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乾隆实力远不如雍正,只会粉饰自己,雍正时期,为了新郑,雍正和张廷玉得罪了很多人,乾隆上台后,肯定让张廷玉先辅佐一下,毕竟自己实力不够,张廷玉一直还算比较忠于朝廷,但是张廷玉毕竟年纪大了,乾隆不可能指望他一辈子,所以张廷玉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想退下,但是乾隆不允许,让他继续当官,可谓一剑多雕,第一前期辅佐自己,第二等他犯错,让满朝文武排挤否定他,然后找他的错误抄家给别的大臣看,稳固自己的位置,避免掉大家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和威胁,乾隆就是个吃喝玩乐的富二代怂货。改完了雍正的治国政策,干掉了满朝文武仇恨的张廷玉,这样乾隆位子才稳啊,堵住了众口,没人反对他了。但是乾隆内心还是有一点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所以死了后依然享受太庙,遵从了雍正意愿。雍正短短十几年让清朝富裕强大起来,乾隆时期享受一生。

其实雍正类似于朱元璋,功力深厚,乾隆类似于继位朱元璋的朱允炆,雍正和朱元璋都一样就是为下一代皇帝扫清了障碍,但是朱元璋有个儿子朱棣,雄才伟略很像朱元璋,而雍正的小儿子无心做皇帝,二儿子也被赐死,弘历没了威胁。毕竟官员都是利益熏心,雍正的制度对老百姓好,但是对官员不利,所以乾隆时期,官员们肯定会慢慢从各种方式来要求乾隆改革,也就是间接否定雍正,怂货乾隆只能乖乖听话,否则大臣们都内心怼他,他肯定不情愿,如果从这一点不足以说明乾隆怂货没实力的话,那么为何有后来富可敌国的和珅,乾隆喜欢粉饰自己,喜欢马屁,虚荣,和珅即使贪污,只要没有造反,且一直拍乾隆马屁,乾隆尽然留着他,不查他。乾隆留着和珅,像让他儿子将来办他,因为他也知道清朝会慢慢衰败,自己都不行,自己的儿子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将来肯定衰败,所以自己把和珅留给儿子继位后办他,这样想让儿子有点成绩功名,其次还能充盈国库,并且皇帝有权利和能力轻松在书籍上写文章,随意把自己的无能写的多么高尚,多么有眼光,说是故意留着和珅让他存钱,让乾隆儿子办他,然后抄家。这是借口,这是无能的借口,还被现在一些假商业大师抄来抄去的当做文案。乾隆就是无能无为,还喜欢粉饰自己,乾隆最像雍正时期的八爷,八贤王,用仁收买人心,而不是康熙的以仁治人,这一点乾隆没学到他父亲的教诲和爷爷的智慧。乾隆时期彻底闭关锁国,骄傲自大。直接导致了后面的战乱和亡国。




史书记载,乾隆十五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80岁的老张带着全家人开门迎接。不久前,张廷玉已经接到了乾隆的旨意,要求他把康雍乾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全部交还朝廷。张廷玉老老实实遵旨,很早就把所有东西收拾妥当,只等钦差大臣查验。

然而让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仅带了十多名随从,还特意从当地知府那里借调了200多名士兵,这些人二话不说,直接开始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直接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幸运的是,张廷玉为官多年,并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家里除了书籍信件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赃物”。

其实,德保出发前,乾隆皇帝对他有一个特别交代,要求他在张廷玉家里翻阅信件、藏书,看看有没有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词句。经过仔细审查,德保没有发现任何“悖逆之言”,他在失望之余,也对张廷玉佩服到了极点。一般来说,文臣都爱发牢骚,特别是张廷玉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更容易写一些怨言,议论一下朝局。

然而,在张廷玉家里的数百份信件中,德保没有找到一个和政治相关的敏感字眼,即便谈论到皇帝,也全都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样的漂亮话。张廷玉素来以谨慎小心闻名天下,如此看来确实是名不虚传。就这样,由乾隆皇帝遥控指挥,钦差大臣德保实际执行的“抄家”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以至乾隆不得不颁布旨意,声称是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

尽管如此,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担任中枢要职长达几十年,到老却得到了一个抄家的结局。80多岁的张廷玉万念俱灰,主动上奏请求将自己严加治罪,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只是下圣旨批评了张廷玉一顿。5年之后,张廷玉在遗憾和痛苦中去世,乾隆皇帝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下令宽恕张廷玉的所有过错,仍然准许他配享太庙,这也是清代文臣死后能够享有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名汉臣获此殊荣。

那么,张廷玉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遭到乾隆皇帝如此对待?

事情还要从乾隆即位初期说起。

张廷玉29岁进士及第,正式踏入仕途,45岁的时候就任礼部侍郎,成为大清帝国的高级官员。雍正即位后,张廷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很快就成为权倾朝野的“国之柱石”。乾隆即位后,张廷玉依然位列汉臣之首,年轻的乾隆对他也十分尊敬,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都稳居清廷中枢机构。

张廷玉能够历仕三朝,始终身居高位,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除了极为出众的才华之外,他对君臣关系看得很透彻,从不做任何僭越之事,个人修养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如张廷玉一般谨慎,也免不了受到皇帝的猜疑。鄂尔泰倒台之后,张廷玉成为唯一的“权臣”,乾隆皇帝对他的担忧也越来越多。

自从讷亲进入军机处之后,张廷玉就渐渐淡出核心权力层,他也看到了皇帝打击朋党的决心,为了得到一个安养晚年的机会,他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的请求。只不过,此时的乾隆皇帝只是认为张廷玉老了,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但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还是游刃有余的。对于张廷玉主动请辞的做法,乾隆皇帝有些意外,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张廷玉接下来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这也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端。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之后,还强调了一件事,原来雍正遗诏中提到了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张廷玉再次和乾隆皇帝提起,还举出了朱元璋放走刘伯温的例子,这就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讳。

乾隆和雍正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即位后做的事情,也大都和雍正当年的做法不同。张廷玉用雍正遗诏来“威胁”乾隆,本就让他很不开心。而且,乾隆自视甚高,除了爷爷康熙皇帝,历史上的君王没有一个人被他放在眼里,难道朱元璋放走刘伯温,乾隆就要放走张廷玉吗?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直认为汉臣心机重,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张廷玉越是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越是让乾隆皇帝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

张廷玉正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乾隆突然来了一句:“古往今来,越是忠诚的臣子,越是意志坚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老老实实侍奉君王。”这句话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一下就把张廷玉说成了不忠之臣,老爷子再也不敢接话,只好趴在地上叩头谢罪。第二天,乾隆专门把这件事写成谕旨发给所有臣工,充满了对张廷玉的讥讽和批判,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奴才永远是奴才,只能拼命干活到死,主子没说话,你哪来的自由可言?

无奈之下,张廷玉只好强撑年迈的身体,继续留在朝廷干活。不过,张廷玉此时已经快80岁,身体衰老十分明显,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乾隆看着也有些心酸,就问起了张廷玉的身体状况。张廷玉再次委婉地提出了退休的请求,乾隆心软了,回去写了一道谕旨送到张府,意思就是:退休与否,你自己看着办吧!

其实,乾隆能这么做,说明他已经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只不过希望他能够和自己合演一出戏,展示一下君臣相惜的画面。按照乾隆的设想,张廷玉应该先上书推辞,然后乾隆再发谕旨批准他退休,双方都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能留下一段佳话。然而,张廷玉接到谕旨后,直接上奏谢恩,表示自己第二年春天就告老还乡。

乾隆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心里不禁犯嘀咕:难道张廷玉老糊涂了?还是说他真的对自己没有任何感情?不过,乾隆还是本着帝王胸怀,允许张廷玉告老还乡,甚至还期待两人日后再度相会。事情发展到这里,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变故了,但老天爷就是爱捉弄人,正当乾隆不再关注张廷玉的时候,老爷子的一个举动再次触怒龙颜。

张廷玉突然想到,雍正爷当年许下的“配享太庙”承诺,究竟还能不能兑现,他心里没谱。于是,张廷玉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进攻觐见,当面向乾隆提出了配享太庙的要求。乾隆心想:张廷玉为了告老还乡,反复说自己走不动路、看不见字,然而为了配享太庙,竟然能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进宫,他的身体状态也没有多差吗!可见此人确实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此时的乾隆强忍怒火,给张廷玉写下了一份“保证书”,不过语气十分不屑,大概意思就是:我看你也没什么功劳,只是父皇让你配享太庙,这个决定究竟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好。不过,年迈的张廷玉已经变得十分迟钝,他没有体会出皇帝话语中的深意,在强烈的兴奋中回到了家里。

按理来说,皇帝给了如此大的恩典,张廷玉应该第二天一早进宫谢恩,表面功夫要做到位。然而,张廷玉经过长时间的折腾,心里的石头好不容易落地,早已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没能起早,而是让他的儿子入宫代为谢恩。就是这次疏忽点燃了乾隆皇帝的怒火,他当着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的面痛骂张廷玉,言辞激烈前所未见。

更不妙的是,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当天下朝之后就把消息泄露给了张廷玉。乾隆问罪的谕旨还没有发出去,张廷玉就提前做好准备,跑到宫里叩头请罪,更是让乾隆皇帝怒不可遏。乾隆皇帝最烦的就是官员相互通风报信,张廷玉这一整算是彻底把汪由敦给买了,也给自己安上了一个结党营私的帽子。

于是,乾隆皇帝和张廷玉彻底撕破脸皮,不仅多次下旨痛骂张廷玉,还给他定下了四款大罪。如果按照罪行的标准来看,张廷玉不但会丢掉官职和爵位,连性命都很难保住,甚至会连累家人。当然,乾隆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整死张廷玉,而是借机打击朋党,当他把张廷玉彻底“搞臭”之后,也就不再对他继续问责。

此时的张廷玉只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好让他赶紧回到家乡。偏偏这个时候,皇长子永璜去世,这是乾隆皇帝十分看重的一个儿子,因此心情十分不好。张廷玉作为永璜的师傅,却并没有在祭祀中表现出多么伤心的样子,甚至在葬礼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上奏折请求提前还乡。

这样一来,张廷玉算是彻底把乾隆惹毛了,他在谕旨中把老爷子说成一个秘书,既没有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哪来的自信提要求?此外,乾隆还让大臣们商议一个处理张廷玉问题的方案,得出的结论就是:取消配享太庙,滚回老家等死吧!张廷玉只好收拾铺盖,灰溜溜地回到了安徽桐城。

张廷玉彻底失势后,连地方官员都不愿和他有任何瓜葛,这对于退休的朝廷重臣来说是奇耻大辱。屋漏偏逢连阴雨,张廷玉在家里养老的时候,他的亲家因为贪污获罪,因为此人曾经得到过张廷玉的举荐,乾隆皇帝认为老张肯定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抄家的一幕。

总的来说,张廷玉作为一名臣子,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之所以晚节不保,很大程度是因为乾隆皇帝过于苛刻。张廷玉和乾隆的故事,也能够堪称是“伴君如伴虎”的最佳证明。




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张廷玉的家。结果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文官清流张家,竟藏有白银整整36万两!然而,乾隆却没敢声张,只是灰溜溜的把抄来的财物,又还了回去。

提起张廷玉,熟知清史的朋友们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常青树”,张廷玉为官数十载,早就把为官之道修炼得炉火纯青了。

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张廷玉不仅兼管户部、吏部,还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了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汉臣。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得到了一个莫大的荣耀——1735年,雍正在临终前立下遗嘱,特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臣子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臣。

张廷玉身为汉臣,却能身居高位,历经三朝、屹立不倒,不得不说,他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首先,张廷玉非常有才。

据《清史稿》记载,张廷玉在雍正身边当值时,“上口述大意,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

意思就是说,雍正每次口述完毕,张廷玉只需略加思索,就能把圣旨拟出来,而且每天十几次从不出错。

其次,张廷玉非常用心。


根据史书记载,张廷玉在处理政事时,经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官署同僚、封疆大吏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所以他的办事效率特别高。

第三,张廷玉为人很低调。


前两点让张廷玉在官场如鱼得水、这一点让张廷玉明哲保身。

张廷玉常对家人说一句话,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大概意思是,即便是每一次说话都十分妥当,但总不如沉默来得安全。

在这一处事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因此尽管朝中风云变幻、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就这么一个处处谨慎、忠贞体国的三朝元老,在乾隆朝,却差点前功尽弃、晚节不保。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1751年,乾隆竟突然派出自己的亲信——内务府大臣德保,对张廷玉家,进行了一场“明为收缴,实为抄家”的政治行动。

乾隆为什么要抄张廷玉家?

张廷玉不贪财、不弄权,对乾隆言听计从,为什么还会落得抄家的下场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四点原因:

1、张廷玉辅政大臣的身份

雍正皇帝临终前,给25岁的儿子乾隆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

按说,乾隆即位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雍正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下这么多的辅政大臣呢?

我想,雍正主要是希望乾隆能继续推行他的“铁腕治国”的理念,可谁知,乾隆对父亲的执政手段压根就不感冒,他崇拜的对象是爷爷康熙。

自然,乾隆对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四位辅政大臣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鄂尔泰惊惧而死,11年后,被移出太庙,张廷玉被夺爵抄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的遭遇,算是深刻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2、乾隆打压汉臣的主张

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清朝自建国以来,就强调满汉一体,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一直鼓励汉人做官,特别是雍正皇帝,他重用的汉人,不仅有文臣张廷玉,还有武将岳钟琪等。

但乾隆却是个“亲满疏汉”的皇帝,他不希望汉人在朝中的势力过大,于是处处打压汉臣,而张廷玉作为汉臣之首,理所当然成了“被敲打”的对象。

这从两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1745年,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立即安排满族亲信讷亲,担任了首席军机大臣。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张廷玉可以不用上早朝,名义上是嘉奖张廷玉劳苦功高,实际上却是将张廷玉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此外,张廷玉在乾隆朝举荐了很多汉臣,但乾隆皇帝都没有重用。

乾隆皇帝虽自诩为“十全老人”,但他的偏颇和狭隘,也是有目共睹的。

3、晚年的张廷玉昏招迭出

张廷玉一生谨慎,但到了晚年,却频频出错,做了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1748年,已经76岁高龄的张廷玉向乾隆上书,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回家养老。

按说,张廷玉也为爱新觉罗家奉献大半辈子了,这个要求完全可以答应。可乾隆却以“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的理由,拒绝了张廷玉。


为了这个“配享太庙”的终极荣誉,张廷玉想了想,勉为其难的留下了。

过了一年,张廷玉确实干不动了,又再次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乾隆很不高兴,但考虑到张廷玉的年龄,这次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将决定权又交到了张廷玉手中:朕很想把你留下,但又不忍拒绝你,是去是留,你自己拿主意吧!


这么模棱两可的回答,愣是让张廷玉听成了肯定的答复。张廷玉立即叩谢皇恩,还顺便把启程的日子定好了。

乾隆心里那个郁闷呀!你就这么迫不及待想离开朕吗?

可就在这个时候,兴奋过了头的张廷玉竟向皇帝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担心自己死后无法配享太庙,竟要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字据!

乾隆本来就心怀不满,这下更不高兴了,但考虑到张廷玉对这项荣誉的看重,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原本,事情到这里,张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

谁知,拿到皇帝“保证书”的张廷玉,却开启了“作死模式”。

按照礼制规定,在收到皇帝恩赏时,本人应亲自进宫谢恩,可张廷玉却派自己的儿子“全权代表”了,这明摆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嘛!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给军机处的办事大臣下旨,要张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这天当值的大臣汪由敦正是张廷玉的学生。

汪由敦见皇帝发了脾气,明白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张廷玉,把这件事提前告诉了他。

张廷玉吓得够呛,赶紧进宫向皇帝解释,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还没送达到张家!

乾隆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这是张廷玉在朕的身边安插了亲信呐!

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

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不久,张廷玉的爵位被夺,汪由敦也被革职罚俸。

这事还没完。

1751年,乾隆痛失长子永璜,正自责懊悔之际,张廷玉却在这时,提醒乾隆:“臣归乡启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听这话,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永璜也是你的学生,你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彻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训一下张廷玉。

乾隆直截了当责问他:“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

这话再明白不过了: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有这个资格吗?

说着,乾隆还给了他一张配享太庙的名单,这是让张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别再做“配享太庙”的美梦了。

话说到这份上、事做到这份上,张廷玉再糊涂,也明白过来了,他立即叩头请罪:“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就这样,张廷玉引以为傲的“配享太庙”的待遇,被乾隆取消了。

有人说,张廷玉确实是老了、糊涂了,才会昏招迭出,屡屡让皇帝抓住把柄。

可我认为,张廷玉这么做,兴许是“故意”的。

登高必跌重,或许这就是张廷玉的自污保全之道吧!

4、受“朱筌贪污案”的影响

这件事是张廷玉抄家的直接导火索。

事情的经过也很简单:四川学政朱荃为了挣外快,故意隐瞒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在本该回家丁忧的时候,却参加了监考,结果被人告发。

这事本来和张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醒乾隆:朱筌可是张廷玉的亲家,而且这人还是他举荐的!

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乾隆在处理朱筌的同时,也给张廷玉安了一个“结交朋党”的罪名。

此后不久,乾隆下令张居正把之前所得的所有赏赐物品,全部上缴。

《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当然,乾隆还存了一点私心,他希望借此能从张廷玉家,查出点别的“罪证”。

可惜,张廷玉没留给他这个机会。

乾隆在张廷玉家究竟抄出来了什么?

1751年8月,张廷玉家迎来了钦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们将张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赏赐的物品及36万两白银外,没有发现张廷玉的任何犯罪证据。

有人不禁就问了:张廷玉号称“绝不受贿”,为何家中会有这么多银子呢?

这还得归功于张廷玉会做官、会做人、会讨皇帝的欢心。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光雍正在位时,就曾七次赏赐张廷玉,每一次赏赐的数目都有数万两之多,最少的一次也有两万两。


事后,乾隆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就对外称是德保执行错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将所有的财物,都退回给了张家。

这场抄家,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

总结:

经过这通折腾,张廷玉彻底看淡了世事,在享受了四年的晚年生活后,安详离世了。

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张廷玉。


为此,他还冠冕堂皇说了一段话:“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但我没有严惩他,不仅让他顺利退休,还在他去世后,允许他配享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宽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我才好啊!”

把三朝老臣逼到这份上,还大言不惭称赞自己的恩德,乾隆真是一个狂妄自负的皇帝呀!




乾隆15年,德保率领200士兵,把已经退休回家的张廷玉家给抄了。结果,这事闹大了,乾隆不得不把抄来的东西,灰溜溜还了回去。在这场博弈里,张廷玉看似凄凄惨惨,其实他才是赢家。可见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史书记载,乾隆15年,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廷玉的家,79岁的张廷玉带着全家人开门迎接,恭恭敬敬上交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等物品。


然而,张廷玉没想到,德保一共带了200多人,一进门就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然后把张府所有东西都打包带走。


这个举动,是乾隆授意的,可乾隆没想到,此后不久,他就得乖乖把东西又还给张廷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个抄家始末,还得先介绍一下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恩怨。


张廷玉与乾隆的恩怨


张廷玉是一个狠人。


他历经康乾盛世,在康熙朝就做到了吏部尚书,后来在雍正朝,就大力提拔汉人入朝做官,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后来又成了军机大臣,连军机处的规章制度都是他拟的。


一个汉臣,能在满清时期能做到位极人臣,可真不是一般人。



雍正去世前,还专门留下一个遗诏,恩准张廷玉配享太庙


所谓配享太庙,就是把牌位放在皇家祭奠祖先的太庙里,一起接受后辈的供奉。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尤其是放眼整个清朝,汉臣里只有张廷玉一人有这个殊荣。



当然,这个殊荣可是害苦了张廷玉。


在乾隆眼中,这样的殊荣,不等于是宣告张廷玉是雍正的人了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张廷玉是雍正的人,那么乾隆自然不会重用他。


于是,等乾隆即位,张廷玉向他推荐了不少汉人官僚,都没得到批准。



张廷玉是个聪明人,知道乾隆不喜欢自己,就憋住了劲儿想要告老还乡,给乾隆的心腹腾位置,免得招人烦。


可乾隆这会儿离不开他,就是不批准他告老还乡,非把这个七老八十的张廷玉,留在身边干活。


为了是否退休这事,君臣闹了不少矛盾,一个想走,一个不让走,闹到最后,两个人心里都憋了一肚子气。



当然,乾隆不喜欢张廷玉,也不止是因为老爹的原因,更多的是他的重满抑汉的思想。


其实,雍正皇帝是真的“满汉一家亲”,不歧视汉人,只要是有能之士,都会被任用。但是乾隆就不是。


在乾隆眼中,汉人和满人分庭抗礼,是非常危险的征兆。



抄家始末


张廷玉被乾隆抄家,发生在他辞官后的第一年。


当时,他的亲家朱荃,因为母亲去世,不回家丁忧3年,被人告密,然后遭到御史弹劾。


借着这个案子,乾隆下旨大骂张廷玉,并要求他上缴家里所有的御赐物品。



乾隆为啥这么生气呢?


因为一年前,张廷玉死活要退休,乾隆甚至引用了魏征死后,被唐太宗摧毁墓碑的典故,来威胁张廷玉,但张廷玉死了心要回去。


不仅如此,张廷玉还在回家前,跟乾隆提了个条件:配享太庙。


这虽然是雍正的意思,可乾隆不乐意,又不能拒绝,自然憋了一肚子火。



谢恩之际,张廷玉生病了,自己没去,就派了儿子去。


于是,乾隆抓住机会,准备治张廷玉的罪。


不过,当时的军机处跟筛子一样,四处漏风,加上张廷玉之前还是军机大臣,自然得知了消息,然后晃晃悠悠去请罪。


对于一个要退休的老臣,还主动请罪,乾隆自然不能真的拿他怎么样,只是削了他的爵位,让他赶紧滚蛋。



虽然张廷玉成功回家,可乾隆的火还没发完,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于是,抓住朱荃的事,乾隆下旨大骂张廷玉,然后让他上交所有御赐之物,包括爷爷康熙、父亲雍正赏赐的东西。



乾隆这次就是铁了心要整张廷玉,张廷玉自己也知道,于是痛痛快快上交东西。


但乾隆还秘密授意德保,不仅要收御赐之物,还要好好检查一下张府的东西,于是,德保借题发挥,不仅抄了御赐的东西,连许多私人东西也都抄走了。


这就是“三朝老臣张廷玉被乾隆抄家”的事儿。



姜还是老的辣


其实,德保敢借题发挥,肯定也是受了乾隆的指示的。


但是,乾隆万万没想到,经历三朝的张廷玉,根本不是好惹的角色。


他本想抄点什么违禁品,好治张廷玉的罪,毕竟,这种仕途失意的老臣,可是最容易发牢骚的。


但是,张廷玉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贿赂,更没有朋党的证据,抄上来的东西,干干净净,一点黑料都挖不出来。



不仅如此,抄来的书信,只要谈到皇帝,就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样的漂亮话,搞得乾隆根本下不来台。


于是,抄家就成了闹剧,乾隆不得不下旨,说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又把私人物品还给了张家。


可以说,清朝大兴文字狱,就算没罪的人,也能挖掘出不少罪证,但张廷玉就是在抄家的风波里,安然无恙,功臣身退。



不仅如此,张廷玉还主动上奏,请求乾隆给自己加罪,那乾隆肯定不能加罪啊,只能批评了他一顿。


而且,张廷玉此举,其实在给子侄辈的人让路。

此后,张廷玉就过起了退休生活,不问世事,除了节假日给乾隆写个折子问好,别的什么都不管了。


5年后,张廷玉在家里病故,享年84岁。


乾隆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干啥啥不行,败家第一名


史书上三言两句,背地里其实血雨腥风。


如张廷玉和乾隆的交锋,如果不是军机处有人给张廷玉卖面子,让他提前获知乾隆的动态,恐怕也很难做好万全准备。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退休回家的老臣,因为亲家犯了事,乾隆还非得要他把爷爷、父亲赏赐的东西都还回来,真是太小气了。


如果不是穷疯了,还真的很难解释这个缘由。


毕竟,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干不出来这么打脸的事情。而恰好,乾隆就是花钱第一名的皇帝。



乾隆这个皇帝吧,是真有点大言不惭。


我国历史上,能称得上盛世的时期,其实并不多,康乾盛世算一个,但是,这个盛世不是公认的,而是乾隆自己说的。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敢说自己的朝代是盛世,因为太厚颜无耻了,但是这事呢,乾隆干了。



不过,说实话,康乾盛世,和康熙、乾隆都没关系,功劳是雍正的。


康熙时期,穷兵黩武,国库根本没钱;雍正勤勤恳恳,是个加班的好皇帝,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但是国库富饶了。


乾隆一即位,一看,国库这么多钱啊,于是,花得那叫一个痛快。



乾隆干了哪些事呢?


为了美色,六下江南,掏空国库;


修编四库全书,大肆收敛名人字画、古书孤本,然后开始各种盖章,毁了好多艺术作品。


所以说,乾隆是真的花钱第一名。


那么,他抄张廷玉的家,是不是穷疯了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我是【灵枫历史阁】,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张廷玉在最后被乾隆抄家,是因为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系列的糊涂。

有清一代最成功的汉臣

张廷玉是清代最为成功的汉臣,为了表彰他的功绩,雍正在临死前下了遗旨,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他也成为了整个清代唯一拥有配享太庙待遇的汉臣。那配享太庙是什么待遇呢?其实就是皇帝给人臣的最高荣誉,在人臣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清朝的太庙当中,放在清朝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旁边,在世的皇帝祭祖的时候会进入太庙给先帝磕头,在给先帝磕头的同时顺便也给配享太庙的人臣们也磕了头。让皇帝给你磕头,那是何等的荣誉!

▲张廷玉是有清一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臣

而且在整个清朝295年的历史中,能进入太庙的人臣极少,总共只有26人,其中的13个名额还给了皇族成员,剩下的13人才是真正的人臣,可以说没有特殊的功劳,也不可能享受如此殊荣了。

张廷玉的发家史

就张廷玉本人来说,他似乎就是为清朝量身定做的一位宰相人物。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出身可谓是苗正根红。他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不仅从小家学颇有渊源,当官以后又有老爹的耳提面命,并且他做官的禀赋又非常好,一看就气度沉稳,很有大臣之相,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入职南书房,成为了康熙的秘书。虽然他在康熙一朝中他的官不大,但也为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皇帝的秘书,他直接接触到了帝国的各类机要政务,熟悉了整个帝国的运作模式,再加上他超高的领悟能力,经过康熙朝的历练后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家。

后来康熙死后,雍正一上位就发现了张廷玉的才能,马上就把他提拔当了礼部尚书,并把张廷玉留在身边赞襄政务。到了后来张廷玉就做到了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还身兼吏部和户部尚书。

在雍正一朝,张廷玉不仅官做得很大,跟雍正的私交还非常好。雍正五年的时候,有次张廷玉请了几天病假,雍正便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感到手膀疼”,旁人听了马上就说,既然皇上手膀子疼,那就赶紧叫太医吧。雍正说道,“张廷玉就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他病了我才会觉得手膀子疼的”。又有一次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张廷玉回家省亲,离开了京城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雍正就给张廷玉下了圣旨,表达了自己无时无刻不挂念张廷玉的感情。

这些事情我们听起来都比较肉麻,我在史书上看了也觉得肉麻,其实清代的皇帝经常喜欢搞些君臣相得益彰的小故事,以便众人传颂出去造就一段佳话,虽然这其中有作秀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张廷玉与雍正确实私交极好。

后来到了雍正临死的时候,他也实在舍不得张廷玉,我们都说好基友一辈子,可如今自己要死了也不能带走张廷玉呀,于是便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让张廷玉在自己死后到太庙来陪他,以便死后两人继续当好基友。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

那张廷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臣,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先从他的基本盘来说,张廷玉为人正直、清廉、不乱收财物,做事沉稳,从不出纰漏,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非常勤奋能干,他能能干到什么地步呢?雍正在上面说话,他就能爬在地上马上给雍正拟圣旨,当雍正说完的时候,他的圣旨也就拟好了,每次拿给雍正来看,雍正都直接点头同意,不用改动就直接发出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才能,不要说我们去理解别人的话,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事情,往往也要经过思考才能形成文字,可张廷玉就有这样的本事,每天动不动就是十几道、几十道诏旨,都是张廷玉完成的,由此可见张廷玉的才思是何等的敏捷!

张廷玉前后当了五十年的官,其中执掌军机就有24年,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值班,既勤奋又能干,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好,无论大小官员,每个人的出身、履历、籍贯、能力、做的如何,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待在雍正身边,雍正想查什么资料直接问张廷玉就行了,有了这么个人在身边,雍正怎能不喜欢呢?

那么做到以上这些,张廷玉就能配享太庙了么?其实还不行,你还不能跟皇帝争后世之名。这点怎么说呢,其实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就比如唐太宗与魏征,我们都知道魏征经常对唐太宗进谏,而唐太宗也以纳谏而留名史册。在魏征刚去世的时候,唐太宗也是非常地悲伤,似乎是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但是后来唐太宗知道魏征经常会把自己进谏的谏言给史官看,这就一下子改变了唐太宗的看法。因为在唐太宗看来,魏征向他进谏,他纳谏是要给他在史上留名的,现在魏征竟然把谏言给史官看,意思就是他要在史上跟自己争名了。后来唐太宗对这个事情是越想越气,本来要把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就不嫁了,到最后甚至亲自把魏征的墓碑给推翻了。

而张廷玉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看《清史稿》,里面关于张廷玉的传记就记了三件事,其中有一件还是张廷玉上书雍正,建议给守节15年的寡妇立牌坊的事。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疑惑,难道史官对于张廷玉就真的没说的吗?要把他建议给寡妇立牌坊的事给写上正史?确实,史官确实对张廷玉没什么可写的,虽然在清代的许多重大决策中似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但你就是不知道这其中他究竟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廷玉这样做就是不跟雍正去争名,这点也真是难能可贵了,如果要给张廷玉这个大臣打分的话,我想即便打满分也毫不为过了。

乾隆朝开始失宠

那么既然是如此满分的大臣,为何到后来会混得如此凄惨,以至于被抄家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雍正死后,乾隆登基,其实在乾隆的前十年中,他还是非常倚重张廷玉的,毕竟老爹刚死,自己出来操纵帝国这部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又没个说明书给他,张廷玉又是部活字典,他不倚重张廷玉还能倚重谁呢?在乾隆前期,乾隆不仅对张廷玉非常客气,在他出巡的时候,朝中的事务都完全放心地交给了张廷玉去办。

▲对于张廷玉来说,乾隆是个难伺候的主

我们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上来后总会培植自己的党羽,到了乾隆十年的时候,乾隆就看中了一个叫讷亲的人,他是前朝大臣遏必隆的孙子,乾隆让他当了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虽然当了多年的首席军机大臣,但在这个时候也毕竟老了,乾隆命他让出了位置。甚至到了乾隆十一年的时候,乾隆还曾经对张廷玉说,“你老了,以后就不用这么早来办公了,以后你可以多睡一睡了”。这就是个很明显的政治暗号了,意思是要张廷玉退居二线了。张廷玉怎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意味呢?于是张廷玉也就退休了。

张廷玉奇丑无比的降落

但是在我国的皇权社会中,当一个人位极人臣之后,到了晚年要想平安落地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很多名臣都是到了晚年出现了晚节不保的情况,不但一生的功劳灰飞烟灭,搞不好还搭上了全家的性命。就拿朱元璋的宰相李善长来说,早年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就跟了朱元璋,帮着朱元璋一路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可是到了晚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因为躺枪卷进了胡惟庸案而被满门抄斩。

张廷玉到了这个时候,也想平安降落了,可人总是会有老的时候,人老了才思就不如以前那么敏捷了,才思不行了,做事情就容易出错了,而做事情出错了,皇帝就不会有你的好果子吃了,晚年张廷玉的降落动作,我只能用奇丑无比来形容。

乾隆十三年正月,皇家大宴群臣,在吃完饭后,张廷玉便私下跟乾隆说,自己老了腿脚不便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能不能告老还乡呢?乾隆听了就不高兴了,在乾隆看来张廷玉是在嫌弃他不够圣明,也就是看不起他,于是便跟张廷玉说道,“朝中还有很多事情我需要向你请教,而且既然先帝给了你配享太庙的荣誉,你就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随时听候我的调用嘛,我不准你退休。”

可一生谨小慎微的张廷玉竟然跟乾隆辩论了起来,他跟乾隆说道:“生前告老还乡,死后配享太庙,这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明朝的刘伯温不就是这样的吗?”

乾隆一听还来劲了,心想,哟你个老头跟我辩论了是吗?于是乾隆就说道:“明朝的刘伯温是被皇帝罢黜的,你怎么不学学诸葛亮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回答道:“诸葛亮那是天天打仗,我的命又很好,遇到了您这样的圣主,生活在了太平盛世。”

▲乾隆瞪大了眼睛说道,张廷玉你什么意思?你还对我忠不忠诚?

可问题在于,你还不能跟乾隆辩,乾隆一旦辩论起来就越辩越来劲,便说道:“你这话就太没意思了,难道我对你不好吗?难道你对我没感情吗?”乾隆这样说,其实意思就是,张廷玉你对我(乾隆)还有没有忠诚度?张廷玉听了这话就知道实在是不能争论下去了,当场就哭了起来,乾隆看了也心烦,就让太监把他送回家了。

但是到了第二天,乾隆就把这件事在朝堂上宣布了,不过也没指名道姓说是张廷玉,乾隆说一个臣子到老了,觉得我这个皇帝没用了,该不该就把我这个皇帝一脚踢开呢?乾隆这样说,张廷玉也是吓坏了,从此就不敢提退休的事了。

在乾隆十三年,还发生了两件事,给张廷玉造成了重大打击。第一件事是这一年乾隆出版了一部自己的个人诗集,我们都知道乾隆一生写的诗很多,但大多都是写得很臭的诗,可乾隆就好这口也没办法。乾隆的诗集当时是由张廷玉监制的,可在诗集刊印好了以后拿给乾隆,乾隆竟然看出了错别字,因为这个事情,张廷玉遭到了处分。

第二个事是这一年乾隆的元配皇后去世了,要写祭文,这个祭文是由张廷玉写的,结果祭文中有个词乾隆非常不满意,因此张廷玉又给罚俸一年。

此前张廷玉当了四十多年的官,从未出过错,也从未受到过处分,这一年连着受了两个处分,人的心情也变得极度郁闷了起来,再加上身体不好,状态也就每况愈下了。

过了来年到了乾隆十四年的时候,有次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便关切地问张廷玉,爱卿身体如何呀,最近吃得可好呀,张廷玉一看机会来了,便再次提出了退休的想法。乾隆听了便告诉张廷玉:让我回去想想。到了第二天,乾隆就发了道圣旨给张廷玉,意思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功劳很大,如今确实身体不行了,也该退休了,但是我这边朝政又确实离不开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按照乾隆的意思来说,他是想安排这样一个剧本:乾隆下旨把是走是留的决定权给张廷玉,然后张廷玉就上表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但是念及皇家对我的恩情,我实在舍不得走。然后乾隆再下一道圣旨说,我作为皇帝要体恤老臣,爱卿还是回家退休吧,这样一来就能传为一道佳话了。

如果放在张廷玉年轻的时候,他一定能看出乾隆的意思,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确实是老了,政治智慧根本就不够用了,他就认为乾隆是默许自己走了,于是就上表谢恩了。乾隆看了张廷玉的上表也是哭笑不得,但索性也就算了,便批准了张廷玉退休的请求。

老年连续犯糊涂

事情到这本来就结束了,可张廷玉回到家想了半天,却越想越不对劲。因为自己在朝中多年,对头实在是太多了,万一自己走了,那些对头天天在乾隆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自己心心念念想的那个配享太庙的荣誉不就可能没了么?为此他翻来覆去在家想了好几天,最终在一个寒冬腊月终于鼓起勇气进宫去找了乾隆,跟乾隆说了一大堆,最后就跟乾隆提出,请以一辞为券,也就是要乾隆给他写个保证书,保证他以后配享太庙。乾隆听了这话就来气了,但还是压住了火气,让张廷玉回家去了。等张廷玉回到家,乾隆就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张廷玉,总的来说就是你张廷玉什么意思?你对我爹放心,对我不放心?我不是个好皇帝,我配不上你这样的好臣子是吧?虽然乾隆写了个保证书,但在乾隆的话里,已经暗藏杀机了。

在得到了乾隆的保证书后,张廷玉接着又出了昏招,因为按照那个时候的君臣礼节,当臣子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后,第二天是要进宫谢恩的。可到了第二天张廷玉竟然嫌天气冷,自己没去谢恩,让儿子代替他去谢恩了。结果这个行为搞得乾隆暴怒了起来,乾隆暴怒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损了皇家的面子,作为皇帝来说如果不惩治张廷玉,以后赏赐别的大臣东西,别的大臣也跟张廷玉一样派儿子来谢恩,皇家脸面何存?二是从个人感情来说,张廷玉的表现让乾隆认为他对乾隆没有感情,甚至乾隆觉得张廷玉是玩弄了他的感情。

于是乾隆就立马下旨,要张廷玉写检讨书。当时在军机处有个名叫汪由敦的人,也是清代名臣,他是张廷玉的学生,一看情况不对就写了张小纸条派人送到了张廷玉家,告诉张廷玉要小心点。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他马上做了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宫门去请罪了。可问题在于这个时候乾隆的谕旨还没下来,你张廷玉怎么知道的?这什么意思?很明摆,军机处有人给你张廷玉通风报信呀。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张廷玉肯定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这个时候乾隆会怎么想?你张廷玉要谢恩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来谢恩,一听说我要下旨办你了你就跑过来请罪了,说明你身体没问题呀,你是在骗我呀,这是欺君之罪呀。再说了,军机处还有人给你通风报信?你跟我玩儿潜伏?你走了军机处还有你的人,你这什么意思?乾隆就下旨把张廷玉骂了个狗血淋头,那么怎么处罚张廷玉呢?乾隆想了想,你张廷玉不有个伯爵的身份吗?我爹赐给你的东西我不好收走,可这个伯爵的爵位可是我给你的,于是就他的伯爵给剥夺了。

张廷玉没事丢了个伯爵,想想也就算了,打算在来年三月也就是乾隆十五年的三月变卖京城的所有财产,回老家安度晚年了。本来事情已经完了,可到了来年的三月正当张廷玉要走的时候,又出事了。这一年正好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死了,张廷玉作为永璜的老师自然是要参加葬礼的。可就在葬礼结束后,孝服还没脱的时候,张廷玉竟然又上表给乾隆说自己要走了。

张廷玉的这个上表,偏偏是选“对”了时机,这个时候乾隆刚死了最宠爱的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来说也正是最为悲伤的时候,张廷玉说要走了,在乾隆看来就是对他没感情,对他儿子也没感情,乾隆的火气被张廷玉点燃到了极点,便直接责问张廷玉:你自己说,你TMD还配不配享太庙?

面对怒火攻心的乾隆,张廷玉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说“我不配”。

“好的,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就不给了,你走吧”

于是也就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张廷玉一下子什么都没了,爵位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忙碌了大半辈子,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朝了,到头了还是什么都没了。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当地的官员贵人没人敢出来接待他,还是几个子侄把他接回了家中的老宅,但事情还没完。

▲张廷玉像

张廷玉抄家事件

乾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气如果没出完就会找机会接着出,张廷玉的气其实乾隆是没有出完的,所以乾隆也一直在找机会出气。后来就真的有事摊上了张廷玉,他的一个儿女亲家叫朱荃的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呢?匿丧不报。这点就要解释下了,当时朱荃是京城的翰林,翰林一个月没几两银子的薪水,平时都是举债度日的。等到有机会下去到某个省当学政的时候,也就是到某个省去主持考试,考上的考生总会给学政孝敬一些钱财,在学政的位置上就能捞些钱,回到京城就能还债了。朱荃当时被安排下去当了学政,可正好这个时候老娘死了,按规矩来说他要放弃学政的差事回家去守孝,可为了钱财朱荃就把老娘死了的这个事情给瞒了下来。后来这个事件东窗事发了,要知道清朝是以孝治的天下,搞匿丧不报的事情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禽兽不如的,你要是在哪个时候犯了这样的事情,是会被社会性抹杀的。这样的机会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就下了个谕旨给张廷玉,说:你跟这种小人结为姻亲,你是什么感想呢?你怎么能跟这种人结亲呢?

张廷玉能怎么回复呢?他的儿女亲家要干这种事情,他怎么知道?便只好回复说了一大堆,最后实在没话说了,就只能是说,我就是老了,我就是糊涂了,要不是皇上您提醒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如梦方醒了,皇上您看该怎么办吧。

乾隆见了张廷玉的回信,就心想,反正他伯爵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能罚他什么呢?这样吧,就把我爷爷康熙,我老爸雍正以及我赐给你们家所有的赏赐,你都还回来。张廷玉接了这个旨也是没办法,只好全家都跪在门外,等着朝廷过来抄家了。

负责给张廷玉抄家的是德保,在临行的时候乾隆特地嘱咐了他两点,一是张廷玉这些年有没有贪污,你把他家给里里外外抄一遍,只要贪污了,我立马办他;二是这些年张廷玉参与了很多朝廷机密,你看他家有没有只言片语诽谤朝廷,如果有我立马办了他。要知道乾隆的时候文字狱是很盛行的,如果当时张廷玉留下了一点点关于他与皇帝之间的对话这种不能为外界知道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张廷玉就会立马人头不保,很显然乾隆是动了杀心了。

德保到了张廷玉老家后,马上就到衙门借了200兵丁把张廷玉家里里外外抄了一遍,结果既没有查到张廷玉贪污,也没查到张廷玉留下的任何只言片语,可以说张廷玉在这方面的功夫确实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后来德保回到北京后也是说了张廷玉很多的好话,乾隆才打算勉强放过他,不过既然没抄出什么东西,这也是皇帝亲自下令办理的,乾隆便把责任都推给了地方官,说自己没抄张廷玉的家,是地方官办事不力。后来就下了道谕旨,把张廷玉又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说道念你三朝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我就免于追究了,到这里张廷玉的事情才算是彻底地了解了。

但是整个事件给张廷玉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张廷玉在老家又活了五年,晚年的张廷玉是什么都没了,名誉扫地,一生所得都成了白茫茫一片干净了。张廷玉终日郁郁寡欢,一言不发,在一片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可张廷玉就是死了,乾隆也还没放过他。对于张廷玉的死,乾隆表示虽然你生前做了很多错事,但是我还是很宅心仁厚的,给你个好谥号吧,谥号文和(清代最好的谥号是文正),至于配享太庙这个事情嘛,是我爹给你的,我这人其实很大方的,上次要走你的配享太庙是跟你开玩笑的,这样吧,还是配享太庙吧。整件事情,乾隆是做了个明君、仁君,而张廷玉则做了个小人,就算是死了也还是被乾隆给玩了一把。

但是即便是把配享太庙的待遇给了张廷玉又能如何呢?对于张廷玉来说他已经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死后能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为皇家服务了五十年,最终落了这样的一个下场,也难免让人唏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乾隆   老臣   德保   雍正   谕旨   军机处   告老还乡   太庙   赏赐   大臣   清朝   康熙   皇帝   儿子   事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