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纲:文人与竹

文/李智纲

【作者简介:李智纲,1940年出生于河北威县。1960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62年转学天津美术学院,1966年毕业。师承著名花鸟画家李鹤筹、孙其峰等。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书法家、散文作家。】

李智纲:文人与竹

中国人历来爱竹。中国文人爱竹成癖,简直如痴如迷!

宋代大文人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一生爱竹,他曾暂居于一处空宅里,一住下就令人即时种竹。有人问他,既是暂住,不久即搬走,何必种竹?子猷答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我国历代文人爱竹、敬竹的故事真是举不胜举。

对于竹的赞美、偏爱,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它远远超出竹子本身的价值。竹富有各种感情,她虚心、有节、挺拔、正直、四时如一,即"有君子之风。"世人皆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其实,大自然中,草木本无情,而是文人之情赋予山川草木,借物抒情而已。

清代文人郑板桥,是画竹的高手,他用感情写竹、画竹,表现得"淋漓尽致"。"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竹名诗,是他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关心民间疾苦的真情实感。他把竹声联系到民间疾苦的现实,是他感情的渲泄。正是因为他正直、不愿与那些封建的贪官污吏为伍,而在救济灾民之事上忤了上司,被罢官。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罢官后愤然写出:"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这哪里是写竹,分明是郑板桥的化身,是郑板桥在呐喊。

郑板桥一生专门画竹,诗情画意,既有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的新竹,又有枝折叶枯、褐色斑斑的陈年老竹;有婷婷玉立、风和日丽的水乡修竹,更有那傲然挺立、狂风倒卷后的山野劲竹。郑板桥是爱竹、画竹的典型,"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风中雨中听其声,日中月中观其影,诗中酒中对它抒发感情,闲中闷中以竹为伴。

我自幼爱竹,更喜画竹。由于生活于少竹的北方,少年时代从没见过生长的绿竹。当时,在穷乡僻壤的农村, 见到印刷品的竹子就非常困难。偶然的机会,从药铺里得到一张"娃娃宁"的药品宣传画片,画一儿童骑竹马,并唱歌:"骑竹马,跑进城,我要买娃娃宁"。那真是如获至宝,那时虽不知"安国"是何国,看那娃娃骑竹当马的得意劲儿,尤为羡慕。然而,就是一根竹竿,大人也不允许截断当"竹马",没法儿,只好自己动手折柳棍儿当"竹马"了。后来,读大诗人郭沫若回忆少年骑竹马的故事,一首"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启发了他。少年无奢望,骑竹马,抱着书本上学堂,对少年的郭沫若,已是十分得意的事,他自称骑竹马是他少年启蒙的开端。

1962年在武汉,我第一次见到大自然中生长的竹。一个北方人,特别又喜欢画竹,首次见到江南清翠的竹林,真如见到久慕的情人,说不出的激动。当时不只画满了一个速写本,书本里也夹满了各种竹叶。我的画竹生涯也便始于此。

最初学画竹,在生活中写生,只画其外貌,像画标本一样,再逼真也是"死画",后来,拜访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他强调画竹主要表现竹的精神气质,抒发自己的感情, 只要多观察即可。他更强调画品人品的一致性,尤其是画竹。这些名言,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并有较深的体会。有人说"人生如竹",我觉得很有道理。首先,人生要像竹子一样有节。不但要保持晚节,而在人生各个阶段, 都要保持如一的节操。人生应像竹子一样挺拔、正直,在逆境中百折不回,在危难中大节凛然。人生应朴实无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人生应"虚心异众学”,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我的一位搞文学的朋友有一句漫画诗,凌霄与竹对话,凌霄说:"莫看你劲节凌空, 我一旦攀附大树,就比你爬得高。"真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

(《心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文人   郭沫若   竹马   凌霄   疾苦   花鸟   竹子   虚心   挺拔   正直   民间   娃娃   感情   少年   人生   李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