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校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对农村人是坏消息吗?恰恰相反

最近教育的问题又被不少人拿出来说了,网友说自己是清华某班的,班里就自己一个农村生源,某重点大学的教授也说,自己带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而关于教育最集中的问题是,家长抱怨要辅导,孩子抱怨作业多,老师抱怨不敢管,社会抱怨不公平。农村大学生少了,学生负担加重,就说明教育更落后,农村人更吃亏了吗?

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

重点高校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对农村人是坏消息吗?恰恰相反

受教育≠上大学

教育或者学生压力问题,本身并不是教育自己的问题,要明白的一个观点是:受教育≠上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社会提供更多公平的安身立命的机会,并让更多的人匹配与之适应的能力。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都相信这句话,所以古往今来我们都特别热衷于考试,这点几千年来都没变。今天的很多家长逼孩子写家庭作业,给孩子报舞蹈班、书法班,无非就是想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上个好大学基本是唯一的途径。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上大学呢?为什么北大毕业卖猪肉成了新闻?为什么中国没有名校退学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呢?

因为除了大学之外,我们缺少养活自己的途径。

喜欢书法能养活自己吗?喜欢跳舞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吗?种地技术好可以发家致富吗?除了上大学,我们变现的手段太少了,所以才把受教育等同于上大学,其实我们不会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却缺少供他发育的土壤。

任何时候,总有人不能上大学

受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上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一条很窄的路。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发展了一千多年,唐宋时期能中进士的一届也就几十人,从本质上讲,科举制是一种筛选制度,而不是选拔制度,筛选出来的人是做官的,而不是继续接受教育,但你不能说没中进士的人就没接受教育,同样的道理,高考意味着义务教育的结束。实行的也是筛选制度,所幸的是被选中的人继续接受教育,而且现在每年高考几百万人参加,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还是要实行筛选呢?

因为社会成本高。教育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不让人人都读本科呢?

第一、社会承担不起。第二、社会不需要。

重点高校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对农村人是坏消息吗?恰恰相反

不少人可能会说,我出得起学费啊,5000学费加上10000生活费,完全没问题。如果真的是这个成本,当然是没问题。但是,这是国家大力补贴,社会共同承担之后的结果。很多有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年20万也就是个起步价,很多美国大学生毕业前几年都在还助学贷款,韩国因为学费太高学生还游行示威。18岁以后的学习不产生直接生产力,这点决定了高等教育需要补贴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点,本科以上的教育,社会的吸纳能力也是有一定饱和度的。

不少大学毕业生上班后都抱怨,做的工作没技术含量,小学生都可以做。社会越发达,就需要更多高学识的人吗?这其实是一个悖论。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代替更多的人,让一部分知识人可有可无。综合来看,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高等教育必须有一定的门槛,也就是说筛选是一定会存在的。在过这一道坎上,农村生源是有天然劣势的,家庭环境、父母培养、师资力量,再加上各地的录取率不同,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再说。农村人上大学的概率比城市低,这是显而易见的结果,其实也不只是教育,医疗就业各方面都是。

重点高校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对农村人是坏消息吗?恰恰相反

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少,反而是农村的好现象?

农村生源在减少,这是个事实,因为农村人在减少,现在除了北上广深几个城市,城市户口基本上是零门槛,想成为城市人简单,想成为农村人难,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少,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恰恰说明更多的农村人上大学了。

二战的时候盟军轰炸德国,回来的飞机,弹孔一般集中在机翼,因此有专家就建议要加厚机翼,但有的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机翼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机翼中弹了还能飞回来,而其他部位没中弹不是因为安全,而是一旦被击中就没机会飞回来了。

以前很多农村学生要想上大学除非出现一种情况:小学前几名、初中前几名、高中前几名。这样的学生自然容易考重点大学,在我小的时候也偶尔听到隔壁某某村有人考名牌大学了,但在这样的花团锦簇之下,没有人想到那些学习成绩平庸的孩子,有的小学毕业就回家放羊了,有的高中成绩不好就去广东打工了。这不就是另外一种幸存者偏差吗?我们只看到了偶尔出现的名牌大学,却忽略了成批失学的农村娃。现在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去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校,不是更接近于教育的意义吗?

重点高校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对农村人是坏消息吗?恰恰相反

竞争几个名牌大学的名额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吗?

我看未必。其实本科教育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想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几乎不可能,除非继续深入学习。也就是说本科阶段,从学校得到的知识差别并不是很大,另一部分就要在社会上得到补充,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和观念上的转轨期,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未来的职业会百花齐放,农村学生由于没有包袱,愿意从底层做起,尝试各种机会,其实是更能适应这种转变的,相应的机会也会更多。除了读名牌大学,从基础岗位一步步成长,回乡创业等也是有很多机会的。

教育公平或许任何时候都不会达到,人人接受高等教育也不会实现,但如果有一天教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手段,而是满足内心渴求的方式,那就达到了教育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农村   机翼   作业   科举   幸存者   生源   学费   重点大学   孩子   农村孩子   机会   重点高校   社会   更多   知识   城市   学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