹见于《三国志》之外,其他人就此消声灭迹。而袁绍手下归降曹操的也不止张郃和高览两人,其他还有吕旷、吕翔、冯礼、焦触、张南、审荣、马延、张顗等将,这些后来也大多不见于史书。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在军阀混战期间武将投降是家常便饭,又有谁能放心使用降将呢,能得到重用的才是极少数。像曹操军中掌握兵权的,始终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为核心,五子良将仅仅是外姓将军里的顶尖人物,和夏侯渊等人相比始终差着一截。而五子良将里最早出头的于禁,也是一直跟随曹操,不是后来归降的武将。张郃等人也是长期为曹魏服务,慢慢才取得信任的。

所以很多降将都是被封了一个官职以后就供了起来,曹操不会真的加以重用,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赏识。张郃在归降曹操时曹操就说: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可见早就对他很赏识,所以有出头的机会。

而高览在归降曹操以后,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曹操不用他,可能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能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名声不显,总之他和大多数降将一样,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官渡之战中,张郃、高览一同归顺曹操,当时二人职位、名望相近。

此后,张郃成长为令刘备、诸葛亮高度重视的名将,高览事迹却再未见诸史料。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这一点也不奇怪。

降将“销声匿迹”是大概率事件,真正声名鹊起的凤毛麟角。

由于高览的离奇“失踪”,《三国演义》中,老罗刚好利用这点,把高览拿出来被赵云“刷功勋”。

老罗的这次“文学创作”从侧面说明:高览这种稍有名望的将领,不管被谁杀掉,都是对方的一桩大功。

这桩“功劳”无人认领,说明:高览并非早早战死。

而我们看曹军众将,年纪轻轻“病死”者并不多,高览早早病死也不大可能。

其实,降将归顺曹公后“销声匿迹”的是绝大多数,真正像张辽、张郃这样杀出来的人并不多。

以吕布为例。

与张辽一起归顺的吕布降将有: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他们也都是吕布的大将(吕布也不是做慈善的,这些人也一定有两把刷子),但归顺曹操后也是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颜良等人的“功勋”)。

其他如屡次击败曹操的张绣军,除了谋士贾诩,更无一将涌现。

而荆州降军,职位高的蔡瑁等人也销声匿迹(演义中成了周瑜的“功勋”),反倒是文聘踊跃而出。

单从史料来看,没有证据表明高览比侯成、宋宪、蔡瑁等强···

所以,高览降曹后“销声匿迹”,不算什么怪事。

张郃也差点“遇瓶颈”

其实,张郃在归顺曹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不容易。

从200年到215年,长达15年的历史,《三国志.张郃传》不过用寥寥数句即概括。

这15年间,张郃只是从偏将军升为平狄将军,而其他原本职位差不多的名将都已“假节”,将他甩开了身段!

可以说,在五子良将中,即使是“或标记有漏记”(陈寿语)的乐进,被记载的战功都比张郃多得多。

而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发挥。

尤其是与比他早一年降曹的张辽相比,张郃几乎是生生被“比下去”了。

比如:征柳城,张郃、张辽“俱为军锋”,但张郃只是寥寥数语“以功迁平狄将军”,张辽却在“白狼山”之战中大放异彩。

直到曹操征张鲁,以张郃率步卒5000开路及后来的汉中之战,张郃才逐渐分量重起来。

尴尬的定位使张郃一度挣扎

张郃之所以在10年中“默默无闻”,并非在于曹公不给机会。

曹操起于兖州,骑兵力量长期不强,因此,张辽的并州骑兵与张郃的河北骑兵都是曹军极大的补充。

可是,张郃的“基本力量”战斗力不强。

张郃、高览所部是袁绍精锐。

但是,从袁、曹争战的过程看,袁军的战斗力有问题!

颜良、文丑、韩猛、淳于琼,无不是在曹军的攻击下迅速失利!

后来,有感于河北军军纪不好,曹操将新收编的河北降军安排给了治军严整的朱灵。可是,后来这些新兵还是出了事···

所以,尽管张郃机会不少,作战经验丰富,但却功绩不显。

转型成功是张郃崛起的关键

有的朋友说张郃最后崛起是因为命长。

其实,“长寿”不是张郃崛起的原因。

张郃确实是“五子良将”中最后一个假节者。

但是,曹丕即王位后,即以张郃为左将军,位列徐晃、朱灵之前,可见,张郃在当时的功绩就已足为“五子良将”。

正是张郃转型为“山地战专家”,才使张郃脱颖而出。

后来,“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吾不如计”反成了这位“平原战”出身将领的标签。

不要问高览为何“默默无闻”,因为默默无闻是“大概率事件”。

投奔曹操时,张郃名声已经不小,本部兵力已经不少,过去积累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

可是,这些并没有让他在曹军中脱颖而出。

相反,张郃是在学习新的技能、特长后,成功转型,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将。

而这些,很少很少有人能做到!

所以,有名望、经验的降将不少,但真正能脱颖而出者不多。

高览、侯成等人“销声匿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默默无闻   名将   文丑   良将   名望   麾下   销声匿迹   武将   河北   武艺   谋略   大将   演义   世家   手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