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此事确实蹊跷,钟会、邓艾都是司马昭的心腹,当时蜀汉刚平,东吴未灭,正是用人之际,司马昭根本没有理由自废武功。

司马昭杀钟会、邓艾,既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窘迫,也解释了他为何终生未称帝。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自此以后,曹魏的大权便牢牢地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在司马懿、司马师先后去世后,司马昭成为司马家家主,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心伐蜀,此事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是司马昭依然一意孤行。

其实他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此前,魏国皇帝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大权独揽,同时担心司马昭随时会篡位,因此计划在陵云台部署甲士,趁着司马昭上朝的时候将他给除掉,重新夺回曹魏的大权。

可惜他遇人不淑,此事被人泄露给司马昭。无奈之下,曹髦只能率领手下士卒直接杀向司马昭的府邸,结果与忠于司马昭的军队遭遇。双发发生激烈的战斗,刀剑无眼,曹髦死于乱军之中。

虽然曹髦这个皇帝已经有名无实,早已被司马昭给架空。但是古代讲究个名分,曹髦再大权旁落,他也是皇帝。司马昭再有实权,他也是臣子。

以臣弑君,人人得而诛之。

曹髦被杀,这弑君的锅算是扣到司马昭身上了。司马昭也是无语,这事明明是曹髦自己搞出来的,他司马昭才是受害者,结果却不明不白地背上了这么个锅。

别看司马昭大权独揽,但是曹魏内部山头林立。很多将领并非忠于司马昭,他们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此时司马昭的处境很微妙,随时都有可能有人打着替曹髦报仇的旗号起兵反叛。因此司马昭必须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一些功绩。这样才能震慑宵小。

于是便有了这次伐蜀计划。也就是说,这次出兵政治意义远高于军事意义。也正是因此,解读这次战争要从政治权谋的角度出发,而不应看军事战略上的得失。

也只有看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司马昭为何会杀钟会、邓艾。

此次伐蜀,司马昭共派出三路大军。一路由钟会率领,兵力大约在10万,另外两路分别由诸葛绪和邓艾率领,各有3万人马。

这三位主帅的人选就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是诸葛绪,听名字就知道是诸葛家族的人,他和诸葛诞是同族。公元257年的时候,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家,被司马昭派兵消灭。

作为诸葛诞的同族,诸葛绪此人的忠心很值得怀疑。

其次是邓艾,此人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投桃报李,邓艾尽心尽力服侍司马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属于司马昭的心腹。

可问题是此前司马昭提出伐蜀,邓艾属于反对最激烈的几个人之一。没有邓艾的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甚至无法实施,为此他派人反复游说邓艾,最后邓艾才勉强支持伐蜀。

最后是钟会,如果说邓艾是司马昭的心腹,那么钟会就是心腹中的心腹。当司马昭提出伐蜀的时候,钟会是唯一支持司马昭的。

可以说,他对司马昭的忠心几乎是无条件的,无论司马昭想做什么,他都会支持。

魏军三路主帅,其实是三路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真正会用心作战的只有钟会的10万人马。

要知道,当时曹魏君臣分析蜀国形势,估算蜀军总共有9万人。这和钟会的兵力差不多了,

而且蜀军是守势,自古以来攻城的一方损失会远超守城的一方。想指望钟会的10万人马能击败9万蜀军,那是痴人说梦。

也就是说司马昭一开始就没指望能灭蜀成功,甚至没指望能取得一场大捷。

那么他为什么要安排邓艾和诸葛绪一同出征呢?因为他们有用。

安排诸葛绪出征,是为了安抚人心。

前面提到过,诸葛绪和诸葛诞是同族。诸葛诞反叛被杀,诸葛绪理应受牵连。但是他却什么事也没有,还在这么重要的战斗中被委以重任。

这便是司马昭要传达的信号:他连和诸葛诞同族的诸葛绪都能重用,自然不会清算那些有异心的大臣。

后来钟会以诸葛绪畏战不前为由,夺了他的兵权,吞并了他的部队,并将诸葛绪押送回京。

作为司马昭心腹中的心腹,钟会想要处置诸葛绪这种一路主帅,不可能不和司马昭打招呼。因此他的行为应该是得到司马昭的授意。

毕竟司马昭派诸葛绪出征就是做做样子,军队还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放心。

至于诸葛绪后来结局如何,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司马昭免去了他的死罪。

司马昭这一番操作下来,将恩威并施用到了极致,为的就是安抚人心。

而安排邓艾出征,则是为了制衡钟会。

没错,虽然钟会是司马昭心腹中的心腹,司马昭也对其委以重任,但是司马昭依然对他有所提防。

毕竟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司马家不也是曹魏的忠臣嘛?小心驶得万年船。

之所以选择邓艾来制衡钟会,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邓艾此人居功自傲、自视甚高。仗着自己为司马家立下功劳无数,经常看不起同僚,因此树敌很多。

要不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人一直庇护着,他早就被同僚暗算,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其次,邓艾出身低微,要不是得到司马懿器重,怕是只能做一辈子底层官吏。

最后,钟会出身世家大族。以邓艾的性格和出身,他天然地会排斥、敌视钟会。

因此邓艾只能跟着司马昭一条路走到黑,同时他和钟会的关系也不可能和睦。

如果钟会想反,邓艾就是遏制他的一枚钉子。虽然他手里的三万人马不是钟会的对手,但是帮司马昭拖延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司马昭在起兵之初便把所有人都算计得明明白白了。

然而世事难料,邓艾从阴平小道偷袭蜀国大后方。刘禅竟然不战而降,蜀国就这么被灭了。

到了这里,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司马昭能控制的了,因为一切已经脱离了他的计划。

蜀国投降,这对于司马昭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凭借此战他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曹魏内部没人敢挑衅他的地位。

可惜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邓艾却给他找了个大麻烦。使得他不得不将邓艾给杀了

在伐蜀期间,邓艾可谓是把自己人给得罪了个遍。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其一,在偷袭阴平小道的时候,逼迫手下的将士“跳崖”。

当时有一段路过于陡峭,近似于一个小悬崖。邓艾毫不体恤手下将是,为了自己的胜利,竟然逼迫这些将士跳下去。

其中有个叫田续的将领直接拒绝服从命令,被邓艾直接拿下治罪。

虽说邓艾此举从大举考虑无可厚非,但是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温和的方式。最终他将自己手下的将士全都得罪了。

而后来奉命捉拿邓艾的便是这田续。

其二,修建“京观”。

修建“京观”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震慑敌军的做法。一般来说,“京观”都是用敌军首级堆砌起来的,虽然残忍,但是在那个时代也无可厚非。

但是邓艾的做法就过分了,他修筑“京观”,竟然连自己人的尸首都不放过。古代讲究留全尸,这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

邓艾此举无异冒犯了那些战死的将士。

当剩下的魏军将士见到自己的袍泽、战友被如此对待的时候,内心自然是愤怒的。于是,邓艾将全体魏军将士都给得罪了。

其三,“越权”。

蜀国投降后,邓艾就如何治理蜀地给司马昭写了一份奏疏。接着不等司马昭回复,便私自大封蜀汉君臣。

封赏之权在于君主而非臣子。邓艾此举可谓是触犯了司马昭的底线,

不过邓艾刚立下大功,而且司马昭还有用得到等待的地方,因此只是写信将其训斥了一番。

但是邓艾此举无疑已经经司马昭给得罪了。

后来钟会联合其他将领一起上疏称邓艾意图谋反,司马昭见众怒难平(他自己也看邓艾不爽),只得将邓艾治罪处死,以安军心。

所以,司马昭杀邓艾,主要还是从大局着想。

而钟会诬陷邓艾,主要还是嫉恨他抢了自己的头功。自己和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结果胜利的果实却被邓艾抢夺了。

这情况就和当年项羽与秦军主力作战,刘邦却先入咸阳城摘了桃子如出一辙。

钟会所做的只是当年项羽的翻版罢了,换谁处在钟会的位置,都会想办法除掉邓艾的。

可惜钟会没有意识到,邓艾一死,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没了邓艾的制衡,钟会在蜀地可谓是一家独大。

蜀地自古以来便是割据势力的温床。此时钟会手握伐蜀的16万大军,加上收编的9万蜀军,即使两军交战互有损伤,他手里至少也有20万大军。

甭管钟会此前对司马昭多么忠心,钟会此时有能力也有机会自立为王割据一方,司马昭能放心吗?

司马昭可不想让钟会成为第二个司马懿,等钟会稳定了蜀地,实力发展起来。到时候司马昭都未必是他的对手。

隐患必须去除,此时司马昭已经动了杀心。

于是就在邓艾被抓不久之后,钟会便收到了司马昭的书信。

信中称司马昭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于是派遣贾充为前锋率领一万多人入驻乐城,司马昭则亲率10万大军在赶往蜀地的路上,他们不久之后便能相见。

钟会也是聪明人,立刻就明白过来。

16万魏军,13万在自己手里,邓艾只有3万人马。至于蜀军,不说有没有战斗力,姜维的大部队已经投降钟会,邓艾手里能有多少蜀军?就算要对付邓艾,钟会出兵就够了,为何是在要亲率大军出征?

很显然司马昭这是担心自己尾大不掉、割据一方,因此打算先下手为强。

反正横竖都是死,钟会决心起兵反叛,搏他一搏。

结果可想而知,钟会仓储奇兵,魏军将士大多不愿跟从。就在钟会犹豫该如何处理魏军将领的时候,胡烈率领部下发动兵变,钟会死于乱军之中。

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于是蜀地乱成一团,又酿成一场惨剧。

司马昭不费一兵一卒便除掉了邓艾、钟会,蜀地也因为连番大战元气大伤。至此无人可以威胁到司马昭的地位。

不过在邓艾、钟会之乱中,曹魏也损失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元气大伤。使得伐吴的计划不得不延后。

杀钟会、邓艾并非司马昭本意,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昭虽然在魏国大权独揽,但是其地位并不稳固。他要时刻提防来自各方面的明枪暗箭。

他不仅要小心那些魏国老牌的世家大族,甚至对自己的心腹都不敢放心。他就是一只惊弓之鸟,也正是因此,明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他就是不肯越过那一步篡位称帝。

因为他明白,一旦他那么做,将会给一些野心家起兵反叛的借口。司马昭再厉害,最终也会双拳难敌四手,司马家有可能会灭亡。

司马昭的一生看似风光。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在杀邓艾和钟会这事上,还真不是司马昭主动的,邓艾和钟会之死,与司马昭有关,但并不是司马昭主导的。况且天下尚未统一,司马昭就开始杀邓艾与钟会,那么还有谁帮他灭亡东吴呢?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为司马昭出谋划策,邓艾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优秀将领,司马昭怎么会仅凭一场战争就对自已人对手,况且当时的司马昭正是夺取招揽人心的时候。



司马昭执意伐蜀这事,整个朝堂除了钟会支持司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认为灭亡蜀汉时机不成熟,包括当时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反对伐蜀。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同时也是为了建立功勋,加快代魏脚步,力主伐蜀。

换句话说,魏国朝堂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战,就连司马昭也不知道这场战争会如何?



魏国大军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军以邓艾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中路军以诸葛绪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西路军以钟会为主帅,同时也是整个魏军的主帅,兵力约12万人,整个魏军总兵力约18万人。

之后魏军进展顺利,顺利进入汉中、越过阴平,直到被姜维堵在剑阁,这个时候钟会夺了以畏战为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钟会的夺兵权行为肯定要上报司马昭,对于这事,司马昭没有反对,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钟会的夺权行为可以视为独揽大权的一种行为,这个时候的钟会毕竟还没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揽权行为,为后面的争功打基础。

谁知邓艾另僻捷径,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邓艾兵临成都城下,逼降后主刘禅,这个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紧接着蜀汉就全国投降了,消息传到司马昭那,司马昭也是明显准备不足。



如果执意一战灭亡蜀汉的话,身为政治家的司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汉政权的准备,可是并没有,而为灭蜀立下首功的邓艾,却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义,接收蜀汉政权,同时以天子名义私自封官许爵。

邓艾在成都干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将阵亡将士尸体筑成京观,还将魏军阵亡士卒与蜀汉阵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将敌我双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军士兵或蜀军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然后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据官职大小加官晋爵,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征西将军的职权范围。

在魏国的司马昭得知邓艾与钟会灭亡蜀汉后,首先向魏帝申请加封邓艾和钟会,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钟针为司徒,增加食邑近万户。



接下来司马昭还没说什么,邓艾开始不断的上书向司马昭提政治意见,比如厚待刘禅,如何布置兵力,如何准备图谋东吴?等等,说了一大通,司马昭还没有说什么?邓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断的对朝政指手划脚,最要命的是,邓艾上书给司马昭的信件,被钟会修改成傲慢无礼。

眼见邓艾立下首功,身为18万魏军主帅的钟会一万个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邓艾上给司马昭的书信,故意诬陷邓艾有不臣之心,并且钟会还联合了卫瓘、胡烈等看不贯邓艾的人一起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谋反。



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昭对邓艾和钟会有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因为南下伐蜀的魏军有18万人,再加蜀汉的降军有10万人,这加起来就是28万人,足以与魏国对抗,司马昭是玩阴谋和纂位起家,他不会不知道这么多兵力竟昧着什么?

现在卫瓘、胡烈、钟会联合起来告邓艾谋反,如果拿掉邓艾,钟会就一家独大,这也是司马昭所顾忌的,但是不拿掉邓艾,此时的邓艾已经开始头脑发热了,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此时的蜀汉成为一块危险的权力真空,虽说被邓艾和钟会所灭亡,但是还不在司马昭的强力控制之下,司马昭为了保证蜀汉的绝对控制,同意将邓艾押回问罪,同时给钟会去信一封,说贾充已经率军一万进入汉中的乐城,而司马昭本人则率领十万大军坐镇长安,随时南下。

司马昭在放弃邓艾的同时,威慑一家独大的钟会,同时司马昭肯定还有其他的相关动作,比如通知监军卫瓘注意钟会,当钟会看到司马昭的来信,大吃一惊,以为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个时候的钟会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时的钟会不谋反的话,就会被调回魏国,就失去了蜀汉这个地方和谋反的时机,钟会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切,于是匆忙之间选择谋反,还被姜维给利用了。

看看钟会的谋反计谋一踏糊涂就知道钟会根本就不是“早有预谋”,而是“临时起意”,另外从时间上也能看出钟会不是“早有预谋”,正月初一,邓艾被囚车押回魏国,正月十五,钟会到达成都,正月十六,钟会召集魏军将领开会,并关押部分将领,正月十八,钟会被杀。



如此仓促的时间,钟会这是造的什么反,与其说是钟会造反,不如说是钟会被司马昭逼反的,而邓艾则死于魏军争夺军功的内斗,邓艾之死的主谋是钟会和卫瓘,而钟会之死的主谋,一半是钟会自已野心膨胀,另一半是司马昭逼反。




公元二六三年四月,魏国司马昭发兵灭蜀,以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自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大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取汉中;另派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发起进攻,以阻断姜维的归路。

骄奢昏聩的蜀后主刘禅得悉魏军真的来攻了,后悔没有早听姜维的警示与建议,他急忙派廖化率军赶到沓中去增援姜维,派张翼、董阙领兵往阳关口协助防守。张翼、董阙到阴平后并不急于赶路,而是滞留了月余,钟会率魏军主力已抵达汉中,派护军胡烈领前锋进攻阳关口,防守阳关口的蜀将是傅佥、蒋舒,蒋舒见魏军大兵压境,援军又迟迟不到,料不能敌,率先投降了魏军,傅佥孤军奋战,兵败身死,阳关口被魏将胡烈攻占。

邓艾率军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围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经沦陷,无心与邓艾纠缠,遂率兵退走。此时,诸葛绪已经攻取桥头,一举截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见魏军已经屯驻桥头,只得迂回入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的侧后,诸葛绪胆怯,不敢迎战,率军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机复夺桥头。接着,他又指挥大军急速南撤,会合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共同扼守剑阁天险。

十月,邓艾率部开到阴平,他挑选精锐,想联合诸葛绪部自江油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不同意配合,遂引军离去同钟会主力会合,钟会密告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司马昭命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部归钟会统辖。

钟会大军在剑阁雄关前受阻,姜维据险坚守,魏军久攻不克,死伤颇重,且十万大军挤在一条狭窄的山谷间一筹莫展 ,粮草也难以为继,钟会无计可施,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主力仍留在此围攻剑阁,而自己率偏师另辟蹊径,由阴平走小路突袭江油,再直捣涪城,然后出其不意的南下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奇谋 。于是邓艾率一万多勇敢敏捷的军士,从阴平伐山开路,遇水作桥,披荆斩棘,攀木缘崖,跋涉了七百里渺无人烟的高山险地后突然抵达江油城下。江油蜀军守将马邈失了斗志,献城迎降,邓艾率军迅速逼近涪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据守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他派兵前先占领周边制高点,以阻止魏军越过涪城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本事比他爹差远了,他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抢占险要。


邓艾孤军冒进,没有退路,于是人人舍死向前,一举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则乘胜前进,紧追不舍,途中他还写了封信劝诸葛瞻须识时务,快来投降,诸葛瞻大怒,斩了来使,于是双方展开激战,魏军拼命死战,锐不可当,大败蜀军,诸葛瞻、黄崇先后被斩杀,诸葛瞻子诸葛尚也于是役阵亡。

破绵竹后,邓艾率部进入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继续向成都推进。魏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守将不听调遣,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外逃,秩序崩溃,无法禁止,刘禅失魂落魄地召集群臣,讨论对策,众人七嘴八舌,有主张顺江东下、投奔东吴的,有主张逃往南中的,光禄大夫谯周则力主投降曹魏。刘禅惊恐异常,遂采纳谯周之策,仓惶献城出降。

其实,彼时的邓艾虽然已逼近成都,但其实是孤军深入,早已精疲力竭了。假如刘禅坚守成都, 剑阁还在姜维手中没有攻破,钟会的十万大军无法前进,邓艾的数千孤军没有救援,被瓮中捉鳖、全部围歼也是很有可能的。蜀军虽然惨遭绵竹之败,但数万主力尚存,加上姜维的三万余兵马,大可放手一搏。鹿死谁手,尚难预料。然而后主刘禅方寸已乱,不能坚守,竟然轻率地下令开门投降。

姜维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听到诸葛瞻败死绵竹的消息。后又陆续有消息传来,有说后主刘禅要坚守成都的,有说他要逃奔东吴的,还有说他要逃到南中(今云南)去的。 姜维不知虚实,遂率军退出剑阁,向西南方向撤去。

大军来到三台,太仆蒋显捧着刘禅的诏令命姜维投降钟会。姜维知道大势已去,便领着张翼、廖化、董阙一同从东道投降了钟会。蜀军将士接到投降命令后,悲愤莫名,纷纷拔刀斫石,以表达心中的愤慨与不满。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北,刘禅率太子、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余人,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跪地迎降。邓艾知道宦官黄皓奸险,命军士将其抓捕,准备处死,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左右部将,竟得以保全性命。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蜀汉亡国后,邓艾居功自傲,在成都擅自处理决断军政大事,逐渐引起司马昭的疑虑。

钟会与邓艾不和,他与监军卫瓘乘机诬陷邓艾欲举兵谋反,司马昭命钟会、卫瓘抓捕邓艾,槛送洛阳,途中被卫瓘杀害。

邓艾死后,钟会独掌大军,逐渐野心膨胀,与姜维密谋反叛。司马昭闻讯亲率十万大军屯驻长安,令大将贾充率兵入斜谷道,进驻乐城, 以威慑钟会 。钟会察觉到司马昭对其已有猜忌和防备,干脆铤而走险,将不同意举兵的魏军将领们关押起来,准备起事,因谣传钟会要杀尽魏国将士,引起士兵们的群起反对,大家合力反攻钟会,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兵所杀,灭蜀首功之臣钟会、邓艾的悲催结局应证了他俩誓师出发前刘蹇的预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其实,与其说钟会、邓艾阴欲谋反,不如说他俩功高震主,且足智多谋,手握数十万能征惯战的雄兵, 为司马昭所忌惮,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曹魏灭蜀有两个片段极为精彩,一个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个是钟会叛乱。前者直接造成蜀汉灭国,后者直接造成参与灭蜀的魏人几乎全部被歼。那么为什么邓艾和钟会立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却选择了要杀了他们呢?

司马昭、邓艾、钟会这三个人很有意思,邓艾比司马昭大14岁,而司马昭又比钟会大14岁,似乎14这个数字很神奇的跟这三个人沾上了关系。然后老而弥坚的邓艾却是官职最低的,司马昭年龄居中却官职最大,为大将军,钟会最年轻,为司隶校尉,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讲呢?

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惧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黄皓的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而沓中距离汉中遥远,无力回援汉中,这给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机会。

公元263年,大将军司马昭召集众臣商议伐蜀大计,众臣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安西将军邓艾态度尤为坚决。邓艾认为:蜀汉气数未尽,仍有诸如姜维、廖化等人在朝,现在进军蜀汉,不会胜利。

环顾整个朝堂,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行动。于是司马昭派钟会说服了邓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计。随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正式拉开了攻伐蜀汉的大幕。

司马昭的计划是这样的:派左路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经狄道直扑沓中,与姜维作战。派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经武都直插阴平桥头,阻断姜维东归的道路。派右路军(主力军)十万余人由钟会率领,经斜谷、骆谷直扑汉中。

这个计划很歹毒,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堵截姜维,而钟会负责占领汉中。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司马昭的计划被姜维所洞悉,于是姜维没有敢于恋战,急忙率军摆脱邓艾,匆忙向东行军。后遇到堵截的诸葛绪,姜维挥军假装攻击诸葛绪军的尾部,趁诸葛绪调军之际急忙回军强渡阴平桥头,抢先一天过去,然后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会师防守剑门关,堵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

这时汉中已失,钟会十万大军和姜维的近六万人相持于剑门关,钟会不得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于是钟会考虑撤军,这时奇迹发生了。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栈道小路偷偷的行军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将马邈。然后又在绵竹戮战前来堵截的诸葛瞻,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直扑成都。刘禅迫于形势出城投降,蜀汉形式上灭国。

刘禅一投降,形势变得复杂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本来原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为辅助,攻陷成都由钟会的十万大军来完成。结果却是邓艾凭借三万人的偏师迫降了成都,抢走了钟会的功劳,你说钟会心里会怎么想?

而且这时钟会和邓艾心里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但是不管为了什么,在司马昭眼里都是叛乱。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天子的名义(注意这里)就地安抚,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魏人兼领蜀汉各郡郡首,其余诸如蜀汉的旧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邓艾还对他们夸耀说:如果不是我邓艾,恐怕你们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苗头,后来邓艾又给司马昭写信,发表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邓艾认为:此时虽然是趁势进攻东吴的好时机,但是士兵们都很疲惫。应该留蜀军两万人,陇右军两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修建船只,积存实力。同时安抚蜀地军民,以威望屈服东吴。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

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诉监军卫瓘,让他转告邓艾,此事需要从长计议,不急。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没有猜到司马昭的心思,继续上表,言语更加的狂妄,甚至说出了将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专断这样的话。司马昭对于邓艾的信开始敷衍,同时也对邓艾的忠心表示了怀疑。

钟会此时心态也开始失衡,本来功劳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却因为邓艾偷袭阴平而大功旁落,这让钟会很郁闷。于是钟会开始找机会陷害邓艾,正逢邓艾和司马昭书信往来沟通伐吴的事宜,于是钟会发挥它的特长,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使语气变得更加猖狂。

同时钟会勾结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罢了邓艾的兵权,于是很顺利的,邓艾以被怀疑谋反的名义抓了起来,装入囚车送往京师洛阳。

邓艾被抓后钟会心中并不高兴,为什么呢?三路大军伐蜀,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为领军。诸葛绪早在阴平堵截姜维不利时就被钟会夺了兵权,判了一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阳。而邓艾在自己和卫瓘的陷害下也以谋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阳,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高处不胜寒呀

这时,降将姜维也为钟会分析形势,姜维说:自从淮南叛乱以来,你辅佐司马昭平定叛乱几乎算无遗策。现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难道不应该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保全性命吗?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其实姜维说的很对,当时的朝政被司马昭所把持,然而钟会近期表现太好,掌握军权太重,自己又处于蜀地这个是非之地,想要撇清关系太难。早反也许还有机会,如果回去迟早要被司马昭剥夺兵权,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钟会秘密决定谋反。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领军五万出斜谷为先锋,然后自己率军在后,汇军于长安。然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孟津,会师于洛阳,这样的话天下大定。

谁知道司马昭早已经洞悉了钟会的意图(也许是监军卫瓘通风报信),于是司马昭率军十万亲临长安,又派护军贾充领一万骑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这一切都说明,钟会判断正确,司马昭提前动手了。

没有办法,钟会和姜维联合提前谋反,以郭太后的名义誓师讨伐大将军司马昭,要求解除司马昭的大将军之职。谁知道由于起事仓促,酿成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被乱军砍死。随后监军卫瓘率军平定了叛乱,至此平定蜀汉之事彻底结束!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钟会就是螳螂,刘禅就是树上的蝉,而司马昭就是最后面那只黄雀。一心为国的邓艾惨遭钟会诬陷,聪明睿智的钟会又被司马昭制服,说到最后,还是司马昭的心思最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死于假谋反,事实情况是遭受钟会的诬陷。而钟会死于真谋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维忽悠,被司马昭威胁,形势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实说到底,即使两人安全回到洛阳,迟早也会被剥夺兵权然后杀掉,一句话,功劳太大又不善自处而已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邓艾,原本默默无闻地屯田20余年,直到中年,才为司马懿所提拔,走上名将之路。

钟会,更被认为是司马昭的“张良”,是其心腹中的心腹。

可是,灭蜀之战后,两人悉数被司马昭所杀。

而对司马昭来说,杀钟会、邓艾,并不只是杀了良将,更使其平定天下的部署被打乱。

这是一次“双输”的合作。

司马昭的原计划

将10几万大军委托于人,肯定是要防着一点的。

不过,司马昭是成竹在胸的。

伐蜀之战开始前,曾有人提醒司马昭:钟会单身,没有重质(没有妻子、子女,只有兄子为其“假子”,没有留下重要人质),不应该委他为将,要另外找人。

司马昭表示:满朝都反对伐蜀,只有钟会支持他,不找钟会找谁呢?而且,灭蜀之后,“败军之将不可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蜀人不会支持叛乱,而魏军则都想着回国请赏,肯定也不会跟着瞎闹,钟会想造反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来。

也就是说,司马昭虽防备钟会,但其原本不认为会出什么大的幺蛾子,而如果一切正常,按照司马昭计划,在益州造大船,三年后,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

计划不如变化快

按照司马昭的原计划,邓艾牵制姜维于沓中,诸葛绪切断姜维退入汉中、剑阁之路,钟会率主力趁虚攻入汉中、剑阁,一举灭蜀。

不过,战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预料。

钟会攻入汉中后,姜维拜托诸葛绪,退守剑阁,阻击了钟会大军。

而邓艾,则偷渡阴平,一举灭蜀!

由此,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邓艾成为“问题”。

伐蜀前,司马家只探讨了钟会的问题,不认为邓艾会成为“问题”。

毕竟,钟会领军十余万,是主力,而邓艾只率3万余人,起牵制作用。

如今,攻入成都的人是邓艾。

钟会兵力虽多,但他是临时被任命为大将,与军中主要将领并无长期关系。

而邓艾兵力虽不多,但他久在陇右,所统陇右兵多为其长期下属。

一旦邓艾以成都平原物产为物质基础,以陇右兵作乱,凭邓艾之才,将成为非常棘手的难题!

2、蜀军并非败军,尚可言勇。

邓艾偷渡阴平时,其原本计划是将姜维大军调离剑阁,邓艾、钟会夹击破之。

也就是说,魏军原本计划是:先破蜀军主力,再灭蜀。

但是,诸葛瞻败得太快,刘禅降得太快,蜀军主力尚在,蜀就灭了。

蜀虽灭亡,但蜀尚有复国的军事基础,姜维等人积极行动,使形势变得更为微妙。

3、形势复杂,使变数增多。

一般情况下,以魏军成熟的监督系统,钟会虽有谋略,也难以搞出什么事情来。

但是,形势混乱之下,监督难度增加,钟会可调整的空间增大,施展其谋略的空间增大,使形势更为复杂。

可以说,钟会、邓艾的形势更为微妙了!

政治幼稚的邓艾

邓艾,虽多有战功,但其出身缺乏政治基础,其所统兵力较少,原本是没有引起特别防范。

但是,作为职业军人,政治上的幼稚,却使邓艾成为了首先打击的目标。

灭蜀后,邓艾效法东汉初年的邓禹,“承制”,即代表朝廷便宜行事。

他擅自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国众臣也依次被拜官。

此外,邓艾又擅自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邓领蜀中诸郡。

可以说,邓艾擅自处置蜀汉官僚,并另立了一套官僚系统。

然而,邓艾是没有反叛之意的。

从其人事安排来看,他所任命的师纂、牵弘等人,都不是其心腹。而他对蜀汉群臣,虽自夸仁义,但也没有结交、拉拢的迹象。

也就是说,邓艾所作所为,并不是要划益州为自己的领地,而是推行司马昭灭蜀后造船养兵,三年后顺流而下灭吴的策略。

军事上高明,政治上幼稚。

对邓艾,司马昭一开始也没有玩阴的,而是让卫瓘告诫:遇事要上报,不要自专!

邓艾却表示凡事上报路途遥远,效率太低,应该便宜行事,“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随即,他又上书表示:留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造船备战,来年秋冬灭吴!

此外,他认为刘禅应封为扶风王,以董卓坞为郡,不必急着去洛阳,以免造成被迁徙的观感,不利于削弱孙吴抵抗意志。

可是,邓艾不是邓禹,司马昭更不是刘秀。

司马昭只是魏国的权臣,他必须确保对所有军队、地盘的完全控制!

司马昭下令钟会逮捕邓艾。

清洗,开始了。

不安的钟会

钟会,始终是司马昭最为担心的一个。

与邓艾不同,钟会是钟繇之子,出身望族颍川钟氏,政治基础雄厚。

邓艾默默无闻屯田二十多年,而钟会则很早就已引人注目。

早在夏侯霸投蜀时,就告诉姜维:钟会年纪虽小,但是最值得警惕的对手!

伐蜀前,钟会已是司马家的张良,朝中大小事务、官吏任免,多有插手。

某种程度上说,钟会虽一直跟着司马家混,但其实他与权臣司马家存在竞争的可能。

朝廷数次征他为太仆,他都坚决拒绝,一定要作司马家府官,也是因为他极力避免自己与司马家陷入竞争关系。

以钟会之明,他当然清楚自身的处境。

姜维,也看穿了钟会的心思。

姜维见钟会时,旁敲侧击:你已经功高不赏,以后可以作闲云野鹤吗?

钟会答:我还没有那么高的境界。

高手对话,一点就明。

在司马昭与曹家争权时,钟会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谋略。

如今,钟会既与姜维结盟,又遇到混乱的局面,自然萌发了搏一把的想法。

遗憾的是:司马昭,比钟会更精明。

仓促行事的钟会

司马昭下令钟会进讨邓艾时,表示:我已让人率数万人进入乐城(属汉中),我也自率十万大军抵达长安,不久就要见你!

钟会大惊:我这里十几万人,解决邓艾绰绰有余!相国为什么还要带兵来呢?

司马昭的意思很明显:不能给钟会时间!

钟会计谋很多,给他时间,他很可能搞出名堂来!

可是,钟会军将领多为司马家心腹,钟会要把军队由司马家武装转变为反司马武装需要时间!

如此,钟会没有足够时间施展谋略,只有仓促行事!

钟会紧急召唤魏将,劫持诸将,打开太后密诏,表示要诛司马昭。

可是,仓促之间,行事不秘,魏军将士起事,诛杀了钟会、姜维。

钟会被杀后,一片打乱,邓艾部下前营救押送途中的邓艾。

卫瓘下令田续杀了邓艾。

二将皆死!

后果严重

尽管司马昭成功解决了钟会、邓艾之乱,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连续混乱,司马家为安稳形势,只得将大军及蜀汉君臣召回洛阳。

如此,蜀中一时陷入空缺,大量城池成为无主之地。

吴国趁机进攻益州,在永安为蜀留下的罗宪所阻。

罗宪独自抵抗吴军半年,最后要靠荆州方向魏军进攻才渡过危机。

可以说,司马昭以益州基地打造船只,三年灭蜀的计划由此大大延后了。

另一方面,钟会、邓艾同时被除,使司马家的武将素质严重不足。

不久,秃发树机能之变,晋军折损多名武将,展现出军力、将才的严重下降!

将才的折损,益州之地暂不敢任用,使司马家灭吴统一天下的进成延误了十余年!

根本原因

“二士争功”的悲剧,虽有邓、钟二人性格的原因,但其背后的原因是很深的。

1、平定益州后,稳定形势,历来是难题。

东汉时,吴汉平定公孙述后,残杀百姓,被刘秀责罚。

不久,蜀郡守将史歆举兵造反。

五代时,郭崇韬率军灭前蜀,回朝后被杀。

不久,孟知详建立后蜀,叛变后唐!

北宋初年,灭后蜀时,赵匡胤为防止混乱,及时派人前去监督。

但是,形势混乱之下,王全斌还是只得大杀,最后引得群臣皆说要杀!

天下未乱蜀已乱,天下已安蜀已安。益州之地,天然利于割据。

因此,平蜀后,如何稳定形势,是比平蜀更为复杂的任务。

这种情况下,君臣相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2、司马家夺权已到冲刺阶段。

此时,司马家的篡位,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夺权的最后一步,就是宗王出镇。

司马家夺权之初,力量尚有限,只能主要控制中军,而对外军则由郭淮、陈泰、诸葛诞、邓艾信赖的亲信异性将领担任要职。

司马家吸取曹魏因皇室孤立而灭亡的教训,决心由司马氏成员掌握外军。

因此,无论是曾多次支持司马家平定淮南叛乱的诸葛诞,还是司马家最为信赖的石苞、钟会、邓艾,都成了必须削权的对象。

对邓艾、钟会来说,交出兵权,或许可以像石苞一样,安享晚年。

可是,邓艾一心建功灭吴,钟会更是不甘退隐,彼此矛盾不可调和!

如此敏感的时间,如此敏感的地方,钟会、邓艾,自然难以全身而退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司马   益州   绵竹   魏国   剑阁   蜀汉   东吴   汉中   阴平   心腹   成都   将士   将领   诸葛   大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