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每个人每个年龄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一个幻象。不管是哪部书,各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水浒传》,十几岁的少年、二十几岁的青年、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六十几岁的人、八十几岁的人都会读出不同的内容。

即使是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各年龄段人的理解、感受也不同。例如:“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年人联想到阳光与嬉戏,青年人想到田园诗与浪漫,中年人想到疲惫与休息,老年人想到失意并伴随着无奈的感叹。

有人说,想读懂《红楼梦》,就需要多读几遍。其实,多读几遍,就糊涂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读懂《红楼梦》,需要跳出《红楼梦》,在《红楼梦》的外面,冷眼观看,才知道《红楼梦》不过是一本小书而已。如果只在《红楼梦》书本的里面混,就会自画牢笼,永远都迷糊在梦中。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每个人每个年龄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说明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创作的成功,带入感非常强,老中青通吃。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感受也会不同,并且会反复阅读,反复琢磨。

有人说看一遍《红楼梦》就没有评论《红楼梦》的发言权,虽然有些绝对,但是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红楼梦》确实包罗万象,里面的内涵太深,需要人反复地去揣摩,就像一个大宝库,里面的东西太多了。也像一面多棱的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的一棱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年轻人能够看到花前月下,爱情的悲欢离合;中年人能够看到勾心斗角,生活的不易;老年人能够体味人生的起伏,家族的兴衰。所以《红楼梦》最初的名字之一也叫《风月宝鉴》,人这一生啊,就是有关于风有关于月的一生,风是事,月是时间,风月就是人生。可不能仅仅看到字面意义上的风月,那红楼还不成了青楼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又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本意也是通过对历史的整理,来当一面镜子,让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类此,那么《红楼梦》这本《风月宝鉴》某种意义上也类似于当时一些的人生指南。书里描写了七百多个人物,从贩夫走卒到王公将相,甚至有贵妃娘娘。总有一款是适合读者自己的。哪怕是你随着年龄增长了,那里面的人物也随着你的成长而成长,你会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看法,随着《红楼梦》成长,最后也许就是:笑看镜中人,镜中人也笑看你,或者你梦中,或者他在梦里,又或者彼此都在彼此的梦里。

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




感谢邀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红楼梦   年龄段   刘姥姥   宝玉   都会   老到   有所不同   梦中   中年人   风月   红楼   确实   人物   人生   故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