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问儿子:你相信我吗?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父亲问儿子:你相信我吗?



第三讲:《怀疑与学问》放到今天就叫“媒体素养”


我:问你个问题:你相信我吗?

儿子:当然,你是我父亲,我当然相信你。

我:那你相信我讲解给你的知识都是准确的,毋庸置疑的吗?

儿子:这个我不敢都肯定,但是也基本没问题吧!

我:这个可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比如:我跟你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你会相信吗?

儿子:我半信半疑。因为你根本不认识他,也只是听媒体说而已。

我:不错,所以我们说,想要获取真实的信息必须要亲身经历或者充分怀疑,思考,求证才行。对不对?这个“怀疑”的过程,在古代叫做“治学”,放到互联网时代叫做“媒体素养”。

儿子:哦,我记得你以前讲过“媒体素养”的。原来这也是怀疑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治学”的一种表现啊。

我:对啊,不过为什么治学一定要怀疑呢?怀疑和学问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历史学家说得非常清楚明了。我们一起看看。

儿子:哇塞,这篇文章太典型了吧?结构明了,论点清晰,论据充足,引经据典的,可谓简洁而严密。这个我觉得无需你讲解,我自己结合预习和课后习题就可以搞定它。

我:好,你试试。

儿子:

作家背景: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字词障碍: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视察:察看。轻信:轻易相信。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文章结构: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行文特点和议论方法:

1.文章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第二部分那句话体现了“怀疑”的精神?为什么?

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三部分的第6段开头为什要总结怀疑的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三部分篇幅最长,为什么?

这是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的需要。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父亲问儿子:你相信我吗?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第二题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第四题

我:非常精彩。堪称完美。我们不妨再提炼一下“媒体素养”的概念,对比一下。

儿子: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我:那请问: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儿子:可以变成:“尽信网不如无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是真正的刷存在感。

我:恩,这么说可以看出来,你领略到了两位哲学家的精髓,也明白了媒体素养的真正含义。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我们既要利用它来学习,又要对它时刻保持怀疑,就像你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去芜存菁,求得真知,有所成就。

还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我们一开始就来学习第五单元,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走,其实也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当今形势下更为紧迫地需要学习的观点和知识点,只有先解决了思想和态度的问题,明白了如何“怀疑”以及“建立真正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自信力”,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以及其他学科。这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比开篇就学习诗歌要更有意义。教材是死的,可是学习和教学的人是活的。要活学活用。

儿子:活学活用也是一种合理的“怀疑”。

我:完全正确。


父亲问儿子:你相信我吗?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无论是面对今天的海量信息,还是面对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学术,学说,我们都应该心存怀疑;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简单,直接,明了的议论方法,更要探讨如何在当下进行合理怀疑的必要性,以及再次明确“媒体素养”的重要性;

2.了解主论点和分论点的概念,应用,以及在具体行文中的写法;

3.论点可以通过引用名家名言来体现,论据也可以用名人轶事来说明,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儿子   论据   论点   事例   启迪   学说   素养   媒介   学问   态度   父亲   能力   精神   方法   媒体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