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辩证、非常哲理,第十五章“奖惩”(4)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好!请问,你对矛盾问题有什么认知?中国古人研究“阴阳”等矛盾问题而有了《易经》,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研究“道德”等矛盾问题而有了《道德经》,中囯古人王阳明研究“知行”等矛盾问题而有了《王阳明心学》,数学家研究“加减剩余”等矛盾问题而有了《数学》,物理学家研“动能势能”等矛盾问题而有了《物理学》,化学家研究“有机无机”等矛盾问题而有了巜化学》,由此可见,研究矛盾问题而有可能是研究学问。读者朋友,我撰写的《辩证养心》,通篇都是研究矛盾问题,其中所讲的“奖惩"矛盾问题是最具有辩证性、根本性、思想性、实用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问题,真的吗?是真是假,请关注我的文章或视频。好了,书归正传,接着昨天的内容。

四、“奖惩”具有原动性、决定性和作用性。

(一)原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理论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动的动力”。“奖惩”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一种能源,这种能源的输出能量是势能和动能,势能和动能相互作用成为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至此,我们来理解“奖惩”的势能和动能。

1、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准确称为“重力势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计算重力势能大小的公式:EP=mgh,其中,EP代表重力势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地球吸引物体而使其下落的加速度为不变值:9.8n/kg)、h代表物体下落的高度,由此可见,重力势能大小是由其质量、加速度和高度所决定。任何物体置于一定高处,将有可能向一定低处落下,人们要想计算其物体在这高处的重力势能,就是:重力势能=质量×9.8×高度。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等,如果有梦想、理想、抱负、追求、欲望、希望或期待等,就有势能。势能通常隐藏或表现在人的内心、头脑、规划或蓝图中。势能的产生所必备的条件是“奖惩”,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感到满足,无论什么样的物体都不觉得好也不觉得坏,即没有“奖惩”心理或意识,就不会有什么欲望、追求或期待等,也就不会有势能,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一些不满足,想增加收入、改善住房条件或提高生活水平,即有“奖惩”心理或意识,就会有欲望、追求或期待等,也就有了势能。势能大小主要由奖惩大小、以及奖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目标差距所决定,如果对人给予大奖或重罚(物体的质量),或者一个人目标远大(物体下落的高度),就会有较大的势能,相反,如果对人给予小奖或轻罚,或者一个人目光短浅,就会有较小的势能。势能的大小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动力或心理阻力、精神动力或精神阻力、内在动力或内在阻力大小,如果一个人不但有梦想、理想或欲望,以及有决心、恒心或野心,即有较大的势能,就一定有较大的心理动力、精神动力或内在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梦想、理想或欲望遭到破灭,以及有寒心、灰心或担心,就一定有较大的心理阻力、精神阻力或内在阻力。

在现实生活中,势能有多种形态,如中国成语:“势如破竹”、“仗势欺人”、“因势利导”、“虚张声势”、“声势浩大”和“势不可当”等,都有可能是对“势能”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孙武研究军事理论讲到了“势能”,他在《孙子兵法》的“第五篇 势篇”中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其意:善于作战的指挥者,总是求得有利态势,而不是责备他人。

2、动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也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动能大小的计算公式:Ek=mv2/2,其中,Ek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2代表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2是质量乘速度的平方再除以2,由此可见,动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所决定。在此须知,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过来的,当物体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为最大值而动能为0,当物体由高向低落下时,物体的重力势能逐步减少而动能逐步增加,其中的运动速度也在增加,当物体在最低处时重力势能为0而动能为最大值,由此可见,重力势能与动能具有转化关系或辩证关系。人们掌握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理论原理,使其能计算出水力发电能输出多大的发电功率、送卫星上天需要多大的推送力等。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等,如果有推动力、号召力、凝聚力、领导力、监督力、执行力、战斗力或竞争力等,就有动能。动能通常由人的言行、作为、能力或成效表现出来。动能的产生所必备条件是势能或奖惩,势能或奖惩决定动能的大小,如果一个人胸有理想而势能较强,或者受到好坏、美丑或优劣等奖惩作用较大,就可能立即行动、快速行动或持续行动,从而反映出有较大的动能,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所追求而势能较弱,或者受到穷富、祸福或贵贱等奖惩作用较小,就可能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或不求上进,从而反映出有较小的动能。动能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产生多种力量,其中有三类力量:(1)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尊重、鼓励、表扬、表彰、关心、爱护、帮助或照顾等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就有可能产生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或创造性的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他人的侮辱、谩骂、批评、打击、陷害、整治或排斥等精神惩罚或物质惩罚,就有可能产生具有消极性、被动性或破坏性的力量;(2)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力量:在奖励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些力量——吸引力、向心力、号召力、感召力、驱动力、行动力、执行力、上升力或创造力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让人作出反映及其形态——由停至动、由远至近、由分至合、由下至上、由慢至快、由消极变积极、由被动变主动或由破坏变创造等,如果某个地方很好玩,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到这个地方来玩,这里所谓的好玩就是一种奖励,人们为了得到这种奖励,就会“由远到近”、“由分到合”或“由被动变主动”。在惩罚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力量——排斥力、强制力、压迫力、对抗力、阻碍力、下降力或破坏力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让人作出反映及其形态——由动至静、由近至远、由合至分、由上至下、由快至慢、由积极变消极、由主动变被动或由创造变破坏等,如果人们遭受到战争的威胁,就会逃离家园、四处躲避或奋起反抗,这里所谓的战争就是一种惩罚,人们为了不受到这种惩罚,就会“由近至远”、“由合至分”或“由创造变破坏”;(3)有两种不同关系的力量:如果是“以奖励为主、惩罚为次”,就会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和约束力等力量,犹如汽车行驶中有驱动力和制动力,能保持正常行驶。如果是“以惩罚为主、奖励为次”,就会使人产生心理阻力或抗拒力等力量,犹如汽车行驶中遇到了障碍物,会发生不能前行、缓慢前行、强行前行、倒退避障前行、排障后再前行、绕道或车祸等多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奖惩   势能   动能   重力   阻力   物体   哲理   较大   矛盾   大小   力量   精神   动力   代表   质量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