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图/文:百变爸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棉花糖实验被推翻”,“延迟满足无用”等论调的文章,让我感到很吃惊!这个曾被广泛引用,复制的实验,真的是无用的?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什么是棉花糖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延迟满足的误区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米歇尔教授的研究结果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使得很多人简化了研究结果:自控力决定了孩子未来成就。米歇尔教授自己也说,二者之间是相关关系,很难说是因果关系。即使如此,恐怕也没有人能否认自控力,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谁是控制者是关键,实验中的孩子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而不是实验人员。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吃掉,还是等一会获得双倍奖励,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延迟满足训练,不是由父母亲来控制,而是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并承担相应的结果。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越小越好!米歇尔教授曾提出,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因为4岁的孩子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并不是越小越好!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平时习惯性“骗孩子”或承诺过的事情没有兑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较低,孩子认为在完成相应任务后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奖励,在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时,容易导致失败。如果把两颗“糖”都让孩子看见,选择延迟的几率更大。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棉花糖实验”被推翻?

2018年5月25日,泰勒·瓦次,格雷格·邓肯,权浩南发表了关于延迟满足的一篇论文。很多人误读为:推翻了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我有不同看法。

此次实验对于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是扩展和补充。主要是研究未完成大学学业的母亲对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影响,最终的研究方向还是与延迟满足能力有关。

关于“棉花糖实验”被推翻的绝对化论调,请慎重!这是对于米歇尔教授研究结果的过分解读,自控力和孩子未来成就没有因果关系。

饱受争议的“棉花糖实验”到底靠不靠谱?延迟满足的误区要了解

​写在最后

套用黄渤的一句话说: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闪耀,但你也无法掩盖别人的光芒。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延迟满足能力(自控力)和孩子未来发展成就的关系。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不断推进发展的,不好妄下结论。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后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也证实了有很多相关的变量存在,如:刺激物的种类(饼干、棉花糖等)、刺激物的诱惑度、谁是控制者、成人的可信度等都可以影响到孩子。

当下消费主义时代,不买东西,好像就是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屡禁不止的“校园贷”难道只是一些人的不法行为?和大学生的过度物质需求没有关系吗?我看未必是这样!如果,鱼儿不咬钩,又怎会有钓鱼者能钓上鱼来呢?


关注我,持续获得心理向育儿知识

@百变爸妈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养育孩子是父母亲的自我修行之路,在养育过程中,你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延伸阅读:我为孩子喊冤:自控力差不是错!父母只需要做好这一点就够了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参考论文:【泰勒·瓦次,格雷格·邓肯,权浩南 重新审视Marshmlow测试:概念复制--研究早期满足延迟与后期结果之间的联系 】

引用:百度百科《延迟满足》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斯坦福大学   邓肯   泰勒   棉花   误区   刺激物   控制者   这一点   因果关系   可信度   父母亲   研究人员   教授   能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