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视」第八章 终结恶性循环 给孩子你从未拥有的情感支持

第八章 终结恶性循环:给孩子你从未拥有的情感支持

如果你曾经遭受情感忽视,目前正为人父母,或是希望有天能够为人父母,那么你一定要好好阅读这一章。我们所要谈的第一件事情是,你在教养上的罪恶感。第二,我们会去探究由于你过去所遭受的情感忽视,你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教养挑战,或是将来为人父母时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最后,我们会讨论的是,你应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感受孩子情绪的父母,能够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保持情感上的觉察,并且感受自己以及别人的情感。

不过在那之前,让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鼓起勇气,不管我们当父母的曾犯了什么错,这些错误都可以弥补,因为孩子的复原能力极为强大。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孩子就像一块小小的海绵,能够吸收我们所给予的任何东西;反之亦然,他们不会吸收任何我们没有给予他们的东西。所以,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给孩子的东西,他们就会改变,但是这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

此外,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改变,也会往下渗透到孩子身上,所以,你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你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好。就算是对青少年也是如此。虽然对于青少年来说,状况可能会有点不一样,因为他们通常会对你们,也就是父母亲,掩饰自己的改变。不要被他们骗了,你家青少年的孩子也正在改变当中。

1. 运用五个原则,处理你在教养上的罪恶感

这是我要问你的第一个问题:阅读这本书,有没有让你在教养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上感到怀疑,或是觉得有罪恶感?有没有让你开始责备自己或是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就像是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人经常做的那样?如果是的话,在你接着往下读之前,请先吸收下面几个原则。当你继续阅读这一章,记得要回到这五个原则,并且在有需要的时候重读一次,藉此处理你内心升起的罪恶感。就这点来说,你必须试着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样你才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觉得有罪恶感。此外,你也要试着多体贴自己的情绪,有空就回过头来温习这些原则。

有时,父母就是会对自己的教养感到有罪恶感。罪恶感之所以会出现,经常是因为你担心自己是否有把孩子教好。但是在好的教养中,罪恶感并不是必要的;相反地,它可能会对健康的教养造成干扰。

如果你是个容易有罪恶感的父母,你的罪恶感可能会妨碍你做出良好的教养抉择。如果你觉得有罪恶感,你会很难对孩子说「不」,也无法为孩子建立某些规范。罪恶感会让你对自己教养的每一步都产生质疑。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有这样的自我怀疑,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一点。因此,罪恶感会削弱你的权威地位。

罪恶感或许表示你在乎,不过如果少了罪恶感,你会成为更好的父母。与其觉得有罪恶感,倒不如把教养的目标放在让自己成为负责任的父母,同时了解没有父母是完美的。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与培养自我纪律相关的原则,也可以运用在教养上面。如果你对于自己所犯的教养错误非常严苛,那么你就是在削弱自己的精力,让自己变得脆弱、没有效率。成为负责任的父母,不代表你得因为一时犯下的错误而埋怨自己。

就像其他人一样,你教养孩子的方式是根据你自己知道和亲身经历过的教养方式。你无法给予孩子你没有体验过的情感力量。不过,你现在正在读这本书以及这一章,这代表你在乎,而且你已经准备好,并拥有足够的坚强可以创造出某些改变。和你的父母比起来,你拥有比他们还要多的优势。

2. 肯定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达成的改变

也许当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些改变。如果是,那么你的孩子可能也对这些改变有所反应。你是不是比较常说「不」了呢?你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呢?你是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当成必须优先达成的任务呢?对你来说,这些都是健康的改变,它们也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效果。不幸的是,孩子可能还不了解这一点。孩子只有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才会有所反应,不过这不代表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一件坏事。看见你重视自己以及自己的需求,他们也会获益良多。这会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看重自己的价值和需求。

当你改变了,你的孩子会需要你的帮助来适应这些变化,你也必须克服那些从你自身延续到孩子身上的情感忽视的影响。如果你发现孩子对你的改变有所反应,试着不要让孩子的反应激起你的响应;相反地,深入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问问自己:「孩子现在有什么感觉?」接着以温和的方式给孩子一点回馈:「我知道你还不习惯我在这件事情上对你说『不』。亲爱的,我很抱歉,我知道当我开始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决定时,你一定很难接受。」你对孩子说「不」,他肯定不会觉得开心,但是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像这样简单地肯定孩子的情绪,对这件事会有多大的帮助。我们会在之后做进一步的讨论。

3. 改变制约,成为可以感受孩子情绪的父母

想知道你受到的情感忽视如何影响了你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回顾这件事情是怎么对你造成了影响。不管你的情绪健康有什么坑洞或裂缝,除非你去修补它们,否则你的孩子可能也会拥有同样的坑洞或是裂缝。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成人通常会有的一些特征。当你读过这个列表,就像是你在第三章所做的,在你认为符合自己状况的特征上方打个勾。

⑴ 空虚感

⑵ 反依赖

⑶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⑷ 亏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给别人

⑸ 罪恶感与羞耻感

⑹ 针对自己的愤怒与自责

⑺ 极力想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⑻ 无力滋养自己和别人

⑼ 缺乏自我纪律

⑽ 述情障碍:无法察觉情绪或了解情绪

如果你对于某个特征感到不太确定,请回头阅读第三章的相关部分。不要想太多,顺着自己的直觉即可。这和你的「想法」无关,重点在于你的「感受」。问问你自己,那个特定的问题是否符合你的状况。在这件事情上,你一定要相信你的感觉,这也会成为一项很好的练习,能够为你带来额外的好处,让你学习在大体上更相信自己的感觉。

现在,你已经找到童年情感忽视在成年的你身上留下的特征,接着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些特征会如何表现在你对孩子的教养上。

⑴ 空虚感vs.用「爱自己」来填满它

空虚感来自于童年时期没有在情感上获得圆满的感受,那是亲子关系中,就链接的质量和数量而言,一种完整的感觉;然而在你与父母的连结当中,有某些东西不见了。让我们用汽油的等级来说明这种情感链接的质量: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普通等级汽油或是更好的汽油,你成年以后大概就不会有空虚感的问题。

如果你在童年时所获得的是较低等级的汽油,而你在成年以后感到空虚,很有可能你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高级汽油。如果你对此深有同感,那么重要的是,你得了解这并不是你的错,因为你没办法给孩子你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此外,另一个重点在于,你必须知道这样的困境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解决方法并不是某种公式,也非某种待办事项列表,而且它和改变你的行为举止无关。事实上,如果你想要给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先给你自己这些东西。唯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获得好处。

以下是这件事情的原理:当你进行第六章所列出来教导你肯定自己情绪的练习,你会变得更加能够在情感上与自己或别人连结,成为更具有表达能力以及更有觉知的人。当你经历了第七章照顾自己需求的改变过程,你就能够为你油箱里头的汽油升等。你的汽油变得越高级,你就越能够给你的孩子这些高级汽油。你越是关心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爱你自己、并且重视你的情绪,你就会变得越能够关心你的孩子、爱你的孩子、懂你的孩子、并且重视你的孩子和他们的情绪。渐渐地,你就不会感到那么空虚,而慢慢地,你的孩子也不会产生那样的倾向。他们的油箱会加满高纯度、长效、高等的情感,除了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为他们这辈子提供持续前进的动力。

⑵ 反依赖vs.互相依赖,彼此需要

如果你成年后有反依赖的特征,代表了你在过去曾接收到这样的讯息:你不应该依赖他人或是需要他人。你的父母没有注意到你的情绪需求、或是对你的情绪需求表现出宽容、或是无法满足你的情绪需求,这都给了你一个清楚的讯息,那就是:你最好想办法靠自己,最好不要渴求别人的注意力或是帮助,最好靠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花点时间想想这个问题:在教养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以某种方式将这样的讯息往下传递给你的孩子?假设你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强调勇于独立的价值,那么你会着重于以这种方式教育你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你可能根本没有仔细想过这件事,只是自动地执行你所知道的教养方式,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自然而然就这么做了。而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你都会让你的孩子错失与他们身边的人互相依赖的机会。

你可能会说:「究竟什么是互相依赖?」互相依赖是成人人际关系的理想平衡状态,不管那是婚姻关系或是友谊关系(我在这里排除了亲子关系,因为在亲子关系中,与生俱来的依赖关系占了绝大部分)。互相依赖的意思是,关系的双方都能够在健康的程度上保持独立和自助自立,但是他们也都会在某些事情上或是某些时候依赖对方。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来照顾自己,但是透过别人的帮助,我们也因此能够发挥更大的潜力。

如果你让孩子觉得他们不应该依赖别人,你就剥夺了他们宝贵的力量,而那是他们生命中的其他人能够给予他们的礼物。这样的力量可能有着不同的样貌:另一个人或许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富、让我们变得更有活力、或是为我们分摊一些负担。从各种可能性当中,以下只是少数几个例子,诸如:安慰的话语或是抚慰的碰触,帮忙我们搬动家具,或是煮一顿好吃的给我们吃。我们的生命中必须找到一种平衡,让我们可以给予和接受、爱人和被爱、照顾别人和受人照顾,这就是互相依赖。你和你的孩子都值得拥有这样的关系。

身为家长,你要怎么以这种对你而言并不自然的平衡来教养你的孩子?就实际而论,这并不容易。好消息是,你针对自己的反依赖所进行的改变,将会传递到你的孩子身上。你越是不害怕依赖别人,你的孩子也会比较不害怕去依赖别人。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越是能够在那里支持他们,他们就会变得越能够与其他人互相依赖。不要害怕孩子会变得过度依赖,唯一会让他们变得过度依赖的方式,就是当他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却太过频繁地用各种方式去帮助他们。

为了在孩子有需要时待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但是又不能做过头,你必须要能够感受你的孩子。如果你还记得案例27三年级的齐克那位反社会型的母亲,要他去房间用英文草书写五十遍「我下次不敢在学校惹麻烦了」,身为家长,她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点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在哪里。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着这么偏差的了解,想必她也不会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帮助自己的孩子。

所以,你必须要能够正确地辨别,究竟在什么样的时机下,你应该出手帮助孩子。如果你能够遵循第一章案例1当中,同样是以三年级的齐克作为个案的那个例子,对你会很有帮助。你必须要能够感受到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结」,这样你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该安慰孩子、该帮助孩子;你必须要好好「注意」孩子,去了解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你才会知道他什么时候会需要你的帮助;你必须要「适当地响应孩子」,意思就是给予他有意义而且适当的协助。

就这些步骤来说,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你只能尽你所能。如果你能做到,你的孩子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爱你和珍惜你,因为他们会觉得你了解他们,而且只要他们有需要,你就会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协助。他们会更愿意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拥有更丰富的人际关系,并且更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他们能够独立,同时也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在这一生当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

⑶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vs.正面清晰的自我感受

关于这个特征,基本上可以归结到你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质。还记得我们说过,孩子会透过父母眼中的他们来学着认识自己吗?如果你的父母不常看着你,你可能就很难捕捉父母眼中自己的模样。如果成年以后,你对于自己的看法不太清楚或是不太实际,这很有可能代表你父母并没有好好地注意你。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没有花太多时间和你相处。不过也不尽然是这样。一个父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并不能说这样就是健康的作法),但是仍然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这里,「注意孩子」并不意味着当孩子渴的时候为他们倒杯果汁,也不是在孩子头上别一个好看的发夹。「注意」的意思是去看到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记住这些,然后以一种有帮助的方式把这些观察回馈给孩子。这就是一个孩子在自己身上培养客观自我感受的方法。

改变清单中有一张是针对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我设计这张清单的用意,就是要帮助你变得更能够觉察自己就天性而言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的喜好和厌恶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你的能力、外貌、人格特征、聪明才智、社交技巧和社交表现、习惯,以及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特质,而就是这些特质造就了你。当你学着去认识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也会了解自己在组成上的复杂性。这样的过程也可以运用到教养上。

教养孩子的时候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你必须每天都注意孩子,每天都要给孩子有帮助的回馈。这并不代表你要过度地批判孩子或是给予负面评价,因为这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举例来说,如果你发现儿子在足球上的表现远比他在篮球上的表现还要好,你可以告诉他:「你是个足球高手!」关于篮球,你不应该对他说假话,但是你也不能说:「你篮球打得不好。」因为这种说法太负面,可能会让孩子受伤。

关于学校的课业表现,你可以给孩子一些关于他的强项科目的意见。但对于那些他比较不擅长的科目也要给予意见,比如说:「我们得多花一点时间在数学上。」如果你的孩子显然没有拉小提琴的天分却仍然乐在其中,可以告诉他,你觉得他喜欢音乐、而且愿意努力练习以精通这项乐器,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是要避免给孩子太严厉的意见或是伤害孩子的感情,也要避免给孩子不真实的意见。重要的是,保持诚实、关心、爱护,并且把事情讲清楚。

有时候你只需要陪在孩子身边,在那里看着他们,而不需要多说些什么。你的孩子会吸收你的注意力,在其中看见自己的模样。在你养育孩子的这十八个年头中,他会一次又一次地从父母的眼中看见自己。他会看见这样的自己、那样的自己,也会看见这些不同的自己持续成长、改变、发展。这些自我片段会结合成为一个完整人类的精确反映,这个人将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做什么。当他迈入成年阶段的时候,他会拥有许多你所没有的优势:一个完整、清晰和强壮的自我意象。这是唯有你才能给予他的礼物。

「童年情感忽视」第八章 终结恶性循环 给孩子你从未拥有的情感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恶感   情感   可能会   罪恶感   恶性循环   教养   汽油   童年   情绪   特征   身上   父母   需求   自我   东西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