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其实这个问题,想象就能明白,肯定是被软禁了。衣食无忧,没有自由,忍受着丧子之痛,还得强颜欢笑苟延残喘。没办法,谁让他生了这么个优秀的儿子呢。




退休后的李渊不仅心态好,而且还身体好,以60岁的高龄,给李世民陆续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而最小的那个儿子让现在的中学生特别头疼。

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位仅仅九年,就被迫当了太上皇,但是心甘情愿和被迫退休是有差别的,这也注定了李渊的晚年不会一帆风顺。

而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门血案,玄武门之变说起。

玄武门之变,李渊万念俱灰,禅位于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亲率天策府亲信部众在太极宫的北大门,玄武门外设伏,射杀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一下子,李渊就成了失去两名儿子的父亲,当他还没来得及从丧子的惊诧和错愕中回过神来,他的十一位皇孙也已经人头落地。

根据史料记载,六月初四这天午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甚至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被李世民诛杀殆尽,并且全部被宗室除名。

一夜之间,兄弟阋墙,李渊同时失去了两个儿子和十一个孙子,经历了人世间被悲惨的事,没有人知道这位开国皇帝当时的内心想法。

那时的李渊也许在想,如果他当初没有走出太原,安分守己地做一个晋阳留守,那么一家老小是否还能在兵荒马乱之下,好好生活。

但是,历史不可改变,李渊走出了太原,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君主,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巅峰,那如今所承受的一切,就一定值得吗?

此时的李渊已经万念俱灰,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父亲,他已经无法掌控李世民的想法,但是他正在尝试着接受属于自己的命运。

政变后的三天,李渊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旨。

令军国事务,不论大小,悉数委以太子处决。

两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称太上皇,正式归政与李世民,开始了深居简出,清闲避世的生活。

成为太上皇的李渊,从心怀怨念到打开心结,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成为大唐皇帝的李渊,也曾憧憬过当太上皇的悠闲生活,但是主动让位和被迫下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儿子,但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兄弟,让李渊还是颇有怨念。

  • 1、贬谪李渊旧臣裴寂,架空李渊的实权

虽然李世民已经通过兵变,得到了皇权,但是他对李渊依然是不放心的,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李渊曾经的旧臣,裴寂。

贞观三年,裴寂受到和尚法雅的牵连,被罢免职务,遣送回老家,此时的裴寂已经六十岁高龄了,位极人臣,能够回到老家保住性命,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但是,裴寂向李世民求情,想要留在长安城,因为这里还有他的老朋友李渊,他不忍心将李渊一个人扔在大唐后宫,孤独地生活着。

李世民深知裴寂的心思,驳回了裴寂的请求,并且训斥裴寂,不过是依傍太上皇的恩泽,才能坐上今天这个职位,在位期间,没有任何贡献,还给大唐带来许多弊政,让裴寂回老家就已经是开恩了。

无奈之下的裴寂,只能告老还乡,远离长安城。李世民的做法让李渊再次感受到了危机感,深知自己这个太上皇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至此对于皇权更加没了心思。

  • 2、不愿让出太极宫,让李世民的皇位显得名不副实

虽然没有了权利,但是李渊迟迟不肯将专属于皇帝办公的太极宫让出来,依旧住在里面。李世民碍于李渊父亲的身份,不能步步紧逼,于是只能住在偏殿办公,但是时间一长,李世民也心生怨气。

贞观二年九月,遇到了旱灾,这在当时的古人心中,肯定是与皇帝的功绩有很大关系的。

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表示,太上皇所属的宫女太多,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所以积聚怨气,造成了旱灾。

朝臣将矛头直指李渊,李渊十分错愕,但是却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扬,于是为了顺应天意,李世民下旨,将太极宫的大部分宫女都放出宫去,以示皇帝恩泽。

李渊身边瞬间失去了许多伺候的人,望着这空荡荡的宫殿,李渊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李世民的压力,他也明白了自己儿子的意思。

根据史料记载:

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

就这样,李渊搬出了太极宫,搬去了大安宫居住。实际上,弘义宫是李渊为李世民准备的住处,但是随着李渊的搬入,这里正式更名为了大安宫,这也成为了李世民与李渊皇权交接最重要的标志。

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随着李渊搬出太极宫,也稍稍有了缓和,李世民也深知李渊不会再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于是对于父子关系,也开始尽力修补。

  • 3、李渊退休9年期间,生下了30多个弟弟妹妹,而李世民对这些弟弟妹妹也十分宽容。

或许是知道大势已去,李渊也安心地做起了太上皇,在大安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亦或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丧子之痛,李渊在当太上皇的九年时间里,陆陆续续生了30个孩子。

李渊这么能生,也给李世民带去了许多烦恼,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可以做爷爷了,但是,还冒出了这么多弟弟妹妹,使得皇室的辈分十分的混乱,但他也无可奈何。

而此时的李渊就在大安宫中,尽心尽力地抚养自己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两耳不闻窗外事。

据说,李世民曾经派大臣到大安宫中给李渊送珍羞美味,李渊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岁,不懂礼节。李渊让他对大臣行礼,但是李元名却说,大臣是自己二哥家的奴才,不用行礼。

李世民听说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对李元名惩戒,反而称赞他不愧是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对后来的这些弟弟妹妹们的宽容,也让他与李渊的关系,稍微有了点缓和。

但是,李渊的这些孩子们虽然后续都与皇位无缘,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虽然李世民尽量地善待了他们,但还是有人举兵谋反,李世民也只能忍痛杀之。

而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可能要数李渊的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得到了李渊很好的教养,长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齐聚府上。

有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都很防范这些皇子,于是再三思量之下,将李元婴封为滕王,将他远离长安城。

李元婴离开长安之后,也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做着自己的风流王爷,每日以文会友,尤其是李世民去世期间,也依旧宴请宾客,这让刚继位的李治十分恼火。

但是碍于叔叔的辈分,李治只能将他贬到了苏州,过了一年又贬到了洪州,李元婴不管被贬去哪里,都毫不介意,还在洪州修建了一座阁楼,用来会客交友。

这座阁楼就是后世著名的滕王阁,阁楼竣工后,他便邀请好友前往观赏,被路过的诗人王勃记录下来,成就了后世传颂的《滕王阁序》,也是让现代中学生十分头疼了。

也正是因为此时,李元婴再次被李治斥责,削去了他的滕王之位,再次贬到了滁州,继续他的潇洒生活。由此可见,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治,对待李渊的这些儿子们都是十分宽容的。

而让李世民与李渊关系回归正途的,还是李世民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大胜,了却了李渊多年的心愿。

4、李世民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李渊对于李世民诛兄杀弟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之情也在慢慢修复,但是李渊心中一直存在心结。

在李世民大败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之后,李渊彻底原谅了李世民,原谅之余,他还异常高兴,邀请了李世民与王公贵族,还有朝廷大臣,一起在凌烟阁举办了宴会。

宴会上,李渊弹奏琵琶助兴,李世民则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之后,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彻底恢复了。自此之后,李世民便邀请李渊参加各种宴会,每逢佳节,都会带着长孙皇后与孩子们到大安宫中与李渊团聚。

此时的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再也没有以皇帝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儿子的身份尽孝于李渊的身边,而李渊也因为与李世民关系的缓和,逐渐拥有了幸福的晚年。

最后

公元635年,时年71岁的李渊,走完了自己难以名状的一生。临终之前,这位曾经至高无上的帝王,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承继汉魏,重振礼乐的家国梦想

在遗诏中,李渊留下了最后的心愿。

既殡之后,其服轻重,悉从汉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很多人都记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的繁荣,却极少有人记得李渊这位开国皇帝,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中,群雄并起。

李渊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是他不失为一位斗志昂扬,壮心不已的果敢领袖。他不仅重新统一了全国,更是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他的武德之治,他曾经的辉煌,都不该被历史的洪流湮灭。




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除了可以吃喝玩乐,拼命造人之外,其他方面都不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李渊之所以退位,直接原因是玄武门之变,而这件事之所以发生,跟李渊自己作也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因为李世民是主要的智囊和发起人,所以李渊当时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可是等李渊做了皇帝,他却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显然是一种言而无信的表现。

这件事李世民忍了,可李建成不放过他,还联合齐王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李世民差点就死于非命。

明知道三个儿子相互争斗,但李渊却优柔寡断,不但不及时制止任何一方的行为,还偏听偏信,处置不公,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更加恶化,最终导致李世民发起政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不过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自保,他还想夺取皇位。就在宣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实际上就是让他去控制住李渊。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渊和他身边的谋士在得知政变发生之后,便开始装糊涂。萧瑀和陈叔达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原本就没什么功劳,应该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则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谁都不是傻子,李渊也好,他身边的谋士也好,都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所以就合谋演了一出戏给李世民看,其目的就是为了自保。

没过多久,李世民进宫见李渊,还跪在地上,抱着李渊嚎啕大哭,李渊也跟着哭,看起来就是一副舐犊情深的样子。三天之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让他接管朝政。


李渊其实不想这么干,他自己当皇帝还不到十年,还没过完瘾,可是没办法,李世民已经掌控了局面。李渊是个聪明人,知道硬刚只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主动迎合李世民。

从宣武门之变到李渊禅位给李世民,中间大约有两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李渊做了一些事。比如说,给尉迟恭,程知节,宇文士及,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王府官员或政变功臣升官;再比如说,李渊撤掉了天策上将府,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李渊做的这些事,对他是有好处的,毕竟让李世民看到了他的态度,也为自己退休后可以安然度日做好铺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渊于626年9月3日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则称太上皇。

那么,李渊当上太上皇之后,他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得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居住条件。

李渊退位之后,依然居住在正宫太极宫,居住环境自然是很好的。李世民则住在太子东宫处理政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年时间。

要说李世民心里没气,我是不相信的,毕竟自己都做皇帝了,却只能住在东宫。这事如果传出去,虽然大家都会说李世民有孝心,但是李世民的威严何在,这皇帝当得有点名不副实的感觉。

到了629年4月的时候,李渊就“主动”提出,要搬到弘义宫去居住,理由是那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很适合养老。弘义宫其实就是李世民的秦王府,李渊搬过去住之后才改名为大安宫,那么那里的环境如何呢?


答案是,不怎么好。

大安宫根本就没什么山水和花草,而且规模很小,无法跟太极宫相比,甚至比东宫的规模还要小,这显然与李渊太上皇的身份无法相比。

不过这倒没什么,毕竟有个容身之所也就可以了,让李渊伤心的是,他从小就是个好动之人,很喜欢出行和打猎,但是自从他搬到大安宫居住之后,李世民就以李渊年事已高为由,在自己出去打猎和避暑的时候,把李渊留下来,致使李渊在数年时间里都没有走出大安宫一步,而且还要在夏天的时候忍受酷暑。

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显然不符合孝道。

贞观八年,李世民一反常态,上奏李渊说要带他去九成宫避暑,这难道是李世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吗?

不!因为李渊那时候已经中风了,躺在床上无法下地活动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邀请李渊去避暑,啥意思呢?


很多大臣都劝李世民要对李渊好一点,建议给李渊修建一座大的宫殿,李世民便于贞观八年八月下令修建一座大明宫给李渊居住。实际上,那时候李渊病得很厉害,估计活不了多久,李世民这个时候才想起修建宫殿,诚意有些不足。

果不其然,第二年李渊就去世了,一直到高宗时期,大明宫才初见规模。

第二,政治地位。

历史上有很多太上皇,但大多数在政治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不说参与朝政,至少他留下来的一些国策会被继承下来,但李渊显然不包括在内。

李世民登基之后,先是废除了李渊在位时期实施的大部分国策,并对李渊实施的一些政策已经无情抨击,将其贬得一无是处;

紧接着,李世民又将李渊的心腹之臣全部贬出朝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裴寂。裴寂是李渊的第一心腹大臣,李世民将他做丞相时期做的事情全部否决,还说他是仗着李渊的关系为非作歹,然后将其贬黜到地位为官。


在李渊的心腹全部被铲除之后,李渊算是半点政治话语权也没有了,他被李世民变成了一个“聋子和瞎子”,朝廷上的任何事情他都无法得知,也杜绝他可能干预朝政的一切可能性。

所以,李渊在退位之后,是没有半点政治地位可言的,更没有作为父亲的话语权。

第三,生活福利待遇。

李渊的居住条件虽然与他太上皇的身份不匹配,但是他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

自从李渊搬到大安宫之后,李世民也去常去看他,他也没法与外界接触,所以他开始沉迷于吃喝玩乐,比如说看看歌舞,造造人什么的。

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倒还没有为难李渊,给了他很多生活经费,而且还给他派去了很多太监宫女照顾他的生活。所以,李渊平时没啥事就看看歌舞,遇到好看的女子,也会临幸她,所以他又多了很多子女。

李渊是个妻妾子女众多之人,他有名分的妻妾多达20余人,一生共有儿子22个,女儿也有19个,算是个多子多福之人。

在李渊的这些子女之中,大部分都出生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宣武门之变之后出生的儿子有三个,即李元晓,李元祥和李元婴,再加上几个女儿,数量也不算少。


考虑到李渊当太上皇时候的年纪已经六十岁了,还能早出这么多孩子,可见李渊果然是宝刀不老啊。事实上,李渊这也是被迫无奈,毕竟啥也干不成,整天呆在大安宫,也只能自娱自乐了。

据历史记载,李渊在大安宫的生活,多数时候都是门庭冷落。李世民曾举行过几次大型宴会,邀请过李渊前去参加,但都只是陪衬,做做样子罢了。除此之外,李渊并没有其他对外的娱乐活动,也没有外出。

关于李渊为何不外出这个问题,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李世民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大概是因为他出于安全考虑,而且身份特殊,与老百姓也不一样,所以不太愿意出去。

李渊退位之后还活了近十年时间,他晚年因为中风而卧病在床,李世民也曾派遣御医前去给他看病,但最终他还是于635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总体而言,李渊的私生活还不错,李世民给了他比较好的福利待遇。

第四,心理健康问题。

别看李渊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但其实他的内心总体而言还是很郁闷的,这种郁闷倒不全是因为他政治地位低,居住的宫殿小,没多少机会出去活动,还在于亲情的缺失。

我们都知道,李渊的嫡子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和李元吉四人,他们也是李渊最重视的儿子。


李元霸早亡且不说,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的嫡子一下子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人了。但李世民还是逼迫老子退位,这对于李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来说,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自玄武门发生之后,李渊的内心可能也早就如同死灰了,他不止一次跟裴寂说,自己其实也不愿意再当皇帝,让二儿子李世民早些登基,自己也好去过过安生日子。

李渊的这些话表明,他也许是半无奈半自愿,但我觉得,他其实也想修复与李世民的关系,毕竟嫡子就只剩下这么一个了,好也罢坏也罢,已经没有选择了。

然而让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对他不太热情,只是把他当一尊佛,好吃好喝供着,父子之情却越来越淡薄。

所以说人间冷暖,也只有李渊自己知道。也许是为了消愁,李渊在退休后就沉迷于歌舞和女色,以此来麻痹自己。

所以说,李渊在做太上皇时候的心理其实是不太健康的,因为亲情的缺失,使得他十分的落寞和抑郁,最后他也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人世。

写在最后:

李世民虽然堪称是一代明君,但是在对待李渊的时候,确实在孝道上有缺失,这也是他让后世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关于这件事还有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在宫中建造了一座瞭望台,站在上面可以眺望安葬着长孙皇后的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台看昭陵,魏征却说自己看不见。李世民便指着昭陵的方向说,你看,就在那里。魏征却说,哦,您说的是昭陵啊,我还以为你说的是先帝的献陵呢。

李世民听完魏征这话,知道他是在指责自己不孝顺,于是命人拆除了瞭望台。李世民其实知道自己的问题在那儿,但就是不改,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积极参与讨论。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李渊退位后晚年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自然与做皇帝时无法相比。但作为太上皇,与其他太上皇相比,也算“人家骑马他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史上那些太上皇

自皇帝制度建立以后,第一个太上皇是刘邦他爹刘太公。刘太公这个太上皇与别人不同,是他儿子给他挣来的。除了跟着刘邦提心吊胆过了几天苦日子之外,对刘邦做皇帝没啥贡献。他也就不好过问刘邦的事,安度晚年也就知足了。

应该说,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晚年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的。

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乾隆爷,因为他祖爷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二十五岁登基时,曾经祈祷上天,说如果能做六十年皇帝,就把皇位主动禅让给儿子。

令乾隆没想到的是,到了八十五岁时,还活蹦乱跳的。他本不想退位,但上天却瞪着眼看着他,他也怕,也就不情愿地退了。

想想看,哪一个太上皇愿意自己主动退下来哦。

乾隆爷怕老天惩罚他,退是退了,但他又宣布自己身体还行,还想发挥余热。

因此,乾隆这个太上皇是退居二线,但依然掌控朝政,跟裸退的太上皇还不一样。嘉庆那皇帝做得跟太子差不多,乾隆爷这个太上皇自然也混得不差,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中间那些个太上皇,像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明英宗朱祁镇等等,他们几乎与李渊一样,无一不是被迫退位的,日子过得都很郁闷。

像朱祁镇那样,能再次复出,是另一种局面。但在太上皇时期,还是很悲催的。

李渊与刘太公、乾隆爷相比,日子过得恐怕是差一些,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还是好了不少。

李渊的晚年生活

作为太上皇,晚年生活是否幸福,这得从话语权、居住条件、生活用度来源及医保待遇、晚年娱乐活动是否丰富等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话语权。

李渊不同于乾隆爷,不管玄武门之变后,他是否主动提出的退位,但肯定的是裸退,不保留一点权力,连一个顾问的虚衔都没有。也就是彻底放弃或者被剥夺了一切话语权,没有任何权力再干预朝政。

这对于一个曾经大权独握的男人来说,几乎相当于被阉割了,那是相当孤独和郁闷的,也是任何快乐都不能替代的。

同时,还有来自于政治上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新领导的疑忌,这也是个大问题。

比如,其后世子孙李隆基,在马嵬坡事变后,太子李亨自立为帝,遥尊其为太上皇。李亨在杀回长安后,邀请李隆基回去,但他却有很大的顾虑。这足以说明,作为太上皇失去权力后一般都存在安危问题。

李渊与李世民是父子关系,但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却不仅仅是父子关系那么简单。李渊也有许多心理压力,但好歹是寿终正寝了。

第二,退位后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

对李世民诟病较多的是,对李渊退位后的居住条件改善不足。

住房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问题,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及改善居住条件是很困难的,太上皇也一样。

这个问题单独再说,除了居住问题,其他生活方面的待遇还是得到了满足和保障。

因为没有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退位后的李渊,限制其生活或不能保障生活费用的问题,在医疗保健方面也没有不闻不问的记载。

像明英宗朱祁镇被迎回后,一直住在南宫。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还得依赖他的太皇后 做些针线活以贴补家用,医疗方面就更不能说了,朱祁钰巴不得他早死掉,那是相当的悲催。

虽然做皇帝的不是他儿子,但作为兄弟的朱祁钰也实在是说不过去。

因此,从生活条件、医疗保障方面说,李渊的晚年生活还是不错的。

第三,退位后的娱乐活动还是非常丰富的。

从皇帝岗位上突然退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孤独感。毕竟从事过皇帝这一特殊职业,很难再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日子是很难熬的。

但在李渊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

《资治通鉴》: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晚年有许多内宠,仅仅小王就生了接近二十人。

有说法以此认为,李渊在退位后,还生了几十个儿子及公主,这不确切。

从司马光的记载来看,李渊晚年宝刀不老,妃嫔众多,而且都得到宠幸,还生下了许多小王和公主。这些小王的母亲都结交李渊已经长成的儿子,与李建成、李元吉等打得火热,就说明李渊的小王大多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出生了。

但从滕王李元婴的出生时间来看,李渊退位后的确也没闲着,依然乐于男女之事,并且颇有斩获。

李元婴(628年-684年),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贞观二年(628年),李元婴出生。

这足以说明,李渊做了太上皇之后,还生育了小王子。

究竟有多少小王子及公主是在退休后生育的,不很清楚。但这起码说明了太上皇晚年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第四,居住水平降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本来李渊在岗时住在太极宫,那里办公条件及居住环境都是最好的。

退位后,李渊觉得再在这里呆着也不是个事,于是,在贞观三年(629年)主动提出要去弘义宫居住,说那里“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养老。”

弘义宫本是秦王李世民的王府,哪能与太极宫相比哦。其规模不仅不及太极宫,就连太子居住的东宫也不如。

李渊迁入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从此后,李渊就一直住在这里,再也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是一般的修缮也没有得到保障。

对于这个情况,监察御史马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两次上奏反映,但李世民一直没有考虑去解决这个问题。

李世民多次巡幸九成宫,去避暑消夏,但从没有带着太上皇一起去玩。等李渊最后患了风疾、行动不便时,才想起让他去九成宫避暑消夏。

李世民说要给太上皇建造大明宫,以改善其晚年居住条件。但还没有建好,太上皇就挂了,最终是李世民自己去享受了。

这是李世民遭受诟病最多的地方,也因此被认为是不孝。

对于此事,豹眼无意为李世民解脱。

但贞观初年,唐朝刚刚经历了频繁的战乱,急需恢复经济,财政状况并不很好,这也是客观历史史实。

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一直是王朝政权腐败、灭亡的前奏。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有三面镜子,其中之一是以史为鉴,他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这方面不应该遭受更多诟病。

至于说李世民自己去玩,不带着太上皇一起,的确不是个事。但玄武门之变后,父子之间不再那么亲密,一起玩也不会开心,还是各玩各的为好。

但李世民是应该大度一些,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才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了,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那一套才算是孝啊。

但这说得是普通人家,也是正常接班的情况。皇帝提前退位,情况特殊,就不好这么办了。

李世民上任之后,把他老爹那一套几乎是翻了个个,这就没法用孝道来衡量了。

按照圣人的这个套路,居住条件没有及时得到改善,也就算不得大问题了。

总之,在豹眼看来,作为太上皇李渊的晚年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退位了,已经不在岗,还想着与在岗时一样是不现实的。

李渊最终能有这样的晚年生活,也应该知足才是。




李渊晚年看似生活过得滋润潇洒,风流快活,在62岁还能生下小儿子滕王李元婴,实际上他的晚年并不如表面看来那么潇洒快活,毕竟他是被迫退居二线,这和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主动退居二线享受的待遇肯定是不一样的。

玄武门之变让李渊被迫开启了退居二线的生活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渊的长子太子李建成和四子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所杀,一同被杀的还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一个儿子,想一想在玄武门之变这一天李渊经历了自己的儿子们手足相残,一日之间两个儿子和十一个孙子全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能不难过吗?

最难过和痛苦的还在后面,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敬德带领着李世民的亲卫玄甲兵接管了宫廷防务,尉迟敬德一手持长刀,一手拎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带兵来见李渊,他向李渊汇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作乱被秦王李世民所杀,并派他来保护皇上。

尉迟敬德面上说得很好听是来保护李渊的,实际上就是来逼宫的,这是李世民逼着父亲李渊交权,李渊当时如果不交权,那尉迟敬德手中的长刀就会毫不留情的砍向李渊,所以被儿子李世民这么一逼,李渊就问自己的心腹朝臣裴寂、萧瑀、陈叔达该怎么办。

三人中与李渊关系最亲密,也是好友关系的人是宰相裴寂,但此刻裴寂却默不作声,因为他知道李渊除了交权别无他法,而他也知道自己是凭借与李渊关系才能成为宰相,皇帝一旦换人自己也就该下去了,他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他回答不了李渊该怎么办。

而萧瑀和陈叔达一看裴寂蔫了,赶紧果断地吹捧了李世民的军功本应成为太子,劝李渊赶紧交权。萧瑀和陈叔达是很识时务的人,他们很清楚李世民的玄甲军已经掌控了宫廷,如果李渊还恋权不肯交出来的话,那尉迟敬德接下来就该送他上路了,既然尉迟敬德敢送李渊上路,那萧瑀和陈叔达以及裴寂这三名李渊的心腹老臣自然也得陪着他一起上路,因此他们为了保命,很果断的劝李渊交权。

那么李渊内心中想交权吗?他当然不想了,如果想的话,他也不会去问裴寂等人了,当皇帝当得好好的谁愿意交权,别说李渊不愿意,连后来清朝主动让位给儿子的乾隆内心都是不愿意的,乾隆要不是当初许下承诺在位时间不超过爷爷康熙,他也不想退位,所以乾隆退位之后把儿子嘉庆搞成了傀儡,让位不让权,一直继续把控着权力。

但李渊和乾隆可不同,他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他面对心狠手辣的儿子李世民,他还只能表现出自己心甘情愿退位,于是李渊听从了萧瑀和陈叔达的建议,还义正词严的说让李世民当太子是他素来的心愿,想一想李渊这话说得违心不违心,如果他真想让李世民当太子,早干嘛去了,早把李建成换成李世民,何至于闹出手足相残的悲剧。

于是李渊还配合李世民演了一出戏,写下圣旨,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放弃抵抗,这才平息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见到李渊之后还得表演一番,表现得痛哭流涕,把错误都推在了哥哥和弟弟身上,表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将他们诛杀,这个时候李渊还能怎么办,他只能配合李世民演戏,表示自己也很理解李世民,还得宽慰李世民别把这事往心里去,就这样父子俩和好了。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不和好还能怎么办,内心中李渊肯定对李世民的是不满的,但是李渊还只能表示: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也就代表着李渊正式把权力交到了李世民手中,此后李世民逐步用自己的心腹武将去镇守重要地区,彻底控制住了各地军务,李渊表示将让位给李世民,而李世民还需要再谦逊一番,他表示不能接受。

但是李世民一面表示不能接受,一面开始大肆安排自己的心腹之臣出任朝廷的要职,比如他的长孙无忌、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在朝廷出任要职,尤其是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李世民秦王府的心腹武将接掌了宫廷防务,这等于是彻底掌控住了皇宫,这就说明李世民是在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当李世民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也彻底将父亲李渊架空,李渊此时让位与不让位都没什么区别了,就算继续当皇帝,他也只是儿子李世民的傀儡了,李渊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这种傀儡皇帝当的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索性让位,于是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李渊再次表示让位给李世民,这回李世民没再推辞,接受了父亲让位,并在次年改元贞观,也就是历史上的唐太宗。

李渊退位和乾隆退位不一样,乾隆是让位不让权,退位以后那日子过得才真是滋润,李渊则是被迫让位给李世民的,所以想一想他的日子能好吗?

不过在退位之初李渊的日子还是比较惬意,李渊最初退位后并没有搬离原来的办公场所,他依旧居住在唐朝皇帝才住的寝宫太极宫,待遇也一如之前,还是帝王的待遇。

李渊退位之后受到了来自儿子李世民方面的压力

但是这种惬意的日子没有过太久,李世民继位之后着力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更极力淡化老爹李渊和大哥李建成的政治影响和成就,开始去李渊化,于是现在就能看到史书中记载李渊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统一中国也全都是李世民的领导,似乎李世民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淡化李渊的政治影响就是否定他之前的政策,这一点李世民做得非常到位,他即位之后立刻就开始在公开场合指出李渊的武德朝时期弊政,公开批评武德朝的朝政混乱,官场腐败,纪律散漫。

等这些舆论扩大化之后,那就需要找出罪魁祸首来背锅。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李渊当然不能出来背锅,否则那岂不是显得李世民太不孝顺了,那谁来背锅,当然是宰相了,而武德朝的宰相是谁,那就是李渊的知己好友裴寂。

政治场上向来都是这样,有了功绩那就都是皇帝领导有方,出了问题需要背锅那就都是宰相奸佞误国,因此裴寂就成了背锅侠。不过矛头的背后则是直指李渊,这也是为了用李渊的武德朝败笔来衬托李世民。

因此李世民就罢免了裴寂的宰相,后来又将他遣送回老家,裴寂不舍得好朋友李渊,于是恳求李世民让自己留在长安陪伴李渊,结果李世民很不客气的怼他: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

这意思就是说裴寂能力平庸,功绩也不足,完全是凭借李渊的宠爱才能当上宰相,当初武德时期的朝政弊病他有很大过错,没有将他正法,还让他衣锦还乡,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因此裴寂就被李世民赶回了老家,这也代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开始将李渊时期的重臣逐步驱逐,不久之后陈叔达也被李世民罢官,就这样逐渐的李渊心腹朝臣都被李世民排除出去,而李渊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差,逐渐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就开始消散。

当然李世民敢如此对李渊,他也确实有资本,李渊执政时期全国大概有200万户人口,相比于巅峰时期的隋朝差距很大,还有突厥犯边等边境问题。

李世民登基之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率二十万铁骑抵达距离长安城仅四十里地的渭水河北岸,李世民在长安兵力空虚的情况下,采取了虚张声势的策略,先派勇将尉迟敬德为前锋小胜颉利可汗的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又将颉利可汗的使者执失思力抓了起来。

随后李世民又单骑亲自到渭水河对岸与颉利可汗喊话,斥责他背弃之前唐朝与东突厥签订的的和平共处盟约,李世民如此胆魄吓坏了颉利可汗,因此两天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与李世民斩杀白马,重新缔结了和平共处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为大唐喘息发展赢得了机会,此后李世民励精图治注重发展国力,在贞观四年(630年)就派大将李靖攻灭了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所以李世民的胆魄和策略以及他励精图治的政绩确实足以让他有资本敢指责老爹李渊的不是。

贞观三年(629年)此时的大唐江山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已经蒸蒸日上,李世民也在这一年派出了大将李靖出兵攻打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李靖抵达战场后十分给李世民长脸,对战颉利可汗屡战屡胜,大破颉利可汗的军队,颉利可汗只身逃跑,此时东突厥基本已经对大唐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颉利可汗被抓只是早晚的事了。

因此在这一年李世民觉得老爹李渊占着皇帝办公场所太极宫不干事,自己却反而还要住在东宫,所以李世民觉得该让老爹李渊搬搬家了。

先是中书舍人李百药认为皇宫旧有宫女人数太多,过于浪费,因此建议李世民裁撤宫女,李世民欣然采纳。然而李世民主要裁撤的宫女却都是李渊身边的人,李渊很快就明白了儿子李世民是嫌自己占据着太极宫太浪费了。

于是李渊主动提议自己想搬去弘义宫居住,还给自己找出要搬去的理由“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

实际上弘义宫始建于武德五年(622年),是当初李渊为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修建的府邸也就是最初的秦王府,弘义宫在太极宫的西南角,两者距离很远,而且弘义宫的建造规模也远比太极宫差远了。

但李渊还是主动迁进了弘义宫,并改名为大安宫。自从李渊搬进大安宫,他就彻底在大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也彻底沦为了李世民用来表现自己孝顺的大唐吉祥物。

大安宫中的居住环境其实远不如太极宫,但是李渊为了不再引起儿子李世民的猜忌,他也只能在此安度晚年,此后李渊在大安宫深居简出,即便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邀请李渊同去他都不去。

李渊终于解开了对儿子李世民的心结

其实李渊自退位之后就是无所事事,而且最初还心情比较郁闷,那李渊的生活主要就是没事在后宫妃嫔身上耕种一下,多给李世民生些兄弟姐妹出来。所以李渊才会以62岁的高龄还能喜当爹生育小儿子著名的滕王阁主人滕王李元婴。

说起李渊的生育能力还真是很强,李渊一生共有22个儿子和19个女儿,其中17个儿子和13个女儿是他创立唐朝之后到病逝的十八年中所生。

李渊创立唐朝之后,替大唐开疆拓土统一天下的实际上是次子李世民,而李渊在贞观九年(635年)去世,这也是李世民励精图治的时期,也就是说李世民在前线替大唐开疆拓土统一天下和在后来励精图治时期,他的老爹李渊一直在生小孩,所以这么一看还能怪李世民对老爹李渊指指点点了嘛。

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退位,再到李渊“主动”迁出太极宫,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的冰河期,李渊肯定是心中对李世民充满了不满。

直到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被唐朝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之后张宝相就押送颉利可汗到长安献俘,至此对自李渊创唐以来,对大唐威胁最大的东突厥终于被大唐攻灭,李世民和李渊都十分高兴。

李渊在大安宫大宴群臣,由于当年李渊创唐时忙于统一天下而不敢与东突厥开战,为此受到了颉利可汗的威胁,被迫向颉利可汗称臣,此事被李渊视为毕生的奇耻大辱。现在颉利可汗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生擒了,还作为俘虏出现在了自己的宴会上,李渊怎能不高兴,他感叹儿子能替自己一雪前耻: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这意思就是说当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而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灭突厥,证明我托付的人是对的,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李渊说的这句话也代表着他终于认可了李世民,这一夜的宴会是李渊自让位以来最出自真心高兴的一个晚上,李渊在酒酣耳热之际兴奋地取来琵琶亲自弹奏,而李世民亲自起身忘我的为父亲李渊弹奏的琵琶伴舞,王公贵族纷纷站起来向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表示祝贺。

这一夜的宴会成了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的破冰之宴会,此后李世民对李渊更是尽心孝顺,他每天清晨都会亲自去给李渊请安并与他共进早餐,如果李世民有国事耽误而不能去,他必定会派人去给李渊请安问好,并带去珍馐美味。

而且李世民还时不时地派妻子长孙皇后和长子太子李承乾去给李渊请安问好,并让妻子长孙皇后亲自侍奉李渊吃饭。

此后李世民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对待李渊极为孝顺,对待李渊给他造出来的这些和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弟弟妹妹们也非常宠爱,这些也都证明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基本逐渐恢复了正常。

贞观八年(634年)三月,李渊再一次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这一次宴会上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和岭南百越酋长冯智戴都是座上宾客,宴会之上李渊兴起,命颉利可汗当众跳起了草原舞蹈,又让冯智戴写诗,这一瞬间李渊很高兴也很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世民也终于捧了老爹李渊一把,李世民把唐朝统一战争平定割据军阀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人的功劳全部归结于李渊的谋划,以及对自己的教诲和领导有方,才能完成唐朝一统天下的大业。

李世民这一番马屁拍的李渊是十分舒服,因为李世民自从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后,一直到玄武门之变逼李渊退位,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下如此盛赞李渊,这也代表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之情越来越深厚了。

这一夜李渊又是十分高兴,群臣对他山呼千万岁,儿子李世民又当众如此赞誉自己,而现今大唐君临天下,四夷臣服,李渊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他也明白儿子李世民确实远胜于自己,确实做得已经非常好了。

这次宴会之后,李世民也决心要改善一下父亲李渊的居住环境,因此他给李渊修建了永安宫,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明宫。

不过李渊并没来得及住到大明宫里,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在大安宫去世了,享年70岁。而大明宫也因此停建,直到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期才修建好。

可以说在李渊死的时候,他与儿子李世民也基本和解,玄武门之变也终于成了旧伤疤,父子之间也都放下了心结。

不过在八年之后也就是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勾结功臣侯君集企图再度发动一个玄武门之变,逼李世民退位,李世民被迫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这时候的李世民才终于能理解当年自己逼迫父亲李渊退位时父亲的感受了,因此他才会对朝臣说: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

写在最后

虽然李渊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逼得退位,他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窝囊”的开国之君,可是谁又能明白他作为一个皇帝和一个父亲的苦衷。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的血雨腥风,没有经历过儿女争产手足相残,都很难理解他内心中的无奈。

不过总得来说李渊的晚年还算是比较幸福了,70岁去世在当时也算是高寿,而在临死前他也终于都解开了心结,父子彼此认可了对方,至少李渊没有带着遗憾离开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东突   长孙   秦王   晚年   贞观   乾隆   太极   太上皇   大唐   可汗   武德   大安   太子   皇帝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