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我们与孩子的互动,很多时候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父母的语言,为孩子们提供了着丰富深刻的信息。

孩子们倾听、与父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同时感受父母的爱意、喜悦、愤怒、幸福、忧伤、焦虑……这个过程细致、深刻、复杂、丰富。

就像《园丁与木匠》中所写“孩子们从他人说话时的语调、手势、词语的选择或者微妙的语法结构中获得信息。研究表明,即使非常年幼的孩子也对这些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广泛地从他人的话语中学习。”

细致而深刻的事情,常常在琐碎但丰富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的发生

你也许从没注意过“鸟会飞”和“有些鸟会飞”、“小男孩儿喜欢汽车”和“这个小男孩儿喜欢汽车”……这些语言的区别,但孩子们会注意到,进而进行不同的思考。“鸟会飞”、“小男孩儿喜欢汽车”,我们可以称这样的表述为通用语言,它们都是在描述一个特定群体的特征,告诉你关于某个特定群体的本质。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小男孩儿喜欢汽车”,那么他们就会得出所有小男孩儿都喜欢汽车的结论,而如果是“这个小男孩儿喜欢汽车”,那他们就会认为“喜欢小汽车”是某个小男孩的特征,不会扩展到“小男孩儿”这个群体。

我们用一个实验,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给24个月大的孩子展示了两个被称为blick的动物玩具,一个是橙色的,一个是蓝色的,还有一杯玩具牛奶。然后研究者给橙色小动物喂牛奶,同时说:“blick们喝牛奶!”或者说:“这只blick喝牛奶!”。之后,实验人员把这两个玩具给孩子,并说:“你能展示给我看吗?”当孩子们听到的是通用语言“blick们喝牛奶!”时,他们会给两个blick都喝牛奶,因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blick都喝牛奶。当他们听到的是非通用语言“这只blick喝牛奶!”时,他们只会给橙色的动物喝牛奶,因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这只橙色的喝牛奶。

我们在日常交谈中,会大量的使用通用语言,并引发孩子们对一些事物群体本质特征的思考,孩子通过这样的学习,形成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在我的体验中,“你是男子汉,要勇敢一些!”这句中国人从小灌输给小男孩子的毒鸡汤,深刻的呈现了通用语言对人影响。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这句话自然而充满意义,且代代相传。我带孩子打疫苗、去医院看病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家长都在说类似的话:“不要哭,你是男子汉,要勇敢一些!”、“不疼,你是男子汉,要勇敢一些!”……这句话蕴含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很多观念,这些观念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他蕴含了中国人对的看待,对情绪的理解,对男人的要求,对勇敢内涵的一种理解。

同时它也透露了很多中国父母的育儿理念。我们觉得哭泣是懦弱的,哭泣是负面的,哭泣是不被接纳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用各种方式制止孩子的哭泣,这是自然而然的。但我们从来没思考过:哭泣,其实是一个人对一些情绪的释放和缓解

我们伤心时哭泣,痛苦时哭泣,思念时哭泣,悲伤时哭泣,绝望时哭泣,无助时哭泣……也许正是哭泣暗含了太多的被认为负面的情绪,而我们又不愿让他人太多的看到我们的负面情绪,知道我们的悲伤和脆弱,所以,我们面对哭泣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在孩子打针时被针扎的疼,会哭泣,父母就制止;摔倒了,疼和害怕,会哭泣,父母制止;想妈妈了,因为想念而哭泣,父母制止……我们已经在代代相传中,被潜移默化的教育成这样了,这就是通用语言的深刻影响。

我带孩子去看病时,深深感到,中国医生简单粗暴。用仪器做检查时,父母还得辅助医生强行控制孩子,而不是用更多时间,耐心,减少孩子的恐惧。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太过无助,毫无安全感,因为他们最为依赖的父母现在也和怪兽一样的医生站到了一边。孩子们无助而绝望。

其实,当孩子因为扎针疼痛而哭泣,对医生的粗暴和检查仪器感到恐惧而哭泣和挣扎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哭出来,接纳他的情绪,并鼓励他们通过哭泣进行释放,而不是用更多的威胁、诱惑来制止他们的哭泣。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缓解情绪,恢复平静,获得温暖,并学会更好的面对疼痛。

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我们再说男子汉,中国人认为男人应该坚强、勇敢,而哭泣是一个男人懦弱的表现,这当然也有深远的历史来源,我们先不细说。我想说的是,一个男人,尤其一个男孩,他们可以坚强、可以勇敢,而且,我相信,如果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男人,他们会坚强并勇敢的。但他们也会脆弱,也会伤心难过,甚至他们也会懦弱,这些源于人性,并在一生中不断演绎,所以,他们有表达这些的需求,和权利。

哭泣就不勇敢了吗?勇敢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能力,而不是痛苦而不哭泣,那是装。

其实,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也呈现了一个人的安全感。所以,让一个疼痛、恐惧,或者疼痛并恐惧的小男孩勇敢而自信的哭泣吧,那一刻,孩子的内心才是安全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安全感。

我们要和孩子说的不是“勇敢,不哭”而是“疼,害怕,就哭吧”。因为,作为一个人,一个孩子,你有害怕、脆弱、甚至是懦弱的需要和权利

我们和嘟嘟交谈时,当我问到“伤心了,怎么办啊?”,他会说“哭吧”;“想妈妈时怎么办啊?”,他会说“哭吧”;从医院回到家后奶奶问“输液疼吗?”,他会说“疼!”,“哭了吗?”,他会回答“哭了”。嘟嘟没有在哭泣与不被接纳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疼痛、想念与用哭泣表达和释放情绪建立了联系。我感觉到,嘟嘟是一个拥有健康情绪体验和认知的宝宝。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们解释清楚一些事情,关注他们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并鼓励他们释放情绪。而不是制止。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需要去医院,爸爸妈妈为什么需要辅助医生,而不是保护宝宝。孩子虽然还会害怕,还会哭泣,但他们可以减少绝望,减少压力。痛哭,然后很快的恢复平静。继续信任和感知家人那厚实的爱。而不是让困惑和无助带来的更多恐惧


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这就是语言,“不哭,男子汉,要勇敢!”,我们无意识的一句话,表达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内含,表达了一个人深入内心的认知,呈现了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更是一个人对情绪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一种冷漠的教育理念:孩子摔疼了,受到了惊吓,父母没有对这些情绪和内心感受感同身受,没有关注孩子的真实情感,虽然我们在孩童时也曾有过无数次相同的经历。我们却用标签式的评判来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这就是父母与孩子冲突的典型特征。


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这就是语言的文化内涵,一提到中国文化,你可能会想到国画,京剧,书法,篆刻,剪纸,悠久的历史,瓷器,故宫……其实一个人的语言及其蕴含的固有理念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最深刻的文化。一个人的语言来源如此悠久,它暗含的内容也深刻而复杂,并坚定的代代相传。

而孩子们,却能对他人的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他们能理解语言传达的细节,语言的用词、语调、语气和语法结构的微妙差别,孩子们都能进行准确的区分。他们敏感而细致。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在倾听父母的日常语言中就已经完成了。

孩子们,敏锐的从他人的语言中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并与自己的认知智慧的融合,形成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语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传承了文化

此刻你也许可以意识到,你对孩子的说教与日常交流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对你的说教也不敢兴趣,所以,你的刻意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完成于日常交谈中。因此,你想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影响,请先让自己成长吧。你的语言随着你的经历和思考,积淀并蕴含了深刻的生活感悟、人生哲理、乐观情绪、坚韧、宽容、具有成长性,丰富而优美,充满思辨,充满经历的厚重,充满对生活和所处世界的反思,在孩子与你共处的那段时光里,这些都会随着你的话语如甘甜而丰盈的乳汁渗入孩子的内心,滋养他们。


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

你所接受的文化、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对情绪的体验,已经在你无意识的日常语言中,通过词语的选择、语气的差异、语法结构的不同,交谈时的情感,进行了深刻的呈现,所以,对孩子产生更好的影响,是你良好的素养。

在我工作后,开始远离原生家庭,开始真正独立的与社会互动,尤其是结婚后接受老婆的吐槽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生活观念。突然发现,原生家庭对我影响有多么的深远,对于想改变的地方,进行修正是多么的艰难。所以,原生家庭,父母,蕴含了丰富内涵的日常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论是好还是不好。

父母,原生家庭的日常语言,是一个人人生内涵的真正起源


文献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推荐:

1.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小野兽公众号文章《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原创说明: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日常   代代相传   男孩儿   男子汉   橙色   话语   疼痛   恐惧   深刻   勇敢   情绪   父母   语言   孩子   喜欢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