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现在还来得及,快把懒惰细胞赶走吧

【前记:很久以前就购买了《活法》这本书,那时还是在跟着《有书共读》学习。说起来还有点惭愧,以前给自己立下Flag,一年至少要阅读52本书,也就是一个星期读一本。可是自从有段时间忙碌起来之后,就很少再去阅读了。总结起来就是自己懒,还有就是不懂得合理分配好时间,总是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最近刚好参加完一场考试,在这段等待成绩的时间里,要找点事情给自己做,一来可以分散注意力降低焦虑感;二来把今年还可以读完的书籍在2021年剩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争取补回来一些。昨天又恰好学会了5分钟阅读法,学以致用,为了掌握得更牢固,赶紧用起来。】

不知道是否有朋友跟我有一样的感觉,过了而立之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好像除了脾气不断见长之外,其他很多方面还需要去好好提升。自从拜读完《活法》这本书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接下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人格呢,修身养性具体该怎么做呢?要居深山、击瀑布,进行特殊的专门修炼吗?不必。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天天勤奋劳作就足够了。”

何为人格,在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说,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因为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所以它是一个有结构、动力、特性的系统。尤其是功能性,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就是自己能够去控制周边的环境,甚至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作者稻盛和夫才会说,天天勤奋劳作就足够了,哪还需要去做什么专门修炼呢?

让自己忙碌起来,每天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仅是在年轻的时候,可以用“勤能补拙”来弥补先天的一些不足。还能够通过勤奋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天到晚只会在那里长吁短叹,埋怨人生。有时候,我们总抱怨命运的不公,绝大多数原因都来自于本身。这里所说的“勤奋”,也不止字面上的懒惰,更多的是潜意识里的观念和改变自身的决心。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能做到每天不睡懒觉,做事情都很高效,对待每件事的态度都很积极乐观、正面,长此以往,是不是就能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认知呢?

我们有些家长经常教育孩子,在生活上要勤快一点,不要那么懒;对待学习要认真一些,不要那么懒。总是希望孩子做作业速度要快一点,吃饭不要磨蹭,睡觉要准时等等,这些方面其实都是和生活方式有关,那么作为学龄期儿童,该如何提升人格呢?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阶段划分的情况,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孩子在每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征,抓住关键期去培养,一旦养成就变成一生的行为习惯。就比如说,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多鼓励孩子。因为据学者劳伦兹做的“印刻现象”发现,在童年期(大概就是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阶段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也最容易培养一些能力。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表示,童年期也可以称为“敏感期”,因为这是大脑对特定行为模式的经验反应最灵敏的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孩子们发展迅速的时期来学习,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好!

当然,作为孩子可以更好地去学习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也希望大家铭记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活法   生活方式   懒惰   勤奋   人格   细胞   童年   忙碌   特征   时期   家长   事情   阶段   孩子   时间   人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