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第十二章 欢迎莅临荷兰

第十二章 欢迎莅临荷兰 Welcome to Holland

茱莉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之后,闺密黛菈(Dara)想给她一些安慰,寄了脍炙人口的〈欢迎莅临荷兰〉(Welcome toHolland)给她。这篇短文是唐氏儿家长艾米莉·佩尔·金斯利(Emily Perl Kingsley)写的,谈人生计划骤然改变的经验:

准备生儿育女的感觉,像是安排一趟美妙的度假旅程──去意大利。你买了好几本旅游书,开始构思你完美的计划:罗马竞技场、米开朗基罗戴维像、威尼斯贡多拉……也许你还学了几句常用的意大利文,一切让你兴奋不已。

殷切期待几个月后,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你打包行囊,兴冲冲出门。几小时后飞机降落,空服员对大家说:「欢迎莅临荷兰。」

「荷兰?!」你大惊:「怎么变成荷兰?我订的是意大利耶!我应该在意大利才对。去意大利是我这辈子的梦想。」

可是飞行计划改了。他们已经在荷兰降落,你非待在这里不可。

重点是:他们没有把你带到什么恐怖、恶心、肮脏的地方,这里没有瘟疫、饥荒或疾病,只是跟意大利不一样而已。

所以你只好下机,买几本新旅游书,重新学另一种语言。你也会遇到以前从没遇过、完全不一样的人。

这里只是跟意大利不一样而已。步调比意大利慢,时尚不如意大利炫。可是待了一阵子之后,你停下脚步,看看四周……你开始注意到荷兰有风车……荷兰有郁金香,荷兰甚至有林布兰。

不过,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去过意大利……他们也老爱吹嘘在那里玩得多尽兴,而你下半辈子都会说:「对啊,我本来也要去的,都计划好了。」

没去成意大利的痛会永远、永远、永远、永远跟着你……因为这个梦想破碎带来的失落感很大、很大。

可是……你如果把人生拿来哀叹没去成意大利,你也许永远无法自在享受非常特别、也非常美好的……荷兰。

〈欢迎莅临荷兰〉让茱莉火冒三丈,毕竟她的癌症没什么特别或美好的。重度自闭儿的妈黛菈则说茱莉弄错重点。她当然同意茱莉的预后令人神伤、毫无道理,完全打乱她的人生规划。可是她更希望茱莉好好把握余生(也许长达十年),不要错过活着的时候还能拥有的东西──婚姻,家庭,工作──它们的荷兰版或许不同,但茱莉还是能试着珍惜。

茱莉对此的看法是:去你的。

还有,你说得对。

因为黛菈有切身之痛。

我之前已经听茱莉提过黛菈,病人通常都会跟心理师谈到知心好友。我从茱莉口中得知:每当黛菈身心俱疲,担忧儿子没完没了的无名火、攻击行为和激烈晃头,操心他无法与人交谈,感伤儿子都四岁了还要喂他吃饭,质疑自己把人生花在每周陪儿子做好几次治疗,却不见成效,她会打给茱莉,诉说她有多沮丧。

「我对自己的一个念头感到尴尬。」解释完自己对黛菈一开始的怒气之后,茱莉说:「看黛菈这样一路为儿子费尽心力,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恐惧是陷入她的处境。我很爱她,但我也觉得她没机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跟你现在的感受一样。」我说。

茱莉点头。

她告诉我,黛菈好一段时间陷在「我订的不是这个!」的情绪里,不断细数原本的生活如何一夕改变,再也回不去了。她跟她先生再也无法慵懒地彼此相偎,再也无法轻轻松松出门兜风,再也无法在睡前读读故事。他们享受不到看着孩子独立成人的喜悦。茱莉说,黛菈有时会望着丈夫心想:他真是我们儿子的好爸爸,可是她总忍不住让情绪往下沉:他本来能当可以与他互动的孩子的好爸爸。有了这个孩子之后,他们夫妇永远无法拥有某些经验,永远。每思于此,黛菈悲痛难平。

黛菈为自己的悲伤感到自私和自责,因为她最希望的,莫过于儿子的人生能对他宽容一点,还有他能过得充实,有朋友和情人相伴,也有工作发挥所长。当她看到其他妈妈陪着四岁大的孩子在公园玩,她总觉得被痛苦和嫉妒淹没,因为她知道儿子在那里很可能失控,接着被要求离开。即使儿子长大,别人还是会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对她也是一样。她见过其他妈妈的眼神,那种子女正常、教养问题也不特殊的妈妈的眼神,为此,她更感孤立。

那年黛菈常打电话给茱莉,每一通都比前一通更绝望。随着金钱、情绪和精力逐渐耗尽,她和丈夫决定不要再添孩子──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金钱再照顾一个?要是新孩子也有自闭症怎么办?为了照顾儿子,黛菈已经辞去工作,丈夫则多兼了一份差。她经常感到茫然,直到读了〈欢迎莅临荷兰〉之后,她才明白自己不必一直埋怨到了不想到的地方,更应该尽可能在那里寻找乐趣。荷兰还是有乐子可找,只要她愿意接纳。

黛菈找到懂她家庭情况的朋友,找到与儿子建立连结的方式,她总算能欣赏和爱他现在的样子,不再把焦点放在他不是什么样子。她找到不钻牛角尖的方法,不再沉溺于自我追究,不再拷问自己怀孕时知不知道鲔鱼、大豆和化妆品的化学物质可能有害胎儿发展。她请人照顾儿子,让自己有余裕照顾自己,做些有意义的兼职,获得有意义的休养。在迎战无可改变的考验的同时,她和丈夫重新找回彼此和婚姻。他们不想整趟旅行都待在旅馆,他们决定出去探险,好好看看这个国家。

黛菈现在也邀请茱莉这样做,好好欣赏郁金香和林布兰。茱莉对〈欢迎莅临荷兰〉的气消了之后,她突然想到:世上一定找得到命似乎更好(或更坏)的人。那么,茱莉现在愿意跟黛菈对调身分吗?她的第一直觉是「好」,几乎不假思索,可是第二个念头是:也许不想。她想到好几种可能:如果能跟一个健康的孩子共度美好的十年,她是不是更希望如此,而不是活得更长?自己生病和有个生病的孩子相比,哪一个比较煎熬?她觉得光是冒出这些想法已经很恐怖,但她无法置之不理。

她会问我:「你觉得我是坏人吗?」而我会向她保证:每个来心理治疗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或许不「正常」或不「好」。可是,想厘清自己充满暧昧和复杂的人生,就必须对自己诚实。压抑这些念头可能让你表现「不好」,承认它们则让你成长。

于是,茱莉开始发现人人都在荷兰,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完全照着计划走。就算你幸运到了意大利,你还是可能遇上班机取消或烂天气。你也可能兴高采烈去罗马庆祝结婚周年,欢喜入住豪华饭店,尽情享受鱼水之欢,十分钟后,你的另一半却在淋浴时心脏病发骤逝──我的一个熟人就是如此。

所以茱莉要去荷兰了。她不知道自己会在那里待多久,但我们暂且订为十年,视需要调整旅程。

在此同时,我们一起想她在那里想做什么。

茱莉只跟我约法一章。

「答应我,如果我做得太夸张,你会跟我说。我是说,反正我会死得比我原本以为的早,我不必太……敏感,对吧?所以,要是我太过头,把事情做得太过火,你要跟我说。」

我说我会的。其实,茱莉一辈子认真负责,每件事都照著书做,我实在难以想象她的「过头」能过到哪去。依我猜,大概像乖乖牌好学生派对时多喝了点啤酒、放得比较开那样吧。

但我忘了一件事:人被逼上梁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悬梁清单(bucketlist),」我们开始想象茱莉的荷兰之后,她在晤谈时提到:「用这种方式讲心愿清单还真幽默,对吧?」我只能点头称是。好的,我们悬梁之前想做什么呢?

人往往要到死亡逼近才会想到心愿清单,艺术家张凯蒂(Candy Chang)也是如此。二○○九年,她在纽奥良(New Orleans)的公共墙面开辟一片空间,鼓励大家为「在我死前_」填入心愿。墙短短几天就写满了,有「在我死前,我想跨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我死前,我想为几百万人歌唱」、「在我死前,我想完全做我自己」等等。这个点子散播开来之后,全世界出现上千面这样的墙:在我死前,我想跟姊姊恢复关系、想当个好爸爸、想去跳伞、想改变别人的人生……

我不知道写的人后来有没有真的去做,但据我在咨商室观察,很多人可能只是觉悟一时,做点内在探索,在心愿清单上多加几项──然后搁在一边晾着,好像不加实现就能让死亡不那么具体。

我们以为列心愿清单是为了避免遗憾,其实,它也让我们回避死亡。毕竟清单越长,我们就以为自己还有越多时间慢慢完成。相反地,删减清单能微微撼动我们的否认系统,逼自己承认严肃的事实:生命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而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死、何时死。事实上,每过一秒,我们就离自身最终的死亡更进一步。俗话说得好: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世界。

我赌你一定会想:还好这女人不是我心理师。的确,谁好端端的会想这个?摆着不管容易多了!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把所爱的人当成理所当然,将有意义的事看做天经地义,等到发现自己时日无多,才明白最重要的东西──人生──已轻轻溜过。

但现在,茱莉要哀悼的,是她不得不从清单上删掉的东西。面对死亡,年纪大的人哀悼的是他们失去和留下的东西;茱莉不一样,她哀悼的是她不再可能拥有的东西──那些三十多岁的人认定迟早会到达的里程碑,那些花花世界里五花八门的第一次。如茱莉所说,她有「具体的死线」(「让这个词生效的部分是死。」她说),它铁面无私,说一不二,茱莉的大多数心愿都得止步于此。

茱莉有一天告诉我,她开始发现日常交谈里经常提到未来。我要减肥。我要开始运动。我们今年要去度假。我要拚三年内升职。我要存钱买房子。我们打算过几年再生一个。我五年后要再去参加聚会。

大家会做计划。

可是茱莉很难做计划,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间。当一年和十年的差距是生死之隔,你要怎么计划未来?

接着发生的事有如奇迹:茱莉的实验疗法似乎见效,肿瘤先是缩小,几周之后更几近消失。她的医生态度乐观:也许她能活得比他们以为的更久;也许这些药不只能帮她度过现在的关,还能在未来几年控制病情,甚至让她与疾病长期共存。茱莉顿时多了很多「也许」,多到当肿瘤完全消失,她和马特也战战兢兢变成要做计划的人。

在茱莉写下心愿清单时,她和马特谈过生个宝宝的事。如果茱莉无法陪着孩子长大(也许只能陪到中学,如果情况很糟,甚至只能陪到幼儿园),他们该生孩子吗?马特能接受吗?孩子能接受吗?茱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当妈妈,对吗?或者,茱莉最伟大的母爱之举,就是做出一生最大的牺牲──放弃当母亲?

茱莉和马特决定:即使眼前有这么大的不确定,他们还是该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他们有从人生中学到什么,那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不确定。如果因为担心癌症复发成了惊弓之鸟,造成茱莉戒慎恐惧不生孩子,结果癌症没有复发,岂不抱憾终生?马特向茱莉保证:不论茱莉的健康发生什么变化,他都会做个称职的父亲。他一定会把孩子照顾好。

事情就这样定了。死亡如影随形迫使他们活得更加充实──不是抱着长串目标活在未来,而是现在。

茱莉的心愿清单简单利落:他们要建立家庭。

不论是到意大利、荷兰或其他截然不同的地方,都没关系,他们要跳上飞机,看看最后会降落在哪里。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第十二章 欢迎莅临荷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荷兰   罗马   意大利   癌症   清单   心愿   念头   情绪   丈夫   儿子   东西   妈妈   孩子   计划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