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囧妈》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2020新春,徐峥的贺岁喜剧《囧妈》全网免费播放。宅在家里观影,笑谈之余,越发感觉触及心灵。


无限度的“给”,以自己独行的方式去诠释母爱,却听不进孩子的心声;为着一个“自以为”的观点,反复游说劝告要挟,不过为着一个“顺从”;气性大争执不爽,一拍屁股走人,不考虑危险和家人的担忧……


一种我们司空见惯的“妈态”,在无数家庭上映。更有趣的是,当子女为人父母后,也不自知的,在孩子成长中把这种“妈态”,越来越呈现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的最后,徐峥用了一句很发人深省的概括,让我们看到了“妈态”背后的心理学程式:


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一、包办与“投射”


在一列驶往莫斯科的列车上,母亲带来的家当让人乍舌,面膜、蒸脸仪、洗脚盆、电饭锅都不说,单是“吃之不尽”的小番茄,就成了全剧的亮点。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工作的时候给塞,休闲的时候也给塞。最后儿子把剩下的一整盆小番茄拿去厕所,一个一个丢出窗口,让它们成了“西伯利亚大平原上的速冻小番茄”。而且,儿子还表现出一副“泄愤”的表情,有一种背后反抗的解脱感。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生活里面的那些“包办”呢?


孩子出门前妈妈给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健康食品,到了学校,这些提早2小时开始准备的爱心餐,都进了同学的嘴巴?


妈妈攒了一个月的工资全孩子买的新球鞋,一天就被踢破弄丢?


包办下的孩子总是不会珍惜。而妈妈们又为什么想不管,却控制不住自己呢?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投射”现象,就是妈妈把自己的需要、情绪等主观指向,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我曾经没能实现的,由儿子你来实现。”


很多父母,少年时候的生活境况都算不得很好。虽然说不上缺吃少喝,但毕竟那样的年代,物资匮乏,人总是有太多对物质本身的追求梦想,而未能实现的。吃穿就是最典型的物质满足。


自己小时候吃的不够丰富,当自己长大成人有能力实现时,就用它来灌溉自己小小的孩子,来满足自己小时候留下的遗憾。自己小时候被呵护的少了,就用尽成人的全力,去关怀备至,事无俱细。


有人问,满足现在的自己不就可以了?


是啊,如果人都活的这么通透,也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亲子教育问题出现。


最重要的是:失去的才弥足珍贵。人总是很难活在当下,现在拥有的,总看不到它们的可贵。


其实,不再去包办孩子很简单。用现有的能力和物质条件,去让自己活的恣意潇洒一些,在自己身上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就足够了。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二、控制与“防御”


“再吃一点,这不为你好嘛。”


“我告诉你啊,这个年别出门,戴好口罩,别一天天搁哪儿乱跑。”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控制是人类的共性,因为控制,是“防御”的一种外在表现。


影片里,妈妈和儿子吵架时,妈妈只顾说自己的,无论儿子说什么,似乎妈妈都没有理会。后来儿子问了一句:“妈,我说话你耳朵听得见吗?”而这句话,在影片里被不止一次的提到。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我们在与父母沟通、夫妻沟通、亲子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只顾说自己的,不去聆听对方的声音;又有没有同样的感觉,他只顾说他的,完全没有听到我在说什么。


控制,常常发生在有强烈情绪的时候。情绪越烈,控制欲越强。


妈妈被儿子拖拉逼的生气了,于是拉着儿子的衣领把他按在座位上。老婆因为老公看电视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把家里的电断了就不让他看。


生活中控制的情形处处可见。只不过,为人父母,二次成长,要看清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之所以不经意间就产生了控制欲望,其实因为我们在自我保护,加强防御。


攻击本身,是源起于防御的。内心没有不安,就没有了攻击的指向性。而防御,常常与人的安全感有关。一个经常处于防御状态的人,安全感不足,就要通过展示自己强大的攻击性,来让对方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


可本质上,与其说是让对方相信,不如说是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安全的,还有力量的!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对外的攻击,只不过这种攻击看起来是处于保护,不具有伤害的。然而他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


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会控制孩子?


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你感觉自己作为权威的地位不保,于是你的怒火中烧;当他们不能完成学习大业,你感觉未来的生活不保,你会焦急万分;当他们顶嘴惹祸,你感觉自己的脸面无光,于是反唇相讥。


其实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内心,够不够强大。自己是不是相信,不去控制,自己也是拥有强大力量的。


三、干预与“孤独”


“我觉得你们两个婚姻有问题的——”


于是,妈妈就给儿媳妇打了电话,却引起了儿子的极度不满。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我知道你们两个有问题了,我能不管吗?”


看起来是关心。可是在未经过当事人同意,或者说不了解当事人需要的前提下,去干预,常常事得其反,且更增加了孩子们婚姻中的压力。


徐峥用了很强烈的字眼定义了这种“妈态”——强迫症!疑心病!


有问题是问题,没有问题,也是有问题。只要妈妈以为的,事实就是如此了!于是就回到了那个更古不变的话题——妈妈觉得冷!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干预,经常发生在缺乏自我生活价值感,缺乏群体的妈妈群体中。我们经常在家长课堂中,听到全职妈妈这样的诉说:“我不管他不完了吗?长大以后怎么办啊?”“我自己没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多去辅导班学点东西,让老师多教他点东西吧。”


学习、辅导班、兴趣班,那些生活节奏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孩子,常常有一个不自信的妈妈,生怕自己的不足带不好孩子,于是把孩子全副武装,恨不得炼就成铜皮铁骨。可是孩子们,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厌学,越来越缺乏主见,越来越对父母有着又爱又恨的心理阴影。


其实干预,常常是因为自己太“孤单”。孤单久了,就把自己的生命,活在了孩子的人生命里。


人生来就有着孤独感。生活在社会空间,看到他们都有归属,自己便更加强烈的想要获得归属。


于一位母亲而言,如果她笃定自己的价值只在孩子身上,相信自己的梦想已然无法实现,她就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缩影。唯有干预,才能向自己印证,自己的生活还在继续,自己的价值还是存在的。


可是,干预让另一个个体蒙上束缚,为了寻求自由,孩子们便无畏般的挣扎,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鱼死网破。


其实,如果妈妈们肯走出自我的世界,到外面看一看,去找找朋友,寻寻梦想,做做自己,孤独感减淡,干预即刻减少。


四、冷战与“求关注”


在火车上,母子俩最终大吵一架,然后妈妈就背着小包,离“车”出走。在茫茫的冰天雪地当中,不知去向。儿子一路寻找,终于在熊出没的林子中找到母亲。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有多少母子,在生气时,妈妈用“冷战”的方式,拿出执拗的脾气——你不来追我,我就不回去?


可看了影片之后,你觉得这样真的好吗?母子两个因为偏离了行程,遇到了熊追的危险,错过了莫斯科的正点演出,最终因为发脾气而作出的选择,是帮助了自己,还是害了儿子?


有时候,为人之母,也是很任性的。而这种任性,不过是被忽略的太久了,心冷了,却隐隐的,又不愿意放手。


有多少母亲,孩子不听话时,就告诉他“我不喜欢你了”,“以后你自己过,我再也不管了”。有多少人,被孩子顶过嘴,就几天翻脸不理人,饭端上桌“爱吃不吃”,没事翻个白眼表示 我很有脾气。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也许这些真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去所谓的关注到父母,付出孝心。可是接踵而来的,孩子们如何去处理自己的不满情绪,如何去面对自己被忽视的情境。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儿子也有着与母亲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妻子要求离婚,自己不想离,于是让弟弟到美国和妻子争抢客户,想要让妻子一无所有再回来找自己。


让对方失去,他就会回来。这是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神逻辑”。可是就算真的回到身边,日子就能过的幸福安康了吗?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五、轮回与“潜意识”


徐峥说:“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一样……”


从小在母亲的“希望”下长大,渐渐的,孩子也学会了用自己的“希望”,去要求别人。


我们结婚、生养,看起来是想让别一份生命加入进来,让自己的世界更精彩。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是想通过改造另一个生命,来弥补自己生命中的遗憾与不完全。


于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一辈一辈的轮回。有人称之为“宿命”,其实不过是每个人潜藏的意识当中,逃不开原生家庭的给予,和自小而大对生命的认知。


这样真的很残忍。像影片最后所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我们明白的是不是太晚了?生命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与蜕变,任何时候我们明白了,都是最好的新生,都还来得及再上一层楼!


可是如若不新生,我们准备把此般的一切,带往下一代,还是后几辈?


《囧妈》:这种“妈态”你也有,却不自觉的成为孩子的“恶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莫斯科   孩子   辅导班   恶梦   番茄   自觉   小时候   只不过   情绪   儿子   身上   母亲   父母   影片   妈妈   感觉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