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当然不止。自从福临继位,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权倾朝野。他放弃皇位,是有难言之隐,而不只是为了孝庄的美色。只是,他被孝庄给算计了。

1643年,51岁皇太极去世。31岁多尔衮手握重兵,却不抢皇位,非要扶持31岁孝庄的儿子即位。7年后,38岁多尔衮在打猎时坠马,不治身亡。他去世后,顺治废除他的全部爵位,还掘墓毁尸。世人点评此事:千万别娶二婚带孩子的女人,因为连多尔衮也搞不定。



多尔衮与孝庄,一直有“太后下嫁”的传闻。


即,在皇太极去世后,31岁孝庄委身给摄政王多尔衮,为6岁的儿子福临换来皇帝之位。


因为爱情,多尔衮放弃唾手可得的帝位,心甘情愿为福临平定天下。


多尔衮在世时,顺治帝先尊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甚至直接改口“皇父摄政王”。


然而,多尔衮去世后,14岁顺治翻脸不认人,以谋反为由,给多尔衮定了14条大罪,废除封号,并对其掘墓毁尸。


有人说,顺治帝对多尔衮怀恨在心,主要是因为他对母亲孝庄的僭越。


那么,孝庄和多尔衮的绯闻是真的吗?


多尔衮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才放弃皇位的吗?



在解答问题之前,请容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草原上深受宠爱的公主。


她是皇太极的侧福晋,顺治皇帝是她的亲儿子,乾隆是她的亲孙子。


1688年,75岁的布木布泰去世,她的孙儿康熙追封她为孝庄文皇后,后世也因此称她为孝庄太后。



她与多尔衮的绯闻感情,一直是清初谜案。


有人说,孝庄年少时,和多尔衮青梅竹马,感情很好,两人差点谈婚论嫁。


但就在两人即将定亲时,多尔衮被传出外战死的消息。


心灰意冷的孝庄,便在家族的安排下,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


大婚之际,多尔衮拼死回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穿着嫁衣,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


爱人成嫂子,恐怕是这个世上最凄凉的事情之一。



公元1643年,皇太极匆匆离世。多尔衮有了机会和孝庄再续前缘的机会。


他们强强组合,把持朝政。


多尔衮手握重兵,却为美人放弃江山,只当摄政王。


他和孝庄一起把持朝政,明目张胆在一起,无人敢说三道四。


两人的爱恨情仇,常常被影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就是因为儿女情长,才让出了皇位。否则,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怎会甘愿拱手把江山让给一个6岁孩童?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仔细翻阅史书,才发现,多尔衮放弃皇位,压根不是因为孝庄的美色。这只是他最无奈的选择。



多尔衮的难言之隐


1643年,51岁皇太极匆匆去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31岁多尔衮手握两白旗,确实有实力争夺汗位。然而,当时他的竞争对手,不是6岁的皇九子福临,而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


小小的福临,多尔衮还不看在眼里,但34岁的豪格,却令他颇为忌惮。


努尔哈赤在世时,曾立下规矩,若是没有留下传位遗诏,那么汗位的继承人,应当由朝堂上的满洲贵族共同商讨决定。


《明清史料·淸太祖太宗朝纪》:“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满洲贵族商讨汗位人选,看的主要是军功、家世、实力。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有亲哥哥阿济格、亲弟弟多铎支持,占有两白旗的优势,身上有无数军功。


但豪格的优势更明显。


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他手握正蓝旗,自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军功并不逊色于多尔衮。



此外,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汗位,而不是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继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坚定支持豪格。


代善的正红旗,也坚定地支持豪格。


从军功、家世、实力来看,多尔衮是比不上豪格的。


毕竟,八旗之中,多尔衮只有2旗,但豪格却有5旗的支持。



多尔衮是有野心的人,他知道硬碰硬的风险太大,虽然两白旗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兵,战斗力超强,可此时入关在即,若是打起来,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入主中原。


他必须要避免正面交战。


但若是有实力的豪格继承汗位,多尔衮将再无翻身的机会,未来的日子也必然步履维艰。


由此可知,多尔衮必须要阻止豪格继位。


孝庄敏锐察觉到事情不对,便找到多尔衮,以摄政王的权利为承诺,请求他扶持自己的儿子继位。


这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6岁的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那么,夺位之际,两黄旗就会袖手旁观。


布木布泰出生科尔奇草原,满清若想入关,就必须得到蒙古盟友的支持,若是多尔衮的2白旗也站在福临这边,那么汗位于他唾手可得。


多尔衮很聪明。


孤儿寡母,总比实力雄厚的豪格好对付。



多尔衮扶持福临,虽无皇帝之名,早有皇帝之实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多尔衮的选择没有错。


扶持6岁福临登基后,他贵为皇叔父摄政王,手握朝政,叱咤风云。


他对孝庄也并不留情,直接以教养皇帝为由,剥夺了孝庄和儿子之间的联系。可怜的福临,才6岁,就被迫和母亲分开,每个月都没几次能见到母亲。


这期间,负责给母子俩传递消息的人,名叫苏麻喇姑。因为这层关系,她虽然只是孝庄的侍女,但也得到了康熙的尊重。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就是因为儿女情长,才错失天下。


但实际上,自从当上“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就几乎没有留情的时候。


  • 顺治元年,多尔衮赶走了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借用孝庄的名义,把他外派出去打仗。如此一来,军国大事,全由多尔衮一人决断。


  • 顺治二年,多尔衮以“皇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享受王公贵族的跪拜、送礼;


  • 顺治三年,多尔衮把皇家兵符直接拿到了自己手上,越过福临调兵遣将,连形式上的知会一声都没有了;


  • 顺治四年,多尔衮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跪拜,即便是见了皇帝,也不下跪,并借口称“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行停止”……


  • 顺治五年,多尔衮收拾了豪格的势力,彻底把皇权握在自己手里,也是从此时开始,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出行仪仗超过了皇帝,家里有龙袍,有龙椅……


  • ……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多尔衮虽然没有皇帝的名义,但自从福临继位,他就已经在行使皇帝的实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他其实都没有放弃江山。


只是,当时情势所迫,多尔衮无法夺取汗位,才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但他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连朝臣都要前往他的府邸议事,你能说他放弃了皇位吗?



由此可知,多尔衮放弃皇位,并不是因为孝庄,而是为了满清能稳稳当当入关,把控南北地区,才放弃名义上的皇位。


但他一直把控朝政,权倾朝野,区区孝庄,根本不可能阻碍他对汗位的渴望。


当然了,没有因为孝庄下嫁放弃皇位,和没有孝庄下嫁,是两回事。


那么,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没有私情呢?所谓的太后下嫁,会不会确有其事呢?


从后金的习俗来看,他们实行的是收继婚制度。


所谓收继婚,即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娶庶母为妻;哥哥去世,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


若是根据这个习俗,孝庄作为多尔衮的嫂子,嫁给多尔衮也并不违反当时的礼仪制度。


只是,顺治入关后,满清贵族强调要学习汉文化,要全面汉化,因而,收继婚的习俗,也渐渐被摈弃。



从人物性格来看,孝庄太后是坚定的汉文化拥护者。


满清入关后,皇位传承、朝堂官制也都遵循了汉文化的传统。


孝庄本人是绝不会带头破坏汉化的进程,因此,就算她和多尔衮有私情,她也决不会明目张胆嫁给他,因为孝庄也是个理智的政治家。


有关“太后下嫁”的说法,最早出自张煌言的《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烂盈门”三个字,直接指向太后和多尔衮的私情,即太后和多尔衮直接在慈宁宫中举行了婚礼,还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但张煌言是明朝遗民,他对满清深恶痛绝,因此,可信度并不高。


另外,若是孝庄嫁给多尔衮真的有百官朝贺,那么清朝的史官一定会留下相应的蛛丝马迹。


但事实却是,没有。


清朝的各类史书,没有任何一个字提及孝庄嫁给了多尔衮。


那么,问题来了。


张煌言,一个在草莽的平民老百姓,是如何知道后宫的秘辛呢?



后来,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孝庄嫁给了多尔衮,因为多尔衮曾自称“皇父摄政王”,而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也被认为是她下嫁多尔衮的蛛丝马迹。


但我认为,这个说不通。


“皇父摄政王”,并非只多尔衮是顺治帝的父亲,也有可能是多尔衮的嚣张,亦或者是顺治帝为了保留皇位的忍辱负重;


至于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她已经给出了理由:实在不想打扰下葬多年的丈夫。


当然了,我推测还有个原因是,她和皇太极的感情并不算太好。


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而皇太极的正妻是孝庄的亲姑姑哲哲。她们都陪葬在皇太极身边。


孝庄多年养尊处优,不愿意死后和两个亲人争抢男人,也可以理解。


因此,我认为,太后下嫁的传言,根本就没有真凭实据。



至于多尔衮和孝庄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从年龄来看,多尔衮和孝庄只相差1岁,但在13岁之前,孝庄一直待在科尔沁草原,13岁后就直接嫁给了皇太极。


而此时的多尔衮,年仅14岁,虽然偶尔参与国政,但到底还是个孩子。


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因而,多尔衮也成了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儿子。多尔衮年少身体不好,并没有四处征战。


因此,在孝庄成为多尔衮嫂子之前,两人可能压根没见过面。



当然了,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不代表两人一定没有私情。


在政治谋略上,两人旗鼓相当,并且合作铲除了豪格等人,奠定了皇权稳固。


相似的人,最容易惺惺相惜。


或许,他们在顺治一朝,因为协商处理政务而日久生情。


只是,在权势面前,感情是最不值一提的东西。


  • 为了权力,多尔衮能够毫不犹豫杀了孝庄和福临;


  • 而为了保护儿子,孝庄也能毫不犹豫和多尔衮刀光血影。


1650年,38岁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不治身亡。他去世得太匆忙,都来不及回到宫中。


顺治得知消息,异常错愕,连忙带着满朝文武,出城门5里迎接他的遗骸。


此后,顺治册封多尔衮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以皇帝的礼节将其下葬。但2个月后,顺治翻脸不认人,将多尔衮打成逆臣,定下18条大罪,并对他掘墓毁尸,顺手还把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丢出了太庙。


有一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低估一个男人的权力欲,也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母亲的能量。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崇德八年,52岁的皇太极突然暴毙,毫无征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论之中,围绕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夺。

多尔衮对豪格!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多尔衮根本没有资格入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没来得及确立继承人,虽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选定的传统作法——贵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担任可汗),把汗位传给嫡长子豪格,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确立,所以,贵族共和制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两个旗主弟弟的支持下,对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极二哥代善和两黄旗大臣的拥戴,实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们为争夺汗位吵的面红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剑出鞘,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一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面对大清分崩离析的危险,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大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这个提议既让两黄旗满意,也让多尔衮大权在握,皆大欢喜,最终6岁的顺治顺利登上皇位,即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即孝庄文皇后。

问题来了,多尔衮放弃皇位,并不是他没有实力争夺,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个清朝谜案,多尔衮是因为孝庄下嫁而放弃皇位的吗?

其实,孝庄有没有嫁给多尔衮都是一个问题?

孝庄13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庄妃,儿子福临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孙子康熙继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个女人机智过人,擅长谋略,颇具才干,她两次拒绝垂帘听政,一生辅佐两代帝王,成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随着6岁儿子福临的登基,同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还有他的生母——孝庄太后。

多尔衮率军入关,占领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总揽朝政,位极人臣。此时,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消息,成为天下最大的绯闻,那么,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呢?专家们对这件事分歧明显。

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人依据如下:

1、这是满人的风俗。男人死后,妻子嫁给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满人入关前,生活环境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作为游牧民族,天天为生计奔波,哪有功夫学习儒家思想,认为女人守节简直是“资源浪费”,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风俗,完全没有中原的贞节观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抢走几个月后,又被抢回来,照样当皇后;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海兰珠就是再嫁之妇,但并没有人觉得她嫁过人而看不起她。

31岁的孝庄年轻寡居,嫁给32岁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满洲风俗。

2、福临6岁继位,孝庄带着儿子孤儿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尔衮,一个年轻的寡妇,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委身于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尔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清宫档案中,出现了“皇父摄政王”字样,由此可以判断出来,孝庄只有下嫁了,多尔衮才会被称之为“皇父”。

4、顺治的疯狂报复行为,顺治在汉人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觉得母亲和叔叔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君臣之礼,多尔衮刚死两个月,顺治就开始清算,定了多尔衮十大罪状,并且挖坟、掘墓、鞭尸、砍脑袋,如此仇恨多尔衮,定是与逼迫孝庄下嫁有关。

5、支持下嫁的专家认为,明朝遗臣张煌言诗中所说“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写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隆重婚礼,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证据。

而持反对观点的专家则认为:

1、张煌言为南明将领,率兵抗清数十余年,且生活于南方,这种事多半是道听途说,更多的是造谣污蔑,不足为信。

2、多尔衮之所以同意立福临为帝,更多的考虑是立一个年幼的皇子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贵才能服众,孝庄出身于蒙古族,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统的,福临称帝对于笼络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临作为皇太极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算是嫡子,所以,福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3、皇父这一称呼在古代并不一定非得是父亲,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称,犹之尚父仲父,纯为报功,不关渎伦。”,所谓,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满文档案显示,子侄、大臣皆有称呼皇帝为皇父的例子,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更多的是因为多尔衮居功至伟,多尔衮授意顺治尊自己为皇父,是为了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侧面显示了多尔衮视顺治帝位儿皇帝。

4、多尔衮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鲜进香,多尔衮的心腹、全权负责朝鲜事物的郑命寿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进香陈慰云,则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丧。”,从中可以看出,孝庄非但没有嫁给多尔衮,相反,多尔衮通过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来压制孝庄。

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很难推翻对方,对入关多年的清廷来说,逐渐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宫廷史书也不会记载,况且,顺治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消灭多尔衮肉体的同时,一定会修改史书,打压多尔衮的功绩。

小编认为,以多尔衮的能力和野心,他绝对不是那种为了女人而舍弃皇位的人,之所以选择福临是他的无奈之举,通过综合考虑,在多种选项中,福临才是最优的那一个。

我们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但二者之间有私情的可能性却是极大的。这一点,从孝庄死后的遗诏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庄的内心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任何人窥探到她的秘密,直到临终前,她才不得不对自己的归属做了交代。

据“太皇太后遗诏”记载,孝庄弥留之际,交代孙子康熙,皇太极陵墓安寝很久了,不要因为我而轻易启动陵墓,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把我安葬在你父亲顺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讲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庄“舍不得儿孙”的理由拒绝与皇太极合葬太过于牵强,我们知道,顺治与孝庄关系不睦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希望埋葬在顺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对孝庄至孝,不敢违逆孝庄遗诏,但是,这样的遗诏却让他非常为难,如果遵诏行事,违背祖制,如遵祖制,又违背孝庄遗诏,左右为难之家就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庄也没有安葬,雍正继位后三年,才匆忙将孝庄葬在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庄遗诏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她可能无脸面对皇太极才不得不做此决定。

多尔衮死了,孝庄也入土为安了,但是,几百年来,围绕二人的传闻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严格的说法,不是多尔衮放弃皇位,而是多尔衮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成为皇位的继任者。至于说他扶持福临继位是否与孝庄下嫁有关,这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分析:其一,孝庄是否下嫁给多尔衮?其二,多尔衮为什么要扶持福临即位?

关于第一个问题,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比较有根据的观点是: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她与多尔衮关系密切,并极大可能有暧昧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归纳学术界所分析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尔衮虽被称为“皇父摄政王”,但这一称呼并不能作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根据。

有观点认为多尔衮之所以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是因为孝庄下嫁给多尔衮,所以,对于福临来说,多尔衮是“皇父”,而且,福临即位时,多尔衮是摄政王,所以,多尔衮才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只是,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皇父”是一种尊称,并非一定指皇帝的“父亲”之意。据郑天挺先生考证,“皇父”一词在汉语里之君王之父,而在满语里却是指“阿玛王”。就像“皇叔父”中的“叔父”一样,主要是指爵秩,是比亲王更高级的爵称,而并非是指属于长一辈的“叔父”,之所以称“皇父摄政王”是因为要让尊称升级,以提高其在爵秩中地位。

其次,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是一步步升称的,并非用来指其“皇帝继父”的身份。多尔衮战功显赫,势力强大,在皇太极去世后,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他统帅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清太祖、太宗两代君王的宏愿在他手里实现了,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晋封“皇叔父摄政王”,之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衮晋封为“皇父摄政王”,成了掌控朝政的实权人物。由“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这是爵秩地位的提升,这对多尔衮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称为“皇父摄政王”之后,在福临面前不用下跪,而且,不用凡事都向顺治上奏,这提高了多尔衮在朝中的地位。可是,并不能因为多尔衮晋封“皇父摄政王”就认为是孝庄皇太后下嫁给多尔衮。“皇叔父摄政王”是一种尊称,“皇父摄政王”也一样,这与孝庄是否下嫁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皇父摄政王”就像周武王称吕尚为“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一样,是尊称,并不意味着真有父子关系。

孝庄与多尔衮(剧照)

第二,有观点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是保证她的儿子即位,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因为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势力强大,孝庄文皇后只有下嫁,才能确保其子登基,因此她才委身于多尔衮。其实,这也是说不通的,缺乏可信的证据。

皇太极崩逝之后,储位未定,夺位之争顿现,当时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关键问题,有多种势力参与争斗,但最终归结到了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的争夺上面,此两人皆战功显赫,又都年富力强,作为侄子的豪格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年长三岁,当时皇太极仿效明制,按礼制,皇长子豪格继位合乎礼法,可是,就当时在朝中和八旗中的影响力来说,多尔衮似乎更强,而弟继兄位,在满人那里也是有理由的,所以,争夺就变得非常激烈。于是,有一种猜测,认为多尔衮之所以放弃了继位争夺,转而提出让皇九子福临继位,是因为他与孝庄太后有交易,是孝庄答应下嫁给他,因而,他才全力支持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孝庄就是为了能让她儿子继位,所以才嫁给了当时实力强大的多尔衮,为的是保证她年仅六岁的儿子能顺利即位。

其实,下嫁保儿皇位的说法不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且也说不通,其一,当时豪格与多尔衮两个势力集团势均力敌,豪格后面有两黄旗以及皇太极的嫡系属下大臣的支持,而多尔衮后面有两白旗以及他的两个同母弟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双方谁也不容许对方继位,后来,豪格一派能够答应多尔衮推荐福临继位,并容许多尔衮当摄政王,这已经是对多尔衮最大的妥协,如果孝庄真的是下嫁给多尔衮,那么,孝庄便成了多尔衮的妻子,福临就变成了多尔衮的继子,豪格一派怎么可能会答应呢?对豪格来说,若是原来的母妃变成了政敌的妻子,而继位的福临又成了政敌的继子,他是不会妥协的,两黄旗的人也必定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下嫁保儿皇位的说法很难说得通。

其二,多尔衮颇有治国统兵的才能,他在朝中的势力很大,他没有必要借助于孝庄的下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再说,如果让孝庄下嫁,反而会让当时的中立派,即掌握着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感到忌惮,他们会担心多尔衮权力过大。孝庄下嫁将破坏朝中各派的平衡格局,不管是豪格还是代善、济尔哈朗都是不能接受的。因而,下嫁保儿皇位的事说不通。

“大玉儿”(剧照)

第三,有人以南明官员、诗人张煌言所写的一首诗来证明孝庄下嫁多尔衮是真有其事,其实,张的诗并不能作为证据。

张煌言是在他的组诗《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真的是在描述孝庄太后下嫁的事吗?

其实,这很难说是孝庄下嫁的证据,张煌言写这首诗时是在南明,当时言论比较自由,而且诗的语言常常是用想象的,常有所夸大。《建夷宫词》中的“夷”未必就是指满清,或许是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蔑称,但并不一定就是指孝庄的事。再说,诗只是说太后的婚事,并没有指出是孝庄下嫁。用此诗来证明孝庄太后下嫁,这很牵强。

第四,有人还以孝庄死后未葬昭陵来说明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认为此事说明下嫁多尔衮是事实,因为已下嫁,不愿再与皇太极合葬一处。这一说法是牵强附会,是无稽之谈。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太后疾大渐,于是,下意旨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这说的是,孝庄太皇太后认为,清太宗皇太极入土为安时日已久,孝庄表示自己不愿再去惊扰他,加上孝庄太皇太后对顺治及他的儿子孙子两代皇帝很有感情,因而要求她死后能葬在顺治帝的孝陵旁即可。就算这一记载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明孝庄已清楚地讲明了不葬昭陵的原因,她是与顺治父子感情深,并不愿惊扰皇太极才不葬昭陵的,这不能得出结论说是下嫁多尔衮才不与皇太极合葬一处。如果说,是因为皇太极已有他的皇后陪葬,孝庄不想再葬进去了,还有,皇太极生前对庄妃并不宠爱,所以她不愿意在死后继续跟随他,这种推测还有点理由。其实,皇太极死后埋在关外昭陵,而孝庄已在关内生活了很长时间,不葬关外昭陵是可以理解的,这不能用来说明孝庄下嫁是事实。

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孝庄并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但她与多尔衮关系比较亲密,两人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也能解释多尔衮为何推荐福临为皇太极的继位者,因为这不会因为孝庄真实下嫁而让豪格一派难以接受,也不会引起代善等中立派的忌惮,同时,因为孝庄与多尔衮关系密切,她支持多尔衮为摄政王,而多尔衮支持孝庄的儿子继位,并辅佐福临坐稳皇帝之位,两人本有亲密关系,进而加强政治合作,这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皇太极在位时,孝庄并不受宠爱,在皇太极死后,孝庄对有雄才大略并有好感的多尔衮产生感情,并与其发生暧昧关系,这对于满族有才识有热情的男女来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孝庄(剧照)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多尔衮为什么要扶持福临即位呢?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多尔衮推荐福临继位,并辅佐他坐稳皇帝之位,这是当时的局势所需要的,是多尔衮与豪格一派势力妥协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清廷内乱,这是多尔衮明智的选择。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去世,因为他死得太突然,所以并没有预先确立继承人。如此一来,继位之争便在朝中各派展开了。

当时较强的实力派之一是礼亲王代善,他掌握着正红、镶红两旗,但是,他年纪大了,久不问朝政,而在他的儿子中,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在年轻时就已过世,硕讬有些才能但不为代善所喜爱,满达海年纪轻而尚无发言权,这样一来,代善家族就只能支持别人而没有能推出继位的人,因而,代善在继位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另一重要势力是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同寻常,他的父兄反叛,而他却依然受皇太极重用,这主要是因为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便追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他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他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清初有八大铁帽子王,济尔哈朗是唯一非帝王直系的子孙。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他为人沉稳,虽与豪格、多尔衮在势力方面不能相比,但他若倾向于谁,谁就更有获胜的筹码。他对皇太极极为忠诚,他在内心上虽偏向于豪格,但在表面上他持中立态度,一直在观望中。

于是,争夺皇位继承权便在豪格与多尔衮两大派系之间展开,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这两个重用人物背后都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豪格获得了皇太极的嫡系属下两黄旗大臣等的支持,因为只有他继承皇位,才得以继续保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豪格很有能力,军功显著,升迁快,天聪六年他便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不久,他晋升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他与他的几位叔辈亲王已是平起平坐。在皇太极的嫡系属下看来,由豪格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豪格一派不仅掌控着两黄旗,而且也控制着正蓝旗,有三旗实力,豪格在继位之争中表现出势在必得的雄心。

可是,他的对手多尔衮也不甘示弱,多尔衮也有其强有力的竞争实力。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战功卓著。多尔衮身边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干将,他还得到了他的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和多铎的大力支持。多尔衮和他的弟弟掌管着两白旗,而且在皇族中影响力较大,正红旗、正蓝旗甚至正黄旗中也有一些宗室成员暗中支持他。

多尔衮(剧照)

起先,多尔衮也对争夺皇位势在必得,但是,他是比较有大局观念和冷静明智的政治家,他知道,要想彻底让两黄旗的人屈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代善、济尔哈朗等中立派也未必会在关键时刻支持他,他想要自立为王难度极大,有可能造成皇室甚至清廷的内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来继位皇位。

这个方案是多尔衮在与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于崇政殿集会商定皇位继承人时提了出来,最后,这个方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多尔衮提出这一方案有诸多有利之处,是现实可行的。首先,多尔衮能争得中立派代善等的支持,以建立更广泛的政治同盟;其次,福临和豪格一样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一派没有理由反对,也没有极力反对的实力,这是多尔衮所想要的;再次,多尔衮争得了摄政王的职位,并与济尔哈朗等一起扶政福临,如此一来,他仍大权在握。

最后,他与太后孝庄关系比较密切,福临即位时只有六岁,大事多是由孝庄拿主意,睿亲王多尔衮又是摄政王,如此一来,多尔衮就不会受到来自后宫的干扰,因为孝庄会支持他,只要他与孝庄好好联手,朝政大事仍是多尔衮能说了算。

第二,多尔衮之所以扶持福临即位,是从大局考虑,因为只有福临即位能才能避免皇室和清廷内乱,才能保证入关的战略继续进行,也才能使清廷的政治大业继续扩展。

当时,豪格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代善拥有两红旗,济尔哈朗拥有镶蓝旗,而多尔衮虽有雄才大略,并有不少长期跟随他征战的干将,有他的两位弟弟的支持,但是,仅仅靠他和他弟弟所掌控的两白旗,想让豪格屈服是不可能的,想自立为皇帝更不可能。如果他强行继位,最后将导致与豪格一派的死拼,甚至还会遭到中立派势力的极力反对,如此一来,清廷便会因内乱而四分五裂。所以,多尔衮选择了推荐福临继位,他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而且,多尔衮可能与孝庄有过政治协商,双方能结成政治联盟。多尔衮与孝庄关系密切,他提议福临继位很可能是与孝庄商量好的,孝庄支持多尔衮当摄政王;而多尔衮则支持和辅佐福临即位。这样一来,皇室和清廷皆能保持稳定状态,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大事多由孝庄做主,只要多尔衮尊重太后,朝政仍然是摄政王能掌控的。这就使得皇太极的政治理念能得到继承和发挥,而传位又算是合理合法的,摄政王掌控大局,入关战略可以得到实施,清廷内部也能暂时团结,避免内乱。

因而,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孝庄成功地当上了皇太后,而多尔衮也相对满意地当他的摄政王,不久,多尔衮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再后来,他被晋封为“皇父摄政王”,而清廷也在他的统掌下,顺利逐鹿中原。




多尔衮也想要皇位,可形势不允许,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现的权利真空,大家都想跃跃欲试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国政。等到皇太极去世,维持满清统一的纽带突然中断,权利出现真空,统治集团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

议定新君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是热门人选,双方各有优势。

按照推举制的原则,就能力、威望、实力与地位等因素而言,多尔衮应该当仁不让。

可此时的情形,已经与皇太极上位时大不一样,如今的大清不是当年的后金。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决策与执行上,大清已经明显汉化。为此,两黄旗的大臣坚决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君。

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又兼具皇长子身份,使得他具备其他宗室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尔衮必须顾及的力量。

还有一个对多尔衮不利的因素:两黄旗的将士与多尔衮两白旗之间曾有过裂痕,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具体的势力对比

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豪格虽有身份优势,却只有七个牛录是其嫡系部队,加上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八大臣,主力部队还是不足两个完整的旗;

手握两红旗的代善,态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愿得罪人;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墙头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种实力对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势严峻,都会产生投鼠忌器的心里。多尔衮如果强行上位,一定会遭到强劲反弹,到时大清就会四分五裂。权衡利弊,多尔衮不敢冒险,转而寻求与两黄旗的合作。

无可奈何的妥协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举会议上,索尼与鳌拜首先提出,应该立皇子。多尔衮怒斥他们没资格说话,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应该由多尔衮沿袭大统。多尔衮沉默,没有表态。

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愿意,就立我为皇帝,因为多铎的名字出现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立刻反驳:“太祖遗诏里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尔衮的高明之处在于反驳多铎时,也将豪格排除在外。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让代善当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那肯定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长子,应该继位。”代善这个表态很厉害,在不经意间“将军”多尔衮。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难堪重任。”说完,便转身离开会场,“定策之议,未即归一”。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开始躁动。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已经老了,早就不太过问国事了,现在哪还有精力管这事?”随即起身离开,阿济格见多尔衮继位无望,也跟着离开了。

留在会场的多铎不表态,济尔哈朗也一言不发。多尔衮当机立断表态:“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也赞成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主动退出,就应该立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大,等他成年后再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孝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行动,却起不到决定作用。至于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据。多尔衮放弃皇位,顺治继位,从根本上说,是满清旗主王爷势均力敌的产物。




显然不是的!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爱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过那毕竟是野史,不足为据!而且野史中孝庄下嫁这些事儿也是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搞出这么一档子事儿。

跟之前的皇位之争关系不大!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形势所迫!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想玩儿兄终弟及这一出!

但是呢,情况不允许,因为他有个强大的对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论资历,他是皇太极长子,亲王爵位,军功赫赫。

论实力,他是正蓝旗主,不比多尔衮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后的各方支持势力,也不比多尔衮差。

众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军力都在八旗贵族手里。

豪格握有正蓝旗不必说,同时面对多尔衮,他还有着两黄旗的支持。两黄旗由于是皇太极所属,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这一次他们也是希望由皇太极的子嗣继位,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样一来,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时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在暗地里支持豪格,这就相当于半个清朝的力量。

而多尔衮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最后的两红旗在大阿哥代善手里,此人暂时是保持中立态度。

所以局面对于多尔衮并不占优,如果打起来,局面会很被动。

所以这时候的多尔衮,以退为进,推出了皇九子福临,让他来继承皇位,同时以福临年幼为由,推举济尔哈朗与自己一同辅助政。

这招不可谓不妙,福临因为同是皇太极之子,他的出现,让两黄旗直接没有了支持豪格的理由。而济尔哈朗北推上了辅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确的支持豪格。

如此一来,多尔衮反而占据上风!

况且清朝毕竟出于上升期,不适合搞内讧,大家还是希望和平收场,豪格自然也没了话说。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极那么多儿子不选,多尔衮为何要选了皇九子。

是因为对庄妃的特殊感情吗?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这儿。

主要是福临的一个身份问题!

福临他妈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其乃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当时科尔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后宫五大福晋有三位都是来自科尔沁部落。分别是中宫皇后哲哲、东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次西宫庄妃布木布泰,前面两位分别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们几乎垄断后宫的势力。

子凭母贵,在皇太极的这些儿子里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临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于豪格,他母亲只是个继妃,而且后来还被皇太极给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样。若不是军功撑着,他连叫板的机会都没有。

还好清朝不搞嫡长子继承制,不然豪格根本就没机会。

但是即使不看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后的科尔沁部落啊,推选了福临就相当于得到了科尔沁部落的绝对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福临当时年幼,易于掌控啊!

这才是多尔衮选择福临的最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皇位   正蓝旗   黄旗   努尔哈赤   科尔沁   皇帝   太极   摄政王   清廷   白旗   顺治   亲王   长子   太后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