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孩子进入3岁以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那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一点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就能明显感觉出来,以前连话都说不太清楚,突然间,就可以语出惊人,跟你“怼”上一两个来回了,简直像个“小大人”一样。

之前有一次,奶奶问我墨仔爸爸要不要回来吃饭,墨仔抢先说:别叫爸爸回来了,回来和妈妈吵架呢,我也帮不上啥忙~

我听完差点笑喷饭了,但不得不说,这句话的逻辑没问题。

这样的表达能力背后,显然是孩子的心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的阶段必然会有新的成长契机啊,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个契机,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呢?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3-4岁的孩子心智发展阶段特点

婴幼儿专家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婴幼儿的心智成长是有阶段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核心经验来满足他的发展需求。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让宝宝平静、专注,并对世界充满好奇。

第二阶段:3-6个月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让他感受温暖和愉快

第三阶段:9个月左右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与宝宝进行有目的的互动,开始双向交流

第四阶段:1岁-1岁6个月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宝宝在互动中模仿,萌发自我意识

第五阶段:2岁-2岁6个月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孩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

第六阶段:3-4岁

心智发展需要的核心经验是:形成联想,开始有逻辑的思考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从上述阶段划分就可以看出,3-4岁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孩子:

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3-4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糖代谢是成人的两倍,负责创造和理解语言、连接词语的大脑部位更活跃。

家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听懂话了”,讲得通道理了,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孩子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劲儿有点烦人,但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也是孩子弥足珍贵的成长契机,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发展孩子这几项能力: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如何为3-4岁孩子的心智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格林斯潘博士给这个阶段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成为孩子的玩伴、辩论对手、意见征求者以及合作者,有意识的按照逻辑关系与孩子对话。

1、变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把问题抛给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是一问到底,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我们一直是主动给孩子提供知识、信息,甚至在孩子还没有主动开口之前,就已经能够通过孩子诧异、迷茫的眼神中读懂孩子的需求,然后快速、直接地给孩子解答疑惑。

这种沟通方式在3-4岁这个阶段需要改变一下,当孩子问我们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一句:你觉得是为什么呢?你觉得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提问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逻辑关系,激发孩子主动展开思考,如果孩子想不出来解决办法,我们仍然不需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抽丝剥茧般的一点点给出提示,鼓励孩子继续思考,直到找到答案。

比如,孩子问你:妈妈,地上为什么是湿的?,按照以前的互动习惯的话,你肯定会脱口而出:因为下雨了啊。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变回答为提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听到你的提问以后,他就会开始思考,将下雨和地面湿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然后整合成答案告诉你:因为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

紧接着,你可以继续提问:除了地上湿了,还有哪里能看出来下雨了呢?

孩子开始运用视觉开始搜索,寻找周围一切和下雨有关的事情,然后他发现了树叶上也有水、还有人打伞、穿雨衣、还能听到淅淅沥沥的下雨声,这些事物都可以证明下雨了。

你看,只是简短的一段聊天而已,却达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早教效果。

改变我们与孩子的聊天方式,善于运用“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这几个关键词向孩子提问,创造各种逻辑推理的机会,你就会发现他能越来越善于运用头脑中的想法了。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2、积极参与孩子的假想游戏

3、4岁的孩子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假想游戏,墨仔最近最爱玩的假想游戏就是卖冰淇淋,拿了一堆杯子、毛球之类的东西假装冰淇淋,然后自己扮演成为收银员,让我扮演客人去买冰淇淋。

在我们看来,这种游戏很幼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假想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动作技能、社会交往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他们也需要在假想游戏中学会区分现实和幻想。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好假想游戏这个环节,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围绕孩子的游戏主题拓展不同的场景,比如孩子正在用小汽车进行赛车比赛的假想游戏,我们可以参与进来,模拟出换轮胎、追尾、修车等各种场景,不同的场景就需要不同的人物角色、对话内容,孩子就需要开动脑筋去思考,轮胎该怎么换、追尾了该怎么办。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认知毕竟有限,也无法彻底将现实和幻想分辨清楚,所以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说出异想天开的答案,只要合乎逻辑,在因果关系上解释的清楚,我们就不必去纠正。

脑洞大开正是假想游戏的特点啊。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3、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作为他们的照料者习惯了帮助孩子做决定,每天吃什么,去哪玩,穿什么,基本上都是我们大人自己计划好的,不需要孩子自己操心。

但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争夺做决定的权利了,那么我们家长也应该开始放权,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

虽然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往往做得一塌糊涂,比如自己吃饭,洗脸,给家长造成了不少麻烦。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这背后的成长契机,那就是每一次孩子自己做决定,说出自己的想法,都是一次头脑风暴。

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主动思考,显然后者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的心智。

比如,我们在每次买菜之前问问孩子,今天吃什么?需要买什么菜?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要看几本书。

当你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少会跟你对着干,配合度特别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争斗少了很多很多。

每天晚饭结束后,我都会问墨仔,你来把睡觉前要做的那些事情安排一下吧。墨仔会说:先喝牛奶,再收拾玩具,再洗漱,然后上床看书。

我会说,好的,这个流程听起来很不错,就这么办吧。

那么接下来,他就会很配合的按照自己的流程推进,之前我单方面的要求他先收拾玩具,再喝牛奶,每次都要催很多遍,次次催得我想发火。

没想到,当把要求变为征求意见以后,他不仅安排得很有条理,而且也不会磨磨唧唧了。

征求孩子意见的效果就在于,当他在思考如何作答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行动带来的后果,并且还能学会如何规划行动。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父母会提问,孩子爱思考

如果单看格林斯潘博士的理论,可能会觉得有点高深,但如果理解了孩子的心智发展需求,你就会发现,那些能够帮助孩子的方法其实都存在于我们和孩子稀松平常的对话中,只要改变一下我们的对话方式,就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格林   孩子   假想   心智   逻辑思维   契机   大脑   逻辑   主动   说话   父母   事情   核心   答案   阶段   能力   方式   经验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