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春远嫁后生活如何,你怎么看?

林妹妹第一次到贾府看到的对三春的形容就看得出三姊妹的区别,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形容迎春用了六组词语,而形容探春用了七组词语,惜春的最少两组词语。削肩细腰是不是和晴雯有点相似,晴雯是水蛇腰,探春是细腰基本差不多,说明探春的身材很好,后面还有长挑身材就是有点高,她的眼是用俊来形容就有点男孩子的味道了,因为俊多指男孩子,英俊潇洒,

而且探春的眼神是环顾四周有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并且还看得出她的文采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和黛玉即受天地精华有异曲同工之妙,探春是集文采之精华,见到探春可以叫你脱俗,这就是探春第一次亮相红楼梦展示给我们的有鸭蛋脸儿的貌美,有较好的身材,有神韵,有文采的飞扬的气势还有男孩子的俊眼,

探春有一种做领导的天赋,表现在她提议创建诗社

所有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包括男孩子宝玉都没有想到会建诗社,诗社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基本是男性所独有的一种社交形式,在诗社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共同切磋对文学艺术的探讨和体会,

几乎就没有女子有这种形式的存在,因为在那个无才便是德的时候,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所以黛玉来的时候问姐妹们读过什么书贾母就说也就是认识几个字罢了,这样的女子才是合格的将来的贤妻良母型。

而贾府的几个女子早已不是认识几个字的程度了,加上后来来的黛玉和宝钗,宝琴,香菱,妙玉,邢蚰烟个个都远远不是才高八斗可以来加以衡量的了。假如她们用诗词来骂人的话,整个贾府除了贾政父子而外贾珍父子,贾赦父子恐怕很难听出个所以然。

而建诗社居然由一个女子提出来实在是体现了探春心胸的宽大和就是有男儿风的气魄,连宝玉都说倒是三妹妹高雅。说高雅还是有点不确切的,会作诗做出好的诗词来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高雅和书生意气,而组建诗社应该是一种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表现,这就是有聚众的领导风范。

探春还有独特的反叛精神

探春的反叛精神不是一般的青春期的叛逆的表现,是敢于对一切不看不顺眼的事情和人物发起猛烈的进攻的斗牛士精神,有敢于伸张正义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这点很像她的妈妈赵姨娘,但探春的不惧怕一切的精神和她妈妈没有策略纯属突发的没有预测没有底线的火山爆发是完全不同的。

探春就敢对地位身份都高于自己的王熙凤发起猛烈的进攻,不管她是为了王熙凤对自己的母亲一贯的不友好甚至是敌视的回击,还是她心里担忧贾府的衰败可能就从王熙凤指挥下抄检大观园开始,都敢直接和王熙凤过招,看看她在抄检大观园对王熙凤说的那些话火药味十足,攻击性明显。

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我们做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就只不会背地里调唆主子!

每一句话都包含要是平常的人都可以让王熙凤愤怒的含义,但王熙凤就是没有发怒,不知道是王熙凤的大度还是王熙凤这个强势性格的人就是惧怕更强势有点不要命的性格的人,总之王熙凤对探春就是不发火而且还好言好语相劝和解释。作为一个庶出的女孩子在王熙凤面前威风凛凛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探春的战斗民族的精神

我们知道世界上对俄罗斯民族的美誉是战斗民族,因为他们勇敢顽强是具有血性的一个民族,没有太多的语言,没有事先预告的习惯,说打就打而且很威猛,善战。这个特性非常像探春,几乎让我怀疑探春的祖先是不是也有俄罗斯民族勇猛的血统,俄罗斯民族就是在他感觉到受到侵犯的时候就没有二话快速而坚决的予以强烈的反击,直到将你消灭为止。

你看探春对王善宝家的拉扯她的衣服的回击用迅雷不及掩耳非常恰如其分,也几乎就是在王善宝家的拉扯探春衣服的同时我们就听了一种响亮的作用力和反作用的猛烈对撞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探春的五指和王善宝家的脸皮发生猛烈摩擦力产生的巨响,没有预告,没有语言,没有迟疑。

这像不像战斗民族的性格和作风,对敢于侵犯自己尊严的人格的举动有什么好预告的,有是语言一个字符都是多余的,没有迟疑还等什么喃,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一百次抗议不如一架洲际装载核弹的轰炸机绕你飞行一次。探春一百句怒骂不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探春是学到普京大帝的思维精髓。我现在知道了王熙凤为什么不愿意和探春为敌的原因了。这样的敌人最好不要有。

探春还不是有勇无谋的斗牛士

因为贾赦要想娶贾母身边的鸳鸯让贾母非常的生气当场就逮着当时贾府辈分最好的王夫人指责和数落,王夫人是有口难辩,整个空气都凝固了,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是外客当然更不好帮自己的妹妹说话,王熙凤,李纨也都不敢开腔,因为这是涉及到王熙凤的公公的事情,多有不便说话,可以说她们都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好劝的,

但是探春是有心的,这时候曹雪芹是说探春是有心的人,有什么心,细心和判断事务的智慧之心,可以说在场的人就没有想到王夫人有个绝好的理由不应该受到贾母的怪罪,探春想到了,想到了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一回事,那个场合就是想到了也没有一个人敢说,

探春都和姐妹们出去了再窗口有回来了,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这就是探春的智慧和胆量。虽然探春认为她来说是最好的。但我认为屋里的人都可以说,因为这个理由太成分了,不存在和王夫人有亲戚关系的宝钗和薛姨妈还有其他姐妹不能说的理由,王熙凤和李纨都可以说。

因为事实就是探春说的那样任何人都不带偏袒谁的因素存在。只是她们想到了没有,想到了又敢不敢说出来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这次探春想到了,说出来了就和所有的人有了一次智慧和胆量的较量而且胜出了完美表现。

探春的管理才能是杠杠的


其实按照管理人才来说平儿的管理才是最合适代管王熙凤生病期间贾府的管理事务,因为平儿就几乎是王熙凤的全方位的管理旁观者和直接参与者,经验肯定比探春还要丰富,也就是代管一段时间,还有李纨和宝钗的协助应该没什么问题,探春也可以作为副手协助,

但王夫人就是选择了一个庶出的女孩子探春来全面管理贾府事务,如果说按照长幼之分的话也应该是李纨为主,探春和宝钗为辅助助手,王夫人的决定证明了两点,第一王夫人绝对的信任探春,并没有因为她妈妈的低能和惹是生非而对探春有偏见,说明王熙凤很器重探春这个庶出的非亲生女儿。

第二王夫人认为探春的能力是可以胜任贾府的管理工作,而且事实证明探春的确是把贾府的管理得很有创新和有除旧时弊端的高招,让王熙凤都对探春赞叹不已,王熙凤管理大观园有不少的漏洞探春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弥补,所以王夫人还是没有看错探春,

还从一个方面看出王夫人的用人之道还是很高明的,而她用王熙凤也是她用人的最理想的人选,所以王夫人在管理方面还是独具慧眼的,王夫人也不是一个庸庸碌碌无为之人,至少在贾府管理人员的选择上比贾政的政绩要好很多。

探春还是一个君子坦荡荡的人

本来探春对王熙凤是有很多的气的,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王熙凤对自己的亲妈赵姨娘的不那么友好,有时还非常的严厉和不讲情面,所以在管理贾府事务的时候就像给王熙凤找一些不难看,但经过平儿的会说话让探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且还产生了愧意,看看探春是怎么说的吧。

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好撒野的人,我见了他更生气了。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接着又说了那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话,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

探春的话表达了三个意思,第一就是敢说出来对王熙凤的不满和平时的撒野,探春认为王熙凤的很多行为就是撒野,包括对自己妈妈的撒野。还别说在平儿面前说王熙凤,就是当着王熙凤也敢说这就是探春的性格。第二探春的心又是软的,在平儿的会说话一下子就软了,就放弃了为难王熙凤的初衷了。

第三就是探春就是一个君子坦荡荡的人,说讨厌王熙凤就是讨厌,说到天边,在什么人面前都敢怎么说,包括在王熙凤本人面前都一样,旗帜鲜明不含糊,讨厌就讨厌,喜欢就是喜欢,而在平儿的温情下又一改讨厌王熙凤的心情,不但不气还道愧了伤心了起来,还掉了眼泪,

刚强的探春背后是善良的温和,探春就属于那种你对我好一点点我会加倍偿还,你对我不敬不尊我甚至伤害的话我会还以雷霆之怒,疾风暴雨的反击。对你的好坏都写在脸上。对你的好坏都表现在行动上,这就是探春的率真性格所致。

探春还是可爱的小女生

她让宝玉给自己买一些小玩意也看出探春依然是一个青春少女应该有的还有些孩子气的天真活泼,我们看贾府的很多小姐都没有对这些小玩意感兴趣,只有宝钗对自己哥哥买回来的他哥哥模样一样的小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快乐,

而探春是宝玉给她买过一次还让给她再买些回来,可见这些小玩意带给探春的快乐是可想而知的,她应该早就度过了喜欢布娃娃年龄却依然对那些小玩意有浓厚的兴趣也说明探春的童心依旧,单从开朗角度来看探春远远比其他的姐妹要活跃得多,从她喜欢小玩意的性格就是一个小女生来看你根本就看不出这可是贾府实习管理高层人物,如果她不远嫁的话,也轮不到宝钗来管理贾府了。

探春的文采应该在宝玉之上的

探春在文采方面的才华应该是排在黛玉,宝钗,湘云之后的,是第二集团的领军人物,探春的诗词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出势魏巍,只有和山一样的高大才有魏巍的气势,万物生辉也是一种浩大的感觉,不是宝玉那些小桥流水,花朵亭台的狭小空间,远大高的境界完全不一样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孩子仰面看的是什么地方,是天,而天是一望无际的,东风更是可以无限的大,东方一般都是起始点,因为太阳就是从东风升起,别向东风埋怨别离,该走就走,该离就离,这就是探春的胸怀,

从上面对探春的各种品质和性情和气质的闲聊,这样一个多钟优良品行大集合的探春你还感觉她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会有什么不好的结局吗?她顽强可以抗暴,不会像迎春逆来顺受,她聪明高智慧而且审时度势不会贻误好时机,她美丽光彩照人是男子倾心的爱妻,

她君子坦荡荡会有很多的真心朋友,她有领导者的天赋,听人调遣的就不是她而是相反,她文章诗词才华横溢也是可以广交天下文人墨客,她天真活泼还有少女的可爱,她的战斗民族的精神是她面对并战胜一切敢于挑战她的劲敌,她高超的管理才能是很多地方梦寐以求的贤才,

你想想怎样的探春应该是要有什么样的全才才可以战胜的,王熙凤是不是惊世奇才都对探春佩服得不说五体投地,四体投地是可以的吧。试想下如果探春面对的迎春的丈夫结果会怎么样,如果进宫的元春换成是探春结果又会是怎么样,

如果是香菱换成探春的话夏金桂就只有被探春扇耳光的份,所以这样的探春我放心的很,她就是走到天涯海角的结局一个字好,二个字好好,三个字好好好。常常会歪曲曹雪芹的本意的高鹗也不得不描写了探春和她的夫君风风光光的回到了贾府。这点他认同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我的观点。如果把探春的结局写成失败悲剧那就是犯众怒是吧。也不符合探春各项综合素质极品应该有的结局。谢谢大家。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各种悲剧的大集合,其中为各阶层女性鸣不平的悲剧是最多的,脂粉英雄探春的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远嫁后她纵然在异国游刃有余,也不过是夙愿遥遥,除了保住自己的平安,其余在她眼中,不过都是虚幻。

探春的判词一片大海、一只大船,清明一帆风雨路三千,说明探春嫁到了海外某岛国,中国北面是欧亚大陆,不可能北方有藩属岛国,需要坐帆船走水路,探春清明出发,乘船南下,远嫁之国肯定在南方。

京都长大的探春在众姊妹中体质较好,也许初到时难免水土不服,但相对北方小国苦寒干燥、黄沙漫漫,她更容易适应南方岛国的气候。

一、边疆战火起,探春被选中

《红楼梦》中提到的外国有爪哇国、真真国、暹罗国、茜香国、俄罗斯国、波斯国、海西福朗思牙,除了暹罗国、茜香国分别进贡了茶叶、汗巾子,其他国家并没进贡,书中中国的藩属国极可能只有暹罗国、茜香国。

相对其他国家,藩属国与天朝除了经济、贸易往来,武装冲突、较量更多,《红楼梦》中有东平王、西宁王、北静王、南安王四王,东西南北,四方安宁是历代帝王、臣民的愿景,宝玉给芳官改名耶律雄奴时还称颂“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挽头缘远来降”。

讽刺的是,没过几年,原先投降的南方藩属国就不服了,挑起了战事,天朝已征服了南方多年,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双方开打。负责南方战事的主帅,当然最可能是南安郡王。可能他的镇守地在那里或者祖上跟随先帝征战的就是南方,对南方熟悉。

打了几年,不管双方胜负如何,中央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离京城又远,又临近海岛,补给也不容易到位;藩属国人口、经济、军事实力不如中央,双方都耗不起持久战,不管最后是中央朝廷为了养精蓄锐增强了国力再打,还是藩属国被胖揍了求饶,都可能提出和亲,而南安郡王是和亲事宜的执行者,君命不可违,作为主帅,几年征战在外,他也想班师回朝了。

南安郡王要完成和亲事宜首先要让他的母妃物色和亲的女子,不管是皇帝还是王爷,肯定都不愿自己的女儿去海外和亲,和亲的人选身体不好或者性格软弱愚笨肯定不行。

像探春一样鸭蛋脸面、俊眼修眉的皇族女子也许很多,像她一样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女子却没几个,南安太妃在贾母的寿宴上见过探春,在物色和亲的女子时第一时间就很容易想到她,就鼓动南安郡王将探春作为和亲人选上报了朝廷。


二、朝廷议和亲,探春悲远嫁

元春之前回宫后,曾命将省亲时所有的题咏,命探春抄录妥协,自己编次优劣,说不定皇帝在宫里元春处就见过探春的书法。探春的秋爽斋书法方面的教材、用具是最多的,她的大丫鬟又叫侍书,元春让她抄录,肯定她的书法非常出彩。

皇帝接到奏疏后,肯定会再问元春有关探春的情况甚至命其入宫面圣。元春虽知皇宫、藩属国都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但自己只是普通的嫔妃,又失宠了,太监都敢去娘家要银子了,又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唯有暗自埋怨自己当年不该省亲,更不该命探春抄诗词。

王子腾身为九省都检点,纵然能直达天听,对于皇帝已经拍板了的和亲,也无可如何了,贾政虽然不愿女儿远嫁受苦,作为臣子,还得叩谢这样的“天恩”。

探春面圣后最终被封为公主,并选定清明时出发南下,此时贾家虽已在走下坡路,但并没大厦倾倒、家破人亡,皇族、其他王公大臣暗自高兴他们的女儿没被选走,贾府却到处是一片悲伤。

皇帝为了安抚贾府,笼络老牌的政治势力四王八公,向公卿阶层表明自己体恤臣子,更为了向藩属国示威,让小国看看天朝的富庶,探春的陪嫁肯定很丰厚,金银珠宝也许不多,但必要的头面、排场还是有的,不然上国的威仪何在?说不定陪嫁还有瓷器、茶叶、丝绸、佛经、种子、书籍......但探春自己一定会带走书法器具、起诗社时大家做的诗。

贾府此时早已江河日下,元春入宫多年已失宠,宝玉依然无心科举仕途,探春出嫁时因是清明,故有人在放风筝,她走时又是告爹娘,而宝玉、探春平时叫王夫人“太太”,按封建规矩,探春是庶出,只能叫王夫人“太太”或者“母亲”,叫赵姨娘才能叫“娘”或者“姨娘”,说不定王夫人因元春、宝玉的事忧心过度,探春出嫁时已经去世了,来送她的是贾政、赵姨娘。

探春远嫁的场景,不过是繁华下的一场悲凉,不知前路如何,唯知自己就要抛亲离家了,前面有无数风浪等着自己,她还劝着年迈的双亲不要牵挂自己,自己家贫穷通达都是有定数的,以后彼此又怎么可能无缘相见呢?在家时无知短见的娘欺负她的事已经成过往了。快开船了,离别在即,还叮嘱爹娘要平平安安,担心他们因为自己远嫁哭得损耗了他们衰弱的身子。

帆船一路南下,她毫无退路,只能向前,好在名义上是公主,又有和亲的使命,她自己又气质出众,聪慧果断,船上诸人自然会护她平安到达,一路辛苦颠簸,船上的人也算患难之交了,这些人很可能成为她在岛国的心腹,希望侍书也在里面。


三、贵为王妃后,大展拳脚时

宝玉生日时群芳开夜宴,探春的签子注明“必得贵婿”,众人又说:“我们家已出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极可能暗示探春成了岛国王妃。

明清两朝,藩属国正妻才称王妃,就算不是正妻,以探春出众的容貌、气质、聪慧、才情,得到夫君的喜欢也是极容易的,既然一时半会儿已经回不去了,她一定会努力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习俗,学习当地的语言,摸清前朝、后宫的礼仪、体制、人际关系,尽快在异国站稳脚跟。出力出物,好好表现,同时时时留意朝廷及贾家的消息,为贾家谋一份平安,也为自己晚年回家谋一点资本。

清朝乾隆前期,中国还算世界上的强国,不管探春嫁到了暹罗国还是茜香国,所在国都会对中国的物产感兴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里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

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探春自己在荣府管家时就兴利除宿弊,之前就知道一个草根子、一个破荷叶根子都是值钱的,站稳脚跟后更可能利用自己的陪嫁指挥填海造田,种水稻、开辟田地种花、种树、种莲藕、种茶......让宫里可以喝到更好的茶,也有了跟岛国汗巾子媲美的丝绸。

同时,她还教宫里其他人刺绣、做鞋等女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辅佐君王处理政事,毕竟不管国王还是平民,所有的事都是妻子做决定,茜香国是女王,女子应该也比较有决策权,入乡随俗,她有义务辅政。


四、家族被抄没,漂泊他乡客

探春嫁后不久,贾家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应了抄检大观园时她说的“将来一败涂地”,以那时才抄了两处就有人回了她的情况来看,贾府诸子弟流散后不久她应该就知道了,如果她在,肯定会叫环儿把家产都拿出来,祖茔附近早就置了田庄、 房舍、地亩、家塾,贾家子弟务农为业,守住田产,后代略识些字,不再入那满是是非名利的官场,小家子平安殷实也好过家亡人散各奔腾。

贾府祖籍金陵在南方,清朝有“南人北放、北人南放”的规矩,以防罪臣轻易东山再起,就算有人还有性命,也很难有人流放会到离她近点的地方了,爹娘的平安,已被击得粉碎,而她在岛国还没立住脚,不能哭,只能忍着,像个没事人。

只是故国伤她太深,家已经没了,她再也不想回中土了,此后,她只能保住自己的平安了。也许努力奋战数年后,她权倾朝野,一时风光无限,她再也不羡慕大姐生日比别人占先,福气也大,也不会再想如中土的男人一样立一番事业了。

不用她出走,中土拥有天下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把她作为礼物、筹码送到了这里,中土被流放的官员还有戴罪立功,早点回家封妻荫子的盼头,而她如断线的风筝,独自飘零,再无归期,只有寂寞、惆怅如影随形,与她不离不弃。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美目巧笑,流年暗偷,不管她成了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女王或太后,还是因不愿改嫁给继子或小叔子,逃到草野间隐姓埋名,与几个心腹仆人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寻常百姓生活,那都不是她想要的。

也许多年后,又一个清明时,万物欣欣向荣,姹紫嫣红开遍,正是踏青好时节,东风正好,她却在屋里闷坐不动,抱着带来的书法器具,默念着起诗社时众姐妹作的诗词,想着这季节真适合睡觉,点上香,等会又可以梦回大观园一次,看见海棠社了,自己这么聪慧,也不过就剩下了这点欢乐。

她早过了落泪的年纪,不过心底轻叹一声罢了,不过好歹,她算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了。

此时,外面两个下人悄声闲谈,一人道:“听说中土以前有宗室永不与外族和亲的规定,苦了我们小姐了!”又一人道:“在家,女孩儿家,都是父母说嫁哪里就去哪里,命就是这样。”

东风吹得更猛了,似乎也沉醉在这叹息、谈话里,一个如花似玉的人,一生还不如风里的一株草能自由自在、摇曳生姿地生长,谁让她生错了时代呢?可她依旧是那朵光彩夺目、倔强带刺的玫瑰花,她守住了她自己想要的平安啊!

作者:红袖添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贾探春判词、红楼梦曲,以及第63回擎的花签,第70回放的风筝,都预示着探春远嫁海外。



第5回探春画和判词:



画和诗表明,探春远嫁了,在清明时节,乘船走海路,应该是嫁给了东南亚某海岛国。

在第63回,在宝玉生日晚宴上,探春掣到的花签是一支杏花,上面的红字是“瑶池仙品”,诗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加了一个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那个时代,读书人都是用“日”来比喻皇帝的,杏花能够日边栽,那就是攀上了皇室。贾探春的才貌是在她的大姐元春之上的。但是贾探春成年之后,贾府已经到了末世,贾探春就只能攀上外番。

第70回,众人放风筝一节,探春放的是“凤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两只凤凰绞在一起,又和“囍”字儿绞在一起,说明探春的婚事,是被另一个“凤凰”接走了,嫁给另一个“凤凰”飘向远方。



探春远嫁海外后,生活如何?

物华天国,社会安定,东南某番国,仰慕天国文化,派使者朝拜,领队恰是该国太子。太子本就为仰慕上国风光、文化而来,在都城住下,迁延已久,也曾结交朋友。某日太子来北静王府做客,同座中有贾府公子贾宝玉,二人相见,惺惺相惜。席间不免说酒令、吟诗词。不自觉地,贾宝玉摇开折扇,而扇面上是几枝白海棠,洁白的海棠花下题着一首诗: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太子爱那几支海棠,一会儿一起出来,借过宝玉的扇子瞧看,看落款“蕉下客”,太子称赞道,公子真乃高雅之人。宝玉说,这是舍妹之号。舍妹有兴致,作成了“海棠诗社”,家里几个姐姐妹妹一起作诗,这首恰是三妹所作。太子很是仰慕,对女孩儿家诗词虽不便于妄加评判,但记在心中。



太子启程回国后,对“蕉下客”的女子仍是念念不忘。又一年,国王再派使者来朝,太子自请再来天朝,临行前秉明父王,要求娶贾府三小姐为妃。国王沉吟,贾府国公府的姑娘,也是金尊玉贵,一定不会自愿舍弃父母家园来我这偏远岛国。他沉吟半晌,给儿子说:“我和南安君王交情尚厚,我修书一封,我儿可以拿着书信谋于君王”太子大喜,遂启程。

太子觐见了皇帝,上了国书和进献之礼,去驿馆重新拿了礼物来拜见南安君王。南安君王打开书信,哈哈大笑,说:“如果成就,倒是一段好因缘,只是……我中原女子一去海邦,回国那是遥遥无期,贾太夫人不一定舍得让孙女远嫁。”于是请母亲太妃商议此时。

太妃闻听,也道是好因缘,又极力夸赞探春模样(太妃在贾母八十寿宴上见过探春)。太妃说:“我儿要促成此婚事,可以以和番的名义,奏请皇上,这样不仅提升了贾府地位,而且皇上会送很多陪嫁,太子迎娶明正言顺。”



南安君王说有理。第二天早朝罢后,南安君王单独面见皇帝,说道:“那国国王仰慕我国风范和文化,想求娶我天朝一女子为妻,这是发扬我大朝文化的好事情。”皇上说:“但海疆边远,我可不想把女儿送到不得见人的去处”。南安君王道:“皇上可从郡王家女子中,找一品貌俱佳的女子替公主远嫁”。“如此甚好,爱卿去办理吧”。

略去中间细节,无非是南安君王回家和母亲说知,南安太妃认探春为干女儿,以郡主的身份出嫁海外。报于皇帝,皇帝赐婚,又赏赐大批物品作为郡主嫁妆:丝绸、瓷器、书籍、墨宝、种子、农用机器、织布机器……,各式各样。在随嫁人员中除了贾家的陪嫁侍女、陪房家人,皇帝又赠送一批匠人一起一同前往海疆。

上船出嫁这天,南安太妃、南安君王、贾家至亲众人亲来江边送行,贾探春知道,一路烟雨,几万里海路茫茫,从此一别,可能今生无法相见,他看到祖母、父亲、母亲还有自己亲娘赵姨娘,雷雨滂沱,哽咽难行。但君命难违,只好悲悲戚戚洒泪而别。



太子倾慕探春已久,今日终得鸾凤和谐,对探春倍加照顾。经过两个月的海上漂泊,太子携新娘满载而归。老皇帝为太子和太子妃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择日为他们完婚。

探春在岛国也有语言不通、想念家乡的苦恼,也有水土不服、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好在探春身体很好,适应能力又很强。探春又绝顶聪明,学习当地语言,很快能用当地语与人交流。

探春有才有智,而又谦恭有礼,很受人喜爱。每当有使臣去中土,或者有家乡来人,探春就着人带家信、礼物。但不久,中土新皇继位,贾家获罪被炒,家人离散,父母生死未卜。与本国交好的南安君王府也遭遇牵连,四王八公无人替贾家说话。探春空有心焦如焚,无奈无能为力。只好替家族祷告,祈求家族尽快度过磨难。



中土新皇继位,渐渐地改变了以往的对外政策,加上国力下降,闭关锁国,慢慢地该岛国与上国的联系也断绝了。探春回家的梦想更加地遥远,或者一生都无法回去了。

探春和匠人,积极地普及把中土先进技术,帮助皇帝和太子教化土人。又过若干年,老皇帝去世,太子继位,探春晋升为皇后。岛国不比中土,女士地位较高。经过太子和探春的合力治理,人口日盛,物产渐次充足。探春后人也在岛国繁衍生息……

(说明:由于喜欢探春,想给探春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写了这样的故事。也许有朋友说这不符合曹雪芹原著的设定。其实竹韵认为,探春远嫁永远离开故土就是悲,但曹雪芹安排探春在贾府被抄前远嫁,或者是对探春的厚爱,使探春免于家庭不幸的波及,探春或者成为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女子。)




贾探春远嫁的结局是红楼梦最没有异议的共识。作为贾家的三姑娘,贾探春自身果敢坚毅,智谋决断都为大观园翘楚。她尽管诗才不如薛林二人,可生存之道,治家之道却有胜出。这样一个姑娘,恨不生为男子,否则贾家何至于树倒猢狲散。即便为女子,脂砚斋也认为,贾家抄家时,若探春在,绝不会令贾家人分崩离析,必然会将所有人团结起来共抗难关!关于探春的结局,资料并不多,需要一点点梳理!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根据贾探春的判词可以知道探春远嫁大体去了东方。很多朋友认为下了南洋,暹罗、爪哇、甚至南越并不对。探春的判词图画最重要,图画上有放风筝,表明还在中华文化圈。如此,能够出嫁的地方就是朝鲜半岛、日本或者琉球国。

而一片大海,一只大船,也指出贾探春出嫁的对象是海国!为什么一定是东方三国中的一个,而不是南方。在于判词中放风筝的寓意。探春远嫁在东方,家乡在西方。风筝一断随着东风可以向西飞去。贾探春有梦回家乡的寄望。希望自己回不去,放飞的风筝能带着自己的思念回到家乡。

探春判词提到了几个重要线索。

两个人:绝不是贾探春和丫头侍书。一定是个身份和探春相当的人。七十回潇湘馆众人放风筝,探春的凤凰风筝和另一个凤凰风筝一起被双喜字风筝裹挟走。寓意二女同嫁。两个人放风筝也有二女一同远嫁的意思。

一个女子:两个人出嫁,却生下一个女子掩面而泣,指出另一个女子死去,留下探春孤零零自己。

风筝:既代表远嫁自身,也代表对故乡思念。有风筝的地方,能够采用中华纪年,清楚清明节气的。也就那几个国家。

大海、孤船、江边,在在指出探春远嫁的海上国家并不小,还有江。所以个人猜测是朝鲜半岛。清初,半岛为清蕃属,但对明认同使得半岛李氏内心多不臣服,身怀异心。清朝对其时有安抚。

《红楼梦》中背后的政治氛围是皇帝和北静王两个集团虎兕相争的皇位争夺局面。无论是皇帝一方,还是北静王一方,都应该对身边半岛这个最不稳定的因素有所拉拢。南安太妃在贾母生日当天要见姑娘们,就是为了选合适的女子赐婚。作为四王八公集团一分子,南安太妃出头,北静王妃在侧却不说话,明显是避嫌,出头不好只为把关。所以才有寿宴相看一说。应该是北静王觉得势力薄弱拉拢半岛李氏为己所用,才选了两个女子远嫁示好并拉拢!

根据八十回前线索,这次相看,不光看上贾探春还有林黛玉,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本就是两个人:娥皇女英。加上探春判词中两个人放风筝,只剩一个人哭泣。潇湘馆内两个凤凰风筝被双喜字裹挟走。林黛玉的芙蓉花签取自王昭君和亲远嫁的“莫怨东风当自嗟”;贾探春的杏花签必得贵婿,有“日边红杏倚云栽”。而下两句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更指出杏花芙蓉相同遭遇,芙蓉却生不逢时,秋天一到,芙蓉枯萎……大体对应上探春判词内容。

二女远嫁后,林黛玉很快去世。贾探春身在异乡,回家省亲并不可能。但她还是见到了家里人。《柳絮词·南柯子》: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兄妹二人同作一首词相和,尤其贾宝玉最后一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表明贾探春和林黛玉远嫁后的第二年,贾宝玉和贾探春又见面了。而贾宝玉的词,表达的并不是兄妹之情,更多是男女之情。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贾宝玉其实是去寻林黛玉,不想林黛玉已死。只能兄妹二人相见。

……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再根据贾宝玉这个誓言,联系《柳絮词》的时间,贾探春远嫁不久,贾家被抄家。第二年,贾宝玉悬崖撒手,被癞头和尚(癞头鼋)像甄士隐一般度化作了和尚(大王八),寻到林黛玉的坟前守墓一生(驮一辈子碑)。如此,贾宝玉和贾探春兄妹二人在余生可以常见面。

《柳絮词》属于贾探春和贾宝玉的一首,名为《南柯子》,形容兄妹二人的富贵是南柯一梦。而贾探春的名号是“蕉下客”,也有“蕉叶覆鹿”的意思。“蕉叶覆鹿”也讲述的一梦。鹿更有争夺天下之意。点出探春远嫁,实为替北静王逐鹿天下做牺牲。但终究难逃一梦!前后两个梦,表明贾探春才是那个经历梦境,在现实与梦幻来回切换的人。兄妹二人余生因林黛玉的坟墓而聚首。每到清明兄妹二人也会放风筝,是不是也影射判词图画中二人放风筝?最后,一个“情僧”撰写《石头记》,一个在梦幻和现实中穿梭,协助抄书、批书,是否类似“脂砚斋”?

贾探春以书法见长,贾元春省亲的诗稿,日常大观园众人联诗诗稿都是贾探春誊抄。最后兄妹二人,一人写书,一人抄书。应该是《红楼梦》最后的设定!

当然,此为《红楼梦》中现实故事,与真实的作者现实还有差别。属于小说的最后设定!至于贾探春的结果,以她的能力,除了薄命在他乡,又能差到哪里去?不过梳理下来发现脂砚斋是贾探春的原型是不是让人觉得意外?笔者也很意外,是灵光乍现的一闪,来自南柯一梦和蕉叶覆鹿。您觉得是不是呢?欢迎留言!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探春远嫁,首先清楚她会嫁到什么地方及嫁给什么人。从制词上来看她嫁到很远的地方"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这说明她不是嫁在国内应该是外国,从明清以来中国与東南交往过密,贸易往来频繁,探春可能嫁到东南亚某个国家,她会嫁给什么样的人从怡红院开夜宴行酒令抽签中探春抽的是瑶池仙,有一句唐诗:日边红杏倚云栽,下注,抽此签者必得贵婿,红楼梦按排一个人物的命运是从多处暗示,酒签暗示与警幻仙境正册的批语是遥遥呼应的,她放风筝是凤凰被一个双喜的搅住断了线飞向远方,凤凰是王后或王妃的象征,说明探春嫁给离中国很远的一个国家的国王或者王子,从探春本人来评价,第一有人品第二有才华这两条就垫定了她的地位,不是王后也是王妃,她后来的生活是很出彩的,自己认为红楼梦人物最后的结局最好的就是探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红楼梦   中土   南安   大观园   宝玉   藩属   判词   诗社   东风   岛国   君王   放风筝   太子   皇帝   女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