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考可见?如何帮助学习者提升积极性、理解力和自学能力

这是知树堂的第204篇文章,文章长度5058字,需要阅读时间7-8分钟。


导读荐语

创新力极强的教师兼研究员润·里奇哈特、马克·丘奇和卡林·莫里森展示了一系列来自教学前沿的真实实例,并提供出21种策略来调动学生,鼓励大家更创新思考并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将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很多情况适用的实践练习及模板,它们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讨论、辩论、反思和创造性思维。作者的方法对有教学任务的管理层和成人教育的授课者也同样有效,他们可以将这些丰富多样的练习稍加改变,应用在工作场合中年纪更大的学习者身上。如今很多教师都亟需那些经过测试,确实能够激发思考、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方法论,针对这类用户,知树堂非常推荐此书拿来一读。

如何让思考可见?如何帮助学习者提升积极性、理解力和自学能力

要点速记

知树堂读书笔记

如何让思考可见

学生们经常在不理解素材的情况下通过考试,但这不是教育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不吸收知识的情况下听课,但真正的学习来源于更深层的思考。然而,标准化考核的压力在于,它是“为考试而授课”而非“为理解而授课”。

教师们需要把课堂时间拿来认真探讨问题和交流想法。提一些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好奇和兴趣,仔细聆听他们的发言。挖掘并鼓励有创意的、批判的和非线性的思考,并不断调整你的教学方法。深挖那些能够将学生引向开放性思考的概念和问题,并让思考这件事情在你的课堂上真正可见。

“如果根据学生对素材的吸收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教育就会变成传输素材的工具。这样整个教育系统就会变质,成为一个生产高效考试机器而非培养成功学习者的地方。”

1.“观察—思考—提问”:向你的学生展示一件艺术品、一段影像或是一张图片,任何令人深思的东西都行,并给他们时间思考。接着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或是他们觉得发生了什么,比如说画里本来就有的,以及出乎他们意料的点。鼓励他们分享任何关于观察对象的问题。最后给他们点时间做背景调查,然后询问他们的结论,他们这样思考的原因,或是提些类似的问题。

2.“放大”:让你的学生仔细观察一个对象或一幅画,譬如画家埃舍尔(M. C. Escher)复杂的素描——但要分阶段一点点展示它的全貌。缓缓移动露出的部分,让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重复该动作直到他们看到整个图像。询问他们最初的猜测和想法是如何随着看到的越多而改变的。挑选图片的时候要找不太容易看明白的,这样学生才会更强烈地感到:随着信息接受的增加,自己的想法竟然会差这么多。

3.“思考—疑惑—探索”: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的问题下手。例如一道数学题,一个政治问题或是“关于时间概念”的问题。抓出他们不知道或没搞明白的部分,激励同学们设想能够找到答案的任何方法,例如做研究、访谈、实验等,再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不过这个问法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问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避免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愿回答。

4.“黑板讨论”:这种方法能给内向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安静思考并将想法记录在纸上,又不必将自己的名字附在后面。在黑板上列一个容易激发兴趣的问题(曾有老师让她的学生讨论太空旅行),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它,并将讨论结果摘抄在黑板上。再给每组一定时间参观其他组的黑板,并跟其他组对比,进一步整合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让每个小组回到自己的板前讨论大家共同的“主题、疑问和反应”。记得限制每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大家分心。

5.“3-2-1步骤”:通过选择学生可能已经听过的主题来预判学生的知识量。给他们一个主题,让他们记录下脑海中最先浮现的3个词,2个问题,和1个与此相关的暗喻或明喻。在这个阶段,向他们介绍更多关于该主题的材料,可以是示例或视频教程的方式。用新的信息重复这个3-2-1过程。最后根据之前和之后给出3-2-1答案的不同,让他们讨论学到了什么。

6.“坐标定位”:用罗盘的4个方向,即东西南北,让学生讨论关于某个主题的“兴奋点”,“担心点”,需要的“额外信息”,以及给出的 “建议”,这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例如学校是否应该取消适当着装的规则,或是小说的内容,譬如曾有老师用它来深入研究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将4个方位写在黑板上,描述主题并给他们时间学生提问。之后告诉他们在东边(E端)填上他们兴趣所在,在西边(W端)填上他们担心所在,在北边(N端)填上他们需要知道的更多信息,以及在南边(S端)填上他们想法和建议。最后,讨论每个人的想法和问题,以及大家的共同点所在。

7.“解说游戏”:选择一个对象或图片供学生思考,让他们详细描述和解释它——它可能是什么,可能做什么等等。问他们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并讨论大家解读的不同。例如,向他们展示关于“科学现象、历史事件、地理主题”或“数学模型”的图片。请学生们组队并四处走动,查看每张图。让他们记录下他们看到了什么,地点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让他们与彼此分享自己的解读,并讨论互相的观点。

“通过提问、聆听和记录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见,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巩固,并将这种思考发展成为更深层、更丰富的理解。”

1.“起标题”:要求学生总结看完一本书或电影的主要收获,以列一个短标题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向全班同学解释和分享他们的标题,促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核心观点或主题上。这个辩题需要承载的是书籍,电影或问题的本质,而非侧重于文字的美感。

2.“CSI:颜色(Color),符号(Symbol),图像(Image)”:给学生提供一批形状,图片和颜色来引导他们的表达。在他们吸收完课堂知识后,请他们将所获与一种颜色联系起来,并解释他们的选择(口头或书面形式)。让学生选出一个代表课程重点主题或讯息的符号; 可以直接从大多数计算机通用的符号库中进行选择,提取从课程中获取的最主要思想并分享原因。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对课堂语言掌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这样的表达不需要太大的词汇量。例如,给二年级学生授课的教师就可以使用这个方式与他们讨论对新学年的想法。


3.“生成—归类—表达:概念图”:首先向学生解释一下概念图。让他们围着着一个圆形,书写并归类跟讨论主题相关的词汇和想法(认知研究员通常会使用“你在想什么”这样的问题,激发对象分享自己的思考内容)。最重要的词汇向圆圈中心延伸,而不那么重要的则向周边排开。让学生用线条连起所有的想法和单词,并解释如此连接的原因。

4.“连接—延展—挑战”: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带着他们已有的知识听讲。紧接着课程结束,让他们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询问新信息是否加强或扩展了他们过去的知识,如果是,请详细解释。让学生分享新学知识里哪些挑战或破坏了他们的已有认知。


5.“四C原则—联系(Connection),挑战(Challenge),理念(Concept),变化(Changes)”:选一篇具有挑战性的文章、报告、详细的博客甚至一场TED演讲,作为同学们阅读或观看的文本。展示或分发写有四C的图纸,以便学生在阅读或观看期间牢记它们。提醒学生将观看内容与过去的学习或经历建立联系,并解释具体的连结点。譬如一个案例中,一群五年级学生就曾用四C原则讨论过《洞》(Holes)这本书。接着让学生们分享了不同意或感到不安的部分,并解释原因。第三步,快速总结文本的核心理念。最后,询问他们材料中是否有任何部分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想法。

6.“微观实验室协定”: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给每组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时下热点”是个不错的选择)。给他们一定时间思考。选出每组的第一个学生,并给他或她几分钟时间来谈论这个主题。接着给其他学生30秒左右默想刚才所说的内容,再转到下一个学生发表观点,直到每组的3个人都说完一轮。给小组五到十分钟谈谈3段演讲之间的联系并互相提问,最后让他们与全班同学分享。随着学生对这套流程越来越熟悉,就可以引入更复杂的主题,并留出更多时间给大家准备、演讲、默想和讨论。

7.“我曾经认为……,我现在认为……”: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知识前总是感觉自己对它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这个流程可以帮你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前后变化是怎样。让他们完成造句“我曾经认为……”和“我现在认为…….”,询问你他们在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他们是否最初以某种眼光看过某书的角色(“我曾认为凯特尼斯是个胆小鬼……”),然后在阅读更多后改变了观点?确保你在此之前没有向他们暗示这项练习将会改变错误的想法,要向他们强调所有的思想变化都是有意义的,并没有什么正误之分。

“理解不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是思考问题的首要目的。”

  1. “为何这样说?”:通过询问学生他们对某个话题或事物的观点其背后的原因,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强迫他们给出原因和证据,重复或重组刚才的问题,等待他们对自己观点的辩护。为避免学生敷衍或伪装的反应,在听他们叙述时一定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好奇。
  2. “观点圈”:使用圆的隐喻向同学们解释因为在圆圈内的位置不同,人们对同一图像或电影可能会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使用包含多个人物或角色的照片、电影或文章,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描述那个角色在那刻可能的所观、所感、所思。鼓励学生提跟角色有关的任何问题。
  3. “走进角色”:选择一张照片、一段影像、一本书、一件艺术品或一个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来思考它及其中涉及的人物。一位高中老师发现学生倾向于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书中主人公,而这个方法能让他们开始注意小角色的想法和行动。让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并描述该人所观、所想、所查等等。让他们考虑并写下那个人可能“了解、理解、相信、关心和怀疑的东西”。注意强调“可能”这个词,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4. “红和黄”:提醒学生们在文章、书籍和新闻片段中标注出让他们产生“疑虑”的内容,诸如没有证据的信息、偏见、错误推论等,以激发其质疑精神,学生可以用红色标记谎言和虚假陈述,用黄灯标注使人生疑的部分。给学生一段新闻报道或视频,让学生解释各个标记的缘由,并引导学生讨论是什么让人怀疑自己所读、所看和所听到的内容。注意避免过于明确的主题,可能导致学生全都标或全都不标。
  5. “陈述—论证—质疑”:鼓励学生通过评估一段陈述,可能的证据及他们提出的问题,来批判性地探索信息。让他们回答:“这里什么情况?”,并记录他们对该陈述的想法、已知信息、以及相关陈述等等。将核心观点写到黑板上,记录对它初步的支持和疑问。接着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这段陈述,把发现抄在黑板上,询问他们哪些问题仍待调查,最后让他们解释为什么支持或不支持这段论述。记住过程中鼓励他们不断突破难题并变换角度。该方法对诸如“奴隶制或中东”这样的硬性议题很有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必寻求一致观点或暗示某人的主张正确与否。
  6. “拔河比赛”:培养学生选择和辩护论点的能力。为此,你需要选一个能够产生对立观点的议题。例如,一个八年级的班级曾做过一个关于“理想社会风貌”的辩论赛。在黑板上画一根绳,并请学生定义两端代表的论点。请他们列出“论据”,即支持双方观点的证据。根据各个论据在重要性上的区别确定它们的出现位置,让班上讨论“如果……,将…….”的问题。在绳子旁边贴上包含论据的便利贴。与班级分享各小组的辩论过程,讨论其间有什么新想法和知识浮出,是否有人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以及原因。
  7. “句子—短语—词语”:选择一篇文章、诗歌、书籍章节或类似的短文本来阅读和标注。让学生找出一句帮他们抓住文章核心的句子,一句引起情绪反应的短语,和一个他们觉得直击心灵的词语。在小组中,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选择——先是句子,再是短语,最后是词语——并通过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解释自己的选择。此后,小组可以对照大家选择的一致之处,然后组织班上同学一起分享。

作者介绍

润·里奇哈特(Ron Ritchhart),马克·丘奇(Mark Church)和卡林·莫里森(Karin Morrison),三人既是教师也是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   理解力   学习者   黑板   积极性   想法   角色   观点   原因   教师   时间   方法   知识   内容   主题   学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