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如此玩味。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关于民生一切皆是大事,从古至今都是。只要不动了老百姓的利益,那什么都好说。只要动了老百姓的利益,不管你官位再高都得下马。




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你像张廷玉、李绂这些重臣都是进士出身,而雍正的这三大心腹学历都很低。历史上的李卫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叫花子,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不是块读书的料,三十岁的时候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从而进入兵部;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经乾隆一朝,圣眷不减,至乾隆三年五十一岁辞世,乾隆依总督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田文镜是在雍正继位后才崭露头角的,在康熙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二十二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丞,这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也就是县长的副手。此后一直在基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直到四十五岁时才上调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后来在五十五岁时才升到内阁侍读学士这个职位。

雍正帝继位后,田文镜的仕途出现转机,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放在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是壮心不已的田文镜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

田文镜的发迹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灾害,年羹尧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好大喜功,谎报山西并无灾情。而此间田文镜受命祭告华山,回京后田文镜将山西的灾情据实向雍正帝一一禀报。雍正非常赞赏田文镜的认真求是,于是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前往山西赈灾。田文镜本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到了山西以后,很快把山西治理的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雍正开始垂青田文镜。

过了一年,田文镜又任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田文镜以铁腕治理当地。严查赋税亏空、对待各级官吏严厉苛刻。当地的很多知州、知县都遭到他的弹劾。这期间田文镜也得罪了很多同僚。

广西巡抚李绂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赴任途中,路过河南,对田文镜的严苛治吏提出指责,认为其有辱读书人,两人因此结怨。因为被田文镜弹劾过的知州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因此田文镜密报雍正称李绂假公济私,刻意报复。而李绂则直接面见雍正,称田文镜在河南手段过于严厉,冤枉了一些官员,而对一些有劣迹的官员如知县张球等却不闻不问。此时御史谢济世也弹劾田文镜结党,但雍正只是惩治了县令张球,对田文镜的作法采取了认同。于是李绂、谢济世被认为是结党,李绂被革职,谢济世被流放,而黄振国则被处死。这场田文镜与李绂的互劾案,以田文镜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后,田文镜在雍正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全力推行摊丁入地政策,乡绅与百姓平等纳税。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雍正帝对田文镜的政绩大加褒赏,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雍正又将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的田文镜抬旗为正黄旗。

雍正六年的时候,雍正还特别为田文镜设置了一个职位“河南山东总督”,可见雍正对他的厚宠。次年,田文镜又兼任北河总督。田文镜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为官干练,手段果敢,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同时也是个严苛的酷吏,他的作风与雍正雷霆万钧的手段有些相似,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很快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晚年由于瞒报河南灾情,加上年老体弱,告老退休。但对于瞒报灾情,雍正对他并未深究,反而称他年龄大了,被下属蒙蔽,替他打了圆场。在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像题主说得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

康熙朝碌碌无为,雍正朝大器晚成的田文镜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镶蓝旗出身,田文镜其实读书并不多,他并非科举出身的举人,他的家庭应该是当时的中产小康家庭,是靠家里的关系捐得监生身份才得以步入仕途。

监生其实相当于古代包分配的大学生,明朝时期监生大多是参加科举落选的人可以有资格入监学习。而清代监生大多是由地方学官选拔或者花钱捐纳,取得监生身份后不一定需要去学习,取得监生身份的人即可不通过科举直接被任命为基层官吏,这就相当于花钱买了一套学历然后国家包分配了。田文镜就是走的这条路步入仕途的。

田文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监生身份被委任为从七品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田文镜家里并没有太大势力,给他花钱整到监生身份已经算是极限了,所以田文镜属于在官场上没有靠山那一拨人,升迁速度非常慢。

田文镜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了22年的田文镜从一个从七品的县丞熬到了正五品的知州,这时田文镜已经45岁还只是中层干部,在古代按照这个年纪都可以退休了,毕竟古人寿命都比较短,能活过50岁的人就算比较长寿了。

但是在第二年田文镜的转机来了,他被调入中央出任了吏部员外郎一职,这个官职虽然也是正五品,属于平级调动,但毕竟是进入中央,以后有机会能得到最高层的关注,所以田文镜很乐呵的就进京任职。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已经56岁的田文镜终于因为勤勉任事被提了一级成为了从四品的内阁学士,在这个职务上田文镜一直干到康熙去世雍正上台。

本来田文镜这个年纪也不过熬到从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场的一般仕途人生来说田文镜算是走到尽头了,他应该会在内阁学士这个职位上终老退休了,毕竟已经60的人,放到现代官场都不会被提拔了,更何况医疗条件和寿命都远不如现代的古代了更不会有人提拔的,最终结局就是老死在这个职务上或者告老退休。但偏偏田文镜在61岁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后迎来了仕途巅峰。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是雍正时期最受雍正信任和喜爱的三大封疆大吏,三人中以田文镜年龄最大,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时61岁,鄂尔泰次之也已43岁,李卫最年轻30多岁出头。

这三人共同点就是都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上面说过田文镜是花钱买学历国家包分配;李卫比田文镜更厉害,他是直接花钱买官,李卫是富二代出身,家里有的是钱,他老爹直接花钱给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这就说明李卫花钱比田文镜花的多,所以起步就是五品官;鄂尔泰相对比田、李二人厉害多了,鄂尔泰虽然是满洲世袭佐领,但是人家是正经科举及第出身,但是鄂尔泰也挺抑郁,佐领本身就属于正四品的待遇,可并不是真正官职,属于世袭的待遇,鄂尔泰中举之后一直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快40岁的时候才出任正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仕途停滞不前。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继位,他们三人就都迎来了仕途的春天。三人谁也没想到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到了雍正朝会成为封疆大吏。

田文镜的机遇就在于一次本应是公费旅游的闲差,却被他认真的做了,由此得到了雍正赏识。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登基朝廷派内阁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这个差事本身就是个闲差,一路连游带玩到那祭告一下就完事,顺道还能收些地方官的孝敬,很多人都抢着去,礼部是看田文镜年纪大了,为官还清廉,家里穷得叮当响,给他一次公费旅游还能挣点外快的机会,就派了他去。

结果就是田文镜抓住了这次机会,当时山西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山西巡抚德音为了政绩故意隐瞒灾情没报给雍正,这件事被雍正的心腹陕甘总督年羹尧密报请求朝廷赈灾,但雍正不能确定德音和年羹尧谁的话是真,于是就想到了去祭告华山的田文镜,他肯定途经山西能得知那里的情况。

所以雍正召见了田文镜询问山西的真实情况,田文镜当下一五一十把山西灾情的严重性告诉了雍正,并且连如何赈灾的具体措施都提了出来,雍正一看这田文镜挺有能力,本来这事和他没关系,他就是顺道路过山西,居然把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还连具体应对办法都想好了,因此雍正决心提拔重用田文镜。

之后雍正派田文镜出任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这个职务属于一省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巡抚的存在,同时罢免了德音的山西巡抚职务,也就是说山西当时没有巡抚,那布政使就可以代替巡抚行使权力,也就是相当于田文镜就是第一把手。

田文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山西的旱灾问题还有其他问题都处理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山西全省秩序井然,吏治焕然一新,经济上也没有亏空,雍正这时候就发现这个比自己大了17岁的小老头田文镜能力这么强,于是雍正调任田文镜为河南布政使并很快升任他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的能力强主要在于他在康熙朝一直在基层当官,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所以他对处理地方政务驾轻就熟,能很快整明白整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因此他的办事效率非常高。

田文镜可以算是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62岁才得以获得皇帝赏识提拔和重用,出任了封疆大吏,这也说明了人只要肯坚持,时刻做好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终会成功。

田文镜死后在乾隆朝失宠被痛斥为酷吏,遭到了乾隆严重批评

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之后就越来越深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了,不久之后田文镜又被雍正任命为河南总督兼署兵部尚书衔,管辖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实在田文镜之前清代没有河南总督这个职务,雍正看中了田文镜的能力和执行力,所以为他特意设置了河南总督这个职位,田文静死后清廷裁撤了河南总督,可以说这个职务就是专门为它而设。从此田文镜一直主政河南到死。

雍正对田文镜是十分喜爱,他还特意对田文镜家族进行了抬籍,将田文镜家族的旗籍由下五旗的镶蓝旗抬入到上三旗的汉军正黄旗,这是极高的隆宠了,满清还是很重视八旗制度,旗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抬籍是皇帝对臣子比较隆宠的赏赐了。

除了抬籍,雍正在田文镜死后还将他安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这都算是对田文镜的非常高的恩宠和礼遇了。

田文镜之所以能深得雍正喜爱,主要在于他坚决拥护和执行雍正新政,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

除了对雍正新政的坚决拥护之外,田文镜还有一名非常得力的幕僚帮他出谋划策和揣摩雍正的心思,使得田文镜每次都能迎合上雍正的心思。这个人就是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是专门出产绍兴师爷的浙江绍兴人,因科举屡次失利,所以邬思道心灰意冷改做幕府师爷。

历史上的邬思道文采非常好,而且善于揣摩他人心思,所以没有太多文化的田文镜对邬思道很依赖,他对雍正的心思揣摩全靠邬思道,而邬思道替田文镜给雍正写的奏折也让雍正非常满意。

久而久之雍正也都知道田文镜身边有个很有才华的幕僚师爷邬思道了,后来雍正给田文镜回复奏折时偶尔会问上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这也就让邬思道以一介白丁师爷的身份能名留青史了。

邬思道对田文镜推行雍正新政和揣摩迎合雍正心意有很大帮助,因此靠着邬思道的帮助再加上自身卓越的能力田文镜也越来越受雍正宠信。

但田文镜后期与邬思道闹翻而拆伙之后发生了河南和山东水灾,田文镜隐瞒了灾情,为此成为了失宠的主要原因。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和山东等地发生水灾,这时候田文镜并没有隐瞒灾情,直接上报给了雍正,因此雍正想减免河南和山东的税赋,还准备从中央拨款并派人下去赈灾,但田文镜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他隐瞒了灾情的重要性,他向雍正打包票执意按照原来的税收要求完成,不需要减免赋税,更不需要中央拨款派人赈济,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他批准了田文镜的请求。

田文镜本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灾情的局势,可是水火灾情最为无情,这不是田文镜所能掌控,田文镜请求按规完成税收之后,两省灾情就越发厉害,一发不可收拾,河南和山东两地受灾百姓因水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在其数,很多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田文镜还一再为了政绩企图隐瞒灾情的重要性,结果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隐瞒不住了,雍正也知道了灾情有多么严重,于是雍正按原来旨意下旨免去了两省的税赋,还从户部拨款由户部侍郎王国栋带钱到地方去赈济灾民。

这件事之后田文镜就遭到了各方御史弹劾,很多官员都要求雍正追究田文镜玩忽职守的责任,而雍正却坚决袒护了田文镜,因为田文镜当时已经70多岁,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田文镜年老昏花,他说人谁无犯错,田文镜已经70余岁,他必定是老眼昏花被下属所蒙蔽,才导致不了解实际灾情,以致灾情泛滥还不上报。

其实雍正这就是明显的偏袒田文镜,给他找好了借口,那些御史言官也就不好再继续追究田文镜了,只得由着雍正了,而处理结果就是雍正说田文镜年老多病,需要暂时停职调养一段时间。

于是乎田文镜就暂时休病假调养去了,但很快田文镜就“病愈”,又重新回到了河南总督位置上。不过田文镜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还真的因病去世了。田文镜去世之后雍正十分悲伤,下旨河南全省立祠纪念田文镜,并且将田文镜入奉河南贤良,还特许了田文镜葬在自己的清泰陵附近。

这都说明在雍正朝田文镜就没失宠过,虽然有过瞒报灾情的事情,但雍正还袒护于他给他找借口开脱,所以田文镜依旧深得雍正宠信,否则他也不能在死后还能葬到清泰陵附近。

田文镜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官至总督的高位,子女都不能因他而沾光,他的住所和平时衣食都很朴素。清廉有能力,还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也是为什么田文镜能深得雍正的宠信。

但是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就彻底失宠了,当然,这时候田文镜也早已经死了,身后之名他在乎不在乎那就无人知晓了。

乾隆以仁君形象示人,所以他最看不惯的就是田文镜为了政绩逼得百姓卖儿卖女,因此乾隆继位之后就对田文镜展开了舆论上的大肆批评。

乾隆继位后第一个公开批评的雍正朝旧臣就是田文镜,甚至直接痛斥其为酷吏,乾隆曾说过:“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实乾隆说的也没错,田文镜为官虽然清廉律己,但他既是清官又是酷吏,因为田文镜为官极为苛刻,只知高效完成雍正的政令,有着很强的执行力,但在执行过程中田文镜往往是一味追求政绩而不顾百姓实际困难,因此即便田文镜为官清廉律己,当时的河南百姓也没人说他好,背后多称其为酷吏,可以说他的官声在当时非常不好。

相比之下雍正另外一位宠信的封疆大吏李卫则不同,李卫也是能快速高效的执行雍正的政令,但李卫知道体恤百姓实际困难,他头脑比较灵活,往往都是结合当地百姓实际困难,然后自己在雍正的政令中稍加变通灵活执行。同时李卫也是为官清廉,敢于承担责任,能为民做主,因此同样是当时雍正宠信的两大重臣,李卫的官声要比田文镜好太多了。

所以说田文镜因为他平日为官苛刻,过于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官声不佳,再加上后来瞒报灾情问题,才导致他最后在乾隆朝失宠,成为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位公开批评的雍正朝重臣。

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挺讨厌田文镜,以至于后来葬在雍正清泰陵附近的田文镜墓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推平了。

写在最后

其实历史上的田文镜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办事能力很强,执行力很高效,而且为官清廉律己,另一方面田文镜过于追求政绩,执政过于苛刻,以至于被称为酷吏,可以说是集清官和酷吏矛盾体于一身。

雍正其实并非不是不知道田文镜酷吏的缺点,但雍正用人是包容其缺点,放大发挥其优点,所以雍正容忍了田文镜的缺点,也因此田文镜在雍正一朝宠信有加。

雍正治国本身就是以严酷著称,他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所以雍正能喜爱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而乾隆治国以效仿其祖父康熙的仁政著称,施政以宽仁,而田文镜很明显是不符合宽仁这条路线的官员,所以乾隆继位后对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是十分厌恶,这也是田文镜在死后从生前的平步青云到坟头被平的一落千丈的原因。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田文镜(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抚中的战斗机,他和李卫、鄂尔泰被称为雍正治国的三驾马车。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不过,田文镜全身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一点也不影响他大展宏图。

能臣毕竟是能干,在任何时候都能为皇上治理天下分忧解难,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去华山致祭的时候,发现了山西巡抚瞒报灾情的事情,回去后就奏了一本,检举揭发。打小报告的人最得领导信任,田文镜马上被调到山西当官,田文镜做了多年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山西田文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皇帝赞不绝口,当做百官的榜样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镜到河南当一把手。河南历来是老大难地方,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河水不断改道,基本农田被河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官员腐败对百姓巧取豪夺,河南是个鬼见愁的地方,在那里当官是出力不讨好,谁也不想去。但田文镜充满自信,专门啃硬骨头。他到了河南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秉公执法、身体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

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许,几乎每次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都要表扬田文镜,雍正深情地对百官说,你们总是抱怨这不好干,那不好干,你看人家田文镜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就没有人家干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镜工作那么认真,那么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叫他以李卫、鄂尔泰和田文镜三个人为榜样,当一个好官。但雍正同时告诉尹继善说,李卫虽然忠勇但粗枝大叶,田文镜鞠躬尽瘁但过于刻薄,鄂尔泰睿智但比较专断。人非圣贤,谁能十全十美。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田文镜办事太追求完美,破坏了官场生态,刚直有余,圆滑不足。

也正因为如此,招来同僚的不满,大家都对他这个官场规则的破坏者心怀不满,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吹毛求疵,鸡蛋里挑他的骨头。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弹劾田文镜的奏折扔到一边。还把田文镜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折,对田文镜说,他们看到爱卿在朕跟前得宠,想离间朕和爱卿的关系。哼,没门儿。像爱卿这样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当成国宝来保护。

当田文镜有时候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雍正就劝说他,只要朕信任你,别人说什么都白搭,关于朕的流言蜚语朕也挡不住,何况爱卿?爱卿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有了皇上的鼓励,田文镜干得越发起劲了。

人无完人,田文镜是个能臣,但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觉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对部下太过苛刻。田文镜的这个毛病招致很多官员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镜一样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绂就是一个。

李绂跟田文镜一样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也是治国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他在朝中听说田文镜在河南当一把手的时候,待大家伙太苛刻,李绂就当面怼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后来田文镜和李绂相互弹劾,但田文镜有皇上罩着屁事没有,李绂则被罢官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雍正发现冤枉了人家,给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镜李绂互相弹劾的时候,河南又发生水灾,田文镜心说没多大的事,就没有往上反映。可是没有申报,朝廷就不能拨款救灾,也不能开仓赈济灾民。谁知道洪灾蔓延不可收拾,旷日持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怨沸腾。

后来河南灾民到北京讨饭,雍正微服私访给撞见了,才知道河南遭灾,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事雍正心里也不舒服,对田文镜也有意见,心说我对你这么信任,你却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不够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镜犬马一生的份上并没有处分田文镜,不过较之前已经冷落了许多。

田文镜也不是傻子,觉得这次闯大祸了,对不起老东家,羞愧难当就气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镜老了,就准许他回家养病。田文镜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是50来岁,田文镜活那么大岁数也是高寿了.




田文镜在雍正朝时期得到的莫大殊荣,但却在乾隆朝初年遭到了极力的批判,从生前深得器重的“百官模范”,到死后被贴上沽名钓誉的“酷吏”标签,田文镜收获的评价反差不可不谓之巨大。而这其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便是田文镜在数年内,两次面对“如实汇报”以及“欺君瞒报”时,做了两次截然不同的抉择。第一次的选择让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而第二次的选择却让他“低落神坛”,甚至还险些身败名裂,以至于在其去世多年之后,对其的批判与谩骂依旧不绝于耳。


“如实汇报”,田文镜由此进入了官职晋封的“快车道”。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原隶籍汉军正蓝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

这里特别说一下,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时期的监生主要分为四种,举监、即举人做监生,贡监、即秀才做监生,荫监、即凭借家族功绩做了监生,例监、即靠着捐款捐物获得监生资格。田文镜属于其中的荫监,也就是靠着其祖上的功绩获得了入仕的资格。

也正是因为其监生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文镜在官场的晋升,使得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担任的官职并不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吏部员外郎之职。

康熙朝晚年,田文镜被提拔为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官职再无提升,而这一年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的高龄了,由此也可见,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升迁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以“龟速”缓慢升迁。特别是相较于张英、张廷玉、陈廷敬、李光地、于成龙这些赫赫有名的汉臣,田文镜则更显得是默默无名,根本无法与之先提并论。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田文镜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官场春天”。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前往祭奠华山。

此时的山西及周边省份爆发了严重自然灾害,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据此上报雍正皇帝并请求朝廷救济,而此时的山西巡抚却对此隐瞒不报,致使山西全境饿殍遍野,饥民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正好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将此事如实汇报给了雍正,令雍正皇帝大惊,马上将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务,负责山西的赈灾工作。田文镜的表现可以说是不负众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就将灾情控制,在此期间,田文镜还积极彻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的问题,有效的处理了诸多弊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田文镜的成绩令雍正既惊讶,又惊喜,于是雍正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情,给予了田文镜极高的评价:

“如此能干之人,为何至今未闻一人赞许?”

随即,雍正将田文镜正式升任河南布政使,几个月后,又直接升其为河南巡抚。

短短一年的时间,田文镜就从一介默默无闻的闲职京官,一跃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其升迁的速度可以用“惊人”一词来形容,而这一切,都起始于田文镜对于山西灾情的“如实汇报”。


“欺君瞒报”,田文镜为自己之后被“清算批判”,埋下了伏笔。

田文镜揭露山西的瞒报灾情的弊案,除了让雍正发掘了田文镜这样一员干吏外,也让雍正意识到了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诸多弊病,于是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对于地方吏治的整饬以及地方治理政策的改革。

田文镜则是很好的帮助雍正完成了“新政”在河南的落地工作,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士绅一体当差,田文镜不惧权势,不畏阻力,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进一步赢了雍正对其的信任。

于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镜被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更是将田文镜全家从汉军正蓝旗直接抬入到了抬入汉军正黄旗,位列“上三旗”之中,这在当时无疑是给予田文镜以莫大的殊荣。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有为其专门设立了河南山东总督一职,并且将其确立为朝臣中的模范,田文镜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然而,田文镜就是在雍正对其极为信任的情况下,在汇报灾情这件事情上,也犯下了“瞒报”的致命错误。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地区发生水灾。第二年、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专门降旨田文镜河南汇报灾情,并询问他是否需要朝廷减免河南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面对雍正的给予的“优惠政策”,田文镜竟然回复说:

“士民踊跃输将,所有特恩免之钱粮, 请仍照额完兑。”

按照他的意思是,河南人民完全没有受到灾患影响,不用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依旧足额缴纳钱粮赋税。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此时的河南已然是饥民如潮、民不聊生,惨状较之雍正初年的山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田文镜为何会“瞒报”灾情呢?

一方面,是属下官员的原因。

此时的田文镜已经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已经再无力处理冗繁的行政事务。而他又是一贯的用人不当、之下不严,以至于下级的官员们逐级瞒报,起初就连他也是蒙在鼓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田文镜也才没有及时有效的组织赈灾,最终酿成了河南地区的人间惨剧。

另一方面,是田文镜自己的原因。

田文镜太想要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名声了,于是选择了“欺君瞒报”,而代价确实河南一省的民生。

而更加荒唐的是,田文镜为了不让卖儿卖女的情况出现在他的治下,竟然下令灾区严禁此行为,以至于不少饥民丧失了最后的求生希望,并且原本有机会获得好人家抚养机会的这些灾民子女,现在也只能活活饿死。这也使得一时间河南地区是民怨沸腾。

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田文镜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在雍正朝极受推崇的田文镜,却在乾隆朝时期“身败名裂”。

“欺君瞒报”,救灾不力,致使民不聊生,如果换做了其他任何一位官员,早就被罢官问罪甚至被直接处死了。可是偏偏雍正皇帝非但没有处罚田文镜,反而将其继续留用了他,甚至在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的时候,不仅为其在河南设立专祠,更是在自己的泰陵地区,专门拨出一块土地用以安葬田文镜,给予了其莫大的殊荣。

而这件事情并不是雍正第一次对田文镜“法外开恩”,在“李绂参劾田文镜事件”中,更能体现出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偏袒。

雍正三年(1725年),李绂从广西巡抚升任直隶总督,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读书人,包括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对举人、进士这样科举出身的官员更是横加指责,稍有不从便上疏弹劾。而其亲信官员往往又非科举出身,行事鲁莽,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也非常恶劣,对此田文镜非但不加以劝阻,反而予以了纵容。

于是,田文镜的行为引得了作为当世之大儒的李绂的极大不满。

“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

至此,李绂开始上疏弹劾田文镜,而田文镜也反上疏参劾李绂,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激化。

由于田文镜和李绂都是雍正非常宠信的官员,雍正当然希望他们二人能够息事宁人,于是准备各打五十大板收场,不料双方都不退让,继续相互弹劾。

然而这个时候,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弹劾田文镜,并列举其十大罪状,这反而让雍正产生了警觉,认为其等是在“缘结朋党”,无疑触动了雍正的敏感神经。

于是雍正下旨,将李绂、谢济世等人罢官,对于田文镜,雍正除了教育他要看管好属下之外,再无其他处罚,甚至还对田文镜进行了安抚: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毫无疑问,田文镜成为了这场争斗的赢家。

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包庇与爱护,实际上也是有着他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田文镜监生的出身。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三位封疆大吏的典范,实际上代表了三种入仕途径。田文镜是监生入仕的代表,李卫是捐官入仕的代表,而鄂尔泰则是科举入仕的代表。雍正树立这三人作为榜样,意在告诉天下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朝为官,只要政绩突出,就会被加以重用。

所以,如果雍正在这个时候否定了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在否定监生出身的官员,必然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田文镜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皇帝的“新政”,成效显著。

不得不说的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大清王朝,内部是国库空虚、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弊病丛生,外部又是强敌环伺,北方的沙俄、西北的准噶尔以及西南的各种少数民族,又时刻威胁着王朝的安危。

面对如此危局,做一位“好好先生”,非但不能挽救时局,甚至会让所有的问题愈演愈烈,之后的嘉庆皇帝不就是因为如此让大清王朝灭亡结局变得不可逆转。所以雍正能做的就是用铁腕手段快速的将弊病根除,才能确保王朝的稳固。

而田文镜则是雍正这一想法的重要实践者,包括李卫、鄂尔泰甚至是怡亲王胤祥,在处理事务上,都有非常强硬果断和决绝无情的时候。

只不过田文镜过于尖酸刻薄,再加上他的“沽名钓誉”,使得在推行雍正政策的时候,只讲求效果,而对于施政过程中各方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河南官场以及百姓的怨声载道。

而雍正已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其他也就不会在过度追究,这也才有了田文镜愈发的有恃无恐。

再次,就是田文镜是雍正的“自己人”。

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因而除了怡亲王胤祥、年羹尧等人外,再无其他支持者,反观自己的反对者阵营却是力量庞大。所以登基后的雍正迫切的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子队伍,这才有了他破格提拔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张廷玉等官员,以及重用宗室中的胤禄、胤礼等人。

而这些人都是雍正培育出的“自己人”,深得雍正的器重,他们的成绩也让雍正感到欣慰和满意,再加上雍正“知恩图报、施恩望报”的性格,也必然会对于这些人有所恩赏的同时,给予充分的保护 。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可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到了雍正的绝对信任和器重,甚至雍正还写下了这样的朱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特殊感情。

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去世,乾隆皇帝的登基,田文镜也迎来截然不同的待遇。

继位之后的乾隆皇帝首先拿田文镜之下不严开刀。

尚书史贻弹劾前河东总督、田文镜下属王士俊因垦荒劝捐、虚报田亩数,乾隆帝借此开始批驳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可以说乾隆皇帝此言一出,算是当众表明他对于田文镜的态度,之后他又为李绂平反并将其重新启用,更是将此表露无疑。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祭扫泰陵的过程中,阴错阳差的荡平了了田文静的陵寝,这件事情彻底表明了他对于田文镜厌恶之情,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批判、弹劾与清算的声音,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在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虽然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为由,进行了驳回,没有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是对于田文镜他也留下了他的评价: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他与田文镜并无太多交集,因而不存在有感情因素的成分。况且饱读诗书的乾隆本就非常看不上监生出身的田文镜,再加上田文镜一贯的压迫读书人的行为以及“酷吏”的形象,也与乾隆皇帝所崇尚的康熙那一套“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因而田文镜受到乾隆皇帝的厌恶便成为了必然。

除此之外,此时的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反对声音太过于激烈,加之晚年的田文镜确实在河南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让乾隆不得不考虑官场与民间舆论的反应,也让他必须对田文镜有所批判。

就这样,田文镜从雍正朝时期的“平步青云”,在乾隆朝时期彻底的“跌落神坛”,而这无疑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雍正   乾隆   酷吏   雍正皇帝   封疆   平步青云   巡抚   重臣   灾情   山西   仕途   总督   河南   官场   清朝   康熙   官员   百姓   财经   田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