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纵观古今中外,女人执政都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话题,而能够青史留名,被老百姓记住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也就出现了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两个人。在世界政坛上,提起铁娘子很多人都会想到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不过在亚洲也有一位铁娘子,以强硬的作风和雷厉风行的手段统治一个国家15年,以被贴身侍卫刺杀这样悲情的方式,结束充满争议的一生,这就是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从小培养的坚韧性格,为婚姻自由斗争

英甘地的总理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6-1977,第二阶段是1980-1984.这两个阶段之间则经历了牢狱之灾。英甘地是印度发展改革道路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不仅在政治上明确了印度的定位,在经济发展上经过不断探索,为印度处理公营与私营,工业与农业,国内市场和外国资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此后印度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打赢印巴战争,支持让孟加拉国独立,成功试爆原子弹,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

英甘地作为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女儿,从小对党派斗争和政治权利游戏耳濡目染,培养了独立坚韧的性格。和父亲一样,英迪拉也有英国留学的经历,赫赫有名的牛津大学,不过因为成绩不佳未获得学位。但是这位美丽的公主在留学期间,邂逅了未来的丈夫费罗兹,和童话故事不一样的是,费罗兹是个又黑又胖的低种姓拜火教教徒。

英甘地的这个爱情故事几乎遇上了印度社会所有的矛盾对立,宗教、种姓、阶层,以及政治观念不同。父亲尼赫鲁的反对遇上了英迪拉的坚持,最后事情闹到了圣雄甘地那里,后者把甘地的姓赐给了费罗兹,顶着圣雄的光环,1942年,25岁的英迪拉结婚了。但是这段以罗密欧朱丽叶开始的爱情故事最终以韩剧的方式收尾了,1960年费罗兹因病去世,从此英甘地孤身一人直到24年之后被刺杀。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印巴战争,崭露头角

对英甘地和印度来说,整个60年代似乎都不怎么美好,1962年中印战争,1964年尼赫鲁去世,1965年印巴第二次战争,在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印度又被狠狠摩擦了一次,其中巴基斯坦空军的表现绝对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战前印巴空军飞机数量对比为755:141,而战斗结束后双方损失比为54:8,在战斗中巴基斯坦还创造了1分钟击落5架敌机的世界纪录。除了空战,巴基斯坦空军还对印度坦克群实施了空中虐杀,印度出动的400辆坦克中的120辆被摧毁,查温达成为了印度的坦克坟场。有趣的是,为巴基斯坦逆转战局立下赫赫战功的空军,都是美国提供的装备和技术。

在印巴战争期间,英甘地访问了战区克什米尔,无论是作秀也好,是真铁血也罢,这次访问树立了英甘地铁娘子的形象,被国内不少人称为“一群妇人内阁里的唯一男子汉”,1966年经联合国调停,印巴双方停火,总理夏斯特里在巴基斯坦签署协议,但是协议签署不久突然离奇死亡,至今仍然是悬案。随即印度发生了总理争夺战,德赛和南达咬的你死我活,英甘地最初置身事外,后因前期积累的声誉和尼赫鲁女儿的特殊身份渔翁得利,在两院议会中获得355票,成为印度第一任女总理。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印度的农业问题和绿色革命

英甘地上台后面临的情况比较艰难,其中经济方面最严重问题就是三农,印度农业无论是粮食产量生产方式和增长速度都非常落后,1965年,印度的粮食产量只有7234万吨,人均144千克,可用于食用的每天只有400g.作为一个对比,目前中国人均粮食为470公斤,还有人害怕粮荒,去超市囤米囤面。

1950年到1960年粮食生产增长率竟然只有2.5%在前两个五年规划工业增加值翻一倍的情况下,农业仅仅增长了14%,粮食作物亩产50公斤,政府每年不得不进口高达500万吨的粮食。农业减产和粮食问题危及到了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解决农业尤其是粮食问题刻不容缓,老百姓吃不饱饭后果是很严重的。为此,印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造的措施,被称为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年,英甘地领导下的印度完成的是第一次绿色革命,除此之外,英甘地的主要经济政策还有白色革命和新二十点政策。

绿色革命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接受农业专家和世界银行的建议,不再坚持尼赫鲁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发展战略

2. 建立了农业研究院和21所农业大学,发展农业科学教育和研究

3. 引进高产玉米小麦和稻谷,培育优良品种,增加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

4. 要求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行,提供农业信贷支持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绿色革命对印度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6年印度粮食总产量为7234万吨,到1982年涨到了1.34亿吨,年增长率3.95%,除了总产量的提高,绿色革命最重要的功绩还提高了印度的农业生产效率,从最初的亩产50公斤,涨到了1980年的68.8公斤,虽然现在看起来仍然很低,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这主要是受印度地形限制,产量中心区高度集中,比如北部的旁遮普邦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远远大于全国水平,亩产量更是超过全国的一倍,北部三个邦以4%的土地和3%的人口贡献了全国75%的商品粮。绿色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印度60年代很多人还不饱饭,大量的人被饿死,1978年已经成为了粮食出口国,直到今天印度的大米和小麦出口量仍然排名世界前三位,不过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GHI),2019年印度饥饿指数排名为102位,低于中国的第25位,甚至比巴基斯坦的94位都低,属于饥饿程度“严重”的国家。印度一方面处于饥饿状态,一方面又大量出口粮食,这看似矛盾的事情就这么真实的发生了,除了印度人饮食习惯的原因,更多的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养十几亿人吃饭,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勒紧裤腰带低价收购农民粮食出口赚外汇的事儿,很多国家都干过。

白色革命

在人均食物摄入量上,印度多数是落后于中国的,尤其是肉类,由于宗教信仰和习俗偏好,印度人对肉类的禁忌非常多,是全世界吃肉最少的国家之一。但是有两项食物却比中国高,就是谷物和牛奶。除了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印度人能喝上牛奶还要得益于白色革命。对于牛奶,印度有天然的优势,因为牛的数量众多并且被当做神来对待,不能宰杀。2018年印度全国大约有3亿多头牛,牛奶的产量高达1.87亿吨,几乎是第二名美国的2倍,是我国的6倍,而1970年的印度,牛奶产量也只有2722万吨。

印度的白色革命开始于70年代,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引进优质水牛,印度根据自身的气候重点培育产奶量高的摩拉水牛。

2.组建奶牛合作社。通过政府资金技术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调动奶农积极性。

3.利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救助和低息贷款,对牛奶产业倾斜发展。

4.政府倡导国民饮用牛奶,同时停止进口奶制品保护国内市场。

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对于印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这两项政策还在被坚持,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问题是一切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础,正是因为英甘地改变了父亲尼赫鲁以重工业为纲的发展路线,注重改善民生,才保证了自己有能力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英-甘地饱受争议的经济政治统治

1966-1977,是她第一次执政时期。英甘地的改革方向是社会公平,主要的政策是资产国有化。英甘地上台的1966年就把卢比贬值36.5%,1969年将银行、矿山、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加之颁布《外汇管制法》对外资投资严格限制,印度的跨国公司从540家减少到了358家,《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剥夺了私营经济的经营自主权,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逐渐从印度市场上退出。英甘地也逐渐展现了强硬的手腕,和美国公开对立,与苏联建立了密切联系,1971年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协助孟加拉国独立,1974年印度进行了代号“微笑佛祖”的不公开核试验,成为有核国家。

英甘地还不顾民主制度,培植儿子桑贾伊·甘地为接班人,而桑贾伊强制清理德里贫民窟,导致十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人死亡。此外他还在印度强推绝育手术,对象主要是穷人男性,结果因为技术和卫生条件落后,导致一年时间里2000多人死亡。英甘地的第一阶段统治是争议非常大的,很多国家政府官员都称她为独裁者。1977年,结束国家紧急状态后,盲目自信的英甘地倡议印度再次进行大选,结果惨遭下台,并且被捕入狱。

但是把英甘地赶下台后,印度的局势却愈发混乱,1979年全球爆发了石油危机,印度的石油进口额从20亿美元上升到158亿美元,同时干旱让粮食减产17%,工业倒退2.5%,通货膨胀率高达22%,经济形势也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民众对现任政府非常不满。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二次执政和新二十点政策

1980年英甘地重新被选举为总理,到1984年这段时间,是其执政的第二个阶段。再次上台的英甘地一方面珍惜自己的权利失而复得,手腕更加强硬,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上一阶段执政时期的政策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以实现社会公平,排斥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不符合经济规律,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因此英甘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放松管制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放松对私营部门的管制,允许投资电力石油电信等行业,对外资的限制也逐步放开。其次改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在贸易上不再严格限制进口,而是采用进出口协调发展。1982年英甘地政府还把旧的二十点纲领加以修改,形成了新的二十点,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英甘地的经济改革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成功的,通过绿色革命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业落后问题,白色革命让印度人喝上了牛奶还可以出口创汇,适时调整的经济政策也让国营和私营外资之间均衡发展,印度经济稳步向前。不过她很多政策和统治手段充满了争议,比如政府的官僚主义,腐败问题,英甘地利用国会的多数席位修改宪法,打击对手,削弱地方邦的权利,遇到国民抗议和宗教冲突的时候,英甘地的手段就是强势镇压。

饥饿的印度还大量出口粮食?绿色革命和英-甘地经济模式

宗教冲突是印度最深的痛

在1984年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冲突中,英甘地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同时争取印度教徒选票,派军队攻占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这次冲突印度政府出动了7万军警,而对方是上万名锡克教教徒和武装分子,这次冲突是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事件之一,共造成646人丧生,4712人被捕。金庙事件后,锡克教极端分子扬言要杀死英甘地,不过为了缓和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的关系,英甘地拒绝了安全顾问撤掉锡克教侍卫的建议,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被刺杀,开枪的正是自己的两名锡克教贴身侍卫,英甘地被刺杀后,印度爆发了反锡克教骚乱,超过2000名锡克教徒被杀害。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态里,政治绝对是斗争搏杀最激烈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女人执政,因此我们常常用女强人、铁娘子这样的名号来称呼他们。尤其是像印度这么复杂的社会结构,13亿人,200多个民族,1652种语言,而且印度几乎全民信教,但却是不同教派,彼此斗争不断。

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任何一项改革都是非常难的,印度铁娘子英甘地从小沉默寡言,有媒体形容他眼睛里总是流露出淡淡的忧郁,或许这是她见识太多政治斗争的缘故,但无论如何她对印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怀念她。英迪拉可以用自己的反抗,跨越宗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由,但却无法解决印度的宗教矛盾,这是印度执政者和整个国家头上的紧箍咒,不解决这个问题,印度的大国梦恐怕很难实现,更不要说赶中超美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甘地   印度   锡克教   巴基斯坦   粮食   罗兹   尼赫鲁   经济   饥饿   总理   牛奶   白色   模式   政策   农业   政府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