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通过强化应试,持续、批量地将差学生和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学生。

李金池时代的衡水中学,张桂梅的华坪女子高中,都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让贫困中的孩子们从环境中蜕变。

这是教育的本质的一种实现方式。

如今,很多的超级中学,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利用公立学校的名气,在资本的运作下,垄断教育资源,通过“掐尖”模式,构建区域竞争壁垒,谋取利益。

不论是强化应试的衡水中学模式,还是超级中学的“掐尖”模式,其开创者,都是曾经的一座“教育神话”,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学校,黄岗中学。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应试教育时代,学校使用的主流竞争模式:“强化应试”、“掐尖模式”、竞赛训练,黄岗中学都是开创者。

它曾辉煌了近30年,但为何最终走向衰落?

我们需要从1977年开始讲起。

那一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1979高考,“尖子班”的所有学生都考进了重点大学,并囊括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六名,仅失第四名。[1]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黄冈中学1979年高考班提前录取名单,25位同学里有8位被清华北大录取[1]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名。

从此,被人称为“黄岗神话”。那时候,黄冈中学可以面向全地区甚至全省招生,在“神话”的光环下,学校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学生。[1]

同时,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各地农村家庭,想通过高考改变贫困的命运,学习动力十足。

黄岗中学开始强化应试,“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1]

那时候,黄冈中学的老师也很拼,责任心非常强,经常是下自习后改完学生作业,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分发下去,效率特别高。

老师还会自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1]

严格的作息时间管理、快节奏的讲课效率、不间断的各种模拟考试。[1]

与衡水中学一样,强化应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成绩,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同时,黄岗中学还创造性的开始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专项训练。

1986年至1991年,黄冈学子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获五块奖牌。此后,黄冈中学陆续赢得18块国际奥赛奖牌。2007年之前,黄冈中学获得了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1] [2]

1994年,黄冈中学举办90周年校庆的消息,在当天的央视《新闻联播》中排在第五条。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发来题词,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都对此活动进行专栏报道。 [1][3]

此时的衡水中学,在李金池的领导下,才开始逐步地走上正轨。

黄岗中学成功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招收尖子生,所以,黄岗中学才是教育界的“掐尖”鼻祖;二是创造性的开始了强化应试和专攻奥赛两类强化训练。这些方式,几乎是应试教育时代所有高中的模式,但黄岗中学是开创者

然而,神话没有永恒。

1999年以后,黄冈中学似乎再未出过省状元。2011年到2020年十年间,黄冈中学仅有4年有学生考入省前十。截至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2007年以后的很多年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3][4]

是的,与鼎盛时期相比,黄岗中学衰落了。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一是,其他学校也开始强化应试,消除了黄岗中学的差异优势;二是,在优质生源的争夺上,黄岗中学落于下风。

强化应试,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大部分学校都很容易做到。当年,衡水二中就是通过模仿衡水中学,成绩直追衡水中学。

在争夺优质生源上,一是需要地区优势,因为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尖子生自然多,而且,人们更愿意去相对发达的城市;二是拼财力,通过高额的奖学金等优惠条件吸引尖子生。

在这两点上,黄岗中学都处于劣势。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黄冈是鄂东南的地级市,下辖的9个县级行政区,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1]

当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黄岗的行政区划不断缩小。

如今,黄冈市是鄂东南的地级市,下辖的9个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仅750万。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全省的倒数几位。[1]

过去黄冈中学录取的是整个黄冈地区最顶级的学生,而如今从人口基数上看,黄冈生源的基数和盛况时已经无法相比。

黄岗离武汉不到80公里,优质生源很容易被武汉的中学吸引。

武汉的几所重点高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汉二中等名校,通过减免学费,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奖学金等等来抢夺生源。

2014年,黄冈市前教育局局长王建学在接受荆楚日报采访时介绍,黄冈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多达四百多人。[1][2][3][5]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另外,2004年,黄岗中学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到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

新校区占地面积大,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学校也因此债台高筑。而黄冈市政府每年拨给学校的财政资金也不多,根本无力偿还债务本金。

所以,学校根本没有财力,通过高额奖学金招收尖子生。为了创收,学校还需要收三四百名“择校生”,收取择校费。这进一步劣化了生源质量。[1][6]

强化应试的差异化优势被消除,同时在即没有地区优势,又没有财力优势的情况下,无法再争夺到优质生源。从此,黄岗中学走向了衰落。

其实,类似的现象同样发生在其他地区。

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对优质生源有强大的吸收力。最终,致使很多地方重点中学衰落。

普遍开始强化应试,消除了学校间由强化应试形成的差异。那拥有优质生源就成为核心差异。

所以,强化应试,消除差异,然后,利用地区和财力优势争夺优质生源形成优质生源差异优势。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直到今天,这个竞争公式都是所有重点学校的公开秘密。

黄岗中学衰落了,但黄岗模式一直存在,这种模式对应试教育的适应性,让其成为了应试教育时代的主流模式。

黄岗中学的衰落,标志着单纯依靠强化应试形成差异化优势时代的结束。“强化应试+掐尖模式”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新模式。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开创者黄岗中学都衰落了,而后起之秀衡水中学为何没有衰落?且最终成长为庞大的衡水中学系。

这要从2004年,李金池卸任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从校开始讲起。

我们下一篇文章聊张文茂时代的衡水中学。

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神话 4

知识推荐:

1.《双减政策下,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焦虑》

2、《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应试神话 1》

3、《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应试神话 2》

4、《双减政策下:衡水中学,必将破灭的应试神话 2》

参考文献:

[1]张昭:《黄冈中学没有神话》微信公众号 南风窗,2019-07-19.

[2]记者调查:《黄冈中学为何“走下神坛”?》,微信公众号高教研究,2015-04-13.

[3]徐进:《传说中的黄冈中学,走上了素质教育之路?》微信公众号 上观新闻,2021-6月4日.

[4]高亚洲:《不再辉煌的黄冈中学与辉煌的黄冈模式》,微信公众号 红辣椒评论,2015-04-07.

[5]郭文斌:《黄冈中学不辉煌是好事》,微信公众号 观点中国,2015-04-07.

[6]中国教育报:《今日聚焦:怎么看黄冈中学“神话不再”?》,微信公众号 中国教育之声,2015-04-0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衡水   黄冈市   黄冈   神话   中学   开创者   武汉   生源   财力   公众   优势   模式   政策   地区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