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幻觉:我只是怀才不遇,只是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

导语

职场里谈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都会抱怨不喜欢当下的工作,a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热情所在,所以我没法真心实意投入当下工作。

因为没法投入,所以我好像不喜欢这份工作。越无法投入就越干不好,越干不好就越不喜欢,好像新生活永远无法打开。

这是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引起的完美闭环,也是职场里的一个经典命题:激情假设。在这种假设里,人只有找到一份满怀激情的天命工作,就可以像永动机一样,在工作中孜孜不倦了。很多人脑海里的这一层假设,也许是来自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的演讲,那一句他为世界留下的“follow your heart”,不知道感动了多少男女的心。

此文就来聊聊关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的话题,试着解开上文提到的死循环,打破一些幻觉。

职场幻觉:我只是怀才不遇,只是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


第一个幻觉:激情是开启工作的唯一条件

我们在开始一份工作前就会提前预知对它的喜欢与不喜欢。小编从大一开始思考之后的工种选择,搜索各种求职网站的信息,从别人那里了解不同工作各自领域里的日常,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大会自己潜力的工作,不断地寻找,再不断地迷茫,却从未真正开始,觉得自己很废,想着别人为什么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后来又开始做自我开导,“自我”这个东西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和外界碰撞出来的,你得去试错,才能知道合适跟不合适是什么样的。

而且,你其实并不需要很明确地知道是否喜欢一份工作,感觉差不多ok就可以开始干了。

因为在没有深入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之前,你都不了解它,你的了解都是肤浅的,所以你对于个人喜欢与否的先觉判断,也是肤浅的。它是头脑的游戏,与延迟行动的借口。

工作的本质是劳动、服务,微博上也总有类似“工作是不可能快乐的”的热搜,在人与工作的长期关系里,有三类人存在。

第一类是天才,很小的时候就能精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并且也有与之匹配的才能,举个名人例子,莫扎特3岁听懂音乐,4岁弹琴,5岁学作曲,16岁就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小编的16岁还沉浸在各种网文小说里。莫扎特是音乐神童,站在“造神”的传播立场,这样的故事自然会永久流传,但在普通人的语境里,这是没有可比性的。

第二类人,很多人大概率会在相当长的生命岁月里,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也许凭着第一眼的模糊好感就走上了这条工作路,后续能够凭借还不错的正向反馈持续走下去,也许会走走停停,走很久或者忽然停很久。因为相比第一类天才式的直觉,决定这一类工作者持续走下去的底层动力,多非直觉式的,而是来自持续不断地正向反馈。

有的人依赖直觉和灵感活着,有的人就会依赖反馈活着。

第三类人,不依赖喜欢,只是被动工作。他们会像是我们父母这代人,当出生在一个物资匮乏、选择权较少的年代,有工作干就不错了,你还挑。没得选,倒也能干好。至于喜欢不喜欢,不重要,能糊口就行。

成全他们在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的,不是喜欢,而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在这类工作人群里,很多反而是工作做着做着倒也觉得当初觉得很繁厌恶的工作内容,现在看着还不错。岗位上固定久了,自然会有固定的价值感。

很多人会觉得第三类人不自由,有可能只是人们习惯把不自由的焦虑投射在他们身上罢了。他们中会诞生非常多踏实的工作匠人,在一个被动的年代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同时又养家糊口,同样很好。

他们对于工作,是超越了喜欢和不喜欢的。他们究竟是喜欢这份工作,才做了那么久,还是做了那么久才喜欢,根本说不清楚。选择权多了,容易一直处在一个吃碗看锅的状态。久了会形成一种“思维病”、“精神内耗”,履历上看着频繁跳,却没有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创造出自己稀缺价值。

多数时间里,我们都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什么也不做”给困住了,但没见到这一想法的B面,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其实也意味着我什么都可以做”。


第二个幻觉:对当下的工作没有热情,还是能力不够?

卡尔纽波特写过一本书,叫《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书名很2内容很好),里面分享了一个观点:正确地对待当下工作,胜过去找一个正确的工作。拥抱当下的工作,用务实的态度建立价值收获职场资本的不可替代性,路会越来越宽。反之,路会越走越窄,最终发现没路可去。

如果连当下的工作,都无法胜任,又凭什么认为可以解决新工作里的问题。这也是“激情假设”的一个问题:过分放大喜欢的前提,忽视了态度问题。而激情和热情又是快消品,人极其容易在早期消耗掉大量的激情能量,然后又掉入了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头脑判断死循环,变得愈发不勤恳、不诚恳、不认真,最后找个借口是因为自己不喜欢。

但残酷真相是,没能力的人,到哪儿都没能力。那些头部网红,不管放在哪个领域,也能折腾出一些自己的气候来。决定一个人职场资本的,不是在那岗位占坑的时间,不是履历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在工作中历练,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带来精致的、专业化的品格,有这份品格,别说换一份工作了,人生何处不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当你在想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你究竟是因为能力不足,才用“不喜欢”的说辞来让自己好受一点,还是你真的只是不喜欢以至于需要对这份工作的价值进行全面否定。

职场幻觉:我只是怀才不遇,只是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


第三个幻觉:我需要找到有兴趣点的工作,让别人看到我的潜力

人们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就跟高考前学渣都希望自己能超常发挥一样,但经历过高考的都知道,大概率绝大部分人都是正常发挥,都能获得一个跟平时表现相应的分数。失常和超常都是极少数。

当人们陷入困顿的时候,首先想的是逃避和退缩,想的是“我是不是应该换一份更有热情的工作”,而不是“我该如何解决当下工作中的这个问题”。潜意识里,人们会认为,“喜欢”和“热情”意味着没有痛苦,没有代价。

但恰好相反,喜欢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代价。我们都是太多谈喜欢,太少谈代价。太多谈热情,太少谈服务。

工作的本质是提供服务,重点是你的服务对象,而不是你。当你在想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的回报是不是足够高的时候,是否有换位想过,你究竟提供了怎样的服务,和怎样的付出。

当人们谈喜欢而不谈付出的时候,喜欢本身就会贬值。

你对面试官说啊啊我真的对这份工作很有热情有很想尝试的欲望,面试官会笑着说好呀那你回去等消息,然后你会发现面试官就消失了。因为表面上传达的喜欢、热情,哪怕再真诚,都没有议价权。“激情假设”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于捷径的想象

尽力而为,及时止损

头脑一旦产生杂念,也就意味着当下的精力没有投入到工作质量上,工作打折扣,自然收不到好的正向反馈,越没正向反馈,越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喜欢,越觉得不喜欢,越做不好。日子一久,人会对自己失望的。总之,首先,要确定自己走在路上,然后,既然做了就要尽量认真做好。当然啦,有时候要给自己一个止损值,如果半年后对于这份工作还是没有什么价值感受,还是尽早导航别处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莫扎特   幻觉   工作   怀才不遇   选择权   履历   直觉   头脑   代价   热情   反馈   不好   兴趣   能力   价值   激情   喜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