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一;清朝对明朝很尊敬

由于明朝后面紧跟的就是清朝,加之明清之间又打了很久的仗,所以很多人认为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误区,实际上明朝不是被清朝灭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灭的,清军入关虽然是“摘桃子”,但打的旗号也是,替汉人“报君父之仇”。

那么打下来之后,清朝的明朝的评价怎么样呢?为了安定统治秩序,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清朝对明朝评价极高,清修《明史》把明朝皇帝夸得是天花乱坠,比如说朱棣“远迈汉唐”,康熙甚至直接跑到明太祖陵三拜九叩,说他“治隆唐宋”。

当然,对于明朝残余的反叛势力,清朝打击起来毫不手软。


二;清朝不是每个男人都要扎辫子

大家知道清朝有“剃发易服”的命令,这其实是一种民族压迫政策,但是清朝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需要留辫子,留辫子的主要是汉地(当然不排除有些鞭长莫及地方的汉人也没有改发型),蒙疆藏等清朝后来征服的地方,大部分人是不需要改发型的。

在西藏,除了藏军外都不需要留辫子;蒙古的话,内蒙和满洲联系紧密的部族要留辫子,喀尔喀蒙古(外蒙)不需要留辫子,而在新疆,只有四品以上的伯克才需要留辫子。


三;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清朝皇帝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蒙古大汗。这个事情要怪明朝没办干净,明朝虽然灭亡了元朝,但是并没有彻底灭掉蒙古势力,残余的元朝势力跑到了草原上。所以蒙古汗位传承没有断,后期蒙古彻底被清朝打败,林丹汗暴死之后,他的儿子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传国玉玺(元朝的)给皇太极投降

从那以后,蒙古的大汗就由清朝皇帝兼任了。


四、康熙是个数学家

以封建时代的标准来说,康熙算是一个很厉害的皇帝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帝王其实在数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皇室条件好,康熙就经常钻研数学书,甚至还让宫廷里面的外国人(传教士,画师)等给他讲解西洋数学。

那么康熙有没有留下什么数学“遗产”呢?有的,你现在解方程中用的专用名词“元”, “次”, “根”或“解”就是康熙皇帝的发明。


五;清朝在外国也有租界

清朝后期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破了大门,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很多城市都设立了外国的租界,但是其实清朝也在别的国家设立过租界。

那么清朝当时还能欺负谁呢?自然是朝鲜,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这个敏感地区的变故很快就将周边的中,日,俄三国都牵扯了进来。所幸此时中方官员袁世凯果敢干练,迅速平定了局势,维护了清朝在朝鲜的利益,随后清朝也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这些租界后来还形成了唐人街。




我来分享一下清朝几代皇帝的一些冷知识,相信很多人都不曾见过:

  1. 清朝的格格正确读音是“哥哥”,正黄旗应该读作“整”黄旗。

  2. 额娘是用来称呼父亲的小妾的,不是亲生母亲。

  3. 满足不裹脚,但有的家长受汉文化影响,也让自家女儿裹脚。

  4. 皇帝大婚前要找个宫女试试手,公主出嫁前也有试婚格格,摸驸马的底。

  5. 江浙一带几乎包揽了清朝的状元。

  6. 宗人府其实是管理皇家户口的。

  7. 爱新觉罗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样高贵的觉罗族。

说一些皇帝的冷知识,

  • 皇太极

  1. 皇太极曾让自己的老婆生了孩子后再改嫁他人。

  2. 孝庄死后没有跟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在东陵外侧。

  • 顺治

  1.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之前是嫁过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因为博果尔发现了他们两的事打了董鄂妃,后来顺治也打了他弟弟几个耳光,导致博果尔半年后抑郁而死。

  2. 董鄂妃死后是以皇后的仪式下葬的,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3. 顺治后来出家,但没过几天就被迫还俗。

  4. 顺治最后不是去五台山当和尚,而是在伤感时死于天花。

  • 康熙

  1. 清朝皇帝中康熙的嫔妃是最多的,但康熙的情商高,没有出现后宫内斗的情况。
  2. 康熙的生育能力也是历代皇帝中最强的,一共有五十二个皇子。
  3.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侍女,这两人不会有什么感情线(电视剧都是演的)。
  • 雍正
  1. 雍正帝是最后一个信道士且迷恋丹药的皇帝。
  2. 雍正的眼神不好,造办处为他制造的眼镜多达35副。
  3. 雍正也是第一个穿西装的皇帝。
  • 乾隆
  1.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会享福的太上皇。
  2. 乾隆掌权的时间达六十三年,他也是中国历代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3. 乾隆喜欢刻章,因为他刻的章太多,还被太监偷走盗用。
  4. 史学家认为乾隆是最GAY的皇帝。
  5. 乾隆拿到的富春山居图以为是真品(其实赝品),便在画的空白处盖满了他的印章。还好他不识货,真品才得以幸免。
  6. 乾隆曾把干将莫邪宝剑陪葬,后被孙殿英盗走。
  • 嘉庆

  1. 嘉庆当皇帝的前几年还是住在太子府里面。
  2. 嘉庆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起来,等着给乾隆请安。
  3. 嘉庆曾在紫禁城遇刺过。
  • 道光

  1. 清朝的制度是立贤不立长,道光是唯一一个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2. 道光皇帝长的难看,又老又瘦,当时有朝鲜使节描述道光说:“皇长子面貌凉薄”。
  3. 道光也是历史上很没存在感的皇帝,在几百页的历史书中,对于道光的记载也就寥寥几页。
  • 咸丰

  1. 咸丰曾两次摔伤,虽然经过太医治疗,伤病好了,但落下残疾,成了坡子。他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坡脚皇帝”。
  2. 咸丰小时得过天花,后来被医好,但留下了满脸的麻子。
  3. 咸丰是个苦命的皇帝,但他还是五毒俱全,贪色、好酒、抽大烟。
  • 同治

  1. 同治曾在生病时与皇后说话,慈禧闯进来就抓着皇后的头发往外拉,要揍她一顿。而此时的同治,已经吓晕了。
  2. 同治的皇后死的时候,已经身怀六甲。
  3. 同治元年,陕西回族大量屠杀汉人,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共约600万人,全省人口减少70%。一年之内,陕甘两省一共有1100多万汉人被杀,时称“同治回乱”。而当时的回族杀汉人,不为财、不为地,只是单纯为杀人而杀人,只因汉人在先前经常欺压回民。
  • 光绪
  1. 光绪其实最喜欢的是珍妃,本来她应该为皇后,结果被慈禧瞪一下,只能选了慈禧安排好的隆裕皇后。
  2. 清代后宫规定皇帝不能在侍寝的嫔妃那里留宿,珍妃的死因之一就是光绪在她那里带的时间太长了点。
  • 宣统

  1. 溥仪曾经把门槛给锯了
  2. 溥仪投靠日本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祖坟被盗了,然而没人管他这个事。当时的四大家族都有收到好处,包括蒋介石也收了不少,所以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溥仪的淑妃文绣长的不丑,也不像凤姐,文绣提出离婚只是因为双方没有房事生活。
  4. 溥仪其实不算亡国之君,他们崇祯一样,只是国家已经强弩之末,无法挽回了。




1.清代的六部,有满汉之分,例如户部,有一个汉人尚书,还有一个满人尚书;尚书的下属左右侍郎,也分满汉,有两个汉人侍郎,也就相应的有两个满人侍郎。所以清代的六部,包括尚书和侍郎,共三十六名官员。

2.太平天国之前,满人皇帝对汉人将领特别提防,二百年间,只有岳钟琪一个人做到大将军,所谓汉人绿营兵,他们的首领也都是满洲人,所以打太平军也很费劲,实在没办法,才启用曾左李等汉员带兵。

3.清代的官员,无论大小,都见过皇帝一面,而且必须见皇帝一面,这是皇帝的要求。

在前朝,吏部可以直接任免五品以下的官员,五品以上的,由吏部开具名单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清代很特殊,大官的任用,全凭皇帝一人乾纲独断,吏部都不知道,更别说推荐过问了。而小官的任用,皇帝管不过来交由吏部铨察,但是清代所有任命的官员,都要给皇帝引见,所以清代的官,全都见过皇帝的面。像明朝的官,有的都进入内阁了,还没见过皇帝的面。

4.清代在全国各地划了好几个禁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

第一个禁地就是关东三省,被他们称为龙兴之地,一直不准汉人进入,直到光绪末年,才允许河北山东等地的人进入开垦。

第二个禁地是台湾,因为清朝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由于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经营多年,仍然不间断的有各种小股起义造反的事。所以,清廷不准福建人去台湾。

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东南部这一片地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开垦,为得是防止汉人跟蒙古人接触。不许开垦,不许增添户口,直到光绪末年这一片地区才解禁。

第四个禁地是新疆,当时新疆还不像现在到处戈壁荒漠,那时候土地很肥沃,还是几乎没怎么开辟的处女地。清廷不准汉人去这片地区开垦,为得是把这片肥沃的土地,留给满洲人,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之后,这片土地才允许汉人随便进入。

5.整个清代,虽然大部分臣民是汉人,但是汉人只是三等人,第一等是满人,第二等是蒙古人,汉人只排第三等。蒙古人像满人一样,也可以封贝子,贝勒,亲王,汉人则没有这种待遇。

6.清代最信喇嘛教的不是藏人,是蒙古人,有人说这是清廷的阴谋。因为清廷允许喇嘛教教徒不守戒律,喝酒吃肉,娶老婆,穿漂亮衣服,有特权,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所以蒙古人信喇嘛教几致疯狂,搞得蒙古内部腐化,人心涣散,对清廷一点威胁都没有了。

7.清代有一种赏赐,叫做“赐紫禁城骑马”,其实往往并不是真的骑马,是坐两人抬着的小椅子,特别是年老或者腿脚不好的大臣,是没机会那么威武的,让你坐椅子不错了,还想在皇宫里骑马?

8.碧螺春这种茶,原名“吓杀人香”,是原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的野茶。

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当地官员采了这种茶献给康熙帝品尝,康熙帝觉得“吓杀人香”四字太粗鄙,遂御赐“碧螺春”。

9.雍正皇帝曾经严禁溺死女婴,还敕令全国各地开办育婴堂,收留被人遗弃的婴儿。这一点上,雍正帝还是值得称道的。

10.乾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叫王健寒的老头,九十九岁了还参加乡试,临场做了一首叫“翁覃溪记”的诗。

11.乾隆年间,皇宫里的校尉侍卫等内臣,称乾隆不叫皇上,称老爷子,爷,或者佛爷。

最有名的出处就是和珅跟乾隆的对话:“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语云何。和珅独曰:“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凡内臣称上皆曰老爷子,或曰佛爷)上为霁颜。

因为这次奏对,和珅就开始飞黄腾达了。

12.清代在京做官的官员,每到春节换春联的时候,往往换来换去,都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字,这马屁拍得真是一年到头都不变。







清朝爱新觉罗家族最提防的不是汉人而是满人。

爱新觉罗家族提防满人的方法是不让任何一个满人有功高震主的机会。

比如雍正皇帝最信任的满大臣鄂尔泰,他死后他的所有儿子没有一个能继承鄂尔泰的政治遗产,哪怕是鄂尔泰大儿子鄂容安曾经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帝都故意让他“由文改武”,去从事武职,结果死在西北前线。

另外,专门制造了胡中藻案,赐死了除了鄂容安之外最能继承鄂尔泰政治遗产的侄子江西巡抚鄂昌。

鄂尔泰的其他儿子全部“由文改武”,都以武职入仕,这样一来,鄂尔泰在政坛所有遗产,这些已经改为武职的儿子就没有办法继承。

到了第三代,曾经号称“鄂半朝”的鄂尔泰家族就成了一个普通满人世家。

同样遭遇的还有尹继善。




尹继善算是雍正和乾隆两朝著名的满人文臣,曾经做过四次两江总督;他也确实是满人中难得文化水平高到可以和袁枚等人诗词唱和的文人。

但是尹继善的大儿子想走文官途径入仕,结果怎么也考不中进士,最后只能以举人出仕,最高职务不过是湖北布政使。

而尹继善二儿子走武职,做过抚远大将军,结果反而能入职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再比如乾隆朝猛将海兰察,受封世袭一等超勇公,结果为了扼制海兰察家的影响,海兰察长子18岁就莫名其妙卷入一场小规模剿匪战斗中阵亡,爵位传给了他的遗腹子。

而海兰察的其他儿子大多担任侍卫,使得海兰察在军中遗产根本没有办法传递下去。




太平天国起义时,那么多大臣拥兵自重,阳奉阴违,结果真正因为拥兵自重、阳奉阴违而被杀的只有满人胜保。

这说明,爱新觉罗家族别看表面重满轻汉,实际上对满人的提防一点儿也不比汉人少,甚至提防满人还更厉害一点。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清朝皇帝为了遏制曾国藩、李鸿章的影响力,强制让曾纪泽与李经方由文改武。




清朝后妃的年薪很高,其中地位最低的答应,不到四年的工资就能买块地盖个四合院。

我们在看清宫系列的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妃子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景,不仅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随便出手一打赏,都是几千上万两银子。

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清朝的妃子个个都是有钱人,几千几万两银子对于她们来说,根本就不叫事儿。

但实际上,这明显是一个误区,清朝嫔妃们的收入虽说不低,但还远远达不到上述的这种水准,哪怕是地位尊贵的皇后以及皇贵妃也是如此。

不过,她们的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相关资料记载,清朝嫔妃们的收入,一共分为8个级别,分别对应嫔妃的封号,从皇后开始,一直到地位最末等的答应。

这其中,皇后的年薪水平,为每年1000两银子,皇贵妃则是每年800两银子。

而地位排在最后两名的常在和答应,其年薪标准相同,分别是每年50两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后宫中,年薪最高的是皇后,年薪最低的就是常在和答应,两者之间的差距,足足有20倍。

那么,这个年薪在当时是属于高还是属于低呢?

初一看,好像并不高,皇后才一千两而已,但有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拿这些嫔妃们的年薪与其他人对比,就会知道她们确实属于高收入人群。

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当时清朝官员们的收入就能清楚,以清朝文官的岁俸(就是年薪)为例,其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文官,其岁俸为每年180两银子,而最低的,则是从九品的文官,其岁俸为31两。

180两银子的岁俸水平,在嫔妃的年薪中,也只是比“贵人”强了一点,但又比“嫔”低了不少。

当然,清朝官员的总体收入,肯定不是就靠着这点可怜的岁俸就行的,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渠道的收入,因此,单纯拿后妃的年薪与官员的岁俸对比,并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

而拿当时清朝老百姓的收入与后妃对比,就很有可比性了。

根据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著的《南斋日记》中记载,在康熙年间,一个普通的轿夫,每个月的工钱是一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是十二两。

除此之外,轿夫平日里还有部分赏钱,不过不固定,零零碎碎加起来的话,一共会有14两左右。

轿夫属于体力工作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收入相对就有些偏低,那么,当时一个技术工人收入有多少呢?

当时的苏州织造衙门,一个熟练的织工,月薪为1两四钱银子,不过,在银子之外,织工每个月还能领四斗米的口粮。

按照当时的粮价,折算下来的话,一个织工一年大概能挣20两银子左右。

而拿这些靠着技术和体力的普通人收入,与清宫里的后妃相比,双方的差距确实很大,一个最末等的答应,就是织工的2.5倍,也是轿夫的三倍多。

因此,要是这么对比起来的话,清朝后宫嫔妃的收入确实还不错,至少要比大多数人强得多。

可能有人会说,一年五十两银子算什么高收入人群?换算到现代的话,五十两银子只不过才等同于一万多块钱而已,现在随随便便打个工,一年也不至于只挣一万多元。

严格来说,这话也没错,按照清朝时的白银购买力,五十两银子确实等于现代的一万多块钱。

为什么呢?我们通过大米的价格,就能非常直观地得出结果,清朝时大米价格最稳定的时期,应该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当时的物价相对都比较稳定。

而在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九十斤的大米,如今超市里大米的价格,零售价格大致在4块钱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九十斤大米就是360元,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等于360元。

答应的年薪是50两银子,算出来的结果,就是等于18000元。

一年收入一万八,要是在如今看来,这个工资水平也忒低了点,大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一年下来也不止挣这个数。

如果单从数值上对比,答应的工资确实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我们在衡量收入水平高低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当时的物价,也就是这点钱在当时都能买点什么。

而在这其中,房价是最直观也最具有说服力的。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在康熙年间,朝廷曾对旗人的新增人口进行一次分房,这其中,所分出去的房屋根据面积的不同,共分为六等,一等最大最好,六等最次。

同时,《大清会典事例》中也明确地标注了这从一到六等的房屋,如果折成现银的价格,其中,一等房为110两,二等房90两,以此递减,到了六等房,则是20两。

而答应的年薪,前文也讲过是每年50两银子,也就是说,她不足半年的收入,就可以在京城买一套六等房。

当然,这个六等房条件肯定不会太好,不仅小所处的位置也较为偏僻,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在京城内,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在乾隆年间,有一个叫做丁予范的人,在京城郊区买了一块地,又盖了一座四合院,根据记载,他包括买地和盖房子,前后一共花了白银180两。

我们来算一下,后宫中的答应,年薪是50两,计算下来的话,她只要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在 京城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并且还能盖一座四合院

最重要的是,做完这些后,她还有剩余,能够添置家具等生活用品。

而相比今天首都的房价,明显清朝嫔妃们的收入要更高一点,如今的普通人别说四年,就是四十年的收入,也难买个四合院,能在首都买个大平层就很不错了。

当然,我们所说的是普通收入人群,那些一年能挣个几百上千万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所以,要是从房价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清朝的嫔妃薪水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虽说清朝后宫嫔妃们的收入看起来很不错,但需要知道的是,她们的这种收入,是用无尽的苦闷和失去人生自由作为代价才换来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句老话叫做“一入宫门深似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包括皇宫里的妃子也是如此,在她们成为妃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大好青春葬送在了高墙之内。

毕竟皇帝只有一个,而嫔妃却有很多,因此,总有人受宠和不受宠。

这其中,不管是受宠的还是不受宠的,在宫里的日子都不好过,首先,得到皇帝宠爱的妃子,并不代表着永远都能受宠,后面还有大批等着上位的人,会想尽各种往上爬,因此,那些暂时受宠的妃子,就得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以防备自己被取而代之。

而那些原本不受宠的,为了上位,各种手段都会用上,这也就是为何古代皇帝的后宫中,总是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根本原因。

并且,在清朝时,嫔妃们的收入以及吃穿用度的质量好还是不好,是与其等级直接挂钩的,比如前文提到妃子们的年薪,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仅如此,就连每天的食物供给,也是根据等级不同而不同。

举个例子,在清朝初期,御膳房每天对皇后的“宫分”(就是配给),包括了每日猪肉166斤、羊肉50斤、以及各种面食、蔬菜、水果、干果、调料等大小共42样物品。

而最末等的常在和答应,,每天的“宫分”里,猪肉只有五斤,羊肉则没有,其他的物品加起来,15样。

甚至,常在和答应的“宫分”中,每天连个鸡蛋都没有,至于水果和干果,那想都不要想。

如果仅仅是吃的方面差一点,也能勉强接受,问题是,嫔妃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极度的无聊与苦闷。

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后宫中的作息时间就会明白。

根据清制,清朝低等的嫔妃,每天需要在早上五点钟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皇太后。皇后请早安,这一圈下来,大概就到了七点左右。

然后就是用早膳,这个时间,一般都在两个小时上下。

早膳之后就是午膳,时间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期间也包括了午休,而到了下午五点,就到了请晚安和用晚膳的时间。

从上述的作息时间就能够看出,嫔妃们每天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请安,除此之外,她们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干,也就是说,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们都无所事事。

那么,在这期间,嫔妃们一般会做什么呢?无非是两种,一是描眉画鬓打扮自己,另一个就是刺绣做女工打发时间。

但问题是,不管是描眉画鬓还是刺绣女工,这些事情天天做总有腻烦的时候,但即使是再腻烦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因为除此之外,嫔妃们真的无事可做。

想象一下,这种枯燥乏味的日子,放到现代人身上,可能过几天就会郁闷到发疯,而古代的妃子们,可是论年去过的,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个妃子每年能领几十上百两银子,但这代价确实有些大了点。

也许有人会说,那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嘛,比如电视剧中,不就经常出现嫔妃们读书写字的场景吗?

这一点,只能说是电视剧的误导,清朝的后宫中,很少有嫔妃能通文墨的。

远的不说,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和慈安太后,这两人中,慈安太后不识字,而慈禧呢?也只是比慈安稍微强了一点而已。

就现代已经解密的慈禧太后手谕中,就经常会看到慈禧不少的错别字,比如,在咸丰十一年,慈禧曾给肃顺等大臣的密谕里,237个字,她就写错了12个。

如其中有一句,内容为“进成(应为城)后,在(应为再)传旨著恭亲王赞襄正(应为政)务。

不仅错别字多,并且慈禧的笔迹歪歪扭扭,根本没有丝毫书法功底,这就说明,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

至于说坊间流传的所谓慈禧太后的书画真迹,实际上,大多都是别人代笔之作而已。

为何清代后宫中的嫔妃不去看书写字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清代的皇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而不让她们看书写字,也就杜绝了干政的可能。

而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所以,清代后宫的嫔妃们,每天也只能是做做女工,打扮打扮,以此来消磨漫长且无聊的时光了。

总体来说,清朝后宫的嫔妃,也就是看上去风光而已,虽说她们的薪水相比普通百姓确实要高不少,但在锦衣玉食的生活背后,她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总之,也是一群可怜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清朝   乾隆   明朝   蒙古   嫔妃   满人   妃子   汉人   清代   年薪   银子   皇后   康熙   皇帝   有趣   收入   知识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