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视」第九章 身为治疗师,如何协助童年情感忽视个案 1

第九章 身为治疗师,如何协助童年情感忽视个案

在我从事执业心理治疗师这十八年来,童年情感忽视这个概念慢慢变得清晰。这段期间,我治疗过一些个案,然而这个行业的标准工具—感同身受、深刻的理解、认知治疗、面质(confrontation,发现矛盾并进行讨论的过程)、家庭或伴侣治疗、药物治疗等等,对于他们的治疗似乎没有什么帮助。面对部分个案,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地了解他们。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似乎少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以致我无法完整地认识他们、他们的症状、以及他们的痛苦。我彷佛是寓言中的盲人,处理的是大象的某个身体部位,却不知道那里有一整头大象,而那才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最后,因为有一些个案愿意付出自己,他们做出承诺,勇敢地投入治疗,我才得以了解这个隐藏的问题。尽管这些个案有着反依赖的倾向,他们却愿意长时间地进行治疗,让我得以辨认在表象之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能够在最后用文字叙述并处理这些事情。

当这个失落的环节,渐渐地在我的脑海中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之际,我发现自己开始用「童年情感忽视」这样的说法来称呼它。我不记得在我读过的任何期刊文章或书籍、或是参加过的任何心理学训练当中,曾经把童年情感忽视当作是讨论的焦点。但是我对于这个带有特定意义的词汇感到相当熟悉。

我开始好奇,想知道现存的科学研究是否可以支持以这个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观察结果。我花了好几个小时,仔细阅读APA研究数据库中可能与童年情感忽视有关的一些期刊文章、书籍或论文。我的第一个发现是,在学术或是临床的书写上,「情绪」(emotion)和「忽视」(neglect)这两个词经常被摆在一起,这解释了为什么「情感忽视」这个词汇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这两个词并没有以「情绪忽视」(emotional neglect)这种样貌存在,而是经常以「情绪虐待和忽视」(emotionalabuse and neglect)这样的方式被放在一起。当我更仔细地探究这一点,事情变得很清楚。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文献在探讨情绪的时候,所谈论的是一种罪行:情绪虐待。而在讲到忽视的时候,经常是与物质有关,而且是可以具体观察到的行为:(身体)照顾疏忽(physical neglect)。我发现这些文献并没有探讨比较难以捉摸、但是有着同等杀伤力的罪行:情感忽视。

就在那时,我决定要写这本书。我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让社会大众看到我在前文所提到的「情感忽视」,乃是教养错误当中经常被漏看的问题。我发现,许多犯下情感忽视错误的家长,在其他方面都是很棒的父母,总是以孩子的最佳利益为考虑,这让那些试着想要了解个案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在面对个案时感到更加迷惑,因此我想要分享这个理论模型。

过去十年来,我成了觉察童年情感忽视的心理医师。我认为童年情感忽视必须获得治疗,但这并不容易,因为个案本身都会把他们的焦点放在其他比较明显的症状上。许多人打从一开始就对自己受到童年情感忽视这样的想法感到抗拒。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是,前面提过的反依赖倾向通常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主要症状,它会让个案在治疗还没有见到成效时就中断疗程。

我发现,如果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能够认出他的「大象」,治疗将更能够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个案领悟到这一点之后,治疗通常会有神速的进展。在这一章后面,我会提供一些建议,让你知道该如何辨认并且对治这个潜在的议题,包括如何去逆转反依赖这样的症状,以及处理那些经常伴随着童年情感忽视而来的羞耻感、罪恶感和自责。不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与这个理论模型有关的科学数据。

与童年情感忽视相关的两个领域

就如我在这一章开头提过的,我找不到可以描述或是直接检视童年情感忽视这个现象的研究或文章。不过,情感忽视与心理学文献中两个重要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我在「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情绪智商」的交会处,发现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核心。关于父母的疏忽行为会如何造成童年情感忽视的症状,依附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说明。情绪智商则是探讨了所有童年情感忽视的症状之中最重要的症状:情绪觉知和情绪知识的匮乏。

依附理论

自从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一九五一年写了《母性照料与心理健康》(MaternalCare and Mental Health)一书以来,与人类心理相关的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鲍比的书介绍了这样一个概念:婴儿对于母亲的依附状况,对这个婴儿长大成人以后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受到同时代同领域许多专家的批评和质疑,因为它并没有足够的立论数据。另外有一些专家对于鲍比的想法非常排斥,因为这挑战了当时多数人所抱持的信念,亦即婴儿的发展全然建立在他们的内在幻想生活上,与外界的关系或是母亲的作用一点关系也没有。幸运的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有另外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鲍比的理论。有些科学家花费许多时间观察并记录母亲与婴儿之间最细微的互动。因为他们使用了纵贯性研究方法(longitudinal method),才能够在多年以后获得如下的发现:这些亲子之间的微妙关系,的确可以反映孩子成年以后的样貌。

过去六十年来,以依附过程为主题、数以百计的研究数据都说明了,母亲与孩子在情感上连结的重要性。一九七○年代,精神病学家丹尼尔·史丹(Daniel Stern)的研究,让我们对于依附关系有了更精确的了解—他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他称之为「情感协调」(attunement)的亲子互动过程。就他的定义来说,母亲会透过「情感协调」这样的行为,亦即用一种可以反映婴儿情绪状态、或者完全仿同婴儿情绪状态的情绪表达或肢体行为来响应自己的孩子。史丹论断,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亲便透过这样的行为向婴儿传达一个讯息—告诉孩子,妈妈了解他,他的需求将会获得满足。这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让孩子可以向前跃进,勇于冒险并探索这个世界。

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像是鲍比的学生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一九七一),以及依莎贝拉和贝尔斯基(Isabellaand Belsky,一九九一),都说明了父母对于情绪的态度,对孩子在日后管理、接纳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上,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大量的相关研究,今日几乎没有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会质疑这个已经获得充分证明的事实。

在检视依附理论相关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研究把探讨的焦点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同调」的情绪响应,像是不适当的愤怒、配对错误的情绪假设、以及不正确的情绪解读(从父母的行为来看)。但是你很难找到任何与「父母对孩子缺乏情感响应」这件事有关的研究,像是不注意孩子、对孩子没有反应、或是不了解孩子,而这就是本书着手处理的失落环节。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很难去观察「不在场」的东西,且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相关的评量标准或文献可供参考。我们可以理解,跟忽略孩子这件事比起来,对科学家来说,错误的行为比较禁得起科学检验,然而,忽略这件事却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大重点。

关于依附理论,基本的科学证据已经很稳固,这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对此也有广泛的认识,但是令人讶异的是,情感忽视这个宝贵的概念却很少有人了解或是获得普遍的应用。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来说,个人人格问题的根源经常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或是社会工作者都试图引导个案了解这一点,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工作者不曾遇过挫折,因为在这一点上,他们总是遭遇到个案极大的抗拒。

在我执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到,就算不是大部分的个案、也有许多个案对于父母在自己身上造成的巨大影响感到不安。要承认父母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或许会让我们觉得害怕;一旦我们了解父母对我们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我们可能会觉得孤单、脆弱、甚至会产生一种受害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自己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也会深感戒慎恐惧。所以,身而为人,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问题怪罪到自己身上,却低估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

我写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依附理论变得个人化,让社会大众容易了解和消化。我相信许多人之所以对疗愈有点退缩,是因为他们自然而然地抗拒这样一个概念:即便他们已经成年,童年仍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我希望那些遭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人,可以在这本书的案例描绘当中,从那些许多善良、讨人喜欢的个案里头,看到他们自己,并且明白:了解父母对自己的人格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不会削弱他们的力量,而是会让他们变得更坚强。

情绪智商

丹尼尔·高曼博士在他一九九五年的著作《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以五个与情绪有关的技巧来界定情绪智商:了解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自我激励、了解别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缺乏这些技巧,我们就可以说他拥有比较低的情绪智商。你可能会发现,低情绪智商就是这本书所描绘的述情障碍。

把情绪智商和童年情感忽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其差异之处,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在与情绪智商有关的文献中(特别是高曼的许多著作),研究者经常把焦点放在造成低情绪智商的原因和它的发展过程。我们在前面提过的母婴关系,透过依附理论,被研究者当成一个会对情绪智商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来探讨。此外,高曼博士也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能力和情感上的协调能力,都是影响情绪智商的因素,就像在本书中,我也把它们当成是情感忽视的肇因。因此,这两个理论在结果(低情绪智商和情感忽视的症状)和成因上有着很大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缺乏感受性和情感上的协调度所造成的结果,都会导致述情障碍。

透过童年情感忽视这个概念,我希望可以呈现情感忽视个案的内在体验,以及成年以后,情感忽视对他们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我探讨的是父母在情感依附上的教养错误,并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造成情感忽视的原因。高曼从「认识情绪」的观点考虑情感教育失败的后果,我关注的则是情感忽视所导致的「情意丛」(constellaton),亦即各种心理症状的总合:空虚感、贫乏的自我觉知、无法自我照顾、针对自己的愤怒和自责等等。

人们可能会因为职场的训练或是受到上级评估后,才发现自己的情绪智商不高。他们或许有机会透过同样的管道来学习、培养一些改善情绪智商的技巧,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缺少了什么,或是为什么他们缺少了某些东西。讽刺的是,他们必须先拥有情绪觉察,才能知道他们缺乏情绪觉察。这些人就是本书锁定的读者。

在丹尼尔.高曼以情绪智商为主题的著作当中,他和另外一些研究者强烈地认为情绪技巧对于成功的生活相当重要。我的目标则有点不太一样,我希望帮助那些在生活中缺乏这些重要技巧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让他们看见自己身上预设的挑战,停止责怪自己,并且开始疗愈自己和孩子。

辨认并察觉童年情感忽视

就如前面提过的,要察觉童年情感忽视可能相当困难,特别是它经常躲藏在忧郁、焦虑、创伤、婚姻议题、教养问题、悲伤、以及一些其他状况背后,这些状况不只是清晰可见,而且通常是个案前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因。

本书开头所提供的「童年情感忽视自我评量表」,设计的用意在于协助你(治疗师)辨认出可能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在你执业的时候,请随意影印、取用这些测验。我完全同意、也明白当这本书出版时,还没有人就心理测量的标准,针对这份心理测验进行过准确度和可靠度的检验。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把它放在书中,因为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这份测验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辨认出可能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如果你要使用这个测验,请你理解,就心理测量而言,它可能有某些局限。不过我发现,得分超过六分以上的个案,便有可能遭受某种程度的童年情感忽视。你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我们在第三章讨论过十个童年情感忽视的征兆和症状。有些征兆是个案不太会主动提起或是自己察觉的,不过治疗师有机会可以发现它们。当你和个案一起工作时,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多加留意的特点。

1.对于自己拥有感受这件事表现出罪恶感、不安、或是对自己生气

有许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在和我咨商的过程中,因为在我面前落泪而向我道歉。他们经常为自己的情绪加上某些附带说明,比如说:「我觉得这么说感觉很糟,但是我真的不想去参加家族聚会」;「我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我就是想要离开」;「我知道这么做会让我变成一个坏人,不过当她那么做的时候,我真的很生气。」

2.当治疗师诠释某些情况时,大力为自己的父母辩护

受到情感忽视的个案会绝望地想要保护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免于责难。因为他们不记得父母「没做过的事」,所以他们通常会在某个程度上将父母理想化,并且在面对自己的困境时,自然而然地责怪自己。当疗程有了进展,治疗师开始探讨个案的父母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忽视了他们,他们便会赶紧解释自己的父母「已经尽力了」,或是「这件事不能怪他们」。受到情感忽视的个案藉由这么做来保护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亦即不管他们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3.怀疑自己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经验里,许多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无法记起某些童年往事。他们经常会说,自己的童年回忆起来一片模糊,很难把它用确切的事件分割开来。此外,对于自己确实拥有的童年记忆,他们也不太确定自己对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感受。当他们谈到母亲的脾气、父亲酗酒等等状况时,经常会暂停一下,质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重要性或准确性。「我觉得自己可能讲得稍微夸张了点,实际上好像没有那么糟。」一位女士对我这么说的时候,泪水从她的脸颊滑落。「我讲这些给你听,你不会觉得无聊吗?」一位男士如此对我说。当时他正在告诉我,十岁时他的小狗死了,父母却一点反应也没有。或者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这可能不太重要。」这是另外一位男士对我说的话。他告诉我,他很仰慕的继父在和自己的母亲离婚以后,是怎么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的。

4.不了解情绪如何运作,包括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

如之前所讨论的,受到情感忽视的人倾向于拥有比较低的情绪智商。关于自己对情绪的了解相当贫乏这件事,他们不太容易明白,因为他们就是在情绪方面有所匮乏的家庭里成长,后来也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所以对治疗师来说,为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指出他们的述情障碍、并对他们说明这样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征兆:

当他们在你的诊疗室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出现反复的身体不适(或许会显示为身体的扭动或是坐立不安)。

以一种毫无情绪的方式,讲述一些带着强烈情绪张力的故事。

当治疗师将讨论带到比较会触动情绪的方向时,他们会快速地改变话题或是展现自己的幽默。

一再地表现出对于情感导向的问题没有回答的能力,可能会给治疗师理性化或逃避式的回答。

理性化回答的例子:

问:「当她叫你离开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答:「我觉得她是个混蛋。」

逃避式回答的例子:

问:「当她叫你离开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答:「直到她说了那句话,我才知道她那么生气。」

5.不断表现出反依赖倾向

在我的经验中,与其他个案比较起来,受到童年情感忽视的个案对自己必须求助于治疗师这件事,感觉更加沮丧。他们的反依赖症状会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表现出来。我发现,这种状况同时包含了幸与不幸。不幸的部分在于,受到情感忽视的个案很难持续待在疗程里;幸运的部分则是,我可以利用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直接挑战他们的羞耻感和反依赖倾向,帮助他们克服这些症状。

遭受情感忽视的个案可能会认为自己需要治疗是一件软弱、可悲、可耻、愚蠢、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说:「我不是早就应该要克服这个问题了吗?」或是:「我猜没几个三十七岁的人还得学着对别人说『不』。」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我不觉得自己需要你。我想先暂停治疗,看看我能不能自己帮助自己。」就我的经验来说,除非我、甚至是他们可以看到治疗的确起了作用,不然要个案持续地进行治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下一小节「疗愈的步骤和技巧」中,我会给你一些建议,告诉你如何在疗程中善加利用个案的反依赖倾向来治疗他们。

6.被忽略的痛苦深藏在记忆中

就像其他与情感忽视有关的诊断和情况一样,要从个案的记忆当中论断他们有没有遭受童年情感忽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当你要个案谈谈他们的儿时记忆,情况尤其如此。他们自然会提起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然而如你所知,我们很难从他们的故事当中找到那些没有发生的事。不过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从他们的记忆当中寻找关于情感忽视的迹象:

记得父亲或母亲严重地误解了自己的感受、需求或个性。一位即将拿到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的年轻女士告诉我,她的父母在国中和高中时期一直对她施压,希望她可以不要读大学,以便接手父亲的砖块运送事业。我很好奇,这样的父母究竟对女儿有什么样的了解。

记忆中,父母否定、忽视或者过度简化自己的情绪。举例来说,一个疏忽的母亲在丈夫骤然过世之后没多久,告诉儿子:「你姊姊想念爸爸了。」却没有注意到儿子有什么样的感受。

记忆中,父亲或母亲会用一些口头禅来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比如说:「不要像小孩子一样」、「不要难过了」、或是「不要哭了」。(许多有觉知的家长偶尔也会这么说。因此,父母必须经常这么说,或是在某个单一事件中,以一种极为不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这么说,这样才能被视为童年情感忽视。)

记忆中,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个案感觉到,在非物质的层面上,有某种重要的东西受到剥夺。举例来说:「我真的对吉他很着迷,但是我妈坚持我必须成为一个小提琴家。」或者是:「国中的时候,我真的很想跟同学一起玩,但是我的父母对这方面的规定非常严格。」

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记忆,其中却牵涉到许多情绪。第一章案例2的凯思琳告诉我,她和父亲在海滩上玩沙的经过。表面上,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因为那时凯思琳的父母没有感受到她的情感,结果,这件事一直被留在她的记忆里。注意那些强烈但是看似无意义的回忆,它们之所以会被个案特别记住,是因为里头充满了与情感忽视有关的隐藏的痛苦。

我发现,许多来找我进行治疗的个案已经为自己作了诊断,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常发生。有些人知道自己可能有忧郁症或焦虑症,但是要他们辨认出自己的童年情感忽视症状则不太容易。我希望所有的治疗师都能够对于个案遭受童年情感忽视的可能性保持警觉。以上的建议,就是要帮助你把它找出来。

「童年情感忽视」第九章 身为治疗师,如何协助童年情感忽视个案 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个案   丹尼尔   童年   情感   这一点   亦即   智商   症状   婴儿   情绪   母亲   父母   理论   关系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